《群書治要》序 魏 征
為臣以為重視歷史典籍的記錄,這種傳統已經很久了。左史官記錄言論,右史官記 錄歷史事件,都是為了發揚道德,防止邪惡,勸人為善,懲罰罪惡。因此凡是有嘉言 懿德的都會被載入典籍,其影響如同和煦的春風傳揚千秋万代;相反,如果有言行 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也會被記錄下來,用以警戒後代子孫。所以縱觀歷代 古聖先王,凡是順乎天意,适應當時的社會狀況來推行教化的,就像用腐朽的韁繩 駕馭馬時,沒有不謹慎的。他們都非常的努力,時時小心謹慎,大概原因就在于此 吧!
近古的帝王,時常會有自己的撰述。其內容包括天地,涉及宇宙萬象,競相采用華 而不實的辭藻,爭著流傳荒誕怪异的說法,以沒有根基的學問來炫耀自己見多識廣, 借此用來掩飾自己淺陋的見解和學識,對此竟然極其的熱衷,以至于流連忘返。雖 然他們表現形式不一樣,但實質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無益于社會安定繁榮。盡管他 們的著作論述涉及到很多方面,但還是失去了教化人民的目的。他們寫作所用的方 法非常的多,終究還是違背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
皇上憑借天資的多才多藝,運用人性固有的智慧,深思熟慮,本性和天道是相通的, 運作精微神妙。最終用自己深厚的道德潛移默化地改善了社會風俗,教化出了前世 國君沒有培養出的良好社會風氣;舍己為民,完成了歷代聖賢所未曾完成的事業。 北方异族的地域都歸入了大唐的版圖,各部落的人民也都學習穿戴我朝的服飾。天 下太平,從內地到邊疆,全體人民都很幸福。然而我皇不以此為滿足,雖可歇息, 卻還是勤于政事。所作所為都以堯舜為榜樣,遵守祖宗的教誨,不僅只在平靜的水 面上照看自己的容顏,而是要從古聖先賢的典籍中得到教訓。皇上認為古代六經繁 多,百家的學術非常的駁雜,要對這些典籍作深入的研究和完整的把握,就需要花 費很多時間,而且收效甚微;即使全部閱讀,泛泛的瀏覽,雖然是很廣博,但卻不 得要領。因此就對我們發出命令,選輯各種書籍,刪除淫濫迂腐的內容,使教化人 民的經典重放光芒。
皇上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治國理政的方略。我們從群書中選取重要的文段,這都是出 自皇上的主張。我們力求摘取書中的精華內容和深刻思想,學習聖賢宏大深遠的志 向,力求全面搜集古人治國的綱領,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個方面。如果說敬肅聖明的 君主委屈自己來拯救當時的人民,那麼違背道德的昏君只知道貪圖享樂,從而導致 國破家亡;有的國君面臨危難知道畏懼反省,從而會轉危為安;有的國君得志之後 反而驕傲自滿,使得事業成功後而招致失敗,所有這些,都能從典籍所載的成功與 失敗的史實中得到驗證,從而體會出想做聖明君主的艱難。那些愿意獻身的忠臣, 建功施惠,忠貞正直,捐軀殉國,身雖死在當代,美名卻流傳于千年後世;相反, 那些用心險惡的臣子,權傾朝野,翻雲覆雨,依仗權勢為所欲為,顛倒邪正是非, 因此忠臣被流放,國家危亡,所有這些,也都會被一一記載在典籍上,用以顯示做 臣下的不易。那些聖賢的君臣,創制德業,著書立說,把詳盡的教誨以身作則,垂 范後世;制定出法律,用以安定國家,其功業和名聲足以流傳後世。那些雅正的議 論,智慧的謀略,精辟的言辭,垂范于後世的史實,都可以用來發揚光大聖賢教育, 以增強和諧社會的基業。因此,即使是很細小的良言善事,我們也不會遺漏,為的 是發揚皇上治理天下的准則。皇后嬪妃們以身作則,因此賢良的后妃參與制定治國 的方略,訂立規章制度,嚴格管理后宮;相反對于詭計多端、禍國殃民的婦人,毀 滅朝廷的美妻,像清晨的母雞一樣喧鬧,像烽火戲諸侯的褒姒,各種人物時常都有 出現,也都會加以記錄,以勸誡後人。于是從六經開始至諸子百家的著作;上自五 帝,下至晉朝歷代史籍,全書編為五冊,共計五十卷。目的在于尋求治國理政的要領, 因此用《治要》作為書名。
三國魏時編輯的《皇覽》一書,各方面的內容均有, 名目重複,首尾混亂,文氣梗塞,即使想尋根究底,也很困難。現在所編的《群書 治要》,不同于《皇覽》諸書。它匯集了群書精華的片段,并命以新名,一律保持 原書的体例,使讀者掌握事情的性相、理事、因果。并且像丟棄花朵采摘果實一樣, 刪除無關緊要的內容,輯錄下經世治國的道理。一書之中,錄選的內容,結構完整; 一件事情,錄選的內容,全面完整。可以用它作為處理解決現今事情的一面鏡子; 流傳將來以供子孫後代吸取經驗教訓。把其中的內容加以引申,可以解決各個方面 的問題。本著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的原則,發揚光大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美德, 簡便而且容易照做。借鑒古聖先王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可以避免過失而且快速 取得治國的成效,從而奠定王朝的基業,開創以道德仁義治國大道,日日增新的美 德,于天道共運的法典,將成為後人遵從的一面明鏡,高高懸掛,光照後世。
唐秘書監鉅鹿男臣魏征等奉敕撰
.
《新的討論區》
新的留言板如下:
https://baibai.com.tw/community/
感謝!
【我要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