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區§ 廟宇搜尋 媽祖聖籤 即時影像
頭彩商店 觀音求籤 優惠訊息 幸運號碼
熱門APP 笑話大全 名言佳句 生活博士
發表:chunkam2012/10/8 上午 10:39:43
鍾茂森博士--女四書之《女論語》講習
鍾茂森博士--女四書之《女論語》講習

序言

古人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個國家想要有好的國民,必須有良好的教育,
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最初的教育,因此母親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良母是來自賢良的媳婦,賢良的媳婦是來自受過倫理教育的女子。因此,女子
是世界的源頭,源頭不濁,水流自然清潔。所以,古人認為:女子是齊家之本,清
國之源。
  關於女德教育,我們可以上溯到《禮記》的《曲禮》以及《內則》。在中國幾
千年的文明史中,歷代祖師大德,歷代古聖先賢也都對女子的德行教育非常推崇。

  在遠古的周朝,三太的德行,照耀古今,母儀天下,為天下女子所效法。孟母
三遷,培養出了儒家的“亞聖”孟子。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夫人以其才德輔佐於諸
葛亮,她的才能並不比諸葛亮差,甚至可能都超過他,可是依然安守於自己的本份,
輔佐丈夫。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明大德,善於勸諫,以天下為重,是一位難得的賢內
助。
  在人類文明史上,女性的作用和貢獻是不可替代也不可忽視的。近代著名的佛
門大德印光法師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為治
平之本,而教女更為切要。”蓋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有賢女,則有賢妻賢
母矣。有賢妻賢母。而其夫與子之不為賢人者,蓋亦鮮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
者,當致力於此焉。
  清末民初的女德教育家王鳳儀老先生說:“女子是世界的源頭。”近代著名學
者辜鴻銘先生在《中國人的精神》之《中國婦女》中也說道:一個民族的女性,正
是該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該文明國家的國家之花。
  偉大的詩人歌德在《浮士德》中說道:“永恆的女性,引導我們上昇!”
  縱觀中國古代教育的歷史,雖然女子受教育的記錄屈指可數,但是她們卻受益
於傳統的教育,並且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聖賢。
  這些聖賢之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根本,是“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的生命之源,她們的女德母教,成就的是千古之無量功德,亦將隨
着聖賢教育的發揚光大而萬古流芳。
  趙良玉女士,自幼承傳母教,傳統倫理道德植根於靈魂深處,在三十年的家庭
生活中,她自覺、自然地運用傳統家教精心培養獨子鐘茂森。鍾茂森博士在母愛的
照耀下,一路走來,小學、中學、大學,留美碩博連讀、美國傑出教授和研究人才、
乃至澳洲終身教授,成為現代學子的模範;與此同時,趙良玉女士也成就了自己女
德母教的智慧。在世人眼中,鍾博士的人生正走向光明坦途的時刻,可偉大的母親
趙女士,看到世界不是缺少一位優秀的金融教授,而是急缺中華聖賢教育的師資,
她義無反顧地支持兒子捨棄一切名位,專心投入學習、弘揚中華文化的事業。她說:
“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大孝;
能成就聖賢,普利眾生,使千秋萬代的人獲益無窮,是至孝;我支持兒子走上大孝,
奔向至孝!”
  幾年來,鍾博士不負母志,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講學足跡到過歐洲、澳洲
以及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等地,在各種傳統文化論壇中做過多次精彩演講,在
錄影棚也研習講解了幾十部儒釋道三家經典,時長達到一千三百多個小時,本《女
論語》研習報告,是他最新的一部經典研習心得彙報。
  在報告中,鍾博士為我們闡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家庭起源於夫婦。古來
五倫關係之中,首重夫婦一倫;而夫婦關係之中,女德為重。所以一個社會的興衰,
女德關係重大。所謂“治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正夫婦,首重女德”。
這句話不僅概括了學習女德的意義,也是鍾博士此次開講女德的緣起。
  古德雲: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近幾十年來,大家對女德教育有所忽略,時至今日,女德教育可以說是極其缺
乏。能夠認識、認同傳統文化的人,現在已經不多了,社會的亂象,正是因為缺乏
了傳統倫理道德教育,而道德當中女德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學習女德意
義非常重大。
  感恩尊敬的鍾博士給我們講述《窈窕淑女的標準--宋尚宮•女論語》這個特別
的專題。女德教育的學習,對我們當今的社會教育是一個很好的補足,期待女德的
教育能夠在現代社會復興,這對提升當今整個社會道德素質一定大有裨益。
  《宋尚宮•女論語》選錄於《五種遺規》的《教女遺規》,歷來被崇尚女德教
育的大德們所推崇。本研習報告首先用六個小時,對於學習女德的意義,做了一個
專題討論,這也是報告總前言;之後,博士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淺出,利用二十幾個
小時,帶領大家逐字逐句對《女論語》進行了詳細的研習;最後勸勉大家推廣、力
行女德,並特別強調女德教育以童蒙養正時期為最佳。
  《女論語》通篇四字一句,除了序文,還有陳弘謀先生寫在文章之前的一個按
言,正文分成立身、學作、學禮、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營家、
待客、和柔、守節十二章。每一章都詳細闡述了古代女子應具備的言行舉止,寫得
非常細膩具體,也容易落實。鍾博士更以其自身的涵養功夫,把這些言行舉止所蘊
涵的道德學問以及修齊治平的大道,為我們開解在持家處世的細碎事務中,讓我們
在一千多年之後,能夠深刻體會聖賢的行持,也真正明白了窈窕淑女的涵義。
  原來“窈窕”,是講內心有美德,外表也是莊嚴美好,有其內必有其外。一個
人美不美不是取決於打扮穿着,那種美不是真的。淑有美善的意思,女子真正的美
是內心中有貞德,表現在外面的氣質是賢淑安定,這種氣質的美,就是淑女之窈窕。
這種淑女是有德君子的好伴侶、好配偶。
  鍾博士一再教誡,女德固然是女子首先要學,要做一個窈窕淑女。而男子也要
通過學習,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淑女,這樣就有了選擇的標準,正氣足才不會被邪氣
所染,才會崇德尚仁不離道義。
  值得稱道的是,鍾博士在報告中選取了許多女德閨范的德育故事,這些都是難
得的聖賢教材。博士在相應的情境下引入相關的案例,把選取的每一個德育故事,
都與《女論語》的經句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並聯繫現代人的實際狀況,鞭闢入里的
層層剖析,把聖賢道理的開解落到了實處,使後學者深刻體悟到聖賢風範就在日用
倫常之間,聖賢境界真實不虛,所謂大道至簡。
  有緣學習的現代人,若能夠切實領悟到淑女的真正標準,就一定會在日後的生
活中找到自己的本位,於點滴細節中,切實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賢教誨。

  誠如報告中所言,社會缺少聖賢,是因為缺少聖賢的母親;缺少聖賢的母親,
是因為缺少具備女德的女子。所以有賢女才有賢妻,有賢妻才有賢母,有賢母才有
賢子。社會都是賢子,那社會就安定太平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世界祥和,甚
至天災人禍都會化解掉。所以印光大師說: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為急務。
  追根溯源,社會中如果都是善良賢淑的女性,那這個社會一定是賢才蔚起,也
一定是祥和太平的,所以女德教育,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安定的關鍵、和諧的根本。
古德雲: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可謂見理透徹。
  可見,女德教育是挽救世道人心的靈丹妙藥,然其弘揚工作卻是艱巨的任務,
但只要持久不懈地推進,世人就一定會逐漸受到法化。
  總之,鍾博士這一部三十個小時的《宋尚宮•女論語》研習報告,洋洋幾十萬
言,傳遞出的聖哲先祖的智慧,確實讓我們對聖賢風範生起真實的嚮往之心。
  我們深信,本研習報告,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長卷,添了精彩而濃重的一筆。在
此,我們感恩先祖,感恩鍾博士,感恩成就《宋尚宮•女論語》研習報告成書的所
有付出的人;感恩聽打和校對本書的各位志士仁人。也真誠懇請諸位方家仁者不吝
賜教,以期女德教育日臻完善,利在當代,功在千秋。至誠鞠躬!
  --編者謹呈

導言

尊敬的諸位仁者,大家好!今天我們在一起學習一個特別的專題,關於女德教育。
一個社會的興衰,女德關係重大。多年來大家對女德教育有所忽略,到現在可以說
是極其缺乏。現代人能夠認識、認同傳統文化的,已經很少了,而社會的亂象,正
是因為缺乏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所致。而道德當中,女德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學習
女德意義非常重大。我們從今天開始一起來學習,補足這一方面的教育,期待女德
的教育能夠在現代社會復興。社會中如果都是善良賢淑的女性,那社會一定是祥和
太平的,因此女德教育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安定的關鍵、和諧的根本。
  這次的探討,首先從學習女德的意義開始做一個專題討論。然後再來學習《五
種遺規》裡面《教女遺規》的一篇文章《宋尚宮•女論語》。今天等於是一個前言,
我們來認識一下學習女德有什麼意義。如果這個認識不清楚,可能會覺得:都什麼
時代了,還學習女德?現在是21世紀,男女平等,你還講那些老舊的封建道德。這
是沒有認清楚到底學習女德有什麼意義,才會有的一種評論,因此有必要花點時間
好好探討一下。
  我們的講題是“窈窕淑女的標準”。一般沒有深入學過《詩經》的人,看到
“窈窕淑女”,往往就會跟“苗條淑女”聯繫在一起了,以為女孩子長得很苗條、很
漂亮,穿着打扮又特別吸引人,這種人就叫做淑女了。如果讓古聖先賢聽到我們以
這樣的標準評論窈窕淑女,他們一定會掉眼淚,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窈窕淑
女的標準。這個標準不是我來定的,是古聖先賢他們定的標準,而且這個標準是永
恆不變的,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標準。我們選取《詩經•國風•周南》裡面的《關
雎》這首詩,這首詩對我們闡述了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窈窕淑女。我們將要學習的
《宋尚宮•女論語》總共十二章,具體地給出了窈窕淑女的定義。如果真正能夠按
照《女論語》里的這些章句去做,你才是真正的窈窕淑女。
  講《詩經》之前,我想把學習女德的意義概括一下。學習傳統倫理道德,是為
了修身。修身的目的,《大學》裡面講得好,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天下,首正人倫。人無倫外之人,每一個人都必須生活在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中,關係就叫人倫。一般講五倫,所謂父子、兄弟、夫婦、君
臣、朋友,這五倫關係,是每個人都離不開的。人是生活在團體里的社會動物,不
可能離開團體獨自生活。能夠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就達到和諧了。和諧從
我做起,從我家做起,逐漸擴展到一國,乃至天下。所以治天下最重要的是正人倫,
正人倫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
  正人倫,首正夫婦,因為夫婦一倫是人倫之始。自從有了人類,人類的繁衍就
是要靠夫婦,所以夫婦是人繁衍的源頭。基督教、天主教裡面《聖經》記載的,人
類的原始祖先是亞當、夏娃,這是夫婦,那時候還沒有父子,沒有兄弟,沒有君臣,
沒有朋友。《聖經》裡面記載的有道理,跟儒家《易經》註解當中說到的一樣,夫
婦是人倫之始,所以正人倫首正夫婦。夫婦正了,則父子兄弟這一家裡頭的關係都
是正的。那麼外面的關係呢?君臣、朋友也自然正。有夫婦自然有父子、兄弟、君
臣、朋友,這是逐漸逐漸展開。所以夫婦之間這個德就非常重要了。
  夫婦之間的德是什麼?講究的是夫義婦聽,做丈夫的要有道義、恩義、情義,
做太太的當然也要有道義、恩義、情義。這裡的聽是聽從的聽,聽從誰?聽從丈夫。
有的女士聽了這個就會問:為什麼女的要聽男的?甚至可能心里覺得不高興。這個
話大家要聽明白,不是說讓女的聽男的,因為夫有義婦才聽,所以聽的不是夫,聽
的是義。大家得聽清楚這句話,夫義婦聽。夫要是不義,那你讓那個太太怎麼聽?
如果聽了不等於是跟着不義?如果是不義,婦不必聽於夫,子也不必從於父。《弟
子規》說,“親有過,諫使更”,不僅不能夠聽,還要勸諫。《孝經》里也講到這
個問題,父要是不義,子就不能聽從。如果盲從父母,那是陷父母於不義,太太對
先生也是如此。所以講到正夫婦,這一倫還是以一個義字為中心,仁義的義,有義
才能正。
  義是什麼?義者宜也,宜是應該做的。什麼應該做?符合倫理道德的就應該做,
不符合倫理道德的就不應該做,這叫義。我們現在看到社會上很多的家庭破裂。為
什麼夫妻之間會鬧矛盾,會鬧離婚?這是夫沒有義,婦也不聽了,夫婦之間都沒有
了道義、恩義、情義。夫婦是家庭中最緊密結合的兩個人,這兩個人都不和了,這
家庭怎麼能夠穩固?所以才會家庭破碎。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這個細胞都壞
了,社會也就亂了。就像人的身體一樣,一半以上的細胞要是都壞了,那人就重病
了。現在美國的離婚率已經達到一半了,這一半以上的家庭要是都有毛病了,那社
會怎麼能不亂?天下大亂。所以正夫婦,這是首要。
  正夫婦,首重女德。在一個家裡頭,一般來講,傳統的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
有的人聽了這個就有點不舒服,特別是現代講究男女平等,女的可以出去外面工作,
跟男的一樣,為什麼偏偏要女主內男主外?那不能男主內女主外嗎?這種想法,實
際上是基於一個偏頗的理解,她認為主內的一定是地位低賤的,主外的一定是地位
高的。其實正好反過來,主內的才是地位高,主外的沒有主內的地位高。就像一個
國家,對外的外交,固然重要,可是對內的經濟建設,對國民的教育、發展,這個
更為重要。國家可以沒有外交,但是對內不可以沒有發展。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真
正開始有外交的時代並不是很久遠,過去我們講的都是注重內在的發展。
  女子天職,生兒育女,這個工作男子沒辦法代替。男的不能生孩子,只有女子
才能生孩子。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孝悌,這
是家風,幾千年來都是不變的。你看《孝經》裡面講的,孝是治國之要道,能使天
下和順,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叫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的因在於孝,最大
的不孝是沒有後代。一個家庭有家風、有家道、有家學、有家業,如果沒有人去繼
承,即使是你再輝煌,最後都是零。所以古人最重視培養後代,古時候皇帝一登基,
第一件事情,先跟文武大臣一起商量選太子,培養太子,培養後代,都是注重有後,
無後真的是大不孝。
  請問什麼叫有後,是不是說能夠有兒女這就有後?如果說光有兒女,沒有好好
教養他,還是等於無後。所以有兒女,這不能完全叫有後,重要的是要教導兒女。
孟子講得好,如果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他吃得飽,穿得
暖,生活很安逸,但是沒教育,這就等於禽獸一樣,那怎麼能叫有後?這樣怎麼能
夠繼承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道、家學、家業?有後是有真正的繼承人。這個繼承人
一定是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他才能夠紹繼祖風,光耀門楣,這
樣也才是真正做到了孝。
  我們來看養兒育女、教育兒女的使命,誰的責任更大?母親的責任,母親在這
方面比父親責任更重大。女主內的工作就是留後的工作,這是大事,一個家庭沒有
比這件事情更大的。因此女性在家里的使命遠遠超過男性。說古代是重男輕女,這
個觀念有點偏頗。對一個家庭來講,夫婦兩人他們承擔的使命不同,大家分工合作,
互相護持。男的在外面工作掙錢,維持生計,這個當然也是重要的。掙錢維持生計
的目的,不是只為了飲食男女的各種慾望而已,那樣跟禽獸沒什麼區別,根本的目
的還在於使家道能承傳,所以一切圍繞教育兒女進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男主外,
他是輔助母親來教養後代。
  能不能有後,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沒有德行。如果沒有德行,能力再強都不會
有後,因為家業是一家人的福報,福報是看他的德。這家有陰德,他的福份就綿長。
如果他有能力但是沒有德行,即使處處機關算盡,甚至損人利己,謀人財產,家業
也不可能維持很久。兒女的德行,最重要的是母親來培養。母親的德行直接傳遞給
兒女。母親的德行從什麼時候開始傳遞?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這是胎教。如果母
親在懷孕的時候就處處謹慎,言行都能與善相應,乃至起心動念都與善相應,那這
個孩子的胎教就好。胎教是教育的先天之本。先天之本打好了,將來出生以後就好
教,後天的教育也容易圓滿補足。
  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夫人叫太太,太太這兩個字是怎麼來的?這個名詞源自於周
朝的三位婦女,這三位婦女分別是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周文王
的妻子太姒,太姜、太任、太姒,都有個太字,被稱為三太。這三太所生的兒子全
都是聖人。太姜生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親;太任生文王,文王是聖人;太姒生的
是武王、周公,這些都是聖人。所以周朝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享有八
百年的基業,這是三太的德行奠定了基礎。
  我們拿文王的母親來講,太任,記載中說,太任在懷文王的時候,就注重胎教,
所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遠離非禮,克己復禮,真正
是處處與善相應,那真正是淑女風範。淑是什麼意思?淑是美好,美德具足的女子
叫淑女,並不在於她容貌有多美,那個不是真的美,德行的美才叫真正的美。太任
生下文王就是聖人。這表明瞭女德的重要,女德關係到整個家族和國家,母親的德
行使周家享有八百年的福份。
  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夫人叫太太,這個稱呼可以說是非常榮耀。香港人都很喜歡
用“太太”,何太太,李太太,聽到太太的稱呼,就要想到它原本的意思,這個稱
呼就是在提醒,要學着做聖人的母親,像周家三太一樣做聖母,先有聖母才有聖賢
的兒子。這樣稱呼也是對被稱呼人的一種祝福,也蘊含着一種期望,希望太太們將
來培養出像文王、武王、周公一樣的聖人。我們看看太太的使命多麼重大,能夠為
社會培養出一位聖賢,萬民都因此得福,而獲得利益,那的確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這個女德太重要了。
  現在社會為什麼沒有聖賢了?因為沒有聖賢的母親了。為什麼沒有聖賢的母親
了?因為社會上沒有具備女德的女子,就找不到聖賢的母親。所以有賢女才有賢妻,
有賢妻才有賢母,有賢母才有賢子。社會都是賢子了,那就社會安定太平了,國泰
民安,風調雨順,世界祥和,什麼天災人禍都可化解掉了。我們現在看到世界上這
麼多的天災人禍,尤其是今年,世界一個消災組織公佈的數字,今年頭四個月,自
然災難的死亡人數已經遠遠超過最近十年的年平均死亡人數,好像災難愈來愈頻繁、
愈來愈嚴重。為什麼我們招感這樣多的災難?我們人類德行不夠了。要培養有好德
行的人,必須要有好的母親去教他,所以我們現在學習女德,那是當務之急了。
“治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正夫婦,首重女德”,這句話,概括了學
習女德的意義。這就是我們今天開講女德的緣起。
  要講女德,還是要從窈窕淑女的標準說起。窈窕淑女這個詞出自於《詩經》。
《詩經》是古時候的民歌民謠,還有一些是歌功頌德的,譬如歌頌祖德的這些歌曲,
也有貴族的音樂。孔子編訂《詩經》的標準,概括為三個字“思無邪”,所謂“詩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三百篇《詩經》的詩文,都是“思無邪”的,
就是詩文的思想沒有邪念,叫“思無邪”,也就是《詩經》里所說的內容,它是藝
術的表達,表達的是正的教育,不是邪的教育,《詩經》是藝術的教育。
  藝術也是教育,而且是很有影響力的教育。就像我們現在的媒體,教育力量就
很大。現在看媒體傳播的這些藝術節目,電視連續劇、電影,還有網絡上的節目,
到底有多少是“思無邪”的?如果說這些節目都在鼓勵邪思,都在倡導殺盜淫妄,
那這個社會焉能不亂?
  《詩經》裡面有三大內容,所謂風、雅、頌。風是國風,國風就是一些有關民
風的詩歌。第二個是雅,雅有小雅、有大雅,大多都是貴族的藝術、音樂。還有頌,頌
主要是宗廟祭祀的這些樂歌。合稱風、雅、頌。《詩經》作詩的方法,講究賦、比、
興。賦就是詩詞歌賦的賦,介於韻文和散文之間,漢代寫的文章都叫賦。比,比喻,
因為作詩往往是借物來做比喻,這叫比,來表達思想。興,興就當興起的意思來講,
興也是跟比喻差不多,托一樣事物,來興起一種議論。這是講到作詩的方法有賦、
比、興,詩的體裁有風、雅、頌,這六個方法又叫做六詩。
  我們看到《詩經》裡面第一篇“國風”,這是講風,“國風”裡面有“周南”
和“召南”這兩部分。周是周公,召是召公,“周南”和“召南”分別是講周公和
召公兩位聖人的,當時他們的封地在現在陝西岐山以南,稱為南國,所以這個南是
講南國。當時中原地帶的南,不是很南,是陝西岐山以南。周公那時候詩叫“周南”,
召公的詩叫“召南”。兩位聖人都是在落實文武之治,這兩個地方採得的詩就分別
收入“周南”、“召南”中。《詩經》“周南”的第一首就是《關雎》,這是講窈
窕淑女的一首詩,裡面第一篇第一首就講正人倫的詩,就講夫婦關係。從這裡可以
看到,夫婦這倫太重要了。
  《詩經》留下來有四家,有《魯詩》,有《齊詩》,魯是山東這個魯,齊是齊
國,春秋時候的齊國也是屬於現在山東地帶,還有《韓詩》、《毛詩》四家。其他
三家都沒有流傳下來,只有《毛詩》流傳下來了,這是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萇所
傳的,總共三百零五篇,就是“詩三百”。我們現在一般講的《詩經》就是《毛詩》。

  詩經都有序,有大序有小序。每一篇最開頭有大序,每一首詩之前有小序,這個
序是把詩的大意給提取出來。“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關雎》的大序是這樣講的。“關雎”就是“關關
雎鳩”的濃縮,“關關”是鳥的叫聲,“雎鳩”是這種鳥的名稱,民間一般稱之為
義鳥,有點像魚鷹那種鳥。這種義鳥是什麼樣?它能夠做到一夫一妻制,這個雄鳥
跟雌鳥結合了,它們就永不變心,永遠都在一起,互相之間就能夠講求道義,雄鳥
不會再去找一個二太太,雌鳥也不會去外遇,這是義鳥。所以用雎鳩這種鳥所代表
的德義來歌頌夫婦。而這裡特別是歌頌周文王跟后妃,后妃是太姒。
  這首詩實際上不僅是講正人倫,更是歌頌女德的,“后妃之德”。這裡講“風之
始也”,風就是風化,教化,教化從哪里開始?女德,這是首要的首要。女子都教
好了,都像后妃太姒一樣,那這個社會全都是聖人了。如果我們有女兒,想不想讓
她做聖人的母親?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所以女德太重要了。當然女德還是要從自我
修學開始。這首詩是“風天下而正夫婦”,風天下是教化天下,教化天下重在正夫
婦這一倫,所謂是夫義婦聽,文王和后妃做到了極至,可以用這種教化來教化鄉人,
影響民俗,治國安邦。
  所以《關雎》一詩不簡單,表面上只是看到好像講夫婦,講女德,實際上它關
係到國計民生,關係到社會的治亂。社會沒有女德了,那就會天下大亂。我們看一
個王朝的歷史,如果女德非常的好,這個朝代那個時期一定是國泰民安。我們學的
這個《女論語》是唐朝人作的,唐朝皇帝注重女德教育,請了宋氏姊妹在宮廷里教
化,這個《女論語》是她們的教材,唐朝能夠長治久安,有宋氏姐妹她們的一份功
德。
  我們來讀誦《關雎》這首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關雎》一詩,我們來看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剛才
講是鳥鳴叫的聲音,“雎鳩”是一種水鳥,俗稱魚鷹,“洲”是陸地,水中的陸地就
叫洲。這首詩,一開始這一句是借物來興起一個理,這是賦比興中“興”的那種做
法,是講雎鳩的雄鳥和雌鳥找到河中央的一塊空地,它們就在裡面結婚了,以這樣
的一種景象來起興夫婦這一倫的德行。剛才講到雎鳩是義鳥,它們一旦結合,永不
變心,真的是雄鳥講求義,雌鳥講求貞。
  底下講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是伴侶,是配偶,窈窕這是講內心有美
德,當然外表也是莊嚴美好,有其內必有其外。一個人美不美不是光看打扮穿着,
那種美是假的,真正的美是內心中有貞德,表現在外面的氣質是賢淑安定,有這一
種氣質就是一種美,這就是窈窕淑女的美,淑就是美善的意思。這種淑女是君子的
好伴侶、好配偶。
  《關雎》一詩需細品,古有毛序、近有蕅益大師,都講到此詩是讚嘆文王后妃
之德。有人把這個“好”念成第四聲,就是喜好的意思,這個錯了,好像窈窕淑女
君子就特別喜好去追求,這聽起來有點俗了。君子這裡是指文王,窈窕淑女是誰?
文王他公事很忙,一心只為了百姓着想,他不會老想着自己身家的事,不可能老想
着要去找一個女孩子來結婚。如果把這個好字念成三聲,就很好,意為君子的好伴
侶。君子的好伴侶是誰來給他尋求?這裡講的窈窕淑女,是講后妃太姒,為了讓文
王能夠在繁忙的公務和生活當中得到很好的生活上照顧,更重要的是能夠為文王教
導好兒女,留後。所以太姒她本人幫文王去找求淑女,做為文王的嬪妃,輔佐文王,
是這樣講的。這是什麼?后妃沒有嫉妒心,一心只想着輔助文王,為什麼?輔助文
王就是幫助百姓。后妃之德,多麼崇高、多麼偉大,所以后妃為文王去找淑女,這
是詩的本意。
  關雎是義鳥,表專一,這個專一隻要求自己,不要求配偶。如果要求別人對我
專一,這是“控制、佔有”的念頭,是輪迴中的情執,那就應該放下。只要有一念
要求別人之心,便是我相、人相,則非“義”矣。后妃已放下我相人相,與文王一
體,與天下眾生一體,所以她沒有想到要求文王專一於自己,而只想為文王廣求淑
女輔佐文王,利益百姓。一個女子為夫君廣求淑女,而無嫉妒,輔佐文王的家事也
是國事,希望大家共同完成。
  大哉,聖德!大序裡面講到這是后妃之德,這樣一解釋,我們更感受到后妃的
德行真是太完美了,她沒有自己。有自己就有嫉妒,在古代有妻有妾,常有正室嫉
妒偏室的,這是人之常情,為什麼?她自私,有私心。后妃沒有私心,只是想能夠
為文王找個好伴侶。當然這首先有個前提,就是自己要做文王的好伴侶,文王是聖
人,自己要是不能成為聖人,怎麼能夠配得上文王。所以文王主外,治理國家,后
妃主內,不讓文王有後顧之憂,讓他能夠全心全意為天下人民服務。
  底下講,“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個參差是長短不齊的樣子,荇菜是一種水
草,它葉子可以吃,通常是拿來做祭品,民間往往用這些水草來做為祭品,祭祀祖
先。因為當時天子在祭祀的時候,也會採用一些民間的庶物來祭祀,這是普通的物
品,表示什麼?天子跟大眾還是生活在一起的。這些荇菜,這些水草,這些普通的
食品,一般是嬪妃去採集的,來幫助諸侯天子祭祀、祭祖。這個“左右流之”,流
是採取的意思,選取。左右是什麼?那些嬪妃要出去選取這些祭品,要祭祀,不能
夠光是太姒一個人去做,她要有幫手,這左右的人都是嬪妃,太姒要選擇窈窕淑女
做文王的嬪妃。太姒生武王、周公,而召公就是嬪妃所生,也是聖人,所以有“周
南”、“召南”。所以太姒想到的是為周家真正留後,確實她做到了。
  底下講,“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是睡醒,寐是睡着,就是醒着睡着都想
着這個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這個服也是思的意思,思念,思服合在一起
就是思念。找不到這樣的窈窕淑女,后妃睡不着。你看她這種存心,完全沒有自我,
只想到為周家、為天下。“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悠是憂思的樣子,她苦苦地想
這個問題,晚上睡不着,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這是後來有機會找到了,左右採之也是採荇菜做祭
品。下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是講找到了之後,古人交友很文雅,彈琴,
用音樂交流。琴和瑟都是弦樂器,琴是五弦的或七弦的,瑟是二十五弦的樂器。友
之,友是跟她交朋友,親近她。然後底下又講,“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就是
用手指尖來採摘,這是找到了,所以“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用鐘鼓樂器來慶祝。這
是講到后妃之德。
  《論語•八佾第三》這篇裡面孔子就講到,“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這首詩是說到了樂處,而不至於淫。淫是什麼?淫邪,讓人產生邪思。這是講后妃
之德。說到哀處,哀處是什麼?找不到窈窕淑女的時候,在哀思,哀而不傷,也不
至於有傷。這是什麼?這首詩得其正,得其和。試想,后妃真正為文王找到這些嬪
妃,具有女德的這些女子來輔佐文王,那后妃是非常高興的。她這種心態,一定能
夠跟這些嬪妃關係處理得很好,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
  我們看蕅益大師對剛才這一章《論語》的註解,說“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
以事西伯”。西伯就是文王,當時他沒有稱帝,到了他的兒子武王才伐紂,推翻商
紂王的統治。因為商紂王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所以武王替天行道,討伐紂王,建
立了周朝。當時他的父親文王是紂王底下的一個諸侯,西伯。“使廣繼嗣之道,故
樂不淫,哀不傷”,所以后妃當時想到為周家留後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找淑女。現
在已經沒有妻妾制度,都是一夫一妻,那麼這首詩也在提醒,現代男子找配偶也要
找淑女,否則就無後了。俗話講得好,找一個好媳婦可以旺三代。如果找了一個不
好的媳婦,依現在的狀況就不是敗三代,很可能一敗敗到底了,恐怕都搞到家破人
亡了,所以淑女重要。
  淑女要配君子,那麼男的首先得做君子,他才能夠感召淑女,淑女和君子是相
互感召的。一個人他的婚姻幸不幸福,家庭幸不幸福,不能夠怨天尤人,還得反求
諸己。每個人找到哪一個配偶,都是自己的感召,什麼樣的德,就配什麼樣的人,真
的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其實是在毀辱自己。如果遇到一個明白人會說,誰叫
你感召?你自己找的。所以重要的是什麼?自己修好德行,就會感召好的另一半。聖
賢之道都是反求諸己,不求外面。
  《毛詩》裡面有個小序,“毛序曰:關雎,后妃之德也。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
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這個意思講到最後非常明瞭,不是文王自己在找,是后妃給他找。那后妃是為文王
找淑女以配文王,她的憂是憂在進賢,進是推薦,幫他找賢女。
  現在誰會憂?父母會憂,父母要是給兒子找媳婦,相信他的這種心態跟這個后
妃是一樣的,因為是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家業,找一個好媳婦能旺三代。所以這個憂
是憂在進賢,後妃廣求賢女,希望找一個可以輔助文王的淑女。那現在有沒有?不
能說沒有,但是確實比以前少多了。為什麼?缺乏女德教育。好女子也是教出來的,
你不教她怎麼能好?你得先種因,將來才能夠收果實。如果我們有兒子的,雖然兒
子還小,但是以後希望他長大了找一個賢德的女孩做配偶,他們真正白頭偕老,旺
你的家業,那現在就得着手,為弘揚女德教育做一份貢獻,否則我們不種因哪能收
果?我們想要進賢,我們現在重要的是養賢,培養賢德的女子。
  說老實話,培養女德不單單是家庭的問題,而是社會普天下的共同問題。仁人
志士要發起培養女德的這個心,為安定社會,為持久太平。這正是我們此次研習女
德的一個主要目的。
  古人重德不重色,這一點跟現在人不同,現在很多人是重色不重德。說老實話,
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話大家可能都聽過,叫做“女
子無才便是德”,這個無才不是說真的沒有才,是她沒有把才放在心上,這叫無才。
心中無才,即使是才藝很高,她也不覺得自己有才,這叫無才,謙卑到極處。這個
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麼?謙卑。很多人都把這個錯解了,現在需要正名。這麼好
的東西你把它曲解了、錯解了,把它打入死牢,不去學習,多可惜!
  “哀窈窕,思賢才”,哀是憂傷,憂傷什麼?找不到品德美好的女子,窈窕是
品德美好,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像諸葛亮,你看他找的妻子,出名的醜媳婦,黃
頭髮黑皮膚,長得很醜。諸葛亮是美男子,為什麼他找的媳婦這麼丑?是因為這個
媳婦有才有德,真正可以旺家。諸葛亮有學問有智慧,所以他找一個女子做終身伴
侶,不重色而重德,後來他們的兒子也很不錯。把窈窕解釋為美貌,這是觀念上錯
了,它講的是德行,女子的賢才就是德。
  沒有德的才不叫賢才,而且這種才還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我們也看到很多夫
妻,雙方都很能幹,男的是強人,女的也是強人,都很有才,而且有些女子還比男
子更有才。如果一有才而且會傲慢,那這個才就不叫賢才了,最後結果大家也能夠
想象出來,就是家庭破裂。所以這個賢才重德,不是說不要才華。有才華當然很好,
但前提是我們先要培養德行。不光是對女子,男子也一樣。現在流行幾句話,有德
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我們想想是不是?
  2001年的時候,美國發生一個巨大的金融丑案,排名五百強第七位的安然公司
為什麼倒台?這是幾個高管作假賬,虛報利潤,欺騙股民的結果。他們欺騙的時間
很久,一般人做不出來,那都是相當有金融專業知識的人、相當有才華的人,他們
才能做得出來。所以他們能夠把整個企業利潤給掏空了,最後讓這個企業垮台了,
破產了,數十億的美金付諸東流,上萬名的美國工人失業,或者是丟掉了退休金,
轟動了全世界,沒有才華能做得出來嗎?有這種才華的人是危險品。當然他們也沒
好下場,安然公司的創始人心臟病發作去世了,免去了45年的有期徒刑。董事長被
判275年有期徒刑,副董事長自己飲彈自殺。《太上感應篇》講的,“取非義之財者,
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所以沒有德的才不僅危害社會,
自己也不好過,他會得到報應,因此重德比重才更重要。
  底下我們看“毛傳小序曰”,這個《毛傳》是大毛公毛亨他寫的一個傳,它有
個小序說,“興也”,這個興就是作詩的方法,賦比興,它是借物興起的一個評論,
“關關,和聲也。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這是解釋這個“關關”是鳥相和
的聲音,我們講夫唱婦隨,關關的聲音描繪雄鳥跟雌鳥夫唱婦隨。雎鳩,就是這種
鳥,也叫王雎,這個鳥摯而有別,摯是講這個鳥是義鳥,這個別是什麼意思?所謂
男女有別,它們在一起生活,有它們的小天地,出來之後,它們不是老在一起,這
叫有別。這比喻家庭裡面,夫婦一起在房間裡面,在房間以外他們各有各的工作、
各有各的義務,不是老卿卿我我在一起的。媳婦在家里孝順公婆、教養兒女、友愛
叔侄,這都是替丈夫在家庭中行義。
  “水中可居者曰洲”,這是水里的一塊陸地。“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
又不淫其色”,這個“說”讀音應該是“悅”字,喜悅,后妃“說樂君子之德”,
“樂”也是歡喜的意思,君子之德,后妃跟文王非常和諧,夫義婦聽真正做到圓滿。
“又不淫其色”,夫婦之間並不是沒有禮節,他是守禮的,情慾也是控制的。因為
大家心中都有大義、道義,都是同一個目標,為了使家道長遠,家業興旺,重點不
是在男歡女愛上面。“慎固幽深,若關雎之有別焉”,這個是講到夫婦之間就如同
雎鳩這種鳥,它們在自己婚姻的生活中,找一個幽深的地方住下,但是出外必定是
講究禮、講究義。“然後可以風化天下”,這個風化天下就是教化天下,樹立良好
的民風。
  “夫婦有別”,這個別我們更明確地來講,就是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義務,
各有各的使命,互相之間相互合作。“則父子親”,這樣家裡面父母兒女、公婆與
媳婦就有親了,親就是愛。父子有親,這個親是愛的原點,說明一個家里父慈子孝。兒
子娶了媳婦,還能夠孝順父母,這個太太可能起關鍵作用,如果這個太太她不孝,常
常會拖累這個兒子也不孝。這種事情往往有之,男子從小到大都很孝順,娶了太太
就變得不孝順了,娶了妻子忘了爹娘,這太太有責任。太太的責任是什麼?相夫教
子,相就是幫助,幫助丈夫幹什麼?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丈夫要是不
孝順父母,做太太的有義務教導丈夫孝順父母,當然自己更要做出孝順公婆的榜樣,
感化帶動先生,這叫相夫,幫助丈夫立德,這是關鍵。
  所以很少人能想到在家里太太也有做老師的角色,而且這個老師的角色很關鍵,
甚至舉足輕重。試想,一個太太要是有道德、有正念,那這個家一定祥和;她要是
沒有道德,自私自利的,不孝不順,那這家里一定是雞犬不寧。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所以夫婦有別,太太有着更重要的使命,她讓這個父子有親,家庭和睦,家和就萬
事興。為什麼周朝能夠有八百年的基業?家和萬事興。為什麼能家和萬事興?因為
家里有好太太、有好母親,家業就長久。
  周朝從西周到東周的原因是什麼?西周最後一個國君是幽王,周幽王寵愛有色
無德的褒姒,西周內亂,滅亡,最後幽王也死於戰亂,這跟褒姒她沒有德行確有關
係。當時幽王為了討好褒姒,不惜千金博她一笑,甚至烽火戲諸侯。褒姒一天到晚
不笑,幽王就想着怎麼讓她笑,有一個奸臣想了一個鬼點子,說咱們把那個烽火點
起來試試。烽火就是烽火台上用狼煙點起來的火,這是京城有急,用來做軍事訊號
的,外面的諸侯見到要趕緊派兵救援。一般我們講狼煙四起,就是講有戰亂。幽王
他就點起了烽火,結果四路諸侯以為有戰亂,是不是周天子出事了?立刻派兵來救
援,來了之後,沒有戰亂,周幽王沒事,褒姒在城牆上面看到了這種景象,竟然哈
哈大笑。幽王就很開心,總算笑出來了。結果諸侯的軍隊氣得是咬牙切齒,發誓下
次再有急事也不來了。後來果然遇到犬戎之亂,再點烽火時,諸侯們沒人派兵了,
結果不僅幽王死於亂軍手中,褒姒也沒有好下場。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西周天子他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困厄?表面上是因
為女子,究其實質是幽王重色輕德。從歷朝歷代的事實來看,如果沒有了三太那樣
有德行的女子輔佐君王,而出現像褒姒這樣有色而無德的女子,結果常常就是破國
亡家。由此可知,女子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所以女德不光是女子要學,男子也得
學,才會知道什麼叫窈窕淑女,不要像幽王一樣娶了一個無德的美貌的女子,最後
自己喪身辱國。我們看到歷朝歷代,很多的王朝,皇帝之所以喪身辱國,都跟女色
有關。譬如,夏桀寵愛妺喜,紂王寵愛妲己,他們和幽王一樣,最後的下場都是亡
國。唐朝曾經鼎盛,到最後安史之亂,國家衰弱,也是與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無關
聯。
  從這裡我們看到,一國如是,一家當然也如是。我們的家庭能夠長久,家業長
遠,那得找一個有德的媳婦。美色並不重要,如果把握不好,美色反而還會是淫亂
之媒。除非女子真正有德,那就沒關係。如果女子本身重色而不重德,甚至恃寵而
驕,那往往家里會因此出現亂相。《朱子治家格言》講得好,“婢美妾嬌,非閨房
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妻妾、童僕打扮得很美的,那心思往
往不會多用在家道上,就容易出現一些事端。
  這是講到“夫婦有別則父子親”,這個家庭和諧了,自然“父子親則君臣敬”。
君臣的關係跟父子相似,臣事君如同子事父,君對臣如同父對子。所謂君待臣以仁,
臣事君以忠,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有父子之親自然就有君臣之敬。“君臣敬則朝廷
正,朝廷正則王化成”,這是古代講的王治,王道。王道是什麼?以德為政,為政
以德,真正是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崇尚倫理道德,推行教化,而不是崇尚兵戈軍
事的霸王之道。聽說現在美國研發出一種遠程導彈,可以發射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
以為這樣就能夠懾服各國。錯了,這叫霸道,不是王道,王道不會在軍事武器上用
這些心機。真正以道德仁義來治國,自然會使天下歸服。
  剛才是夫婦關係的一點延伸。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把《詩經》的“窈窕淑女”
認真地做了一番研討,同時也講了女德的意義。歷來聖賢人非常重視《詩經》的學
習,孔子有一次就問他的兒子伯魚有沒有學《詩》:“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
南矣乎?”“周南”、“召南”就是《詩經》裡面“國風”的這些詩篇,裡面很多
都是講正人倫崇道德的詩篇。他講“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是說人應該按照“周南”、“召南”這樣的詩篇去力行。“為”是你真正按照那去
做,讀詩不是說讀在口頭上,學點文學,那偏失了,主要還是幫助你修身。如果你
不去以此修身,“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就像你正對着牆面壁,牆擋住了你的視
線,什麼都看不到。這個意思是講,不學習《詩經》,就不懂得應對進退,也是指
做人做事行不通。
  講到女德的意義,我們再來看印光大師的一段開示。印光大師是民國初年淨土
宗的祖師,佛門的大德,通儒通道通佛。他非常提倡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他說,
“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這是講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是兒女的教育,
可見家庭中兒女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家庭教育里面教女比教子更重要。他還說,
“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這個話講得真是太明顯、太具體了,也很
精彩。治國平天下的大權,不是男子操得一大半,是女子操得一大半,為什麼?下
面講到,“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世間為什麼少賢人?因為沒有賢女。怎
麼說?“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賢女長大了嫁人了就是賢妻,生兒育女就是
賢母。“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賢妻必定能夠幫助丈
夫,丈夫要是不賢,這個太太一定會教導他。而且教導一定是《弟子規》講的“怡
吾色,柔吾聲”,潛移默化,身教重於言教,潤物細無聲,慢慢這個丈夫也就從不
賢變成賢了。兒女教育就更是如此了。這個“蓋亦鮮矣”,鮮就是少,如果有賢妻
賢母,說她丈夫不賢、子女不賢,這種家庭太少了,真的是很少。換句話說,如果
有賢妻賢母,丈夫一定賢能,兒女也一定賢能。
  又雲:“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可謂見理透徹。”這個見是見地,這個見地高,
道理講得透徹。“周之開國,基於三太”,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周朝開國三太,三位
女聖人造就了周朝。“而文王之聖,由於胎教”。為什麼有文王,這個聖人怎麼出
現的?胎教。他母親太任善於胎教,而且她自己是聖人,所以養的兒子也是聖人。
“是知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之所致也”,這個原因就在於此地。“使其
母皆如三太,則其子縱不為王季文王周公。而為非作奸,蓋亦鮮矣”。假如您是一
個像三太一樣好母親,那麼您的兒子縱然是因為現在社會很污染,不能夠像王季文
王周公(王季是文王的父親周公是文王的兒子)那樣做聖人,縱然不能夠像他們這
樣,但是你的兒子也絕對不會為非作歹,作奸犯科,一定是良民。
  一般我們講“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個“父”換成“母”也很適宜,“有其母
必有其子”。如果是父親很賢能,但是母親不賢,這個兒子也不容易教好。反過來,
母親賢能父親如果不賢的,甚至父親早亡的,兒子也能教好。所以婦女的使命多麼
重要,人類後代的教育在婦女手上,治國平天下的大權在婦女手上,這不得了,女
德不能不學。
  “而世人只知愛女,任性驕慣,不知以母儀為教,此吾國之一大不幸也。”這是
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的呼籲。現在溺愛孩子已經愈演愈烈了。尤其現代人溺愛女兒,任
性嬌慣,從小就給她打扮,教她化妝,教她搽口紅,涂胭脂,怎麼去選衣服,任着
她的性子養成那些不好的習氣,崇色不崇德的習氣,這個很麻煩,不知道用母儀去
教化。母儀就是女德,我們將要開始學習的《女論語》就是母儀,現在學的人太少,
我們要真正大聲疾呼,努力去推廣,因為這關係到國家興亡、天下治亂,這不是小
事,不是一個人的事,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全天下的事。如果沒有母儀、女德的教
化,這是吾國之大不幸,真的是大不幸,為什麼?沒有可以承繼德風的後代,這不
就是亡國滅種了?這是大不幸,那我們也是大不孝。
  “人少時常近於母,故受其習染最深”,為什麼教育兒女,母親最重要?因為
孩子從小跟母親的時間多,常近於其母。父親主外,往往跟兒女交流的時間少,母
親多,所以兒女受母親習染就最深。那現在問題來了,女子也要主外,她要工作,
掙錢,她不能輸給男子,她也出去掙錢,家裡兒女誰養?掙了錢,請保姆來帶。兒
女就受保姆的習染,他長大了肯定也是“有其姆必有其子”,這個“姆”是保姆的
姆,不是母親的母。保姆帶孩子,有一定的局限,一般沒有母親對兒女的那種用心,
這個教育水平就可想而知,問題就很大了。所以為什麼女主內?兒女最好自己教。
一個家庭有多大的福報,多大的造化,能夠找一個保姆是個賢女,而且她還願意用
心來教所帶的孩子?那太難得了。現在說老實話,要教好兒女,最重要的自己要做
一個賢女,現在就是因為沒有賢女,所以教不出好兒女。
  “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她長大了,就會為人母了。“人欲培植家國,
當以教女為急務”。這是說到點子上了,培植家國,就是使家國有後,教女比教子
更為急要。過去有一位王善人,王鳳儀老先生,他就重視女德,他是個男人,辦女
校,培養賢女,他也跟印光大師觀點一致,要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為急務。所以假如
你們家里有女兒,要知道,你們可別重男輕女,培養女子關系到一家、一國、甚至
整個天下,你的使命太重大了。你能培養一位賢女,你這是功德無量,真叫利國利
民。
  “須知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德。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有資
助矣”。所以我們希望振興自己一家,或者是將來女兒所嫁的那個家,打心里要想
到一國,要振興祖國。最重要的,女德教育,要培養賢母。沒有賢母的資助,你靠什
麼來使家國崛興?這是根本。所以“世無良母,不但國無良民,家無良子”。
  我們繼續來看下面,“現今世道,無法挽回。若欲救世,除提倡因果報應,及
家庭教育,不為功”。印光大師首重因果教育、家庭教育,他說,除了這兩種教育
以外,要挽回世道人心,很難。因果教育就是倫理道德教育,講因果,使人不敢作
惡。因果教育和家庭教育亟待結合起來,“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孩
子剛懂事的時候就要學習因果,多給他講因果的故事,讓他從小就相信報應,不敢
作惡,這就是良民。因果報應它是事實,不是說嚇唬人的,確實種瓜得瓜,種豆得
豆,這是自然之理,不是迷信。
  “而又以教女為至切要”,這是至關重要,重要中最重要的。“以無賢女則無
賢母,無賢母何能有賢子女,此系根本法輪”。所以我們在這裡講《女德》,是在轉
根本法輪。佛門里講根本法輪一般是講《華嚴經》,沒想到印光大師講,培養女子、
注重女德教育也是根本法輪,挽救世道人心的根本法輪,這真正是祖師的真知灼見。
“今人所說者,皆是枝末。以幼未知為人之道,及因果報應之事理,一被邪人所誘,
則任意妄為。彼廢倫免恥殺父奸母者,皆由最初無賢母以鈞陶之所致也”。今人就
是現代的人,所說的如何培養兒女,那是枝末。根本是什麼?印光大師講,從小要
讓他懂得為人之道,懂得因果報應的事和理。如果這些倫理、道德、因果沒有學,
不知道,只學些枝末的事,什麼枝末?背背英文單詞,學學數學、物理,考個什麼
競賽,學什麼鋼琴、小提琴,全是枝末,根本在於倫理、道德、因果。如果不學這
個,一旦被邪人誘惑就會任意妄為,這叫近墨者黑,最後完全沒有道德理性,就會
做出廢倫免恥殺父奸母這些惡作來,這都是因為最初沒有賢母,母親不懂得教育子
女 。這個鈞陶,陶是陶器,鈞是制陶器用的轉輪,這是講造就的意思,賢母能造就
好兒女,沒有賢母就不能造就好兒女。
  最後有一段印光大師的話,我們再念一念,“女人家以相夫教子為天職。相,
助也”,就是幫助。“助成夫德,善教兒女”,這是女子的天職、使命,無比崇高
的使命。“令其皆為賢人善人,此女人家之職份也”,換句話說,女子是家庭的老
師,既教丈夫,也教兒女,都使他們成為賢人、善人。“今之女人,每每驕慣兒女,
不以做人之道理,及因果報應相誨”,誨就是教誨他。“故兒女多難成器。所以瞎
搗亂之大聰明人,與胡作非為之匪類,遍滿世間。弄得國不成國,民不成民。其根
本皆由其父母,不知盡父母教訓兒女之職份所致,故使亂無已時”,已是停止,動
亂沒有辦法停止,就是因為沒有家庭教育,特別是沒有女德的教育。“若人人善教
兒女,世道自然太平矣。”
  這就是印祖為我們開示的注重家庭教育、女德教育,而教育的方式,則為注重
因果教育。這一段前言,說明在現代社會當中,學習女德的重要性。可以說這是天
下治亂的根本。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女德了,可以說沒有賢女就不可能有賢妻,沒有賢
妻,家庭就會亂了,家亂了,國也亂了。沒有賢妻當然也不可能有賢母,沒有賢母
就不可能有好的子女,國家的下一代也就完了。由此可知,學習女德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正如印光大師所說,是當務之急,對於我們立身、齊家,乃至和諧社會、和諧
世界,這都是有着重要的意義的。所以我們今天就開始具體地來學習女德教育。
  女德,不要以為好像只有女孩子才學。當然女孩子首先要學,就是要做一個窈
窕淑女。昨天我們把《詩經•周南•關雎》這一首詩仔細地學習了一遍。知道原來
窈窕淑女並不是指貌美的女子,而是指品德美好的女子。真正有賢慧的德行,我們
叫貞德。這個貞,如果你查找字典,貞操的貞,貞潔的貞,貞的意思有好幾種說法。
這是女德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貞還有定的意思,定是什麼?心安定。心安定,她的人生取向就會堅定、固定,
她就不會胡思亂想,更不可能胡作非為。她的心是定的、是安的,這是講貞。還有
一種講法,貞是講正,品德是正的。正就不邪,沒有邪思邪念,更沒有邪行。特別
表現在對於婚姻、對於家庭這方面,那是貞正。因為家中有這樣貞良的賢妻良母,
所以能夠使這一家保持長遠而不偏邪。
  周朝開國的三太,三位都是賢女、聖女。她們這種貞德所感召的便是周朝(周
家)八百年長久的基業,這是女德的護佑。往往女德都稱為坤德。《易經》裡面講乾
坤二卦,乾為天,坤為地。在家里,通常先生喻為天,妻子喻為地。天之德在於自
強不息,地之德,這個坤德,在於厚德載物,它能包容。像我們昨天講到的《關雎》
一詩是讚美文王后妃之德。文王的后妃是太姒,太姒沒有嫉妒心,她一心只想着輔
佐文王,令他能夠治國安邦,利益百姓,所以她廣求賢女來服侍文王。所以“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這講君子的好伴侶,誰去找,君子是文王,誰去找?後妃去找,
你看看,這種包容心,這種厚德載物的德行,所以感得周朝能夠長盛不衰,成為歷
史上最長久的王朝。這真正有祖德護佑,才能夠基業長遠。
  一般女子,因為在古代受的教育比較少,心胸容易狹小,容易產生嫉妒心。我
有一次聽到有一位陳老師講,她也是在專門講女德教育,她是一位女老師,她說
“嫉妒”這兩個字都是女字邊,當然嫉妒不是只有女子才有,男子也一樣有,但是為
什麼專門用女字邊?我們想到古人造字肯定有其用意,是提醒的意思。如果人一有
嫉妒心了,嫉妒是什麼?心量狹小,不能容物,一切都從自己來考慮,自私自利作
主,那這樣真正會壞大事。
  我們昨天舉到幾個例子,歷朝歷代,凡是國君帝王沉迷於女色,這個帝王多半
都會亡國喪身。像夏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寵信妹喜;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商紂
王也是寵信女色妲己;周朝(西周)最後一個皇帝周幽王寵信褒姒;唐朝玄宗皇帝
寵信楊貴妃。這些女子都是心量狹小,嫉妒心重,沒有女德,只有美色,使這些皇
帝沉淪。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的“紅顏禍水”,有道理。
  當然這個禍水,男子也可以遠離。那怎麼樣才能遠離?他一定要學習倫理道德,
知道因果,知道取舍的標準,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淑女,淑女的標準在哪兒,他要
知道。而自己也真正要降服情慾,崇尚道義,這才有正氣,邪氣才不會污染,所以
這個貞是正,正氣。
  女子對於扶持一家正氣來講,她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家太太要是正,家里
多半都能正。這就像大地似的,這地穩固了,地基牢,那麼這個家庭它就旺。地要
是不穩,要是斜了,這家庭就容易傾倒。所以太太不僅自己正,她也有這個使命正
一家,這叫齊家。修身齊家也能夠治國、平天下。周朝三太,你看看,她就在家里,
不也是治國、平天下?所以這個正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意思,貞有誠的意思,精誠、至誠。《中庸》里講“不誠無物”。
  第四個意思,貞講節,節操的節,婦節。這是專門對女德來講。所謂從一而終,這
叫懿行。懿,司馬懿的懿,就是美德、美好的意思。我們講貞節。貞節是正氣。正
氣,古人把它看得比生命還重。孟子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就是
正氣。女子一樣也要養浩然正氣,我們一般講香閨正氣,這個正氣不亞於男子、士
君子的那種正氣。往往女子能夠大義凜然,連男子都自愧不如,所謂巾幗不讓鬚眉。
所以女德講究貞德。
  其實只要心得其正,這女德也就完備了。《大學》里講,“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自然就有貞德。怎樣正心?正心在誠其意。誠意是意念真誠。怎麼才叫真誠?
曾國藩給誠字下過定義,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個念頭都沒有,心空了,
空就是誠,心是清淨的。一個人能夠心清淨,她自然就能夠守本份,她沒有妄想,
絕對不會胡思亂想,那她當然就能夠做到貞潔。凡是有很多念頭、妄念,往往受外
面境界誘惑,念頭會跟着它跑。境界一來,意不誠,立刻會生起很多妄念。意不誠,
心也就不正,身也就難修,家也不齊,國也不治,天下也不能太平。
  如何做到意誠?要致其知。致知是良知現前,遇人遇事遇物都用良知。良知怎
麼得到?良知不需要從外面得到,是你本性裡頭本有的。《三字經》里講的“人之
初,性本善”,本有良知良能,跟聖人沒有兩樣。只是聖人把這良知良能顯發出來
了,所以他成為聖人。我們凡人這些良知良能被覆蓋住,有障礙,所以顯發不出來。
什麼東西障礙住我們的良知良能?情慾、物慾、煩惱,這些心裡頭的慾望煩惱障覆
了我們的良知,所以不能致知。
  要致知,致知在格物。格是什麼意思?格鬥的意思,物是物慾,跟自己的物慾格
鬥。把內心里的貪婪、慾望、情執、嫉妒放下,就格物了。格了這些煩惱物,那你
的良知就現前了。你的意也誠了,心也正了,身也修了,然後自然感召家齊、國治、
天下平。
  你看,女德它也能夠和諧世界,而且這是最重要的一種德行。那麼這就需要我
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聖賢教育,如果不學習我們怎麼能夠懂得?真正是《禮記》
里講的,“人不學,不知道”,《三字經》講的“人不學,不知義”。這女德也是,不
學真的就不知道,原來女德是淑女的標準。這不學真的不知道,全都是被社會污染
的思想所影響,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後果就是痛苦、煩惱。
  現在大家來學習,那是很有善根,這是過去一生中積累的,這世又遇到緣了,
因此大家要能夠認真地學習,從改造自我做起。治國、平天下是自己的事情,我把
自己身修好了,就能治國、平天下。不僅能治國、平天下,你還能夠和諧宇宙,夫
子講的“天下歸仁”。天下歸仁,現在我們應該講宇宙歸仁。為什麼?因為宇宙也
是你的心變現的。你知道這個道理,這叫知道根本。《大學》里講的“此謂知本”,
知本就是知道根本。根本的真理就是整個宇宙全都是我自己的心念變現出來的。
  你有什麼樣的念頭就有什麼樣的宇宙,你的念頭善,你的宇宙就善。宗教里講
的天堂,佛法里講的極樂世界,都是你的善念,純善的念頭所變現的。那地獄、惡
道呢?是你的惡念變現的,沒有出你的一念。你能夠在當下這一念回頭,如果原來
做錯了,現在回頭,現在悔改、懺悔,用聖賢標準要求自己,你當下就成聖成賢,
當下你的天下歸仁,當下你的宇宙就變成和諧世界、極樂世界。
  對於女同學來講,和諧世界從我心做起,從學習女德做起。你真明白了這個道
理,知道身心是本,世界是末,所以欲明明德於天下,要幫助天下太平,皆是要以
修身為本。這女德就告訴你修身,這就是下手處。顏回請問夫子如何行仁,如何使
天下歸仁?仁是仁愛的仁,天下歸仁就是講天下太平。怎樣下手?夫子告訴他“克
己復禮”,就從這下手。“克己”是克服自己的毛病習氣,“復禮”,恢復到正常
的秩序上來。“禮”是正常的秩序。包括我們身心的秩序,人與人之間的禮節,社
會的運作,這些都有禮,禮就是規矩,規矩就是法。我們學習女德,就是學規矩,
都跟《弟子規》一樣,《弟子規》也是規矩。從這開始入手學,“克己復禮”。跟
這個規矩不相應的就把它放下,克服自己的習氣,這是克己,聖賢用的就是克己功
夫。你能克己,才能歸禮,才能復禮,復禮就是回歸到你本性本善上面來。禮不是
聖人規定讓我們一定要這麼做的,不是,那是你本性本來的樣子。你回歸本性了,
成聖賢了,你自然的生活行為就是禮,把它記錄下來這就是禮。
  今天我們選用《女論語》做為教材,《女論語》是“女四書”裡面的一本。我
們現在正在講儒家“四書”,講了《大學》,正在講《論語》。古人除了這“四書”
以外,還有一套“女四書”,專門是對女子的“四書”,這裡頭有《女論語》。我
們現在講《論語》的同時,也開講《女論語》,很有味道。使我想到古人對於女子
教育特別重視。儒家的“四書”,我們講《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這男女都要學。除了這“四書”以外,又多編一個“女四書”,專門給女子學,你
看,特別照顧女性,他沒有編一個“男四書”,專門編一個“女四書”,你就想到
古人其實對女德教育多麼重視,都知道這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女四書”是清朝初年學者王相編輯的。他生活在康熙年間。他自小受到良好
的母教。他母親是一位賢母。他母親姓劉,劉氏寫了一本《女范捷錄》。王相因為受
母親的教誨,對於女德教育非常重視,他把《女誡》、《內訓》、《女論語》跟
《女范捷錄》這四部書合在一起,就稱為“女四書”,在當時成為女子必讀的教材,
流傳非常的廣泛,遍佈到全國,一直到近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課程。
  “女四書”第一部叫《女誡》。《女誡》是漢朝班昭所著。班昭是著名的女史
學家,她的父親叫班彪,兄長叫班固。她父親開始着手寫《漢書》(這是一部很有
名的漢朝斷代史,跟《史記》是齊名的),但是她父親英年早逝,沒有寫完這本書就
去世了,結果兒子班固接着寫。可是後來班固又遭到小人陷害,死在獄中。妹妹班
昭繼承父兄的事業,接着寫這個歷史,最後在她40歲的時候,終於把《漢書》寫完。
這也是班昭她的孝行。《中庸》所謂“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繼承
先人的志向和事業,這是孝順。做為一個女子,她也能夠做到這點,很了不起。
  班昭人稱曹大家,所以《女誡》也叫《曹大家女誡》。因為班昭14歲的時候就
嫁給了同郡(就是同一個地方)一個姓曹的人家,她的先生叫曹世叔,所以別人就
稱她為曹大家。大家(音太姑)的寫法是“大家”,但是念太姑。後來因為曹大家
非常有女德,她寫《女誡》,女子的道德規範,她全做到了,這真正是難得,她先
做再說。後來皇帝延請她來宮廷裡面教導後宮嬪妃,她做了皇後的老師。皇帝當時
是漢和帝,駕崩以後,鄧皇后就變成鄧太后,鄧太后主政,有點像垂簾聽政一樣,因
為皇帝還小,所以太后主政。曹大家又是皇太後的老師,太后請她來參與政務,所
以班昭得以也能夠為朝廷盡忠,輔佐王政。
  班昭本人並不是女強人,雖然她的地位很崇高,直接幫助太后來治理國政,但
是記載中說她是一位生性溫柔細膩的女子。跟她的先生在一起,她先生是外向活潑
型,她自己是溫柔細膩的,夫婦之間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從這裡可以看到,不一
定要做所謂的女強人才能夠幹大事業。女子以柔弱為美,其實柔弱並不會輸給剛強。
男子以剛強為美,女子以柔弱為美。《道德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講“天下莫柔
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這講的
確確實實是自然界里的真相。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它能夠隨順一切的事物,它能夠
順着這個河道,不管是怎麼樣形狀的河道,寬的、窄的、彎的、直的,它都能夠隨
順,流向大海。但是“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也是最堅強的,它能夠沖毀堤壩,
它能夠滴水穿石,所以沒有任何的物質比水更強,這就是所謂的“弱能勝強,柔能
勝剛”。
  柔順並不代表軟弱,所以女德裡面講究柔順。《女誡》有七章,第一章就講卑
弱,“卑弱第一”。卑弱是講柔順,謙卑柔順,這種謙卑才會得尊貴。柔弱自然能
勝剛強,這是《道德經》裡面給我們揭示的天地的真理。就從我們人身體的器官而
言,你看這嘴巴裡頭的牙齒和舌頭,哪個剛強哪個柔弱?牙齒是剛強的,舌頭是柔
軟的,這牙齒和舌頭配合在一起,可以咀嚼食物,缺一不可。但是,這剛強和柔弱
的兩個誰最長久?人到老年,他先掉牙齒,他不會掉舌頭,舌頭一直伴隨到斷氣為
止,它都不會掉。你就想想,原來這個柔弱才能恆久,這裡頭有大道理。
  我們看到曹大家,她活到了古稀之年,七十以上,長久。她真正力行女德,並
不妨礙她治國平天下。而且她留下了《女誡》,那真正是利益萬世的社會人民。這
是講的《女誡》,它是“女四書”里的第一部,影響極其深遠,而突出女子柔順之
德,這是真理。一般我們把女子比喻為水,柔弱如水,但是她裡頭是最剛強的。男
子剛強,但如果沒有了水的這種輔助和滋潤,他不能長久。
  你看古代結婚的時候,它這個禮很有道理。男子去娶妻子的時候,男子駕着車,
去女方那裡接女子,到現在都是這樣的,娶媳婦,娶她過門。在古禮來講,男子去
迎親的時候,把女子接到車裡,是男子駕車,女子乘車,男的要屈膝於女方。這在
《易經》裡面有一個卦,第三十一卦,《易經》是六十四卦,第三十一卦裡面是講
咸卦。咸卦是感動的感字上面那個咸字,咸卦。咸是什麼意思?它是艮下兌上。艮
代表山,兌代表水,山在水下,這是表什麼?夫婦之道。山是男方,他是剛強的,
水是女方,她是柔弱的,代表陰,這邊是陽。陽剛的山要在陰柔的水之下,柔上剛
下,這個寓意就特別的明顯了。這個卦是一個吉卦,所以它這個卦象上講是:亨,
亨就是亨通;利,利就是吉利;貞,貞正(貞就是我們講貞德,貞潔的貞),取女
吉。這是卦辭上說的。取女吉,這個“取”是通娶新娘的娶,娶這個女子很吉利。

  所以這個婚禮它代表什麼?男方把女方接到家里,不是說女方的地位就卑下,
反而她的地位在上面。為什麼?因為她擔負的使命重大。前面我們講到女主內,主
內的是相夫教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這家里沒有後代了,這就是大不孝。那
能不能有後代,關鍵是看女方,看母親。所以男子把這個媳婦迎請到家里,那是什
麼?請她來幫助延續家道、家業、家風。這當中女德就尤其重要,沒有女德,不可
能有後。
  前面我說了一句話,說我不同意現代人講的古人是重男輕女,反過來講重女輕
男,我還能接受。你看這《易經》上卦辭都這麼說。這重女的重是什麼?她的使命
重大。但是要完成這樣重大的使命,一定要有謙卑柔順的貞德。大家細細去體會這
裡頭的深意,不是那樣簡單的。
  “女四書”第二部是《內訓》。《內訓》是明朝明成祖的徐皇后為了教育宮中
婦女,古聖先賢把關於女子品德的教誨編成書,它分為二十章。這個訓是教訓,內
是什麼?專門對婦女,因為女主內。主內重要,比主外的還重要,所以這個教育就
尤其重視。
  第三部就是《女論語》,《女論語》就是這次我們所採用的課本。它是唐朝一
位女學士叫做宋若華所編著的。宋氏家族有五姊妹,都是具備女德的。宋若華寫了
這部《女論語》,她是仿效《論語》的體例。因為《論語》裡面多半是夫子跟學生、
門人的問答,所以《女論語》原版它也是用師生問答的這個方式來寫的,是大姐宋
若華所著。宋若昭是她的妹妹,這是五姊妹其中一個妹妹,她註解她姐姐寫的這部
《女論語》。宋若華寫的《女論語》原版現在失傳了。按照《唐書》的記載,它的
體例是師生對話,是以前秦太常韋逞之母宋氏來代孔子(就是做老師)﹐以曹大家
(就是班昭)代顏回和閔子騫,這樣來做師生的問答﹐這是效仿《論語》那種體例。

  南北朝前秦的時候,皇帝苻堅請韋逞為太常。韋逞是個人,太常是掌管宗廟禮
儀的官。韋逞的母親宋氏被皇帝請來,在宮廷裡面教授學生,特別是教授《周官》,
使這個學問能夠得以流傳,因為當時只有她才懂得這個學問。所以這位宋氏,就是
韋逞之母,成為了當時(也是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女博士,這是皇帝封的,後來人
稱為“宣文君”,證明她對於女德也很有研究。
  《女論語》以宋氏來做老師,以班昭來代顏回,代表弟子,彼此問答來闡述女
德、婦道。妹妹若昭就給它做註釋,可能做註釋之後,原版也就不需要了,直接用
她的註釋,這就是宋若昭的這個版本,也可能就是流傳到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它
是以四字為一句,分成十二章來寫的,這個已經不是問答的體例,但是內容應該是
完全一致。像《弟子規》三字一句,《女論語》因為它是以四字為一句,這個好記
誦,所以我們選它來學習,便於讀誦和記憶,有這樣的一個目的。不像《女誡》、
《內訓》這些都是用古文寫的,當然記誦方面就稍微有點難度。
  第四部書叫《女范捷錄》,這是剛才我們講到的清朝初年王相的母親劉氏所作,
也是主要宣揚貞德的教育,它有十一篇。
  這四部書稱為“女四書”,成為了歷史上女德教育最重要的教材。像在明朝時
代,也有 “女四書” 的版本已經流傳到國外去了,當時王相還沒有編輯“女四書”,
但是在日本那時候也有一種“女四書”,那是什麼?當然沒有《女范捷錄》,當時
王相的母親還沒有出生,是用《女孝經》來代替。儒家有《孝經》,還有《女孝經》,
這是唐朝侯莫陳邈之妻鄭氏,她所編寫的《女孝經》,就跟剛才我們講到的前面三
部,《女誡》、《女論語》、《內訓》合起來,這是日本的“女四書”。
  《女論語》又叫《宋尚宮•女論語》。宋是這個作者的姓氏,尚宮是她的官職,
這是一位女官。尚宮是皇帝封她在宮廷裡面教化這些公主、后妃,包括公子、王子
這些宮里的人。尚宮的地位,據記載,跟外朝的尚書地位是相當的。尚書現在我們
講就是部長,部長級的一個人物,是很大的官。宋尚宮是兩姊妹都做過尚宮,姐姐
宋若華先做,姐姐去世之後,妹妹宋若昭接着也做,所以這個書也稱為《宋尚宮•
女論語》。
  我們採取的版本,是清朝乾隆年間陳弘謀先生所編定的《五種遺規》。《五種
遺規》裡頭有一種叫《教女遺規》,專門是教女德的。這個遺規是遺留下來的規矩、
規範、教誨。《教女遺規》收錄了不少篇非常好的女德教材,我們用了其中的《女
論語》。我們在校對上,用的是日本筑波大學古本,他們藏有一個古本,叫《校訂
女四書集註》,有兩卷。
  “女四書”王相都有註解,他的註解叫箋註,是簡單的註解。我們學“女論語”
主要是採取王相的“箋註”。《教女遺規》裡面的內容,我們看到它那裡面有一個
序。還有陳弘謀先生(陳弘謀是乾隆年間的進士,官也做得很大),他有一個按言,
就是寫在文章之前的一段話,叫按。看王相“箋註”本之前,他還有一個第一部分
就是《唐書列傳》裡面的“宋若昭傳”,就是作者的一個傳。這個傳,我們看到在
歷史書上有記載,可見得這位作者宋若昭在歷史上也是享有盛名的。
  第二部分是《女論語•序傳》,這是作者自己寫的為什麼要寫《女論語》的意
義和目的。
  第三部分是正文。正文分為十二章,前面有一個作者的傳,“宋若昭傳”,序
文,另外還有陳弘謀先生的按。正文有十二章,第一是立身章,第二是學作章,第
三是學禮章,第四是早起章,第五事父母章,第六事舅姑章,第七事夫章,第八訓
男女章,第九管家章,第十待客章,第十一和柔章,第十二是守節章,總共十二章。
每一章都詳細地闡述了古代女子應具備的言行舉止,還有這些道德,以及一些持家
處世的事理,寫得非常細膩,很具體,很容易落實。現在我們雖然距它已有一千多
年的歷史,看會這些,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些行持,真的可以成為一位標準的淑女。

  文中第一段,是陳弘謀《教女遺規》裡面的一段“宋若昭傳”。傳記原文是出
自於《唐書列傳》,唐朝的歷史書,經過陳弘謀先生的摘錄。他沒有全部引用,而
是將主要的內容摘錄出來,我們先一起來學習。
  【宋若昭。貝州人。世以儒聞。】
  “宋若昭”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和註釋者。其實《女論語》是她跟她姐姐宋若
華一起合寫的,宋若華寫《女論語》,宋若昭註釋,但是我們現在讀的版本是以她
為主,估計出自於她之手。“貝州人”,是說她是貝州地方的人,也就是現在河北
省清河縣人,唐朝時候叫貝州。“世以儒聞”就是她出生於世家,我們講的書香門
第,家里世代都是學儒的。唐朝初年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宋之問,宋若昭
她們就是宋之問的後裔。
  【父棻好學。生五女。若華。若昭。若倫。若憲。若荀。皆慧美能文。】
  她的父親叫宋廷棻,非常“好學”,可見得家裡面有好學的風氣,所以兒女都
能成才。他有五個女兒,這五個女兒名字分別是“若華、若昭、若倫、若憲、若荀”,
都是“慧美能文”。“慧”是智慧,很聰慧,“美”,應該是不僅有美德,也有美
貌,而且很有文采,尤其是若昭,還有大姐若華。
  【若昭文詞高潔。不願歸人。欲以文學名世。】
  “若昭”是五女當中的老二,她的文筆是最好的,你看《女論語》確實寫得文
詞很好。她一生沒有結婚,不願意“歸人”,就是沒有去嫁人,這是說她的品性也
是很清高的。她希望以“文學名世”,她文筆好,而且有德行有學問,希望著書立
說來留給後世,這種人也是很難能可貴的。應該講她是與眾不同的,所以一個人能
夠以這樣高潔的心態來寫入世的女德教材,她寫得會特別的周詳。
  【若華著《女論語》。】
  若華是大姐,最初的版本是她寫的。
  【若昭申釋之。】
  就是若昭做了註解,解釋若華的《女論語》。大概現在留下來的只有這個版本,
原本(若華的版本)我們得不到了。
  【唐貞元中。詔入禁中。試文章。論經史。俱稱旨。】
  唐朝貞元的時候,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那個時候皇上把宋氏姊妹召到宮中。
“禁”就是宮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叫“禁”,現在北京有紫禁城,就是這個“禁”。
試試姊妹的文章,確實有文采,跟她們談論經史,她們也能夠通達。“俱稱旨”,
旨就是皇上的意思,皇上也非常的欽佩,想不到女兒家居然有這樣的才華學問,於
是就延請大姐宋若華當了尚宮,就是宮廷裡面的女教師。底下又講:
  【若昭以曹大家自許。帝嘉其志。稱為女學士。拜內職。官尚宮。掌六宮文學。
兼教諸皇子。公主。皆事之以師禮。號曰宮師。】
  “若昭”因為不願嫁人,她不想成家,專門以文學,以她的學問來傳世。她自
己“以曹大家自許”,她所學習的榜樣是曹大家,曹大家就是班昭,由此可見她也
是專門在弘揚女德教育。“帝嘉其志”,“帝”指皇上,“嘉”是稱許、讚嘆,皇
上對她的志向也很讚嘆,於是封她“為女學士”,給她一個職位,官拜尚宮。這個
尚宮也就是跟尚書齊等的一個官位,但是在內宮當中。她執掌“六宮文學”,文學
包括教學,教學當然首重德行教育。她也是做諸皇子、公主的老師,後宮都跟她來
學習,連皇子、公主都“以師禮”來事奉她,沒有把她當作一個臣子,而是把她當
作一位受尊敬的老師看待。
  中國古人特別尊師重道,皇上見到老師來了,不以君臣之禮相待,而是以師禮
相待。即使是最高地位的皇上,見到老師來了,請老師在西面,他站東面,按東西
之位來敬禮。東西之位是什麼?賓主之禮,不是君臣之禮,君臣是上下,賓主之禮
是東西左右兩邊,互相行禮。所以可見得中國古人對於老師的敬重。尊師自然就重
道,重道才會尊師。我們要想好好學習一門學問,如果對老師不尊重,不可能學好。
因此學習的態度最關鍵,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禮
都是誠敬心的表達。《孝經》上講的,“禮者,敬而已矣”,心裡面有敬意,他自
然就在禮節上不會缺失。如果在禮節上缺失了,說明這個人敬意不足,誠敬心不足,
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外都是一致的。
  這裡講“號曰宮師”就是尊她為當朝宮廷裡面的老師,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這樣
的好的習慣,就是宮廷裡面都請老師來教育。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三家,宮廷
裡面的皇后、嬪妃、皇子、公主都要學習,這些老師就是宮師,包括對佛法的學習,
皇帝要學佛他的老師叫國師。他們都知道《禮記•學記》裡面講的“建國君民,教
學為先”。國家能否安定團結,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先從自己做起,先要自己受教
育。尤其是太子,古代對太子的教育那是最完備的。為什麼?太子將來要做皇帝,
他是一國人民的表率。他要是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怎麼能夠使天下臣服?要教好
太子,首先要教好這些皇后、嬪妃,後宮做母親的這些人最重要。所以皇帝重視女
德教育,這很有智慧。
  若昭身歷五個皇帝,歷五朝,分別是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和敬宗。她很
長壽,經歷五個皇帝。
  陳弘謀先生有一段 “謹按”,謹是謙詞,表示非常謹慎的寫這段按言,寫在正
文之前。
  【若華托曹大家之意,集為女訓,名曰《女論語》,其妹若昭申釋之。】
  這是宋氏五姐妹的大姐“若華托曹大家之意”,也就是她承傳班昭《女誡》的
意思。古人講究的是“述而不作”,述就是轉述,作是創作,對古聖先賢的教誨,
我們只能轉述,不要創作。為什麼不創作?因為你沒有創作的資格。古聖先賢的教
誨,都是性德流露,本性本善,本來的樣子是這樣。你證得了本性,你就是這樣子,
你要是成聖賢了,沒人教你,你所做的跟女德完全相應,女聖人。你看周朝三太,
她們都是聖人,她們沒有學這個,當時還沒有“女四書”,但是她們已經做到了。
為什麼?她們已經恢複本性本善,你把它她們的言行記錄下來,那就是女德,就是
女誡。她們不是刻意的,是自然的流露。但是我們現在沒有證得本性本善,那得從
規矩來學,先模仿聖人的言行,先這麼學。學到最後,學到自然了,自然你就契入
到聖賢境界。契入聖賢境界之後,你做的還是中規中矩,沒有變化,你也不需要創
作,你做的跟聖人是一樣,所以述而不作。你只需要轉述,轉述什麼?就是用現代
人能理解的話語把它說出來,不需要你創作。像我們現在講解女德這些教科書,這
是述而不作,把它講解出來,講明白,我們沒有創作。
  當時“若華托曹大家之意”,也是這樣,她寫的是當時唐朝人能明白的,但是
轉述的意思跟漢朝曹大家意思沒有兩樣,所以若華、若昭甚至以曹大家自詡,說自
己完全就是曹大家一樣。為什麼?確實沒有創作,沒有加新的內容,“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只有認真的學習以後,我們可以在現在的社會裡面去運用。運用是活
的,活學活用,活學活用就是創新,不需要額外再搞什麼創新。你能夠活學活用,
這就是新。
  創新也不會離根本,就像一棵大樹,根本在地下,很穩固,它的根深,樹的枝
葉才繁茂。根是不能動的,那是傳統,你把根要是搬走了,那樹就死掉了,根是不
能動的。但是創新是什麼?樹枝、樹葉,年年都發新枝,年年長新葉,這是創新。
創新沒有離開根本,這是學習傳統文化我們要應有的認識。有人說學傳統文化,特
別是學什麼女德,你簡直是復古了、你守舊。他不曉得學習傳統文化抓住根本,也
要活學活用,它不是守舊,它裡頭有新意。就像大樹年年出新枝一樣,就是你能用,
但是根本不變,這是我們會學。
  她集結的這個女訓,就是女德的教育,就叫《女論語》。她的妹妹若昭解釋,
做了註解,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篇文章。
  【夫《論語》。聖賢問答之言也。可與之並列乎?】
  這問得好,“夫”就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為什麼這一篇文叫《女論語》?
《論語》那是聖賢問答的記錄,“四書”的《論語》大多都是孔子回答門人的話。
這篇《女論語》里頭記載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譬如說怎麼樣紡織,怎麼
做飯,要早起,要怎樣侍奉父母、公公婆婆,相夫教子,怎麼待客等等,這些都是
很平常的言語,寫得太具體了,生活的事情,能夠跟《論語》並列?《論語》都是
講的聖賢人的境界,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怎麼能夠以《論語》為題?這個問題問
得好。底下陳弘謀先生回答:
  【然吾觀曲禮內則。所載蔥薤酒漿。紛帨刀礪。纖悉具備。蓋至道不離乎居室
日用之常。而聖賢垂訓。無非欲人言動舉止。悉合於當然之則。《論語》二十篇。
亦豈在高遠哉。】
  這回答得好,讓我們不能忽視對《女論語》的學習,不能輕視它。雖然《女論
語》裡面講到的都是日用平常的事情,很多是生活小事而已,但是你看看《禮記•
曲禮•內則》篇里頭,它們這些篇章所記載的,也是生活中的小事。像“蔥薤酒漿”,
“薤”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蕎頭,小蒜,這都是一些必備的食品,蔥蒜酒漿,我們講
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必備之物。“紛帨”,紛是抹布,“帨”是
古時候人的佩巾,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手絹兒,拿來擦東西擦汗的。這裡還有“刀礪”,
礪是磨刀石,這些東西都很微細、很平常。“纖悉具備”,“纖”是講的這些生活
中的方方面面,很微細,這個悉,是很完備。講得這麼完備,都是講這些日用平常。
為什麼?聖賢教誨我們,“至道不離乎居室日用之常”。“至道”就是最高的道理,
最高的道理原來也離不開“居室日用之常”,居室是你的生活起居,日用平常,能
離開嗎?不能離開。《中庸》裡面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大道
在哪兒?大道無形無相,它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方面,
每一個事,每一個物,舉手投足,言語造作都不能離開道。
  道是講什麼?宇宙的本體,佛家講自性。宇宙萬物全都是自性所變現的,所以
不能離開道,不能離開自性,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找不到東西。所以見了性的
人,你去問他,性在哪兒?就是至道在哪兒?他隨便舉起一物,這就是,這個毛巾、
手絹它就是,至道就在這裡頭。
  所以你才了解,原來道離不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我們平常的待人處事接物。
那怎麼才能證道?你能覺悟了,你就證道。不用改變你的生活,只要你在生活當中
做一個覺悟的人,做一個智者,你就是證了道的人,見了性的人。證了道,見了性,
還是過着原來一樣的生活,只是他的心態改了。原來的心態是煩惱的、痛苦的,現
在的心態是快樂的、幸福的、智慧的、光明的。
  確實,特別是講到婦女,婦女在家里主內,天天都是跟鍋碗瓢盆打交道,日用
平常,你看看這女德裡面,就是講女子在家里做的事情,都是很平常很瑣碎。你要
是不懂得按照道來生活,你在裡頭生煩惱,你會很厭煩,天天干這個事情,真厭真
煩了。一煩了,起了怨恨心,抱怨:“我做得這麼辛苦,他都不理解,回來還挑三
揀四。”心里怨氣就產生了,家里有了怨氣,就不和了,那種自然和諧一體就被破
壞了。自己痛苦,自己煩惱,傳染到先生也痛苦、也煩惱,這一家人都受影響,你
看全家就陷在痛苦煩惱當中。
  要是你真明白過來了,曉得原來我做這些事情,天天做的家務,煮飯、燒菜、
打掃衛生,那是什麼?那是在做聖賢人的事情、過聖賢人的生活。聖賢的存心只是
愛人敬人,沒有自私自利,在家裡面就可以落實聖賢之道。對先生你首先愛他,愛
人從愛先生做起,從愛父母,愛公公婆婆做起,愛兒女做起,愛家里人做起,這是
我們的至親,最親近的人。孟子講的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你的心量慢慢
地擴展,先從自己家裡面存養愛心。愛心是什麼?服務於人,讓別人真正生歡喜心,
你就在行菩薩道,你在落實聖賢教誨。菩薩道裡面佈施第一,你在修佈施。原來就
在每天的工作服務當中,你就不知不覺地成聖成賢了,多快樂的事情。聖賢人的心
情快樂,他沒有自己,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所以他能夠真正全心全意為別
人服務,就進入了人我一體的境界。
  人我一體,孔子叫仁,人字邊一個二,這叫仁。真正仁的境界,是人我一體,
沒有人我了,哪里能夠找出這是自己,哪個是人?你有自己,這叫有我相。有我相就
有對方,對方是人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煩惱,是錯誤的知
見,要把它放下,你才能夠得菩薩道,得聖賢道,你才能夠真正進入仁的境界,你
才能最後證道。
  證道是什麼?不僅是對家人,與家人一體,而且是跟全天下人一體,這叫仁民。
最後愛物,物的範圍更廣泛,比人的範圍更廣泛。物是一切有情生物和無情的眾生。
什麼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緣是條件,各種條件組合成的現象。宇宙萬
物哪一物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都是眾生。有情眾生包括人、動物,這是有情眾生。
無情眾生包括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一切星球,你都愛它們,這個愛是博愛。你的
心量盡虛空遍法界,涵蓋整個宇宙,沒有不愛的。宇宙有多大,你的愛心就有多大。
自己呢?自己沒有了,純是一種慈愛,慈愛就是你的身體,就是你的法身,你跟宇
宙是一體,你就成聖人了。
  這種愛,佛家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為什麼慈悲、
慈愛沒有條件?因為是同體,就像你自己的身體,你是不是愛你身體中的每一個器
官?對。假如有一個器官出了毛病,全身另外的器官都會要幫助它才對。譬如說你
的眼睛有毛病了,你的手可能就去撫摸它,那手撫摸眼睛會不會跟眼睛講條件:我
來幫助你,你得給我多少報答。當然不會。為什麼?一體。既然一體,又有什麼條
件可講?幫助是應該的,是本份,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個愛心先在家里養成,就在這些日用平常小事,天天做飯,天天搞清潔家務,
侍奉先生、侍奉公公婆婆這些事情當中,你就證道。你看,你會修會學,你是法喜
充滿,真正是孔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學了,你要會用,習就是你
真正去練習、去實習,真干。真干你才有真體會。如果你光學了些言辭,學了這些
文字,你沒去真干,沒去落實,你不會有真實的體會,就是你不可能有那種不亦說
乎的感受,法喜出不來,你會有計較的心,你會有怨天尤人,你會有煩惱,最後你
會有疑惑。
  什麼疑惑?這些女德教育是不是真能讓我們幸福?是不是這是封建帝王時代男
尊女卑,男人故意搞這一套女德教育來禁錮女子的?你會有疑惑。這些疑惑全都是
沒有真正嘗到法喜,沒有力行,所以她就對聖賢教誨疑惑。結果就是你會更煩惱、
更痛苦,最後結果是家庭離異,你也不干你的活,他也不肯干他的活,互相之間就
離異了。如果社會中很多家庭都破散,那社會就會動亂,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現在離婚率年年在增長,各國都是這樣,這是很令人憂心的。而離婚之後,說老實
話,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尤其是對女方,有什麼好處?特別受到傷害的是孩子。所
以單親家庭的孩子,據統計,犯罪率高過正常家庭的孩子。青少年犯罪裡頭,單親
家庭是一個主要的因素。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什麼?家里缺乏溫暖,缺乏了教育。
所以這個關係重大,懂得了,你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你要不懂得,你會過着痛
苦煩惱的一生,這不學怎麼行?
  這裡講,“聖賢垂訓,無非欲人言動舉止,悉合於當然之則”,聖賢教誨,教
誨什麼?無非都是讓人“言動舉止”,身口意一切的作為,“悉合於當然之則”,
當然就是自然,本來的樣子,這是當然,則,我們講規則,證得了本性,自然流露
出的是本善,本善就叫“當然之則”。這些女德的教材里面講的也是當然之則。何
以見得?周朝的三太,她們沒有去學,沒有系統地學這些教科書,但是她們真正成
為了女中聖賢。她們所做的,你用《女論語》給它對照對照,她完全做到,百分之
百做到。為什麼?本善,本來就是這樣。你問她,這樣做會不會有煩惱,會不會有
痛苦?她沒有,她做得很開心、很快樂,她有倖福感。為什麼?因為她所做的,跟
本性本善相應。人本來是幸福快樂的,只是因為我們違背了本性,所以快樂就失掉
了,緊跟而來的就是煩惱。
  聖賢教我們先要刻意地來隨順這些規則,那是沒辦法,因為什麼?現在我們確
實已經迷失了本性,本善沒有了。這個所謂沒有不是真的丟掉,叫迷失了,因為你
迷了才失掉,好像是失掉,其實沒有,它還在,只是被我們的自私自利,被我們的
這些小心量,這些煩惱給障住了。現在我們用這些規範來要求自己,先這麼做,剛
開始是刻意的,那是在去除習氣,去除障礙,慢慢你就自然了。做到自然了,你就
沒有刻意,沒有造作,自然隨順本性本善,那時候你就不知不覺成為了聖賢。
  “《論語》二十篇”,這是儒家“四書”裡面的《論語》二十篇,“亦豈在高
遠哉”,它裡面講到的確實都是生活當中這些言行、存心,它沒有很玄妙的東西。
《論語》裡面每一章都很實在,這些弟子們問得也實在,夫子答得也實在。但是就
在這些很實在的教誨當中,裡頭就含有了道,高遠就在其中。道豈是在生活外面去
另外找個道?那就不是真道了,道離不開生活。而要學道、證道也不能離開我們當
下的生活,在當下的生活里,只要你能夠改心、改變觀念就行。
  【茲編條分縷晰。便於誦習。言雖淺俚。事實切近。嫗媼孩提。皆可通曉。苟
如斯訓。亦不愧於婦道矣。】
  陳弘謀先生在這裡評論,說宋尚宮《女論語》這篇文章“條分縷晰”,這裡面
分十二章,很有條理,層次分明,“便於誦習”,它以四字為一句,很容易記誦。
先要把它記住,然後去落實。記住是第一步,記都記不住,那你怎麼做?先要記。
所以,我們真正有志於在自己身上落實女德的,就是想真正做一個淑女的,應該怎
麼樣?天天讀誦《女論語》,要立這個志。學貴立志,志什麼?志在聖賢,孔子講
“志於道,據於德”,立志要成道,就是做聖人。道在哪兒學?就在日用平常中,
按照《女論語》學就是修女德。據德,據是依仗,依仗着《女論語》裡面所說的這
種女德,就能證道。
  你仔細看看《女論語》講的跟《弟子規》很相應,它是《弟子規》在女子生活
當中具體的落實,還是在學《弟子規》。所以先讀誦,然後受持,受持之後你能為
人演說,演是表演,你真正做到了,你能表演出來了,你能感動人。一位真正具足
女德的人,她有特殊的那種攝受力、親和力,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魅力。女子的魅
力在哪兒?真正把女德做到了,你那個窈窕淑女的魅力就出來了,人見到了之後,
會生起無比崇敬的心,不敢輕慢你。
  《女論語》“言雖淺俚”,雖然文字講得很淺。俚是近乎是俚語,就是日常用
的俗話。當時這種文字真的是非常的淺近,就像俗話一樣,現在我們有的文言還要
進行解釋,但是都不難。我們開解,不僅是在文字上講清楚,更重要的是把每一句
話裡頭的義理闡發出來,讓大家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那你才甘心這麼做。否則不
甘心,為什麼我要這麼做?“事實切近”,就是它不離生活。“嫗媼”,是年紀老
的女人,女子到老了叫嫗媼,“孩提”就是小孩,就是男女老少“皆可通曉”,都
能讀通,讀得懂。真正的好作品,不要很高深,大家能讀得懂,能夠去照做,能夠力
行,這才是真正能傳世的好作品。“苟如斯訓”,苟是如果,如果你能夠“如斯訓”,
按照這一篇教誨來力行,那你就真正“不愧於婦道”,你就具足了婦道。
  道和德,道是自然的、本來的狀態,隨順着道就叫德。夫子講“志於道,據於
德”,我們現在還沒證道,先要修德。學女德,修女德,你就能證道。這裡講的婦
道之道跟聖人君子之道沒有兩樣,都是回歸到我們的本性,宇宙的本體,跟宇宙合
而為一了。
  這個前言主要是介紹探討學習女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五種遺規•教女遺
規》里的《女論語》前面的兩段前言,一段是引《唐書》對於《女論語》作者宋尚
宮的傳記,另外是陳弘謀先生,就是《五種遺規》的編著者,他對於學習《女論語》
的一些看法,鼓勵我們認真的來修學。在講正文之前,還要講一段“女論語序傳”。

  “序傳”只有幾句話,這是在《女四書集註》這個本子裡頭,是清朝的學者王
相編訂和註解的。《女四書集註》在《女論語》之前有一篇“序傳”,這篇“序傳”
是《女論語》的作者宋若昭(宋尚宮)她自己寫的,也寫得非常的好,說明她為什
麼要作這本《女論語》,目的和意義何在。我們也來認真學習一遍,真正明瞭,對
於女德教育我們認識了意義和重要性,我們學起來效果就不一樣。因為女德已經很
久沒有去提倡了,所以我們在意義和重要性方面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探討。

序傳
我們來看這篇“序傳”。
  【大家曰:妾乃賢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書史。】
  “大家”就是曹大家,這個不念大家,念太姑。曹大家就是東漢的女史學家班
昭,我們前面介紹了她,她嫁到了曹家,所以稱為曹大家。她著有《女誡》,《女
誡》是對於女德進行很完善的闡述第一部教材,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現在看王相
的“箋註”,他的註解。“此書宋氏所作”,此書是《女論語》,是宋若昭姊妹所
作的。第一個版本是大姐宋若華作的,宋若昭是二姐,她來註解的。“而雲大家者,
猶《女孝經》出自唐鄭氏,不敢自居其名,而托雲曹大家也”。《女論語》本來是
宋若華、宋若昭所作,為什麼“序傳”裡面托曹大家之名,說“大家曰”?這個是
不敢自居其名。古人都很謙卑,尤其是她提倡女德,女德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謙卑,
中西方講到女德都是一樣。曹大家《女誡》裡面第一篇就是卑弱,卑是謙卑,弱是
柔弱。我們看西方,你看聖母瑪利亞,耶穌的母親,《聖經》里講,“我們要學習
聖母瑪利亞的謙卑”。證明東西方聖哲認識都是相同的。所以宋氏姐妹雖然是這本
書的作者,但是不敢居其名。實際上這裡所說的全都是述而不作,轉述前人的這些
理念而已。自己既然沒有創作,那就不敢自己掛名了。這部《女論語》是托曹大家
之名所作的。
  這個做法自古以來有之,比如《黃帝內經》。《黃帝內經》不是黃帝本人作的,
是托黃帝之名所作的,因為黃帝德高望重,後人不敢居其右,《黃帝內經》成書遠
在黃帝以後。我們現在讀到的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也是如此。太上是誰?是老子,但
是《太上感應篇》成書應該是宋朝,遠在老子之後,但是托老子之名,因為所說的
跟老子教誨是一致的。這就是古人謙卑的做法,不像現在人,什麼都要自己創作,還
要加上版權、創作權,別人引用他一點,還要經得他的書面同意,這樣謙卑就沒有
了。實際上,這樣的創作,說老實話,離本性已經偏離了。真正證得本性的人,他
一定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人的創作也絕對沒有版權,歡迎您流通。
  我們恩師也是這種風格,他的作品,他的書、光盤都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我們
做為恩師的學生,也要繼承這個家風,我們的所有作品,書、光盤也統統都沒有版
權,歡迎流通,誰拿去印都可以。曾經有些同學在國內找了一些出版社,把我講的
這些講義拿去出版,我說很歡迎你們能夠出版,但是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能夠加
注版權,不能說“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條件你要是同意,出版社拿去印,沒
問題。剛開始出版社還不理解,因為從來沒有這樣做的,後來也接受了,結果印出
來,即使有人翻印,絕對不會影響這個出版社的流通。真正好東西,為什麼要限制
它?
  王相“箋註”裡面引了一個例子,就是出自唐朝侯莫陳邈之妻鄭氏撰寫的《女
孝經》,也是不敢自居其名,也是托曹大家之名來寫的《女孝經》,都是講的女德
教育。下面說,“此篇自敘著書之意故稱大家之言”。這篇“序傳”是宋若昭她自
己敘述,為什麼要寫這部《女論語》,它的意義何在,是托曹大家的名義來寫的。
這裡講道,“妾乃賢人之妻,名家之女,四德粗全,亦通書史”,這是曹大家,因
為宋若昭本人她沒有嫁人,這是完全託曹大家本人的說法。
  “妾”是古代女子的謙稱,不是說做了人家的妾,而是謙稱,即使是正式的夫
人,自己自稱都稱妾,從稱呼當中你就能夠體會到謙卑。《尚書》裡面就提醒我們,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是上古時代的一部書,就已經說到謙德之重要。我
們從《女論語》裡面可以反復地看到謙德。“賢人之妻”,這是班昭嫁給了曹世叔,
他是賢人,做了他的妻子。又是“名家之女”,曹家也是書香門第,班昭也是書香
門第。她的父親班彪和兄長班固都是史學家,寫《漢書》,最後班昭完成了《漢書》。
這是等於說父親、兄長,還有班昭這個做妹妹的、做女兒的,三人一起完成的,所
以都是通文學,有學問的人。
  “四德粗全”,我們看到“箋註”上講,“吾名門女,賢士妻,德容言工,四
者粗備”。這就講到四德,這是一位真正賢淑的女性必須所具備的四種德行。大家
都聽過三從四德,四德是所謂婦德、婦容、婦言、婦功。真正具備這四德,那真是
一位聖女賢女。曹大家確確實實具備了,這部《女論語》的作者若華、若昭也都具
備了。但是她們說的這個口氣還是很謙虛,講四德粗全,粗就是很粗淺,雖然有,
但是只具備了一點點很粗淺的,並不是完滿的,這是很謙虛。
  “亦通書史”,這個書就是經書的書,註解里講“經傳子史”。經是經典,像
儒家的五經、十三經,這都是經。傳是經的註解。《孝經》有《孝經》的註解,
《詩經》有《詩經》的註解。《詩經》有《毛傳》,就是大毛公毛亨對《詩經》的註
解。子是諸子百家的這些文章。史是歷史。通書史證明這位曹大家很博學,“群書
遍覽”。她也確實是如此,否則她沒有辦法完成《漢書》這部漢朝的斷代史。這部
史在歷史價值上非常的高,跟《史記》是齊名的,沒想到完成在一位女性手中。
  這裡講到的四德,我們要稍微開解一下,因為整個《女論語》也是圍繞四德來
講。我們參看曹大家《女誡》裡面講到的四德。《女誡》原文是這樣講的,“夫雲
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
不必技巧過人也”。她先為我們澄清對於四德的理解,“夫雲”的夫是語氣助詞,
沒有意思,雲是講到。講到婦德,不必是“才明絕異”,才是才華,明是聰明。如
果說一個女子她很有才華、很聰明,聰明絕頂,超異常人,那並不一定代表她有婦
德,那隻是才,不代表德。如果對於這個才產生了執著,所謂恃才傲物,這往往有
之,一個人有了才華,他就會傲慢。沒有才,他還挺謙卑的;一有才華了,他眼睛
就長到了頭頂上,看不見什麼了,那倒不如無才。
  有句古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無才是什麼?是說心中不能執著於這些
才華。你一執著了,你心中有這一物,你這個傲慢心就起來了,謙卑立刻就沒有了。
沒有了謙,其他的女德也就很難建立。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是這麼講的,不是
說叫你什麼都不懂,不要學這些才華,不是。你要有德,你的才愈高愈好。你看像
班昭,人家有德行,記載中說她是溫柔細膩,具足女德。論到才華,她也是才明絕異,
那是聰明的人,才華也是非常高,男子都比不上。最後還參政,幫助太后治理國家,
是太後的老師,你能說她沒有才華嗎?才華有沒有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
有德。
  婦言是第二個德,就是講言語。這跟夫子四科教育很相像,這四科裡面第一個
是道德、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文學是屬於才華之類的,擺
在最後。第一是德,第二是言語。婦人的言語不必“辯口利辭”,就是你不一定要
很有口才,講話滔滔不絕,牙尖嘴利,這個並不是令人讚賞的。
  婦容,不必是“顏色美麗”,這講到容貌。很多的女子都追求美,追求外在容
貌的美麗。當然這個無可厚非,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但是
要知道,如果一味追求顏色美麗,好打扮,心在這上面去務求,那往往就忽略了德
行。如果長得很好看,這也是一個資本,什麼資本?傲慢的資本。傲慢的資本就把
婦德給損了,那也就不美了。所以我們反復講到什麼是窈窕淑女,窈窕是美,淑女
也是講美,什麼美?德美,她有美德,那才是真正的淑女,不一定講有美貌。美貌
是其次,那是附加品,有沒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美德。
  儒釋道三家都通的,我們可以兼容,兼收並蓄。在佛經裡面有一部《雜譬喻經》
裡面就講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個婆羅門貴族。這個貴族有一個女兒長得特
別的美貌,端正艷麗,可以說是舉世無雙,所謂是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結果這個女孩就很傲慢,她又是富貴人家,千金小姐,長得又那麼好看,你說她能
不傲慢嗎?如果不是賢人聖人,凡人一定會傲慢。所以她怎麼做?她就懸到城門外
一些黃金,懸賞,賞什麼?看看有誰能夠說這個女子不美,很醜的,誰敢這麼說,
就給他這些金銀珠寶。你看還有這樣的人,簡直傲慢到極處了。結果把金銀珠寶掛
在那兒懸賞,懸了九十天,都沒人敢來應。大家都知道這個小姐是舉世無雙的美,
誰也不敢說她丑。
  結果消息傳到了佛那裡,釋迦牟尼佛就說了,這個女子非常丑,一點都沒有好
的地方,“無有一好”。弟子阿難在旁邊就不明白了,就問佛了,說這個女孩確實
長得像天仙一樣的美,為什麼佛說她很醜,沒有一好?佛就跟他說,說人眼不視色,
這是好眼,眼睛能夠目不斜視,它不會追求攀緣美色,這個眼才是好眼。那這個女
孩有沒有?她肯定自己有色心,眼睛自然攀緣美色,她肯定天天都對着鏡子照,打
扮,追求美色,就不是好眼。耳鼻舌也是這樣,耳朵追求好聽的聲音,鼻子追求好
聞的味道,舌頭也是追求美味,這都不是好的器官。身體能夠不貪這些所謂的“美
好”的感受,那才是好身。手不去盜財,那才是好手。為什麼他能不盜財,他沒有
盜心,他不會貪人的便宜,這就是好的。
  佛就說了,這個女子眼貪着色,耳貪着音聲,鼻貪着香氣,身貪着細滑的感受,
手喜歡拿人家的東西、盜財,如此者,皆不好也,無有一好。你看眼耳鼻舌身意,
這六根,全身沒有一個好,實際上是丑。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佛的見解跟夫子見
解一樣,《論語》裡面有一句話講,“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說,
我沒有看到過崇尚道德如同崇尚美色的人一樣,重德不重色的人少。但是真正的聖
者他們觀點相同,都是重德不重色。所以美的標準不單單在於色美,更在於有美好
的品德。曹大家在這裡講到婦容,講容貌,那不必是要相貌很美,打扮得很漂亮,
塗脂搽粉,全身珠光寶氣,這個不必。
  婦功,不必工巧過人。婦功也叫女工。女子通常的工作,包括什麼?家務,刺
繡、紡織等等。自古以來所謂男耕女織。耕種不可能在家里耕種,所以男自然是主
外。紡織不可能頂着烈日,冒着風雨去紡織,多半是在家裡頭紡織,所以主內。這
是自然的分工,這份工好不好?大家自己可以想想,假如一個女的,讓她每天頂着
烈日風雨去外面耕種,讓男的在家里紡織,這好像不太像話。這個分工自然合乎道
理,因為男的他身體粗壯,他自然應該是主外面的工作;女子她心比較細膩,比較柔
軟,她就做家里的活;這是合乎自然之道的。我們不能違背自然,一定要說女主外
才是男女平等。那讓你去頂着烈日風雨去幹活,那就不平等了,那是欺負女性。女
功,這裡着重是講刺繡方面,不一定工巧過人,就是你能夠把工作做好,把你的義
務盡到了,敦倫盡分,這就很好。
  那到底什麼才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裡都是講不必如此,那到底是如
何定義?班昭《女誡》里講,“幽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
婦德”,原來婦德是這樣定義的。幽閒貞靜這講到四個方面,“幽”即是清、是靜,
“清”是講她的品德清淨,這個清字三點水讓我們想到水,那麼水如何才能算清?
我們講清澈見底,那一定是裡頭沒有污濁的東西。我們的心要清淨,那心裡面一定
要放下煩惱和慾望。煩惱、慾望就是濁,清和濁從這兒來分。人的心裡頭愈沒有念
頭就愈清。清通常連着高來講,清高,一個人能清他就高。如果是他有很多的慾望、
煩惱、念頭放在心里,這個人就濁,濁就重,就往下墜。所以我們看到這世間真正
有大成就的人,實際上他都有一股清氣。尤其是什麼?德高望重,受人仰慕的人,
他有一種清氣,這是高。那一定是什麼?他慾望少,不會胡思亂想。這是講到婦德,
第一德。
  第二是“閒”,清閒這個閒,閒就是不要太忙。為什麼不忙?《弟子規》上講,
“事勿忙,忙多錯”,一個人忙起來,就很容易出錯。女子崇尚細膩,我們不一定
要做很多很多工作,家里的活也就這麼多,何必要這麼急?這講古代,現代也是。
工作,我們沒有跟人競爭的心,一切都隨緣,只要把我本份該做的做好就好,不要
貪,貪做也是貪。她不貪做,自然她就能得閒,空閒。空閒是一種福報,這叫清福,
比那個世間洪福更有味道。生活優雅恬靜,這確實是人生一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
人,他不要讓自己很忙。首先我們要把名利心給放下,如果心裡面要追求名聞利養,
那你一定會很忙。你想多少都不夠,就像你發展事業似的,開一個公司不夠,開兩
個公司。開一個項目不夠,開兩個項目。一個接一個,很忙,沒時間。實際上,知
足就行了,你就得閒了,都是你自己把握自己的時間。
  特別是女子,既然說女子以謙卑為美德,那就要像《禮記》講的,“尚辭讓”,
多讓,甘心走在人後面。《道德經》上講的,“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謙德。人能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道德經》講得很辯證,你愈不走在先頭,人家愈把
你推到高位上。為器長,長就是首領,首長,器就是我們講的這些一切物類,人類、
物類都屬於器。就像大海,大海是水之長,為什麼它能成為大海?它最低,姿勢最
低,所有的水都歸向它。如果能夠守着如同大海一樣的謙德,那你自然就會高,人
家會尊重你。像曹大家她本人就做到了,你看她自己非常謙卑,有這些女德,而且
被朝廷請出來,做後宮的老師,太后都尊她為師,她被推向最高處,但她還是守着
謙德,大家細細去體會。所以她的心永遠處於清淨安閒,她沒有爭的念頭,正如
《道德經》上講的,聖人“為而不爭”。為就是你還去做工作,你要有這些作為,你
不能夠什麼都不做,“不爭”不代表不做。像女子,她能夠把自己的本份工作做好,
這是為,但是她不爭,這是聖人。
  “貞”,我們曾講到,貞的意思有四個,貞有定的意思,心是定的;有正的意
思,心正;有誠的意思,意誠;對女子而言,還有守節的意思。這是講到貞,我們
不展開來講了,因為後面還會講到。
  還有靜,靜是安靜,她能夠守靜。所以女子能夠比較沉默、寡言、安靜,反而
更受人尊重,這是一種美德。如果一個女子非常外向,非常會交際,見到誰都呱啦
呱啦的,這種人,你自己想一想,你去衡量衡量她如何。和一個能夠幽閒貞靜的女
子相比起來,哪個高哪個下?這個你們自己去體會,你們自己體會的那是真實的。
我們平常觀察人,觀察女子,當然首先我們自己要做,觀察自己為主,自己是什麼
樣的人。如果還沒做到清閒貞靜,那得趕緊向這個方向努力。
  “守節整齊”,“守節”是守着婦道,特別講究什麼?貞節。女子出嫁了,古
人講以夫為天,這個天是講那是她終身的依靠,即使是丈夫早死,也都能夠矢志不
渝,不再改嫁,這叫守節。這種人心是多麼定,多麼的清淨,她沒有慾望,對於這
個世間沒有任何索求,真正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淡泊,這種品格就高。像
宋若昭連嫁人都放棄了,她寫出《女論語》,流傳千古,她真正有這種德行。守節
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情慾而已,守着這個節,節就是義,道義、恩義,守着這個義
字,一生都生活在義裡頭。
  文天祥有首詩講到,惟其義盡,方為仁至。仁是我們一生所追求的,正所謂以
仁為己任,死而後已。不管男女,都要以仁為己任,就是一生行仁。我來這個世間
做什麼的?我有使命的,使命就是行仁,把仁落實在自己身上,然後能夠教化別人,
這是以仁為己任。死而後已,到死那天,我這個責任還不放棄,死了以後,那才算
結束,這一生算是圓滿。那怎麼樣能達到仁的境界?義盡了仁就至了,義盡就是一
生都守着義,守到最後那你就是一位仁者,你就是聖人。
  另外一德是“整齊”,這是說家居生活有條不紊,家里一定都是打掃得干乾淨
淨。“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這《弟子規》裡面教的,整整齊齊,
特別是干乾淨淨。如果一個女子很邋遢,那最討人厭了,一定是清淨、清潔、整齊。

  “動靜有法”,這是講她的進退,她的為人處事,有法就是有規矩,不會亂來,
不會輕佻,穩重安詳。這叫婦德。
  什麼叫婦言?“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這
些概括的都是非常好的,《女誡》將來有機會大家也應該學習。《女論語》、《女
誡》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女德教科書。現在在大陸也有一位陳老師,她是女老師,也
在專門弘揚《女誡》,將來有機會我們請她來,給大家上上課。婦言,是“擇辭而
說”,就是講話要注意分寸,不能亂說,《論語》裡面講到的,“敏於事而慎於言”。
做事幹活要勤謹,說話要謹慎,要慢三拍,寧願慢着說,也不能搶着說,“話說多,
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這都是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女子,一般來講女子都有
她的尊嚴,如果說話多,容易出錯,說錯話那自己就丟尊嚴了。
  講話要有選擇,“擇辭而說”,特彆不能出惡語,惡語就是粗言濫語,罵人,
罵街,這種潑辣的女子,人家只能夠畏而遠之,不敢接近。“時然後言”,該說的
時候再說,這叫時然後言。看着這個因緣成熟的時候,現在應該說,我們再說。時
機沒到就說了,這叫失言了。反過來,該說的時候還沒說,這就會失人了。失言失
人,這都不對,這就要自己懂得進退,這樣把握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分寸,就不會令
人討厭了。
  講話很重要,德行以後就是言語。言語寧少勿多,要是不會講話,那就不要講。
像我平時出門掛着止語牌,不講話,“話說多,不如少”。婦言尤其如此。剛才我
們講到的,幽閒貞靜,安靜,講話多了,不安靜。更何況古人有一句話講,言多信
少。講話多了,他的信用就少了,這真有道理。一個人老愛表態,老愛承諾的,那
你知道,他肯定很難守信。那種平時寡言少語的,言不出則已,一鳴就驚人,不承
諾則已,一承諾必定能夠做到,我們要學習這種人。
  底下又說,“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這講
到容貌,就是外表。做人不能不講究外表,因為外表代表你自己的德行學問,你有
什麼樣的內心自然有什麼樣的外表,但講究也不能夠過份。女子可以說都講究外表,
很少有不講究外表的,那種不修邊幅的女子也是不能令人尊敬的。可是這個講究,
怎麼講究法?能夠整潔就很好,樸素大方。這裡講的,“盥浣塵穢”,每天洗浴身
體,把衣服洗乾淨,衣服上不能有污點。如果衣服很髒,這個就很失禮了,特別是
女性,以清潔為美。穿的服飾跟男子不同,男子的服飾比較單調一些,女子可以比
較顏色多樣化一些。“鮮潔”就是顏色比較鮮,當然看各人的年齡,還要特別注重
乾淨整潔。衣服不一定很貴重,不一定很時髦。時髦又未必是好,樸素大方,符合
身份,整潔乾淨,這就是最好的。《弟子規》也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
勿生戚”。穿衣服,我們只要能夠符合自己身份,“上循分,下稱家”就很好,千
萬不要追求時髦。現在服裝設計師們就抓住女性的這個心理弱點,你喜歡時髦,年
年給你出新裝,讓你追着潮流,追得好辛苦,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全都跑到他們腰
包里去了。你要知道一件衣服好好穿,穿十年都可以不壞。有的女性就說了,衣服
穿十年?那不是太老舊了,穿出來都笑死人了。笑死是他死又不是你死,你可千萬
別上當。所以衣服整潔為美,更何況一個人是不是真正有美的氣質,最重要的不在
於你的穿着。
  “沐浴以時,身不垢辱”,就是要洗浴身體,身體不要有味道,特別是現在天
氣熱了,晚上我們都洗澡,這是講衛生的習慣。如果身上有污垢,這也是一種失禮,
這是自辱了。其實人都是先自辱,然後人辱之,你自己不自愛,不自重,那當然別
人也就不敬重你了,首先我們要自愛自重。這個“身不垢辱”還有一層引申的意思,
就是我們自己的德行要完美無缺,這才不垢辱。特別是跟男子交往,一定要掌握分
寸,保持距離,不能夠輕佻,不能夠過份,這也是不垢辱的意思。
  這是講到婦容,這個容不僅是外表,還有儀容、風度,進退應對都非常得體、
大方,這就不垢辱,那自然也就受人尊敬。你看曹大家連皇上都尊敬她,寫這篇
《女論語》的宋尚宮,也是皇帝尊敬她,迎請她來做宮廷教師。
  下面,“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賓客,是謂婦功”。這是婦女
的工作,講到婦功,第一個專心紡織。古代不像現代衣服隨便就能買到,過去做一
件衣服是很不容易的,親手紡織,布匹、絲綢都是自己親手織的,每一個女子都要會
做。現在不需要我們自己親自去紡織了,但是如果一個女子懂得自己裁衣服、做衣
服,這也是很優秀的一種素質。像我母親,她年輕的時候就會裁衣服、做衣服。雖
然現在不用自己做了,要什麼衣服可以買,但是因為她懂得裁衣服、做衣服,她就
會挑衣服、會看衣服。她懂得這個衣服的材料,衣服這個袖口、領口做得工不工整,
她會看,耐不耐穿,她是內行,這個她就能夠鑒別。這是女人家的本事,家裡面這
些家務,家里的日用平常的東西,你都得要內行。所以這個紡績,我們現在就是說
你要懂得一點,衣服破了,你也懂得縫縫補補,這是愛惜你的福份,不要浪費。衣
服破一個洞,就不穿了,扔掉了,太可惜了,能夠補一補,還能夠用,縫補的本事
這也需要懂。
  古代女子都學刺繡,這是一個精細活,都是考手藝的。做這個活有什麼好處?
練我們的心很細膩。人能夠細膩,做任何事都細心,不會出錯。其實往往大錯都是
源自于小錯,都是源自於馬虎大意。所以一個家裡面,從性格上來講,一般來講,
男子比較活潑、外向、粗獷,女子比較細膩、比較安定,這個是最美的家庭,互補。
像曹大家,她先生曹世叔就是一位外向型的人,曹大家本身就是很細膩的人,她能
細膩,她就能寫出《漢書》這樣的好作品。你看很多外科手術的醫師,他們都要練
刺繡,為什麼?你能夠縫得很好的刺繡,你就能縫傷口、縫器官。這個男的外科醫
生,他們都是要做刺繡,練自己的細膩。這是很好的一種修學,做任何事情都用耐
心來做,多好。
  “不好戲笑”,不要喜歡開玩笑,不要遊手好閒,應該把心安定下來,好好做
好自己的本份工作。不光是女性,男性也一樣,這些德行其實很多是通的,實際上
都是《弟子規》,是《弟子規》對於女性的具體落實,這就是女德,《女論語》講
的就是這個。
  賓客來了,“潔齊酒食,以賓客”,你要做好飯,燒幾個好菜,來招待客人。
婦女在家里,要有兩把刷子,我們說要有幾下功夫。什麼功夫?第一個就是你會做
飯,要是不會做飯,那家里肯定很難維持得很安寧長久。太太不會做飯,老公只好
老在外面去吃館子了,他就不想回家了,久而生變。假如太太做得一手好飯菜,這
家就有吸引力,有親和力,先生也就喜歡下班回家,因為外面館子的飯菜做不過自
己太太。孩子放了學也會回家了,也不會在外面瘋了。這都是什麼?做一個太太、
做一個母親,她要有這個功夫,她是一家的主心骨、向心力。要做好家務活,家里
都搞得整整齊齊,讓家人回到家里覺得很清新的感受,他喜歡在家里待。如果家里
搞得很亂,又不能做飯,那你想想,先生只好跑到外面,萬一遇到一個會做飯的、
柔情蜜意的,那就跟着她跑了。所以凡事反求諸己,我們自己要好好練就自己這一
身功夫、本領,那自然就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裡講到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此四者”,這四項,“女人之大節”。
注意這個“大”字,是重要的德行,它不是小,是大。“不可乏無者也”,“乏”
是缺乏,不可以缺乏,四德不能夠缺,缺一樣都不可,女德才完備。“然為之甚易,
唯在存心耳”。其實要做起來不難,從小好好的接受培養,一點都不難。如果從小
沒學過,現在回頭補習,也不難。做飯做菜,譬如說你要學半個月一個月,你也就
能做得很好了,只要能用心。存心重要,存心是什麼?仁愛的存心。女德也叫坤德,
坤是代表大地,大地厚德載物,它包容,它撫育萬物。萬物離開了大地不能生長,
所以大地就像母親一樣孕育萬物,女子要效仿大地這種品質,這是真正的坤德、母
儀,這是仁愛。
  古人有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這是曹大家引用《論語》裡面
的話,這個話是孔子說的,他說“仁遠乎哉?”“仁”是聖人一生追求的境界,這個
境界很遠嗎?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想做一個仁人,這個仁的境界
就在眼前了,在你一念之間。關鍵是你這一念是不是真誠,你這一念如果真誠,不
夾雜着其它的妄念,那真的你可以當下成為一個仁者。即使是過去有做得不足的地
方,有很多過失,因為過去沒有學過,現在學了,發心改過自新,那你真的就變成
仁者了。
  我們繼續看“序傳”裡面第二句:
  【因輟女工。閒觀文字。九烈可嘉。三貞可慕。懼夫後人。不能追步。】
  這是宋若昭她寫的《序傳》的第二句話,她還是引曹大家,托她的名。“因輟
女工”,輟是停,停下來。班昭家境不錯,所以她可以不用做一些女工,家里有佣
人、有奴婢來做這個工作,所以能夠學文,說“閒觀文字”,她可以學文。
  “九烈可嘉”,“嘉”是讚賞,這個“烈”,我們看王相“箋註”,“烈,光
也”,光烈的意思。“九烈,言女子全貞完德,有光於夫子,上榮高祖,下蔭元孫,光
烈昭於九族也”,這叫九烈。所以一個女子也能夠像男子一樣立身行道,光耀門楣,
揚名後世。這個九烈就是講的女子全貞完德(女德已經完備了)。這種德行“光於
夫子”,使她的丈夫、兒子都能得到光耀、光榮。對上榮高祖,祖先都得到榮耀,
光耀門楣。“下蔭元孫”,對於子孫後世,因為你有這個德,也能給他們福蔭。正
如文王的后妃太姒,她真正做到上榮高祖,下蔭元孫。你看她的這些兒子,武王、
周公、昭公,昭公不是她的親生兒子,武王、周公是她兒子,她為文王生了十個兒
子。周朝後代子孫都享受這位后妃的福蔭。這個“光烈昭於九族”,昭就是昭明,
就是放光,大放異彩。九族,對這個家族來講,高曾祖,這是從上面到自己,然後
是子、孫、曾孫、玄孫等等,這合在一起,九族,九代人。實際上,德行愈厚,她
福蔭的子孫愈長久。正所謂有百代之德者,必有百代之子孫保之。像孔子,你看他
的厚德,盛德,到現在你看他八十代的孫子都享着他的福,那是百代之德。
  下面說貞,“三貞可慕”,這個貞是什麼意思?“貞,純一其志,操而不二也”。
這個解釋貞也解釋得很好,純一,這個心是純一的,志向純一。尤其是指女子選定
了她的生活伴侶之後,她心就很安定,她不會有其它想法,結了婚就沒想過要離婚。
我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這一代人,他們都是這樣的。像我外公和我外婆,十八歲結
婚,他倆同年的,十八歲結婚。我外公到八十歲走的,我外婆八十四歲走的,在一
起生活了六十多年,沒有一天想過要離婚,從一而終,這是貞,男女都貞。這個貞
不光是對女性而言,男性也是。為什麼?因為他的心是清淨的,他專一,他沒有夾
雜其他的那些妄想,沒有慾望,真正是樂天知命。孔子樂天知命,只有樂天知命的
人他才能守一。《道德經》也講,“抱元守一”,能夠守一的人,容易得道,他安
於本份。“操而不二”,操是他的節操,操也是有操持,把持住這一個信念一直到
底,他不改變,他沒有二心,這個難得,這叫貞。這個人高貴,死了以後能昇天,
他清高,清貞的人他就往高處走,污濁的人往下面墮。
  這裡講“三貞可慕”,三貞是什麼?“三貞雲者,女子在家孝於父母,出嫁孝於
舅姑 ,敬於夫子。三者之間,皆克盡其貞純之德,斯為女子之全行”。所以這三貞,
這是講到三個方面,她的貞操表現在這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女子在家孝於父母,這
是未嫁之前,在家里對父母盡孝。這個男女都一樣,都要盡孝。女子出嫁以後,那
就是夫家的人了。出嫁以後,公公婆婆就是舅姑,公公婆婆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
要孝順公婆如同孝順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是盡孝,這叫出嫁就從夫,跟丈夫一起孝
敬父母。“敬於夫子”,對於丈夫和兒子要尊敬。所謂的三從,這往往是跟四德合
在一起的,三從講的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
  這裡我們一般聽到三從四德,馬上想到這是封建吃人的禮教,好像這是禁錮女
子的,馬上有一種逆反心理。我們先不要起逆反心理,先把這個道理分析一下。這
三從四德是早在周朝《周禮》裡面就記述了,綿延了兩千多年,不止兩千多年。周
朝到現在三千年了,這麼久的歷史都能夠沒有人質疑,為什麼偏偏我們現在開始質疑
了,難道我們都比古人聰明、智慧?所以這裡頭必有道理,不能夠一棍子打死。
  為什麼說要三從?從父、從夫、從子。年幼未嫁之前她是要在家里的,當然從
父,這個好理解,她是跟從父親,總不能自己過生活,一切聽從父親的安排。既嫁
從夫,聽從先生的安排,這個有些人就起逆反了,為什麼我得聽他的?他得聽我的
才對。這個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為什麼?客觀的原因來講,在古代男子接受教育比
女子機會要多,當然不能說女子就沒有機會受教育,也不是,曹大家就是出生名門,
她受到了教育。因為男子他受教育不光是為自己,他是要為國為民的。所謂“學而
優則仕”,他學得好,出來為國家服務,要為民效力,當然應該要優先給他們教育
的機會。既然他受了這些教育,特別是古聖先賢的教育,他的見識、他的思想肯定
比較純正,相對來講,總比那個沒有接受聖賢教育的要更加純正,這個從是有道理
的。既然你已經受了良好的聖賢教育,你立志做聖賢,我聽從你的不等於聽從聖賢
的一樣嗎?所以這樣講法,確實是客觀的因素。
  還有男女之間,女子以柔弱為美,注重謙卑的品德。男子以剛強為美,他要頂
天立地,撐起一個家,他要為國家、為人民效力,他沒有兩下子不行。他不能太柔
弱,如果女的也柔弱男的也柔弱,那這個家就撐不起來了。必定有一個剛的有一個
柔的,剛柔相濟,這個結合才是最完美的。既然一個剛一個柔,當然柔的順從剛的
比較容易,剛的順從柔的比較難,他要強迫自己順從,可能會一下就斷了,太剛他
就會斷。
  順從這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高於那個被順從的,這是真的。在佛法里講,叫
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順從,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普賢行。《華嚴經》到
末後,華嚴經主普賢菩薩他所修的法門就是十大願王,這是成佛的法門。裡頭有兩
條,一個是恆順眾生,一個是隨喜功德,這就是從的意思。自己如果沒有智慧,肯
定會執著,執著是煩惱,一執著你就不能夠從、不能夠順了。如果去測試智商,我
估計應該女子比男子的智商要高,她有智慧,因為她懂得從、懂得順。不過現在女
子也很剛強,那就不一定了。她能夠隨時、隨着環境柔順的,就可以隨緣相處得很
好的,這種人智慧要高。《道德經》里講的,弱能勝強,柔能勝剛,這真的有道理。
不是說從夫從子這就是不好,不是,這是有智慧的,使得一個家庭和諧美滿。
  這個從當然也不是盲從。如果是丈夫或者兒子他沒有道義,陷於不義的時候,
這就不能從,所以從真的要有智慧,隨從的是義。你看我們第一天講的夫義婦聽,
這是五倫十義裡面夫婦這倫,夫要有義,婦就要聽,聽就是順從。丈夫要是不義?
那就不能盲從。可是不能盲從又不能夠拋下他不管,拋下不管也是不義,你要有那
個智慧去改變先生,這就是柔順的智慧。
  我認識一位年長的非常有女德的婦女,這位婦女在家里孝順她的父母,出嫁以
後孝順公公婆婆。她婆婆還老嫌棄她,大概前生緣份不好,老嫌棄她,但是她對婆
婆百依百順。到最後婆婆生病了,只有她在床前去照顧服侍她,後來她婆婆被感動
了。先生有時候做得不對的事情,她能夠很敏銳地觀察出來,她還能夠糾正,幫助
先生改過自新。這就是智慧,你看在順從的當中能夠施行教化,如果沒有智慧你怎
麼做得到?
  那如何能夠有智慧?一定要你放下執著,你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就有智
慧了。為什麼?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學來的。學來的只是知識,只是才華,這些可
以學來。但是智慧是你本性中具足的,只要把本性的障礙給放下了,你那個智能就源
源不斷地流出來。
  所以你看看,聖人的母親都是很有智慧的,但並不一定都是很有才華和學識。
我們看孔子的母親、孟子的母親,這些母親都沒有讀過書,可是她們都很有智慧,
知道怎樣培養兒女,造就出聖人的兒子,所以才華、知識跟智能是兩碼事。一個女
子她具足了女德,她可以沒念過書,她不識字,但是她能夠讓整個家庭和諧、安樂、幸
福,兒女都能成才。我們也見過不少這樣的家庭,真正是一個家里有個好母親、好
太太,這是一家的福相。
  所以這個從不是盲從,一定要放下自我。有一個我,你就把智慧擋住了,擋住智
慧也擋住德行,你的德行就不能完備。因為有我就有私,有私就會有爭:這是我的,
我就不給你,你的我也要,這個工作為什麼我要做,你不能做?只要爭了,那離道
就遠了。所以聖人為而不爭,一定是修謙卑、修恆順。
  《道德經》里講,“上善若水”。往往我們把女子比喻成水一樣的美。美在哪
兒?上善,上善不是一般的善,最高的善。善在哪兒?《道德經》里講,“水善利
萬物而不爭”。水滋養萬物,它可以用於灌溉,用於給人飲用,善利萬物。而且水
它不需要任何的形式,它在什麼樣的形狀裡頭它都能很好地生存。你挖一個井,它
就是圓的;你搞一個水塔,它是方的;你那個河道彎彎曲曲的,都可以,恆順眾生。
你就能夠想到,這是上善。而且它能利萬物,恆順當中利益眾生,又不跟眾生有爭,
它只有讓,它只是往下流,它不會往上爭,這就是上善若水。
  這些自然中的道理,我們好好去體會,也就懂得如何修女德了,然後對於這個
三從的說法,你也就不見怪了,這是高級的修行,智慧的道理,是聖人的教化,我
們虛心地接受,才能真正得利益。所以這三者你都做到完備了,“皆克盡其貞純之德”,
這是女子的全行。全行就是她的德行圓滿,也就是女中聖人了。
  底下原文講,“懼夫後人,不能追步”。懼是恐懼,就是擔心,《女論語》的
作者擔心後人,夫是一個語氣詞,後人就是後來人,不能夠追步,就是趕不上。我
們看王相“箋註”中說,“然此乃古人所常,今人宜勉而法之”。九烈三貞四德,
古人都能做得到,不難,你要真肯做,可以做到。為什麼?那是你本性中本善,是
你的性德,你只是恢復你本來的面目而已,並不是難事。況且是求自己,又不是求
人,有何難哉?所以“今人宜勉而法之”,要勉力的效法,努力的去依教奉行。但
是又“恐後之女子,不能追其步跡,而履其行也”。
  這也是事實,特別是現在這個所謂的開放時代,男女平權時代,女子都走出家
門,要跟男子爭平等了。其實她本來地位就高過男子,何必再去爭?主內的工作更
高,結果這麼重要的使命扔掉了,教養後代這是大使命,不要了,出去外面爭,那
就導致種種亂象發生了。自己幸不幸福?你去問問她,她哪有倖福。她所追求的、
得到的成就,只是一種外面名聞利養給她的刺激而已,她內心裡面得不到那種喜樂,
她沒有倖福感,沒有安全感。愈爭的人其實是愈沒有安全感,正因為沒有安全感,
她才去爭,惡性循環。我們也很感謝宋尚宮的慈悲,寫這部《女論語》,她是擔心
後世的女子追不上,就是不能夠履行這樣的女德,所以寫這一部書,流傳後世,讓
我們來學習效法。
  順便舉一舉剛才講的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在《周禮》裡面就記載,
《周禮•天官》,“嬪掌婦學之法。”嬪是指皇帝身邊的嬪妃,宮中的嬪妃也學習
這些婦道,“九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裡就講到,所謂的女德,
三從、四德、九烈、三貞,這統統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教我們恢復性德的。

  底下“序傳”裡面又講,
  【乃撰一書。名為論語。敬戒相承。教訓女子。】
  為什麼寫這部書?以上是講了這個原因。女德非常重要,但是擔心後世的人如
果沒有學習,她就很難做出來,所以寫這部書,叫《女論語》。王相“箋註”裡面
說,“恐女教未修,乃編撰此書”。寫這部書的目的為了光復女教,這是治國平天
下的根本,書名曰《女論語》。
  “敬戒相承,教訓女子”,“箋註”裡面講“俾使女子童而習之”,女孩從幼
童的年齡開始就要學習。這個習就是做,要依之奉行,做成習慣。“必敬必戒”,
敬是講存心。敬是最重要的存心,《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就說“毋不
敬”。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女子德行,敬是最重
要的。在家敬父母,還要自己敬重自己,自愛自重。出嫁了,敬丈夫、敬兒子、敬
公婆、敬那些叔侄長幼,家里任何人沒有不敬的,毋不敬。敬就是謙德的作用。戒
是我們身體言語的造作,戒是規矩,要守規矩。這一套《女論語》就是規矩,只要
守住,那你就是敬,你就女德完備了。所以“承順其言,體而行之”,體會了,你
要去力行,“方成賢淑世之遵守,以為女子之規則”。所以這部《女論語》的作用
很大,女德作用可以使我們世道人心美好、賢良,這是賢淑世之遵守。如果這些女
性都能遵守這樣的女德,一定使得天下太平。我們之前講了很多女德的意義,所以
這是女子的規則。
  下面“序傳”裡面講,
  【若依斯言。是為賢婦。罔俾前人。獨美千古。】
  如果我們依照《女論語》上說的去做,就叫賢婦,就是窈窕淑女。“罔俾前人”
這個罔就是不,俾是使,不使前人獨美千古。古人她能夠做到,成為賢婦,名垂千
古,我們今人也不能只是讓前人獨美於千古,我們也要美於千古,做一個賢德的女
性。
  “箋註”上說,“言女子若能依此而行,即與古之賢婦貞女,同其美名。罔俾,
猶言無使也”,罔俾就當無使來講,無使前人獨美千古。“後世女子,能遵行此教”,
能夠遵依這樣的教誨來實行,“則賢良眾多,不使前賢獨擅美名,於千古而無繼也”。
所以這是要繼往開來,往昔的賢人,像曹大家,像宋氏姐妹,這都是在歷史上留下
千古美名的人,我們也絕不能讓古人獨佔此美名。正如《孟子》裡頭講的,“舜何
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是大聖人,他是什麼人?我是什麼人?我跟
他本來是一樣的,本性本善,聖人跟凡人在本性上沒有區別,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
這樣?習氣使然。只要斷掉習氣,我跟他一樣。為什麼我不立志成聖成賢?只讓這
些古聖先賢獨美於千古,為什麼我不能夠留下美名?要發心繼承往聖先賢的這種德
行,為後世子孫做個榜樣,繼往開來。如果在座聽講的女同仁們,真正發起這個心,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哪做起?從落實女德做起。真正從我自身上
落實女德了,你就是一位賢淑的女子,那你的這個影響力就非同小可。特別是現代
社會,沒人做了,就你一個人做,那你一定會名揚四海,名垂青史。真要做不難。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這個名,只是希望“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社會人的好榜樣。
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從我做起,從落實女德做起,那你這是真正為世界的和諧做
貢獻了。
  這就是宋尚宮她的“序傳”,沒想到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講。確實也有必要,細
細地講,把它講透,大家才能夠歡喜信受。古聖先賢的教誨,尤其是女德教育,現
在講的人太少了,真是太少了。我聽說有一位老師現在開始發心講,我非常鼓勵她,
我也給她提供不少資料。如果還有人一起來推動,那真正是志同道合。當然男子、
女子都可以推動,女德教育,女子說的跟男子說的各有特點。如果大家能夠也發心
推動女德,特別是你如果是女性,你來推動,你更有一種說服力,你以身作則,先
做到再說,它有這個感動力。我們講主要從理上開解,把道理給你說清楚,你就能
夠服了,服了才能去做,要不然不服。推動女德,歷史上很多都是男的,你看我們
現在學的王相的《女四書集註》,王相就是男子。《教女遺規》,陳弘謀先生編的,
這都是男性。所以男女都有這樣的使命,一起推動。


  我們來看正文。全書文字並不多,分成十二章。“立身章”是總說,後面是分
說,後面十一章都教你怎麼立身,包括:
  “學作章”,就是女功;
  “學禮章”,這是待人處事接物的禮儀;
  專門立“早起章”這一章,早起很重要,一日之計在於晨,如果太太不能早起,
那這一家勤勞的這種風氣就很難養成。過去曾國藩要求子弟都要早起,人不能早起
就懶了,他也就很難有所作為。像我母親她有早起的習慣,真的都是每天寅時起床。子
丑寅卯那個寅。寅是什麼?三點到五點。過去大概四點起床,現在大概是三點半就
起來了,一生都是這樣。我外婆也是這樣,一家就有一個正氣,我們這些後代也養
成早起的習慣。對自己學業、事業的成就這是關鍵,不能忽略;“事父母章”,未
嫁之前在家事父母;
  “事舅姑章”,已嫁之後侍奉公婆;
  “事夫章”,這講如何對待丈夫。夫婦相處之道這個很重要,是和諧的根本,
家庭和諧的根本;
  “訓男女章”,這是教兒女的,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項目;
  “管家章”,女子她是管家的、當家的,所以主內的事是當家,很重要。怎麼
管?《大學》里講的,修身齊家,做女子齊家是最容易落實的,因為你主內,齊家
這是你的本份事業。你把自己管好了你就能管好家。齊家在於修身,修身在於修德,
所以你把女德落實了,你這個家不管自然整齊,你不用有管的心。這個管不是用一
種控制的心,管着自己的丈夫、管着兒女,不是。這個是什麼?自己做一個好榜樣,
能感化一家,自然使家里有很好的家道、家風;
  “待客章”,這是對待賓客的禮儀;
  “和柔章”,這是講到她的德行,以和為貴,以柔為美;
  還有最後“守節章”,為夫守節,這是貞潔。
  這總共十二章。
  我們先來看“立身章第一”:
  【凡為女子。先學立身。立身之法。惟務清貞。清則身潔。貞則身榮。行莫回
頭。語莫掀脣。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內外各處。男女異群。
莫窺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窺必藏形。男非眷屬。莫與通名。女非善淑。莫
與相親。立身端正。方可為人。】
  這是第一章,可以說這一章是《女論語》的一個總綱。一般來講,這第一章是
提綱挈領,也是開門見山,把這一篇最重要的核心內容點示出來。《女論語》是教
女子立身的,所以本章的章名就是“立身章”。無論男女都是要以立身為重,立身
就是修身。儒家四書《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是根本,不管你是天子還是庶人,也不管你是男的還是女的,老的還是少的,
都要重視修身。只有能夠修身,我們才能夠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也就是現在我
們政府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怎麼樣來建?還是要修身。每個人都
各自以修身為本,這個和諧社會才能實現。重要的是,我不能要求別人去修身,我
只能要求我自己修身。學女德,這是女子修身的一部教材,那隻能要求我自己按照
這一篇《女論語》去做,我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如果我要求別人,自己通常就會鬆
懈。責人之心強了,責己的心也就輕了;責己的心重,責人的心自然就輕。這個非常
重要,這是《大學》里講的“此謂知本”,你就能知道根本了。
  《女論語》如果大家已經通讀過一遍之後,你會發現這裡頭實際上都是講我們
怎麼生活,怎麼待人處事接物。因為女子居家為主,這完全是在家裡頭修身的教學。
它的內容實際上跟《弟子規》如出一轍,只是它把《弟子規》更具體的落實在女子
的修身上。和《弟子規》是通用的,男女都需要,這篇《女論語》實際上是《弟子
規》在女德上的具體落實,我們學這篇也是等於學《弟子規》。這個女德也就是落
實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女論語》是更具體的來給我們講述,作為一個女子
教我們如何來落實八德的,讓我們懂得如何去應用、去做。
  我們來看正文,總說是頭四句。
  【凡為女子,先學立身。立身之法,惟務清貞。】
  這四句是總說,好比《弟子規》的總序,給我們點出綱領。我們先看王相“箋
註”對這四句的解釋,他講“凡為女子,先學立身”,這個“立”跟“成”字的意
思是一樣的,所以立身就是成自己的為人之道,就是你如何去成全你的品德,成全
你為人之道。也就是說,女子首先要學做人,做人之道要懂。作為女子跟男子也有
區別,就共同點來講,男女都要落實《弟子規》,《弟子規》就教你成人之道,怎
麼做人。那怎麼做一個女人?《弟子規》就沒有那麼具體,本篇《女論語》就非常
具體,教你怎麼做女人,教你怎麼做淑女。做人之道對女子來講重要的是什麼?就
是“立身之法,惟務清貞”,女子做人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清貞”,可以說概括
得非常好。
  什麼叫清,什麼叫貞?王相註解裡頭講,“端潔安靜之謂清。純一守正之謂貞”。
端就是端正,潔是清潔。端正是首先心地要端正,然後舉止行為就端正了。誠於中
而形於外,如果心地不端正,自然行為也就不端正。而女子品行端正尤為重要,這
不光是關係到你一人,這關係到社會的治亂。一個社會如果都是沒有女德的女子,
那這社會就肯定大亂。我們想要使社會安定,從我做起。落實女德,從哪做起?從
我心做起,我心要端正,這就是《大學》講的正心,誠意正心。正心最重要的是放
下私心,把自私自利放下。如果一個人有私心,他就會有煩惱,具體表現為貪瞋痴
慢這些煩惱都來了,那心就不正了。
  《大學》里講,“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
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好樂是什麼?是貪。你有喜歡的,你有貪慾,
貪什麼?各人貪的對象可能不一樣,有的人貪財,有的人貪色,有的人貪名,有的
人貪吃,有的人貪睡,只要有一樣,心就不得其正了,這個端就沒有了。端沒有了,
清也就沒有了。這個清貞,第一個就講到端,端正。有所忿懥,忿懥是發脾氣了,
女孩子千萬不能夠脾氣大,脾氣大了這就跟淑女相差很遠了。有憤怒,這是瞋恚心,
心就不正了,不正就是不端,不端就是沒有清,不清不貞。那還有憂患、恐懼,這
些屬於痴,貪瞋痴的痴,愚痴。最重要的愚痴是什麼?不明因果,這是愚痴。不明
因果心里才會有憂患,才會有恐懼。知道凡事該來的就來,不該來的不必去想,你
就不會有憂患,你也就不會有恐懼。還是跟《大學》講的修身一樣的道理。
  潔是清潔,身要乾淨,心要乾淨。這個潔都是通身和心,身心乾淨了你家才能幹
淨。《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話就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你看,
這就是婦女在家里要干的活,黎明就起來了,一早就起來,先打掃衛生,灑掃庭除,
庭院內外,屋裡屋外都要掃得干乾淨淨,要內外整潔。通過這樣的打掃要知道,你
要覺悟,打掃外面的這些堂屋庭院,更重要的是打掃自己的心地。掃地先掃心地,
掃心地是內整潔,外面自然就會整潔,內外是一不是二。你把心都修好了,你家里
肯定就齊家了。
  安靜,這也是一個清的標準。安靜是指少言,言語多了表示她心是浮躁的。一
個人心安定,一定是少言,話不多,心永遠是定的。這是講到清。
  貞是純一守正。純是單純,一是一心,沒有二心。具體表現,沒有喜新厭舊的
心。特別是對婚姻問題,貞尤其重要。如果能夠一生都有守一的念頭,那你的心是
安的。你到最後回顧一生,可以說你會問心無愧,沒有遺憾。縱然是在事相上可能
有一些遺憾發生,但是對自己的心來講你是無愧無悔。人能夠無愧無悔的離開這個
人世,他一定是到好地方去,能得善終。因為這人生總是要無愧無悔的過,好過也
是過,歹過也是過。學佛了就曉得了,人生是漫漫長劫當中的一剎那、一瞬間,要
在這短短的一生當中,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靈性。所以一個女子她有清貞的德行,她
下一生往上提升。清貞反過來是污濁,污濁的靈魂一定是向下墜落。她純一,單純,
心守一,守着正,守着正念,無論是遇到任何不幸,我這個正念永不失去。這樣的
心境就跟聖賢心境契合,所以女子也能成聖人。
  所有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都是同一個,讓我們這一生成聖成賢。成聖成賢任
何人都可以成就,不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你是天子也好,庶民也罷,你是貧富貴
賤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人都能成聖成賢。《孝經》裡面第一章就告訴我們“夫孝,始
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你能夠立身,這就是成其大孝。孝順第一層次事
親,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把孝心養成了,我出外敬順尊長。對女子特別而言,沒
出嫁前在家事親,孝順父母,出了嫁之後事君,我們一般講夫君,夫就是君。君當
然也包括公公婆婆,你把孝心擴展了,一切的長輩都是以敬父母的心去孝敬他們。聖
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沒別的,就是能把他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變,而且能夠擴展
到對全社會的人,都是以對自己父母的那一顆孝心去對待。
  女子出嫁,嫁到夫家,對於公公婆婆,對於丈夫,也是以一顆孝敬心來對待,
這就是侍君。有所謂“敬夫如天”,你看那種恭敬心,跟佛法里講的禮敬諸佛是一
樣的,這是普賢行。普賢行講禮敬諸佛,是對什麼人來講?是對一切眾生,一切眾
生是未來佛,我對他們的禮敬如同對已成就的佛一樣禮敬。生佛平等,生佛不二,
這個禮敬的心是一樣的,他沒有分別。女子在家事親,出嫁事夫君、事公婆用同樣
的孝心,這豈不也是修禮敬諸佛的普賢行嗎?這不 就是在成就聖賢之道嗎?能夠終
生不改變,那你就立身,這就是所謂的守正,你的心永遠守在正道上,守着仁,守
着孝。孟子說得好,“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堯、舜這都是大聖人,他們的立
身之道也就是孝悌而已,你也是行孝悌,你最後也不亞於堯舜。這跟我們講立身。

  我們說了為什麼要先學立身,《大學》里講為什麼要以修身為本,這個道理就
很深了。《大學》里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有本
末的物是什麼意思?宇宙萬物。宇宙萬物它有一個本一個末,這本末是屬於二相,
雖說是兩個相,其實它是一體的。這一體是什麼?《中庸》所謂的“天命之謂性”,
是生命宇宙的本源。佛法里稱為自性、真心、真如,宗教裡面稱為造物主、真神、
上帝,道家講就是道,儒家《中庸》裡面講天命之謂性。無論你用什麼名詞來形容
它,都指的是一個,你曉得就行了,“道可道非常道”。
  《大學》里講的“物有本末”,本和末是連在一起的,就像一棵樹,根本和枝
末它是一體。你知道本末了,你要使國家天下都能太平,國家天下是屬於枝末,那
屬於境界相,佛法裡面稱為依報,本是正報,依報隨着正報轉,那我要齊家治國平
天下的話,必須是以修身為本。所以答案有了,為什麼說要以修身為本,為什麼這
裡講“凡為女子,先學立身”?這我們明白了,因為如果不立身、不從根本上修,
這個枝末上的家國天下乃至宇宙不可能好的。
  打個比喻,你嫁給了一個男子,你自己不立身你想他好,這是不可能的。他是
你的依報,你一定要正報好,才感應有這樣好的依報,這叫知本。凡人就是不知本,只
會埋怨境界。嫁了人之後天天說你怎麼對不起我了,你怎麼怎麼不好了,我對你多
好,你對我就不好,全埋怨到境界上,這是什麼?在枝末上求,永遠得不到她所希
望的。一定要回歸到本上來,本就是立身。這個本又是身,又是心,身和心是一不
是二。
  然後再說修學,這個事就是修學之事。有終始,終始是講先後,哪件應該先開
始,哪個是最後。《大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哪個為先,哪個為後?當然
以修身為先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自然感召的,不用刻意去求,自然而然,水到渠
成。那你就是知其先後了。知所先後,懂得哪個先,哪個後了,就近道了。近道是
什麼?你快要得道了,你抓住根本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埋怨境界,他只
是認真地修持自己,必定會感得家庭幸福,事業順利,乃至影響社會和諧,天下太
平。
  我們參加過不少次在中國國內舉辦的企業家論壇,我參加的幾次論壇當中,遇到
一位總裁。這是一位女子,她事業做的很大,開了很多家連鎖,現在已經上市了。她
在出嫁之前,她父親給她三句話,告訴她第一個,現在你該幹活了,你出嫁了就得
幹活;第二,別給人找麻煩,嫁到人家後,你得要幫助別人家,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第三,別讓人笑話。父親給她這三句話,你看很樸實,又很耐人尋味。結果她就謹
記着她父親給她的三句話,嫁到夫家之後,幾十年落實這三句話,真正行婦道。在
家里孝順公婆,體貼丈夫,教養兒女,做得很不錯,一家真是家和人樂。
  一開始,她先生怕她在家里悶,鼓勵她也做點事業,開個美容的小鋪位。結果
沒想到後來愈做愈大,做到現在是成為一個連鎖的美容企業。她在報告當中給我們
講,她的心思沒有真正放在事業上,還是放在家里。事業屬於枝末,她根本做好了,
枝末自然好。事業上不用很操心,為什麼?她真有德行,就會有人來幫忙。《大學》
里講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她有德,自然就有人來幫助她,
很多事情不必是自己干,都是感召。這是懂得什麼?立身,以修身為本,她知本。
女子的本在哪兒?本就在自己家,就是相夫教子,這是女子的天職。這個天職都做
好了,做其他事業那叫易如反掌,而且必定成功。
  你跟她接觸之後,你會發現她一點沒有那種所謂事業型女強人的氣質。她是一
位溫文爾雅的女性,看不出她是一個企業家,但是她一樣能把事業做好。這就是
《大學》所謂的修身而後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她也出了書,記述她自己這幾十年
是如何在家里奉行女德的,還挺暢銷的,做的報告也很精彩。用傳統女德來修身,這
真正叫做成功女性,我們看到一個成功範例。這說明什麼?說明女德在現代社會也
適用,你真正在奉行女德,你一定得到家庭幸福,事業順利。
  “清貞”是立身之法,底下就給我們具體說明立身之法。
  【清則身潔,貞則身榮。】
  前面我們看到王相的註解,說“清”是端潔安靜,我們簡單地來講,這個清就
是清淨身語意三業。身能夠端正清潔,這就是身業清淨;口的言語也能夠端正清潔,
講話也是要清潔,不能講髒話,講那些妄語、是非,這都是屬於不潔了;意業也是
要端潔安靜;這是清。“貞”是你能夠純一守正,你有操守,能夠堅定的守住正道,
這種人他有身潔、身榮的果報。清和貞是因,身潔身榮是果。王相“箋註”里面講,
“女子而能清,則潔淨而無玷”,能清的人,她的品行就是潔淨,沒有玷污。“女
子而能貞,則身立而名榮”,她立身做到了,也能夠揚名後世。《孝經》講的“立
身行道揚名後世”,這是大孝。揚名後世不是說她自己希望得到什麼名,如果自己
得到名,她會想揚名於現在,不是想揚名於後世。可為什麼能揚名於後世?因為為
後世人做一個好榜樣,樹立了一個典範,這是起到教學的效果。
  《五種遺規•教女遺規》裡頭有一篇《呂新吾閨范》,這也是講女德,女子應
該有的這些規範、儀則。他講到,“溫柔卑順,乃事人之性情。純一堅貞,則持身之
節操”。這是講到性情,女子以溫柔卑順為美。如果是很強悍的,傲慢的,個性很
強的,那人們會敬而遠之,不敢跟她深交,太強了。如果是夫妻兩個都很強悍,個
性很強,那真的就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吵是吵架的吵。為什麼是大吵要三
六九才有?不能天天大吵,天天大吵吃不消,只能小吵才天天有。你看這過得哪能
像人的生活?
  如果我們能夠溫柔卑順,這說明什麼?並不是無能,反而溫柔卑順的人才是堅
強的。《道德經》上講,柔能勝剛,弱能勝強,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性情,女子的性
情,大家都希望性情如水的人。水很溫柔,你看它到哪兒都能適應。流到哪兒,不
管是什麼樣形狀的山澗也好,轉彎處也好,它都能夠通過,因為它柔,它不剛,它
能夠謙卑,它往下流,它能夠順。這個是《道德經》講的上善若水,這種性情是最
美的。
  純一堅貞是她持身的節操,外在雖然是溫柔卑順,可是內心裡面她能夠有守一
堅貞的氣節,內剛外柔,內方外圓。內心是剛正不阿,一股正氣,往往這種人她才
能夠真正做到溫柔卑順。內心裡面她堅強,外表她才能夠去恆順眾生。外面不能夠
恆順別人的,看起來很剛強的,往往顯出她內心的空虛,她沒有主心骨,節操往往
未必能守得住。
  《閨范》裡面講“至於四德,尤所當知”,這四德我們前面也講過,所謂“婦
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個我們尤其應該知道。上次用班昭的《女誡》裡面講
的四德來開解,“呂新吾閨范”,呂新吾是明朝的大儒,他這個《閨范》講到,
“婦德尚靜正,婦言尚簡婉,婦功尚周慎,婦容尚閒雅”。這個講得就簡單,但是我
們一下就能懂。
  婦德崇尚的是靜正,靜是安靜,安靜也是一種德,真的是德。人之所以能安靜,
因為她的心是定的。《大學》講的“定而後能靜”,她心守着純一,她就能夠做到
清貞,她心是靜的,她沒什麼可想,只守着正道而已,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念頭,
這能安靜。正是她心地純正,沒有那些邪思、邪念。尤其是婦女在懷孕的時候,靜
正一定要講求。像文王的母親太任,在懷孕的時候真正做到眼不看惡色,耳不聽淫
聲,口不出傲言,心地永遠保持着純淨純善,靜正這個婦德她做得很完備,所以生
出文王這樣的聖人。這是胎教,你看周朝開國的時候就已經有胎教,三千多年前了。
胎教奠定一個孩子先天之本,母親能夠有婦德,這是關鍵。
  我媽媽曾經遇到過一個朋友,提起這麼一件事,說她那個同事的小孩,小學三
年級,是個女孩,小學三年級就會寫紙條給男孩子說“我愛你”。這就麻煩了,小
學三年級的女孩就干出這種事情來。結果這事情談出來之後我媽媽就問她,說這個
做母親的是不是在懷孕的時候很喜歡看那些情愛的片子?她說:“你怎麼知道?”
胎教。你愛看這些,對胎兒就直接的教化,教他什麼?教他卿卿我我,你情我愛,
所以她小學三年級就會寫情書了。這是母親靜正沒有了,這孩子就容易受污染。因
為她先天已經受了這樣的熏習,後天很容易跟污染源接觸上。這是舉一個例子。如
果是母親希望自己將來這個孩子能夠成大器,在懷孕的時候那就要對婦德尤其重視
才對。
  四德裡面第二個是婦言,女子講話以少為美。“簡婉”,簡是少,《弟子規》
上講的“話說多,不如少”,說得多就錯得多,少的話反而顯得高雅。婉是婉轉,
很多話不要直裸裸的說,要委婉一點,特別是女性,有一種含蓄的美,這就令人敬
重了。
  婦功就是講工作,多半在家裡面,這些所謂女工。古時候以紡織,以做飯菜等
等這些工作為主。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周慎,周詳謹慎。你看這不就是講《弟子規》
嗎?《弟子規》專門有一章是謹,就告訴我們做事要周慎。
  婦容,容貌要嫻雅,不一定要濃妝艷抹,淡雅一點反而顯示她的氣質高尚。
  這四德當中,針對現在社會,清貞這一條特別要指出。現在社會是開放時代了,
往往男女之間對於這種所謂貞潔,觀念非常淡薄。像我母親告訴我,她們那個年代
的人,在大學裡面都不會有談戀愛的。真的,大學裡面如果談戀愛就開除了,不許
談戀愛。那我們這一代?中學裡面不准談戀愛,大學就沒辦法了。中學裡面,像我
過去在廣州念中學,華南師範大學附中,那也是明文規定,如果要談戀愛,即刻警
告。如果是警告幾次之後還不改正,立刻就退學開除了,所以那時候都是規規矩矩
的。現在小學談戀愛都沒人管了,就可以看到世風一代不如一代了,這種清貞的觀
念愈來愈淡。而其後果那就是跟這裡講到的“清則身潔,貞則身榮”正好相反,這
個潔沒有了,就變得污濁,榮沒有了就變得卑劣。尤其是女性,在這個問題上如果
自己不注意,那真的是自己最吃虧。對於兩性的關係不檢點,那女子受損害要多,
自己名聲不好,對自己身體也是一個大的摧殘。
  有報導,現在未成年女性墮胎的問題很嚴重。其中有一位婦產科的醫師,她從
事婦產科工作三十年,接觸到各種類型墮胎的人,數不勝數。這些女子絕大多數都
是對於男女之間交往不慎重。她舉出一位女子,她是公司的職員。她在十八歲就跟同
學早戀,到十九歲就墮過一次胎。結果那次墮胎大出血,失血性的休克,這個男友
感覺到不行,人命關天,於是才通知她的父母。父母來看到自己的女兒,在醫院裡
面生命垂危,很痛心。後來好不容易把她搶救過來了,結果半年之後她又懷孕了,又
去流產。此後不久又懷孕,那時候就想跟男友商量結婚,但是男方又不答應,只好
又去做流產。可是這次流產讓她痛得死去活來,手術之後子宮出血不止,到醫院檢
查,診斷為盆腔炎,子宮體炎。後來她家里的錢都拿來治病還不夠,找她男朋友要
錢,男朋友不給。結果這男朋友就跟她了斷了關係,另覓新歡。她自己非常的痛苦,
精神上、肉體上都受到摧殘。當然這位男朋友固然是不仁不義,他會有報應。但是
我們總是要反求諸己,還是自己對於清貞的這種立身之法沒有注重,太隨意了,結
果自己自食惡果。
  這個婦產科醫師還有一個例子,是一個十五歲的初中生,也是早戀,發現懷孕,
家里人都不知道。結果因為她自己害羞,不敢告訴家人,自己就隨便找一種流產的
藥自己服用。服了藥之後一直血流不止,持續了一個多月。因為流血過多,全身乏
力、頭昏,站都站不起來。無奈最後父母把她送到醫院去檢查,發現子宮有殘留,
就是她曾經懷過孕。家長感覺到非常吃驚和無奈,痛心得哭都哭不出來,這麼小的
孩子就已經因為流產而得了婦科病。
  這是舉出其中兩個例子來說明清貞多麼重要,自己真正要在品性上好好把持住自
己,那才能夠身潔身榮。身潔至少你是健康的,身心都健康。身榮是什麼?你沒有
羞辱,沒有感覺到愧疚的事情。品德得到完美無缺,這是人生最值得慶幸的事情。
  下面我們來看“立身章”第三段,第三段是講威儀,這也很重要。
  【行莫回頭。語莫掀脣。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
  “行莫回頭”就是行步走路不要隨便回頭。一邊走路,一邊往後看,前瞻後觀
這個很失威儀。尤其是女子,女子如果她能夠心單純,守正,自然而然她就有這種
威儀。反過來,如果是她的身體不正,走起路來到處看,你就知道她的內心肯定是
不單純。誠於中而形於外,從外表你就可以看透她的內心。你看看佛門裡面真正的
修行人,走起路來眼觀鼻,鼻觀心,目不斜視,專注,這種修持才叫高貴,所以出
家修行人稱為是人天師表。女子的這種威儀也能夠得到人神恭敬。
  “語莫掀脣”是講話不要把兩片脣掀開露齒,這個威儀就不好看了。所謂講話
言不露齒,笑不露齒,這是講話的儀容。
  坐的時候不要搖膝,兩個膝蓋要定,這跟《弟子規》都是相同的,“勿搖髀”。
你想想一個人要是坐的時候兩隻腿一直在那抖,在那搖,很難看,你也知道這個人
內心七上八下,心浮氣躁。內心真正安靜的人,他的身體一定就會定,這都是很好
的威儀。我們自己學了之後要這樣去練習,通過把身體定下來也把我們的心定下來,
這不就是修行嗎?這就是立身。
  站的時候,因為女子都穿裙,搖裙,左右搖,看起來很輕佻,而且也站得不穩。
所以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如果這四條做不到,走路的時候老是回頭看,東張西望,講話的時候露牙,坐
的時候老是搖腿,晃來晃去,特別是《弟子規》上講的不能夠箕坐,特別是女子,
坐的時候雙腿併攏,不能張開,站立的時候左搖右擺,這都不是貴相,貴相正好跟
它相反。所以要切記,你一人的修養品性全在你的言語、動作上表現出來。
  “喜莫大笑,怒莫高聲”,歡喜的時候不要大笑,否則就真的很失威儀,特別
是女子。男子這樣大笑說得過去,還有點豪爽勁兒;女子大笑,學男子那樣豪爽,
那就不美了。一個人她有涵養,心是定的,歡喜她也不會過份的歡喜,發怒也不會
怒形於色。當然最好是內心不要發怒,發怒是瞋恚心,這要斷煩惱。
  《禮記》裡面講的聖人治人七情,把七情六慾降到最低,這樣你的學養功夫就
深了。七情是什麼?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情要是過份了就不好。喜是歡喜,我們
內心確實要有歡喜心,但是不能夠過喜。過喜是什麼?往往是外面的一些喜訊來了,
你聽到喜訊就非常歡喜,過份歡喜這就失態了。跟真正內心湧出來的法喜不一樣,
那個像流水一樣,潺潺流水,它不會讓你很衝動。怒,發脾氣;哀,哀傷;懼,恐
懼。女子往往一恐懼的時候就大叫,這也都是失威儀。這表明什麼?她的涵養不夠,
定力不足,需要平時去修學的。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不
論男女,他的氣是平和的,心平氣和,他不會那樣波瀾起伏。發怒的時候一定要立
刻化解,不能夠不節制怒氣。而且如果是高聲大罵,那就非常的失禮,尤其是在公
眾場合。你想想一個女孩,在公眾場合破口大罵,罵街,多難看,太不自重了。她
不自重,別人就不尊重她,她自重別人才尊重她。所以這就是女子之道,不可以輕
視,要謹慎去修學。
  總結起來就是用一個禮字,以禮來規範自身。就像顏回終身奉行的四勿,“非
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你行要是回頭,這是非禮就視了,不
是非禮勿視。回頭看什麼?走你的路就好好走,專心的走。人的心專,自然就有定
力。講話的時候掀脣露齒,言就非禮了,言語的時候就沒有守到禮。坐要是動膝,
立要是搖裙,喜大笑,怒高聲,這都是屬於非禮之動。女子如果真正能守住這種婦
德,這種威儀,她對於自身,對於家庭,對於國家社會都有很大的裨益。
  我們都希望這個社會能夠祥和,所謂“風調雨順,災厲不起”,人民的心地都
能夠和善,沒有爭端,那最重要的講求陰陽之氣要和諧。一般來講男子是陽,女子
為陰。陽是以動態為主,像天,我們看天空有日月星辰,都是動的,都是從東方起
西方落,所以男子之德以自強不息為美。女子的這個德叫坤德,坤是大地,大地是
不能動的,大地要動了就地震了,所以以靜態為美,守靜重要。這樣陰陽才能夠平
衡,動靜要平衡,自然就感得風調雨順。我們看到這個社會裡面基本的構成單位是
家庭,家庭最基本的是夫妻,如果夫妻陰陽失衡了,該動的不動,該靜的不靜,動
靜失衡,那家里就沒有風調雨順了。你看做大地的她偏偏要爭着做天,把天壓下來
做地,這屬於什麼?天翻地覆了。家庭里天翻地覆現在也都不是新聞了,為什麼?
就是陰陽失衡,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所以各自守着自己的本份,天下太平,從我家開始做起。如果我不能做到守本
份,不能夠順應自然,男女配天地,順應自然,陰柔她有她自然的一種狀態,不能
順應自然,肯定感得家庭當中的動蕩,社會有不安,或有天災,或有人禍。要真正
使得社會和諧,我要從自身上落實女德做起,那你就是來挽救世間的,你是來消災
免難的,你就等於是救世的菩薩了。怎麼做?把女德落實,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做
現代觀世音菩薩,沒別的,女德統統落實就行,做世間好榜樣。
  我們來看下面第四段。第四段是講男女大防的,這也是女德當中很重要的一層,
清貞之要。男女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
  【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窺必藏形。】
  按照古禮,男女所居住的地方要份內外,男居住在外,外庭外院,女居住在內
院內庭,這也是符合自然的。最簡單的,如果有盜賊進來了,那肯定是外面那層先
來保護,男子身強力壯,是應該保護內庭的。所以男女份內外,男主外,女主內,
這屬於天然之道。這當中就一定要有別了,不能夠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就亂了。古
代的家庭,那都是大家庭,一個家庭往往是四代同堂,五代同堂,少則幾十口人,
多則幾百口人都有,那要是住在一起,男女混居這就會出亂子,容易出現很不檢點
的事情。古時候男女五歲就要分席吃飯,更不能睡臥在一起,為什麼?真的是保護
孩子的清淨心,這不是禁錮孩子,這是保護孩子。
  我們看到西方國家裡面,所謂開放的潮流,它對這一點就沒有重視。孩子們從
小習慣於男女混居,到了青春期之後他就會自然產生那種慾念,然後就會出現很多
不檢點的事情,以至於我們剛才提到的未成年少女就有墮胎現象。早戀墮胎,這都
是對孩子一生的殘害。所以古人的這種禮節真是科學,真是為孩子一生着想。古人
講的,所謂“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如果一家裡面出現了淫亂的事情,那這
一家一定會有惡報,萬惡淫為首。淫心也會滋長其他的惡念,所以男女大防非常的
重要。
  過去,走路都是男左女右各不相犯,男的走在左邊,女的走在右邊,這叫“男
女異群”,不在一起起居生活,所以大家庭,幾百口人都不亂,都很有規矩,這真
的是它有內外禮法。
  女子“莫窺外壁”,沒事的時候不要在窗戶上東張西望,這是好奇心,想看看
外面的世界,這樣是什麼?把心散出去了。中國古代聖賢學問沒有別的,都是在讓
我們收回妄心。孟子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就是心散出去
了你把它收回來,一切的行持都是幫我們求其放心,收心。收心,心專注了,你才
有定力,你才能開智慧,成聖成賢也都是從收心來做起的。如果是女子老愛在窗戶
上張望,那也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邪緣。
  “莫出外庭”是不出外面的庭院。一般情況下,沒有事女子不出門。為什麼?
女子為坤為地,所以守靜。女為陰,一個房子屋裡是陰,屋外是陽,女子少出門這
也符合天道。
  當然有時候辦事也要出外,出外門庭,特別現在女孩子也要去上班了,也要出
去做事了,這一條我們就要更符合現代社會,這表示我們的心地一定要往內收,不
要隨着外面外境去轉,出外庭時一定要“出必掩面,窺必藏形”,這是把我們自己
的心收住。
  我每天來協會這裡來講課,來聽課,都走過十分鐘的這條路,香港的外面是燈
紅酒綠,花花世界。走過這條路,我們自己就要注意收心,在這裡聽經聞法,有一
點清淨心了,出去外面看到閃耀的霓虹燈,看到這些男男女女,你這心往外跑了,
那你這一天清淨心功夫就全沒了。現在這個社會污染多,要懂得自己保護清淨心。
掩面藏形那是一種做法,關鍵是我們懂得它的精神,保護自己的清淨心。掩面藏形
也是保護自己不要遇到邪緣。這王相註解裡面講到的,“隱蔽其形,無使外人得見
其身”。這一點阿拉伯的女性她們做得很不錯,你看很多阿拉伯國家女性她出門都
要圍上一個圍巾,甚至裹得很厲害,只露兩個眼睛的。我曾經就問過伊斯蘭教的同
仁們,為什麼女子她都要裹着頭巾,甚至矇着面,有什麼道理?他講的就是這個道
理,“掩面藏形”,保護其身。如果你穿着很暴露,那會引起一些不正之人的非份
之想。現在不少女性,年輕的女性穿着特別暴露,袒肩露背,這是什麼?不善於保
護自己,往往容易招致邪緣。本來社會都是挺安定的,但是偏偏穿得那麼暴露,去
誘惑別人,這不等於是讓社會增加動亂?這個不是美。美是什麼?清貞為美。
  男女異群,男女有別,當中也體現到服裝上,男子穿男子的服裝,女子穿女子
的服裝,這也要有別,不能夠男不像男女不像女,這就不行了。《呂新吾閨范》當
中說到,在歷史上,假如有一個時代,男女穿着裝束是一樣的,這往往會出現動亂。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夏朝末年夏桀這個皇帝,他寵愛妃子妺喜。妺喜是一個美色人
物,讓夏桀天天神魂顛倒。據記載妺喜就是很喜歡穿衣戴帽,穿戴男子的服裝,而
且很喜歡過問政治,她常常左右夏桀的決定,夏桀因為寵幸她,所以就聽她的話。
她不安心於後宮生活,穿男子的裝束,影響當時的政治,結果夏朝就崩潰於夏桀手
上。
  在春秋時代,齊國齊靈公也是,他有一個很古怪的想法,他很喜歡看到婦女穿
男子的衣服。於是他就下令讓自己的後宮這些妻妾們都穿着男子的服裝,戴男人的
裝飾。結果上行下效,滿城的女子都穿上男裝,男不男女不女,見了面都不知道他
是男是女,男女無別了。結果社會就亂了,齊靈公看了也很不順眼,於是就下令民
間的女子不准穿男裝,但是準許自己宮廷裡面的女子穿男裝。結果下了令沒有人聽
他的,因為你自己都不這麼做。結果他很生氣,就下令凡是在路上見到穿男裝的女
子,可以把她的衣服給撕裂,給她難堪。雖然這種強制的命令下去,還有一些女子
她不怕凌辱,她還是穿着男裝。當時宰相晏嬰就知道這樣強迫不行,於是向靈公建
議,若要禁令通行最好要從宮內做起。最後靈公只好下令讓宮中的婦女也都改回女
裝,民間的這種不正之風也就自動絕止了。
  所以男女異裝這也是屬於男女有別。服裝也是一種潮流,面對潮流我們要想到
它對於人的品性修養會不會帶來好處。如果是有好處的,我們應該提倡;沒有好處
的,我們應該從我們自己身上禁止,我們自己先做個好榜樣。我們的穿着屬於婦容,
大方得體,絕沒有那種暴露的服飾,這是自重,希望能夠帶起優良的社會風氣。要
改變風氣,必定是從我做起。現在普天之下講女德的很少,在這個社會裡面提倡女
德的人確實不多。現在真正還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是大連的一位陳老師,她也
在講女德。她跟我講,所到之處對於女德都是沒有什麼認識,非常陌生。我們要提
倡女德的學習,女德的落實,先從我自己做起,慢慢來改善社會風氣。
  我們再看下面第五段:
  【男非眷屬。莫與通名。女非善淑。莫與相親。立身端正。方可為人。】
  男子如果不是兄弟至親的,雖然有什麼聯繫,但是在言語交談之間,按照古禮
女子是不跟他通姓名,所謂男女有別,保持距離。這種禮反而是互相的尊重,過於
親密反而就不尊重,而且會引起一些可能的問題,對這一點古禮要求得非常嚴格。
現在很多是事業型女性,當然要出來工作,交往當中遞一個名片,這是時常有的,
當然這個也是未為不可,但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有好處的。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是在周朝末年,楚國楚昭王的夫人叫貞姜,她是齊國齊侯
的女兒,這個女子非常有女德,特別是清貞這方面,對於跟男子的交往非常的注意,保
持距離。有一次楚昭王出遊了,把自己的夫人貞姜留在了一個水台上。在離開她之
前跟她約好,“如果是有人回來叫你走的話,說他是代我來叫你,那你必定要看這
個信符,這是代表我的,如果不是帶着這個符來找你,那你不要跟他去”。後來江
里發大水了,差不多要把這個水台給淹沒了,楚昭王這時候趕緊派人去迎接貞姜,可
是匆忙之中忘了拿信符。來接的人沒帶這個符,怎麼說貞姜都不肯走,說“江水來
了”,“江水來了,沒有這道符,我跟夫君已經約好了,沒有這個符誰來叫我都不
走”。結果後來大水淹沒水台,貞姜也就被淹死了。
  她的這種做法我們姑且不論,可是從她的存心上我們去體會,這位女子把貞潔、
把誠信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個女子後來謚號是貞,貞姜就是清貞、貞潔的貞。雖然
這種做法可能在現代社會裡面不太可能,但是對於這種能夠重信輕生,重貞潔輕性
命,這種精神我們是應該讚揚的。孔子孟子提倡的,所謂殺身以成仁,捨生以取義,
為了仁義之道,生命都可以捨棄。那我們現在知道了,學佛懂了,人的生命絕對不
是這一遭,生生世世都不知過了多少生,無量生。生命雖說是可貴的,但是比起道
義來,道德仁義更可貴。能夠為仁義而死者,這種人他死後一定超升,他的生命層
次提升了。古人所謂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下面說“女非善淑,莫與相親”。剛才是講跟男子的交往要保持距離,
不是眷屬都不跟他通名。過去講的那真是非常嚴格,你說通名都不通了,那再進一
步交往肯定不可能。現在自己的分寸要懂得掌握,不能夠過於親密。即使是女子,
我們也要有所選擇,這是選擇交友。孔子在《論語》裡面講的“無友不如己者”,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為什麼?因為我們如果跟她交友就是向她學了,就會
影響到自己的德行。我們應該跟仁人君子來交朋友,“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
過日少”。不交朋友不是說不跟他來往,在禮節上我們不能缺,但是不跟他學習,
不跟他親近,保持距離。《朱子治家格言》里講,“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三
姑六婆是講那些不是善淑的女人,不賢善,不是淑女,這種人往往是淫盜之媒。
《水滸》裡面就講到,武大郎的太太潘金蓮跟西門慶勾搭上了,中間就是有一個婆子
做媒人。這個潘金蓮是跟這個婆子先認識,最後就走上這個邪路。所以是什麼?你
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跟他們親近,所謂“近墨者黑”,所以交友不得不慎。現
在講求女德的人不多,我們真正有心學女德,一起學女德的人可以交朋友,慢慢去
影響別人,不要被人影響,這個重要。
  “立身端正,方可為人”。立身能夠端莊正直,這才能夠為人。人跟天地合稱
為三才,所謂“三才者,天地人”,人之所以能夠跟天地合稱,正因為人能夠修德。
這個立身端正,這就是修德,才可立於天地之間。做為女子,清貞是女德的核心,
往往自己一生的名節就在於細節上的操持。
  現在有一部電視連續劇,是講虛雲老和尚這一生的,叫《百年虛雲》。這個連
續劇非常值得看,虛雲老和尚一百二十歲,這一百二十年的人生歷程。其中就有一
個細節,虛雲老和尚在沒出家之前,他十七歲就結婚了,家里給娶了兩個太太,兩
位太太不分妻和妾,都是正室。其中有一位是田小姐,因為小的時候這些同學們都
是在一起玩。當時都是孩子,玩“娶媳婦”,一位譚少爺就娶這個田小姐,結果長
大了譚少爺就鍾情於田小姐。但是田小姐已經被家里人許配給了蕭古岩,(虛雲老
和尚沒出家之前叫蕭古岩),許配到蕭家了,但是因為幼時的交往,雖然是兒戲,
已經生了染心,所以譚少爺長大了就對這個田小姐很鍾情,就一直想拆散她跟蕭古
岩原來定好的親事,想讓田小姐嫁給他。乃至後來生起來了歹念,就在外面造謠說
田小姐跟他自己有染,污損田小姐的名節,結果田小姐差一點兒就自殺了,後來把
她救下來。因為我講女德,從這個故事就體會到男女有別之重要。雖然是未成年的
孩子,但是家長在教養兒女的時候對這方面留心謹慎,那可以避免日後不必要的麻
煩,不要污染孩子的清淨心,不要污染他童真的心,這就是保護孩子。
  《呂新吾閨范》裡面又舉了一個例子,講到一位貞操的女子感天動地的行持。
這是講江南有一位女子,他的父親進了監獄,她又沒有兄弟去探望,所以這個女孩
只好隨着她的一個嫂嫂去看她的父親。結果到了一個叫高郵的地方,那個地區蚊子
很厲害,大概是夏天,蚊子非常厲害,如果不在帳篷裡面休息,晚上蚊子能把人都
咬死。結果這個女子跟她嫂嫂一起走路,隨着一些人一起走。到晚上男子架起了帳
篷,就招呼這兩位女子一起進帳篷來睡覺,為了避蚊子。嫂嫂沒有辦法,抵不過蚊
子的侵害,所以她就依從了,進到帳裡頭休息。但是這個女孩她說男女有別,怎麼
可以跟男子共帳?所以自己就單獨睡在草地上。走了幾天,竟然被蚊子咬到筋骨都
露出來了,過了幾天之後就死了。後人為了紀念她這種操守,專門給她立了祠來祭
祀,這個祠叫做“露筋廟”,因為蚊子把她的筋骨都咬出來了。
  現在的社會當然已經不至於像這個女孩一樣被蚊子咬得這麼可憐,但是我們不
論其事,單看其心,這位女子可謂是貞女,有貞操,能守禮,愛惜名節。這是名節
重於生死,能夠為了禮義而舍掉生命,連男子都自愧不如。你說在大難當頭的時候,
在誘惑現前的時候,男子能夠有操守,堅定不移把持正道的,這也是忠義之士。女
子她也能做到這一點,跟男子比,真的操守上並不會讓過男子。這所謂死都重於泰
山,寧死重於泰山,不生輕於鴻毛。
  我再跟大家講一個邪淫的果報,女子淫亂,她的惡報也是很悲慘的。根據大洋
網有個報道,前幾年有一位二十九歲的台灣三級艷星陳某,她是二十九歲跳樓自殺,
在上海跳樓。她跳樓的時候家里人拉都拉不住,眼看着她就跳了下去。這個人她在
未滿十八歲的時候就去參選亞洲小姐,因為未成年,她就冒着她母親的名義去參選,
最後還是落選了。證明這個人是很喜歡外表,色心重。結果後來她就去拍三級片了。
之後就遇到一位台灣的富商,把她收為契女,後來就發生關係,結果又被富商給遺
棄了,她當時就變得非常變態。譬如說在機場,她把衣服脫掉,大鬧機場,常常會
出現一些很怪異的行為,就有點像精神病一樣。報道上說的,有一些人根據她的跡
象,說她是被鬼附身了。因為她有時候無緣無故會打人,打男生,還自己會服一些
藥物自殺,後來被搶救回來。她自殺的那天,是在家裡頭,那是一個大廈,她住二
十四樓,在二十四樓跳下去了。她自殺之前,半年之內,她住的那棟樓已經有兩起
跳樓自殺的事件。一個是49歲的男子,因為公司裁員失業,在這個大廈里自殺;另
外一個是女士因為感情破裂而自殺;她是第三例,半年之內第三例。所以很多當地
的居民都說這裡是鬧鬼,可能這個三級影星也是鬼附身跳樓。曾經她找人算過命,
算她28歲那年有一個人生大運的開始,如果能挺得過去日子就會好過。結果這個人
挺不過來。這是什麼?報應。
  《太上感應篇》上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為
自己不尊重自己,沒有操守,而且演這些黃色的片子,污染人心,這是罪大惡極,
所以她招感了這樣的報應。是不是真的是鬼魅附身?有可能。《太上感應篇》上講,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是壽算,犯得太重了,他
的命就給奪掉了。“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人人都討厭他,“刑禍
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頭頂有惡星惡神,“算盡則死”。所以一個人如果
沒有操守,反而從事惡業,本來有好的命都會折福、折壽,我們知道死了以後一定
墮三途。所以自己真正把女德做好了,那是增福增壽,而且往生到善道去。



第二章“學作章”,這一章是教女子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勤以治家。古人講的
勤儉持家,持家首要的就是勤。女子在家里是擔負起這一家主內的重要任務,可以
說太太是家庭中的核心。她如果能勤、能儉、有德,這一家就有興旺之相。所以在
“立身章”之後教具體去修德立身,首先講學作,這裡主要是講學做家務。太太要
是不懂做家務,那這一家肯定會亂的,很難和諧。
  我們先來聽一個故事。漢朝有一個人叫陸續,他的母親治家有法,陸續後來做
了官。因為當時有人謀反,結果牽連到他,他就被關到了監獄里,在洛陽坐牢。他
母親就從家鄉走到洛陽看望自己的兒子,結果看不上,大概是獄卒不讓他們母子見
面。沒辦法,他母親只好回到住的旅店,自己準備一些飯食,託人送給獄中的陸續。
大概也不允許送的人見面,只能交給獄卒,獄卒就把飯菜端到陸續面前。結果陸續
一看到這個飯菜,立刻就悲痛得淚流不止。看管的人看到他這樣悲傷,就問他:
“你為什麼這麼悲傷?這是誰給你送的飯菜?”陸續就說:“這是我母親做的飯菜,
很可惜我這做兒子的不孝,現在深陷牢獄,累得母親來看我,結果還看不上,所以
悲從中來。”看管的獄卒就問他:“你怎麼知道這飯菜是你母親做的?”陸續就說:
“我看到這個飯菜,肉切得方方正正,蔥都是以一寸為單位,切得一條條,非常地
整齊,這就是我母親一貫的作風。所以我一看到這個飯菜,就知道一定是出自於我
母親之手。”看管的人聽到他這麼一說也非常感動,後來去找做飯的人,看到果然
是他母親,於是吏卒們把陸續母子的這一段故事上疏,報上去了。上面看到這種情
狀,大概也受了感動,所以不久就赦免了陸續,讓他回家了。
  這個故事很感人,你看他母親能夠以她這種生活上的行持救自己的兒子出獄。
這可不是故意想出來的點子,是在不經意當中成就了好事。她有這樣的感召,都是
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做每一樣事情,都是做得工工整整,你看這裡講的“切肉未嘗
不方,斷蔥以寸為度”,這就是行持。人心正,她所做的事就正,不可能說心正做
出的事會歪歪扭扭、不工整,做事謹慎也代表她的心細膩,做事用心,不會馬虎苟
且。
  像我們跟在恩師旁邊看老恩師一舉一動,我在2001年的時候,說話也有十年了,有
一次跟我母親到新加坡看望他老人家,老人家很高興,在他的小客廳裡面招待我們
喝茶。我留意到他一個細節,讓我至今都不忘。是什麼?喝茶時旁邊放一個紙巾,紙
巾拿起來擦了一下嘴之後,恭恭敬敬地把它疊好,放在旁邊。就這樣一個小動作,讓
我印象深刻,老人家對紙巾都是這樣恭恭敬敬,就可想而知他那種心地,真是一切
恭敬。我為什麼對他這個動作這麼有感觸?因為我平時在這些細節上沒有注意,紙
巾用過之後,在過去可能都是把它一抓就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很自然,沒想過紙巾
用完了,把它疊好之後以後還可以再用。就這樣一個小動作,一個人的修持、厚德,
都在這細節上體現。所以,以後我也學着他,什麼東西都要擺得整整齊齊,一切恭
敬。
  《禮記》第一篇“曲禮曰:毋不敬”,誠敬的功夫,正是一個人學問、道德的
體現。像這位陸續的母親,你看就以這樣的誠敬之心,沒想到救了自己的兒子!所
以大事的成功往往是在小節,一位女子的德行、操守並不是從她轟轟烈烈的行為里
邊去體現的,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才體現出她的女德。而我們對每一
樣事物,如做家務,哪怕倒杯茶、做個飯、擦個桌子、掃個地,都以認真恭敬的心
去做,不也就在成就聖賢之道?所以“學作章”沒有別的,還是教我們立身,還是
成聖成賢的基本!
  我們來一起學習這一章:
  【凡為女子。須學女工。紉麻緝苧。粗細不同。車機紡織。切勿匆匆。看蠶煮
繭。曉夜相從。採桑摘柘。看雨佔風。滓濕即替。寒冷須烘。取葉飼食。必得其中。
取絲經緯。丈疋成工。輕紗下軸。細布入筒。綢絹苧葛。織造重重。亦可貨賣。亦
可自縫。刺鞋作襪。引線繡絨。縫聯補綴。百事皆通。能依此語。寒冷從容。衣不
愁破。家不愁窮。莫學懶婦。積小痴慵。不貪女務。不計春冬。針線粗率。為人所
攻。嫁為人婦。恥辱門風。衣裳破損。牽西遮東。遭人指點。恥笑鄉中。奉勸女子。
聽取言終。】
  這一章講得非常具體,教女子如何來紡織,做這些女工。雖然只舉這紡織一例,
但是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現在女子在家不需要紡織,現在都是大機器
生產,買衣服很方便、很容易了。但是做其他的家務也是用這樣的一種精神,我們要
通過這一樁事去悟裡頭的理,這個很重要。理跟事是分不開的,有其事必有其理。你
能悟到這個理,那你不僅做一樁事做得好,做哪一樁事都能做得好。所以這裡不是
教大家真的在家里開始紡織,那你就是學呆了。你要通過這一個例子學到那種存心,
那個精神,那個道理,然後在你自己生活當中去運用,這叫活學活用。
  “學作章”第一句:
  【凡為女子,須學女工。】
  凡為女子的凡,凡是,沒有例外,只要你是女人,你一定要懂得女工,這是四
德之一。主內的活都得會,要不然就不能稱為男主外,女主內。當然男子也應該學,
家里的活非常的瑣碎,可是能把它做得好,而且長年累月都這樣做得好,那麼耐心,
那麼恭敬,一味地做一生,這種人真的也就可以成聖成賢了。中庸是聖人之德最高
的境界,中是不偏,你能恭恭敬敬地做好每一件事情這是用中,庸是長久,恆常,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輩子都這麼做,那叫庸德。中庸,夫子講的這是聖德。聖
德怎麼造就?還是通過日常小事去造就的。
  女子在家里當家,做這些勞動,本身就是修行,第一個就是我們能夠生感恩心,
感恩什麼?感恩自己父母養育之恩,古諺語有句話說得好“養兒方知父母恩”。習
勞才知感恩,在家里女子她要工作,工作的時候才知道原來父母養大我很辛苦,不
容易,有這種感恩的心,那我們德行才能夠增進,所以學女工做事情很重要。男子
也是一樣,從未成年開始就應該學耕作,學幹活,家里的活也都要學會干。過去有
所謂的男耕女織,這說明什麼?男女都得干活,習勞知感恩,而且幹活能夠把所學
的道理拿去運用,不至於變成書呆子。即使是士大夫的家庭,也有所謂耕讀傳家,
半耕半讀,這就是知行並重,知行合一。
  我們學女德,懂了道理了,回家就得幹活,如果沒有干過活的,現在先學着干。
這一章是舉紡織為例,學做,講得非常的細,通過這些非常細的描述,我們就能夠
體會幹活真的得細心,培養我們自己的感恩心,培養勤勞的習慣,培養會照顧人的
心態。如果一個人不會干活他就不會照顧人,不會照顧人他的愛心怎麼能夠發揮出
來?說要愛人,那是空的,假的。
  【紉麻緝苧。粗細不同。車機紡織。切勿匆匆。】
  這裡講到的“紉麻緝苧”,紉和緝這兩個字都是縫紉的意思,一針一針地來縫。
過去沒有機器,麻和苧都是一種植物,用來織布的。過去就是用絲線來把這些麻或
者是苧縫連在一起,織布。麻和苧有“粗細不同”,粗細我們就要分開。“車機紡
織”,這是講到用紡車,不知道我們在座有沒有人見過古代的那種紡車,全都是手
動的,把紗線放在紡車上來紡,穿引到機上,然後織成布匹。紡織的時候最重要的
就是要謹慎,“切勿匆匆”,一匆忙紡織的疏密就不一樣,它就不能夠連貫,密度
大小就不一樣,織出來的布匹就不好。《弟子規》上講的“事勿忙,忙多錯”,不
能匆忙。
  【看蠶煮繭。曉夜相從。採桑摘柘。看雨佔風。滓濕即替。寒冷須烘。取葉飼
食。必得其中。取絲經緯。丈疋成工。】
  “看蠶煮繭,曉夜相從”,這個是講做絲綢的,紡絲的,剛才是紡布,這裡是
紡絲。紡絲要用蠶繭,絲來之不易,蠶結了繭之後要煮繭抽絲。“曉夜相從”這是
講到夜以繼日,干得很辛苦,辛勤來料理。“採桑摘柘”,柘這種樹它的葉子也是
用來喂蠶的,採摘下桑葉和柘葉來養蠶。“看雨佔風”這是說到要注意氣候,因為
蠶晾在架子上,它們在那裡活動,吃桑葉,或者放在箱子裡頭,它們要透氣。看着
風雨,如果是下雨,要把它收回來,採摘這些樹葉也是按時令,這都是“看雨佔風”
的意思。“滓濕即替”,滓是有垢污了,不乾淨了,濕,養蠶的箱子、工具搞濕了
就要馬上替換。“寒冷須烘”,天氣要是冷了,蠶可能會死,這時候就要用炭火來
進行烘焙,保持養蠶的溫度。“取葉飼食,必得其中”,給它們吃這些桑柘的葉子,
喂它們也要適度,不能夠過飽,過飽會撐死,過餓也不行,所以要適得其中。“取
絲經緯,丈疋成工”,蠶慢慢長大了自己就吐絲結繭,古代絲綢全都是用人工,煮
繭、抽絲,抽絲的時候要注意經線和緯線的走向不能亂,這一亂就很麻煩,可能那
一批絲都浪費了。就這樣子一絲一線織成丈疋,疋就是一匹布那個匹,一點一點的
把它織成絲綢,這都是做衣服的材料。
  從這些描述當中,我們要體會到我們身上穿的衣服確實來之不易,所以對身上
的衣物要珍惜。要知道身上穿一件絲綢的衣物,那是多少蠶絲,蠶被煮死,殺生了,
殺了不知多少,也是對於人工的一種浪費。所以如果不愛惜衣物,那真的叫暴殄天
物,這個損德損得厲害,所以在家一定要以勤以儉來持家,這是惜福。人的福份總有
一定,就像銀行裡面存款一樣,你要用得太多了,很快就用完了。你節儉一點用,慢
慢用,你這一輩子,用到頭還有餘。如果在沒到頭之前就把它用光了,那就是古人
講的“祿盡人亡”,福用完了人就該死了,壽命還沒到人就得死。古人有仁慈心,不
僅愛惜人力和物力,也愛惜生命,這個煮蠶抽絲那是傷害多少的生命,古人仁愛心
重,所以不穿絲綢,只穿布,這些都是應該學習的。
  【輕紗下軸。細布入筒。綢絹苧葛。織造重重。】
  這裡是講輕紗,她們把它紡成了絲織品,紡成一匹之後把它捲起來,用卷軸把
它做成一個卷。細布也把它卷成一捲入筒,所以絲用軸來卷,布卷成一筒來進行放
置。“綢絹苧葛”這都是講布的不同材料,絲綢的、絹的,苧、葛這都是講布的粗
細不同的一種材料。“織造重重”,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去做,去積累,不能夠說等
明天要穿衣服了,今天才紡織,那不可能,要及早做準備,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
而掘井,講的是預先做準備。
  【亦可貨賣。亦可自縫。刺鞋作襪。引線繡絨。縫聯補綴。百事皆通。】
  如果你能勤勞一些,你做得多一些,還可以拿去販賣,換一點錢來補充生計。所
以過去女子在家里以紡織為業,她勤勞一些,多紡一些布匹拿去賣,來養家糊口。有
一些貞婦,守着貞操,雖然丈夫已經早死了,但是她也能夠靠紡織為生,來贍養公
公婆婆和自己的兒女。如果不懂得操持家務,不懂做這些工作,那你空有其願不能
落實。
  現在當然不需要學紡織,可是女性做的工作現在很多,只要我們能夠精通一兩
樣,維持生計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還能夠對家里老人、兒女都有幫助。可以販賣這
些所織出來的絲布,或者自己縫製衣服,還可以“刺鞋作襪”,以補充日用。“引
線繡絨”,這是刺繡,也可以做些精美的刺繡品,女子手藝好她可以刺繡,刺出來
很漂亮的東西,像手絹等等,這些也可以拿去販賣。“縫聯補綴”這都是講縫補,
綴就是縫補的意思。“百事皆通”,所以女性要學會縫衣服、補衣服,最好是做衣
服。
  過去我母親在她年輕的時候,就自己學做衣服,我從小到大,可以說六歲以前,
我的衣物全都是我母親縫出來的,她懂,她不需要出去買。我小的時候家庭經濟也
是比較困難,全社會的經濟都是比較困難。我出生在“文革”時期,你就想想,什
麼物資都緊缺,我母親有這兩下子,她自己做衣服,用度上就能省了很多。衣服需
要修補的自己就做了,所以到現在她都是自己修補衣服,非常得心應手。現在雖然
不用自己做衣服,花錢買已經是很容易辦到的事情,我們現在也有這個能力了,但
是你會做衣服你就會買衣服,你會看那衣服質量怎麼樣,縫補的工藝如何,你就會
挑。我母親不看那個衣服是不是名牌,她說那個都不一定可信,還是自己親自看看
這衣服做得怎麼樣,不能信名牌,名牌未必能做得很好。這都是什麼?女工首要的
就是你能夠縫補。
  對於刺繡,現在已經可以做為一種藝術了,如果需要一些刺繡的物品,如手絹、
毛巾之類的,你隨時可以買到,也很便宜,但是自己練練手藝,練得心靈手巧也是
一樁好事。心跟手指是連在一起的,手指靈活她心就細膩,所以叫心靈手巧。你看
那些外科大夫做手術,平時他們都學刺繡,一個人他心要是靈,那他辦起事來,待
人處事接物就會有智慧。有科學報導,說會做家務的孩子比一般不做家務的孩子要
更聰明,學習成績要更好,這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因為他做事情心靈手巧,手巧
就心靈,他會幹活他就會懂得如何來學習,道理是相通的。
  【能依此語。寒冷從容。衣不愁破。家不愁窮。】
  “能依此語,寒冷從容”,就是依照這裡面所說的話,你能夠紡布,你能夠做
衣服,寒冷你都不用害怕了,你有足夠的布來做衣服,你能保暖。“衣不愁破,家
不愁窮”。這衣服也不怕會破,破了你能補,家里即使窮,但是你的用度上也不會
缺乏,像我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就是這樣。所以學習女工本身就是自利利他。現在社
會已經進步了,很多的女孩從小也不學這些。不學這些家務活會出現什麼問題?很
容易變成一個很嬌氣的小姐,而且是什麼事情都會懶,人懶了就容易笨。她能夠幹
活勤勞,她才能夠聰明。如果從小福報很大,在家里不用幹活的,現在學了女德之
後應該要發心了,重新學着做。能不能改?一定能改,過去這些沒學過的,現在從
頭學,學着做家務,我們現在不需要學紡織,但是至少要學做飯,學打掃衛生。
  在漢朝,有一位叫鮑宣的人,他娶了一位太太叫桓氏,字少君。鮑宣他本人家
境比較貧寒,這個太太是出身於富貴之家,她嫁的時候,當時她父親給她備了很多
嫁妝,希望以此來周濟一下男方的家庭。結果鮑宣就不太高興,他對自己的太太說:
“你生於富貴之家,是一位千金小姐,你習慣穿豪華的衣服,過着奢侈的生活,我
家是貧賤的,我不敢當,不想接受你這麼多嫁妝。”結果他這位妻子說:“這是我
父親因為敬重夫君您的德行,所以讓我帶這麼多嫁妝來,既然是父命我們就依從,您
就不用擔心。雖然我出生富家,但是我到了您家後,我就跟您一樣過清貧的生活,而
且我會擔負起應該擔負的這些工作,承侍夫君,承侍公婆。”鮑宣聽了之後也就很
滿意。結果這位女子到了她夫君家,果然立刻把自己身上華美的服飾全都卸下來,穿
上粗布的短褂,這些粗布衣服,用來幹活穿的,於是就挽起袖子,開始到廚房幹活,
干得非常起勁,最後整個鄉里都讚嘆這一家的太太確實是很賢德。
  從這個例子我們看到,一個人只要有志氣,有志向,改變習氣並不困難。要知
道像少君這樣的富家女子到了貧窮人家能夠放下原來那套習氣,整個變了一個人一
樣,這是不容易的。就不要說女子了,做男子的,你想想,如果已經習慣於富裕的、
安逸的生活,一下子把你放在一個艱苦的環境里去磨煉,那我們也未必能夠承受得
了。像少君這樣的勇於擔當的精神,實在是可敬可佩。夫子在《論語》裡面講,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做一位仁者,仁離我們很遠嗎?遠不遠在
你的心,你要真正想行仁的話,“我欲仁,斯仁至矣”,你就能成為仁者,仁就來
了。關鍵看你肯不肯去追求,有志者事竟成。
  現在正在放映的電視連續劇《百年虛雲》,演的虛雲大師的生平事跡。虛雲大
師也是出身於富家子弟,但是他有志出世、修道、成道。19歲離開了富貴家庭出家,
出了家之後在山洞裡面修苦行,修了六年。每天就在山里採集一些野菜充飢,喝的
山泉水,衣服都破爛了,在裡面苦修。六年!在山洞里不好過,他為什麼能做?原
來是富家子弟,能夠去除習氣沒有別的,因為他有大志,他要成就聖人。後來他通
過苦行,六年出了山洞之後,他學天台學了五年。他母親在剛生下他之後就過世了,
然後聽聞自己父親去世,虛雲大師為報父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幾千
里路,拜了好幾年才拜到,三步一拜。最困難的是遇到風雪,在荒無人煙的地方,
好幾次險些都病死、餓死、凍死。但是憑着他頑強的毅力,征服了常人沒辦法征服
的困境,最後拜到五台山。後來他參禪打坐,大徹大悟。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只是看
我們肯不肯去做,願不願意成就德行,而吃的苦都是幫助我們斷習氣,去除習氣而
已。那些驕慢放逸的習氣,正是通過這些苦行可以放下。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
一個人真正想要修身立德,成就令人尊敬的操守、品德,那我們不能怕吃苦,怕吃
苦很難有成就。
  下面我們來看第四段。
  【莫學懶婦。積小痴慵。】
  積小就是講自小時候積起,養成了懶的習慣,痴慵就是積懶成性,就變得愚痴
了。一個人勤勞他才會有智慧,懶則會愈來愈笨,這是真的。如果從小就養成懶的
習慣,那就很麻煩,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教育兒女最重要的是教他勤勞,所
謂勤能補拙。笨拙,先天的笨拙沒有關係,勤能補上,其實勤勞也就使他愈來愈聰
明瞭。為什麼他能聰明?實際上你要知道本性當中有圓滿的智慧,本性本善,本性
本覺,人為什麼會覺得笨?那是因為他習氣重。所以我們能夠用勤勞去斷除習氣,
讓本性智慧顯發出來。
  【不貪女務。不計春冬。針線粗率。為人所攻。嫁為人婦。恥辱門風。】
  這是講到如果是從小養成了懶的習氣,“不貪女務”這個貪是勤懃懇懇地去做
的意思,用貪字更顯得女務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不計春冬”這是講養蠶、紡織我
們要看時令、時節。如果該做的女工不做,放棄了自己的本份,養蠶、紡織也不會,那
就為人所責笑了。這個人首先是家里的父母,會為父母所呵責,為兄弟姐妹所恥笑。
“嫁為人婦”,長大嫁出去了“恥辱門風”,為公公婆婆所見笑,所辱罵,“這誰
家養的閨女,怎麼什麼都不會?”你看一罵把父母都罵了,這就是自己對於父母祖
先的一個恥辱。
  在古時候責備人最重的就是失教,這個人要是行為不好,失教,沒教養,沒教
養罵的不是這個人,罵的是父母,讓父母蒙羞,這是最嚴厲的批評,這就是大不孝。
昨天我們提到的那位女總裁,出嫁的時候她父親跟她講了三句話,第一句就提醒她
你該幹活,你去到別人家得多幹活,而且幹活還得干仔細,不能夠恥辱門風,說咱
們家沒有教養。你看看,所以從小要不學女德,將來自己丟臉,也給父母家里丟臉。

  【衣裳破損。牽西遮東。遭人指點。恥笑鄉中。】
  這裡舉了例子“衣裳破損,牽西遮東”,破損了衣服還不會補,“牽西遮東”
已經是捉襟見肘,露這裡露那裡。“遭人指點,恥笑鄉中”就會遭人恥笑。自己的
衣服都不會補,怎麼還可能給夫君、公公婆婆補衣服,也就是她不會照顧人。這是
什麼?小的時候沒學,那將來出嫁了她會煩惱。
  過去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遇到一位女同學,年紀也比較大,已經四十開外,
離婚了。這個人並不壞,也挺老實,就是不懂干家務活,我就看她連飯都不會煮。
她怎麼煮?她只會用微波爐,米就放在塑料罐裡頭,然後就蓋上放在微波爐裡面去
微,所有的菜都用微波爐來做,那怎麼能做得好吃?況且我們曉得微波爐煮出來的
東西都把營養已經打掉了,對身體不好。她只會干這個,而且她的東西很凌亂,不
會收拾,可見她家務事一竅不通。所以你看,正因為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又不肯去
學,把自己的幸福蹧蹋掉了。
  為人父母者,如果有女兒,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將來有一生的幸福,最重要的
是讓她學做家務。這是幸福的物質基礎,不能不講求。還有更重要的是德行,從做
家務當中就能培養德行。在家里她善做家務,她就能孝養父母,出嫁了她能夠勤勞
持家,能夠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女德最重要的就是她能幹活,所以“學作章”排
在第二,排在很前面,意思我們不能夠不了解。
  【奉勸女子。聽取言終。】
  這是宋尚宮奉勸女子一定要學習,要聽取這種勸告,不能夠忽視,戒除懶惰的
壞毛病。這關係自己一生的幸福,也關係到後代,一個勤勞的母親就能養出勤勞的
兒子。我自己深受我母親的影響,我母親各方面素質都相當好,她能夠早起,在過
去一般四點來鍾就起床,現在學佛了更精進,三點多鍾就起床,天天如此。起來首
先把家務活料理一下,早餐該準備的那些東西都準備好。譬如說要喝的果汁事先從
冰箱里拿出來,回溫,不能夠拿出來馬上喝,那很冰涼,對身體不好。所以起來之
後洗漱完畢就開始先預備早餐的東西,菜要洗的先泡上,然後去做早課。做完早課
五點鐘了,然後就開始做早餐,很從容淡定,井井有條,六點鐘就能吃早餐。早餐
非常豐富,我母親說早餐要像皇帝一樣,午餐像平民一樣,晚餐像乞丐一樣。這個
早餐要好,因為營養價值高的早上吸收,全天給你去消化,你晚上吃很好的話,睡
覺的時候那些好東西積在你腸胃裡面可能就變質了。所以寧願早上吃得好,晚上愈
少愈好,愈粗淡愈好。我現在晚上都不吃了,養成好習慣,自然都是早上開始消化
能力最強。我也能早起,我母親愛讀書,我也跟着愛讀書,我母親勤勞,我也算是
一個勤勞的人了。這是什麼?真的母親帶動好習慣最為重要,千萬不能夠懶,不能
夠髒,這一個懶一個髒是女子最要戒的。反過來應該勤,應該潔淨,勤勞潔淨,這
是持家有方!


我們來看第三章,“學禮章第三”。學作是教你怎麼做家務,學禮是教你怎麼進退
應對,待客用什麼禮數,這也是很重要的。對於一個主內的人,如何招待賓客,或
者如何去應酬、去餽贈,待客這些禮數都要懂,這能體現這家里有沒有教養。做太
太的如果有這些禮數,往往是給先生臉上增光。我們看“學禮章第三”:
  【凡為女子。當知禮數。女客相過。安排坐具。整頓衣裳。輕行緩步。斂手低
聲。請過庭戶。問候通時。從頭稱敘。答問慇懃。輕言細語。備辦茶湯。迎來遞去。
莫學他人。抬身不顧。接見依稀。有相欺侮。如到人家。當知女務。相見傳茶。即
通事故。說罷起身。再三辭去。主若相留。禮筵待遇。酒略沾脣。食無叉箸。退盞
辭壺。過承推拒。莫學他人。呼湯呷醋。醉後顛狂。招人所惡。身未回家。已遭點
污。當在家庭。少游道路。生麵相逢。低頭看顧。莫學他人。不知朝暮。走遍鄉村。
說三道四。引惹惡聲。多招罵怒。辱賤門風。連累父母。損破自身。供他笑具。如
此之人。有如犬鼠。莫學他人。惶恐羞辱。】
  《女論語》四字為一句,便於孩子的讀誦。這一章其實講的事情也都很簡單,
就是有關迎來送往,待客之道,但是這個對女子非常重要。
  【凡為女子。當知禮數。】
  女子出嫁跟先生在一起是一體的,女子的使命就是相夫教子,相夫就是幫助丈
夫,如果自己不懂得禮數,那是給丈夫丟臉。在交往的時候,古代男女有別,男眾由
男眾互相招待,女眾的招待,女子當中自己進行,男女一般不混在一起。很多時候
女性來進行外交聯誼更有一種優勢,易於家庭與家庭建立起朋友的關係。現在我們
看到如果是家庭之間成為好朋友,男的跟男的出去外面打球,那女子與女子之間也
有她們共同的方式,一起購物等等。所以“學禮章”能夠令女子幫助丈夫來進行社
交,這也是對夫君的一種幫助。現在有家庭在做生意的這方面行待客之道,我們看
到有一個好太太,真的是對夫君幫助很大。
  這裡講待客之道,“凡為女子,當知禮數”,要學禮。這個禮古今有不同,我
們要懂得古禮的精神,抓住要領運用於現在,用現在人接受的禮儀方式來進行教導。

  兩年前我曾經到過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大使館的大使和夫人出來跟我們見
面,那次我是跟恩師一起去的。大使的夫人非常健談,她給我們介紹,說她自己發
起大使夫人的一些聚會。在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有國家政府辦公的國會,還有很
多大使館,是個以國家和國家外交為主的政治小城。我們中國的大使夫人她就跟所
有國家的大使夫人一起聚會,一起搞一些活動,譬如說哪里有災難要義捐,有時候
進行文化的交流、學習各國的文化。夫人她所做的這個工作對於國與國之間的聯誼
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中國大使館在堪培拉跟大家的關係都非常好。這是什麼?夫
人外交。但是你要懂禮數,讓大家能夠生歡喜心,這不僅是對自己一家有好處,你
看對一國都有好處。
  所以女子不學禮數怎麼行。“不學禮,無以立”,《禮記》裡面告訴我們,
“無以立”之立就是你在社會上不能立足,你自己也不能立身,一定要學禮。這個禮
體現的核心就是敬,《孝經》上講“禮者,敬而已矣”,禮就是敬人。敬人是一種
精神,這個精神從古至今沒有變。至於說禮敬的方式,那古今是有所不同的,我們
採用的是現今的,大家都樂於接受的這種方式。
  【女客相過。安排坐具。整頓衣裳。輕行緩步。斂手低聲。請過庭戶。問候通
時。從頭稱敘。答問慇懃。輕言細語。備辦茶湯。迎來遞去。】
  從這裡我們來看,這是宋尚宮所講的唐朝時候的禮,從這裡面我們能夠學它的
精神。“女客相過,安排坐具”,因為男主外女主內,一家裡面男子待客是在外廳,
女子待客是在內室,這個都是禮數,不可不知。“安排坐具”就是客人來了,馬上
請人坐,倒茶,這是基本的。“整頓衣裳,輕行緩步”,安排坐具、茶具都要事先
準備好,等客人來了自己要有很好的儀容,“整頓衣裳”就是整肅自己的儀容,自
己的衣服要正,要得體,行動“輕行緩步”這是穩重、安詳,顯得有教養。“斂手
低聲”就是不要太喧譁。現在有一些人見了面,特別是西方人熱情奔放,跟東方人
不一樣,見了面後大笑一聲,然後就互相擁抱,東方人就比較的含蓄,他不會這樣
熱情高漲,各有特點。這裡講中國人以安詳穩重為美,對客人也是熱情,和顏悅色,
但是一點沒有造作。
  “請過庭戶”我們可以想象出來,把客人請到自己的內院,開始招待,過庭戶
就從外院進入到內院,在內室里招待。“問候通時”,這是說見面都要問寒問暖,
互相講一講上次我們什麼時候見的面,您別來無恙?敘敘舊,這是聯誼,感情能增
進。“從頭稱敘”這就是講到要敘敘舊。“答問慇懃,輕言細語”,這一答一問,
客人有問我們必定就有答,言語之間顯出一種熱情。客人都來造訪,那我們不能夠
不熱情,不熱情是無禮,他們有問的我們必須有應對,不要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因為是女士,講話要“輕聲細語”,不要聲音特別大,像男人一樣,這個就有失女
子的風範。“備辦茶湯,迎來遞去”,就是招待客人飲食、倒茶、湯水那都是儘自
己的能力,用最好的、上等的食品來招待客人,這是對客人的尊重。寧願自己吃差
一點,客人來了我們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招待,這是恭敬。禮儀當中我們都看出禮的
精神體現一個敬字。敬的反面那就是慢,慢待客人,那就失禮了。
  【莫學他人。抬身不顧。接見依稀。有相欺侮。】
  這是我們要戒除的,“莫學他人”,他人是無禮之人,傲慢無禮,客人來了
“抬身不顧”,都不起身去迎接,這是很沒有禮貌的,即使是晚輩來到你家都應該起
身相迎。如果年紀大可以不用出外庭去迎接,至少在人進來的時候,站起來做一個
迎接的姿態,總是對人有一種敬意。“接見依稀”是禮貌不周,失禮了,怠慢了。
“有相欺侮”這是對賓客的欺侮,可能因為賓客無知,可能因為賓客的身份比較低賤,
或家境比較貧寒,有種種的原因,你去欺侮他,這都是不對的。要知道對人不能愛
敬,就是對自己不能愛敬,對人欺侮就是對自己的欺侮,只有自愛自重的人,他才
能夠愛敬別人,尊重別人。
  凡是有這種情況,假如我們遇到了,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為什麼?現代學禮
的人少,父母沒教他們,父母小的時候可能也沒學,父母的父母都沒教。這真是
《無量壽經》里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不能見怪,
你只能夠同情他、憐憫他,你去包容他,希望用你的得體的禮儀去感化他。那現在
這個女德的教育非得要先用身教,我在這裡是用言教,跟你們分享,希望你們去做,
你們去落實。真正想把女德教育復興起來的話,還是你們在座各位女同胞,女菩薩,
大家都要肩負起復興傳統文化的這個使命,從我做起,身為女子,從女德做起。
  【如到人家。當知女務。相見傳茶。即通事故。說罷起身。再三辭去。】
  “如到人家,當知女務”。有時候我們要出門,去應邀,人家來邀請我們上別
人家去。那我們到別人家,不管是親友走動,還是因什麼事情到了別人家,“當知
女務”,女務就是女子所務之禮,就是你知禮。“相見傳茶,即通事故”,人家招
待我們,給我們遞茶,那我們也恭敬歡喜接受。坐定之後,茶上來了,開始敘舊,
“通事故”就是開始溝通,事故就是敘舊的意思,從敘舊開始慢慢進入正題,這都
是在感情上的融通。人與人之間就是個緣份,緣份得結一個善緣,說話進退那就是
跟人結善緣,你要懂、知禮,讓人生歡喜,不知禮的討人厭。該談的談完了,“說
罷起身,再三辭去”。談完了就不要流連太久,應該趕緊回家,趕緊起身告辭。
  【主若相留。禮筵待遇。酒略沾脣。食無叉箸。退盞辭壺。過承推拒。】
  “主若相留,禮筵待遇”,主人如果很熱情,他希望留你款待你吃飯,當然如
果自己沒有急事,可以留下來應供,應邀,受主人的接待。古人他們也擺酒,女子
也喝酒,古時候的酒度數不高,稍微喝一點問題不大。我們這些聽講的,特別是修
行人,最好就不沾酒了。《弟子規》上講“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尤其是女人,酒醉的女人那是最丑的,醜態百出。所以這裡講的“酒略沾脣”,喝
酒的時候稍微沾沾脣,表示表示就很好了,千萬不要顯示你酒量很大,喝兩斤酒好
像都不會倒,這沒什麼值得去炫耀。席間一定注意碗筷要擺得整齊,“食無叉箸”,
叉是筷子交叉放,這是叉,箸就是筷子,筷子拿起來夾菜的時候,夾完之後整整齊
齊擺好。你看一舉一動都有規矩在,都有威儀在。筷子隨便亂放,擺的像個叉似的
這就很難看,就顯得非常沒有教養。
  “退盞辭壺,過承推拒”,吃完飯了,沒事趕緊要告辭了,“退盞辭壺”就是
要推辭了。特別是主人熱情的要敬酒,敬酒的時候你不要再喝下去了,頂多是第一
杯,第二杯就要停。學佛的人不用喝酒,吃的東西也是吃素淡的。在別人家裡面吃
飯,千萬不要吃過飽,也不要吃得時間太久,這都是顯示出不夠教養,食不求飽。
看到時光差不多了,席間的人也都吃得差不多,這時候你就起身告辭,不能夠戀座,
拖延遲緩這是失禮。如果是坐了很久,又有客人來了,她都不起身告辭,這個人程
度一定不高,為什麼?她都不知道分寸,到人家家裡面去坐,一坐在凳子上就黏在
那了,人家也不好意思催你,這就讓人很難堪。主人願意留你,這還比較得體。不
要等到主人都在暗示,暗示還不走,那就真的是丟面子,下次她再也不敢請你,有
第一回沒第二回了。所以這個禮不得不學,總要給人多一點餘地,讓人多一點輕鬆,少
一分壓力。
  【莫學他人。呼湯呷醋。醉後顛狂。招人所惡。身未回家。已遭點污。】
  “莫學他人,呼湯呷醋”。“呼湯呷醋”這是形容在酒席當中,你一杯我一壺,
斗着喝。男子如此互相勸酒,比試看誰喝得多,看上去都已經不雅觀,如果女子這
麼做,那真的是很不雅觀。所以切忌在席間毫無忌肆,喝酒沒有一個分寸,所謂的
狂飲大嚼,這個很難看,寧願少吃一些,千萬不要吃得過飽。在別人家吃飯,你吃
得直打嗝,那也是很難看的事情。如果是飲酒醉了,“醉後顛狂,招人所惡”,
“飲酒醉,最為丑”,人醉了之後,他喪失了理智,他胡言亂語,癲狂,這是失態了,
這就招人厭惡了。
  “身未回家,已遭點污”,他要回家,因為酒醉了回家的時候七扭八歪,走路
歪歪斜斜,衣服也有垢污,女人這點尤其要注意。這裡講到“身未回家,已遭點污”,
這個點污表面上看是身上的衣裳有了垢污,實際上自己德行有虧缺,這就是最大的
點污。所以不修女德就是自己侮辱自己,孟子講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自
己欺侮自己,自己不要臉面,別人才會欺侮我們,才會不給我們臉面,自己要是自
愛自重,別人怎麼敢欺侮你?
  【當在家庭。少游道路。生麵相逢。低頭看顧。】
  “當在家庭,少游道路”,這是講女子應該多在家庭裡頭,少出門庭,少出遊,
少閒逛,否則不符合自然之道。女為陰、為坤、為地,陰是在屋內,屋外為陽,所
以女主內這符合天道。女子與大地相配合,大地是守靜,它不動,這是跟天地相應,
這叫坤德。所以老在外面逛的女子,不想回家的,那這種女子女德方面肯定就會欠
缺一些了。所以,自己的心要多收回來,真正的學問就是看你收心的功夫。孟子講,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收心,能夠常常端身正意,制心
一處,這個人他能夠境界提升得很快。人到世間來走一遭,目的是什麼?就是提升
自己靈性而已。
  如果是不得已要出門,那怎麼樣?“生麵相逢,低頭看顧”。過去真正有女德
的人那是威儀齊整,出門都是遮着面,不使外人(特別是男性)看到自己的臉。因
為如果有邪緣,男性看到自己如果長得不錯,他就會起歹念,這是自己把自己置於
危險的地位。所以走路必定是“低頭看顧”,看着自己路走,也不用走得很快,但
是專注地走路,不失威儀,切莫左顧右盼,這是一種招搖,顯得輕佻。
  【莫學他人。不知朝暮。走遍鄉村。說三道四。引惹惡聲。多招罵怒。辱賤門
風。連累父母。損破自身。供他笑具。如此之人。有如犬鼠。莫學他人。惶恐羞辱。】

  “莫學他人,不知朝暮”,就是不要學那些無知的女孩,一天到晚不知早晚,
所謂“走遍鄉村,說三道四”,到四處走家串戶,幹什麼?跟人聊天,說三道四,
講的多半是是非,講是非無所忌憚,這是自己損自己的德,還無意中會結怨。所以
“引惹惡聲,多招罵怒”。古德講得好,“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一個人愛講
是非,沒事他找人去聊天,講張家長李家短,這種人往往是招人的厭惡多,在佛法
裡面講屬於兩舌惡口,自己招來的果報。女子少言寡語反而顯得更有教養。
  如果老是在外面串,就會“辱賤門風,連累父母”,這是損傷自己的顏面,更
是玷辱家門,讓自己父母蒙羞,敗壞自己聲名,還敗壞祖宗的聲名,這是“損破自
身,供他笑具”,所以無德之人那是自招其辱,被人笑話。“如此之人”,她說
“有如犬鼠”,這裡批評得就比較嚴重,像狗,像老鼠一樣,招人厭惡。說這個話雖
然語氣比較重,但目的是為了提醒我們,教誡我們,不要自己自招其辱。
  所以“莫學他人,惶恐羞辱”。惶恐是因為跟人結了怨,可能說話不謹慎,或
者自己沒有注意到細節方面的問題,無意中傷了人,你傷人人家就報復你,你就處
在惶恐之中。如果是我們說三道四講是非,往往也被人講是非,一報還一報,自己
也就被羞辱。這裡是講婦言的問題,四德裡面婦德、婦言,這個禮數不得不學,總
是以守靜安份為美。


  下面我們來看“早起章第四”,這一章專門提倡早起這個好習慣。早起確實好
處多多,首先對身體來講,人能早起必定有良好的作息習慣,規律的生活,這是健
康的一個關鍵。人得病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因為生活沒有規律,不正常,身體總是處
在紊亂當中,這就容易得病。早起是與天相應,人效法天的話,天早上亮了,亮之
前你起來,天黑了,天也休息了,我們也該休息了,與天同步,隨順自然,這你就
健康。現在很多人確實沒養成這個習慣,尤其是我們香港這個地區,我看早起的人
不多,你上街去問問,有人能七點鐘起床,那已經算早起了。真正早起的標準古代
是五更或者寅時,寅時是三點到五點,這段時間起來這才叫早起,這對身體確實有
好處。晚上睡覺,因為你要早起,你得保證睡眠,晚上最好十點前睡覺,這對身體
最好。現在因為要工作,各方面的原因,不要超過十一點睡覺,十一點就進入子時,
子時必須要睡覺,人身體要臥倒,全身血流歸肝,養肝。如果一個人很晚睡覺,早
上又很晚起來,肝氣不足,肝得不到調養,那這種人一定是什麼?面色青,或者是
黃,精神頭不夠,血氣不旺。特別是女子,血氣是最重要的,男子在精女子在血。
所以女子養血是很重要的,養血,早起早睡的好習慣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個比你
吃什麼好的補品都好,這叫天補!你利用天時來補充養分,補充精氣神,比吃藥要
強。
  自古以來真正有成就的人,無不是能夠早起。古詩有雲“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
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個講到男子他立志有所成就,
要成就學業、事業、道業,那就要早起,女子在家也是如此,特別是學道之人,用
早起克服懶惰的習氣,這是很好的。
  清朝有一位大官李鴻章,他在他的家書裡頭說:“清晨之氣最佳,終夜緊閉臥
室之內,濁氣充塞,一吸清氣,精神為之一爽,百病皆除。”這是懂得養身,清晨
那股清氣最好。晚上我們休息的時候是緊閉臥室的門戶,晚上睡覺確實要關鎖門戶,
不要開着窗吹風,吹風把自己身上陽氣都吹跑掉,臥室最好宜小,陽氣保全得好。
現在我晚上的寮房,臥室很小,實在熱了,晚上可以開空調。可是開空調要注意,
不要整夜開,整夜開這個空調的冷氣也是把我們身上陽氣給吹掉了,早上起來你會
覺得全身酸軟無力,這是什麼?陽氣虧了的表現,最好是你要真覺得熱,把空調打
開,開個半小時,那整個房間都涼快了,你睡下來之後關掉,一覺到天亮。第二天
你要是被熱醒,那正好起床了。一起來先打開窗戶,外面的那股新鮮空氣進來,你
深深吸一口,濁氣吐出來了,清氣吸進去了,吐故納新,精神為之一爽,這股清氣
包治百病。所以早起,對身體確實有好處。我母親一生都是早起,所以她到現在晚
年都沒有什麼病痛,很健康,還是堅持早起。早起之後做的事情很多,你看做完早
課一小時,做完早餐,吃完早餐才開始天亮,你看看天亮了出去外面散散步,呼吸
呼吸新鮮空氣,然後回來再開始你的工作學習,這都不晚。所以一日之計在於晨,
清晨的時間要把握好。
  那有的人說我的工作很多,我晚上做完工作都很晚,可能做到一兩點我才能睡,
第二天我怎麼可能早起?其實這樣也有調整的方法。你先問問你自己一天睡幾個小
時,譬如說你一天睡六個小時,那你與其兩點鐘睡覺,早上八點鐘起床,不如調一
調,你晚上十點鐘睡覺,早上四點鐘起床,來做你的事情。你調一下時差,把時間
換過來,晚上工作早上來做,早上精神輕爽,那做的效率就高。我現在都是這樣的,
我要備課,我都是早上白天備,我晚上回去寮房之後做做晚課,就準備休息,一般
來講十一點前就能夠臥倒。這為什麼?保養自己精神,睡眠就不需要很多,真的六
個小時就足夠了,有時候甚至可能只睡個四五個小時,但是精神頭沒問題。你看看
我今天講四個小時,到現在精神還是很好的,中午也沒有休息。這為什麼?你抓住
這樣的一個健康的作息時間,該睡的時候就睡覺,那你的工作一點不會受影響。要
知道一個人要是晚睡,過了十二點鐘睡,其實睡眠再多都很難補足。一天二十四小
時它有個時間點,一天也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天的春天是早上三點到九點,夏天是
九點到下午三點,秋天是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冬天是晚上九點到第二天早上三點,
春夏秋冬的運作,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藏就得睡覺了,春天就得生髮起來。
最健康的是什麼?晚上九點鐘睡覺,睡到第二天早上三點,冬藏,冬眠可以,早上
三點起來,春天就要起來,這個作息是最健康的,你看寺院里都是這個作息,真的
是健康。
  《弟子規》上講“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人要想這一生有所作為,
確實不能懶,要早起。夜眠遲,古時候晚睡那是九、十點鐘就是晚睡了,因為天黑
了就是晚了,到了天黑之後三個小時就已經很晚。曾國藩家書裡面也講到“晏起,
為敗家之凶德”,晏起就是晚起,這是敗家的凶德。如果一個家里的晚輩都不能夠
早起的話,這會習懶成性,懶惰就緊接着是放逸,一放逸,人就會為所欲為,那就
是敗家了。所以“治家以不晏起為本”,這是曾國藩講的。“勤字工夫,第一貴早
起,第二貴有恆”。勤儉持家這個勤,第一就是早起。這一點我母親可以說是最令
我敬佩的,她早起,一生早起,早起和有恆。她有恆心,她不是一下子衝動,明天
我三點鐘起床,完了第二天就五點鐘起床,再過一天就七點鐘起床,再過一天九點
鐘起床,又恢複本性了,那沒有恆心。人想要煉自己的毅力,自己的恆心,就從持
之以恆保持早起做起,看你是不是真有修行功夫,看你能不能早起。早起是要克服
自己的睡欲,自己的懶惰習慣。人在昏睡的時候,是糊塗,睡得多的時候,人就會
變得笨。真正一開始練早起,得咬牙,要克服自己的那種睡欲,當然保證晚上早點
睡,慢慢把時差調回來,調好了,終身受益無窮。
  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正文:
  【凡為女子。習以為常。五更雞唱。起着衣裳。盥漱已了。隨意梳妝。揀柴燒
火。早下廚房。摩鍋洗鑊。煮水煎湯。隨家豐儉。蒸煮食嘗。安排蔬菜。炮豉舂姜。
隨時下料。甜淡馨香。整齊碗碟。鋪設分張。三餐飯食。朝暮相當。侵晨早起。百
事無妨。莫學懶婦。不解思量。黃昏一覺。直到天光。日高三丈。猶未離床。起來
已晏。卻是慚惶。未曾梳洗。突入廚房。容顏齷齪。手腳慌忙。煎茶煮飯。不及時
常。又有一等。餔餟爭嘗。未曾炮饌。先已偷藏。丑呈鄉里。辱及爺娘。被人傳說。豈
不羞惶。】
  “早起章”主要是講女子在家里早起去做家務。一日之計在於晨,能夠早起,
就百事都能夠辦得非常的有條理,會不慌不忙。
  【凡為女子。習以為常。五更雞唱。起着衣裳。盥漱已了。隨意梳妝。】
  俗話說: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我們大家大概都有這種經驗,如果晚起來了,
那個心情一定是很慌亂的,因為要趕時間,所以什麼都是匆匆忙忙。如果是天天都
這麼匆忙,就漸漸會形成不好的習慣。所以第一句講,“凡為女子,習以為常”,
早起的習慣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養成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如果習慣不好,那終
身都吃虧。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尤其是早起的習慣,如果已經真正做到了習以為常,
都能夠早起,那一點都不困難,困難的是什麼?平時不能早起,有事要早起那是很
困難的。所以好習慣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這裡舉早起為一例,我們要懂得舉一反
三,做什麼事都要懂得養成好習慣。
  這個習慣養成,下面講到如何做才是早起,它的具體標準如下,“五更雞唱,
起着衣裳”,五更天就要起床了,這五更大概是現在我們講的幾點?古時候從戌時
開始算是一更,亥時是二更,戌、亥、子、丑、寅,子是三更,丑是四更,寅是五
更。晚上入夜了就是一更,一更可以休息了,那是很健康的。到了寅時五更,就是
早晨三點到五點,這個時間應該起來。縱然不能夠做到三點鐘起來,那五點鐘也該
起來了,這是五更最後一個時間,那個時刻起床,還勉強算得上五更起來。所以我
勸大家慢慢養成好習慣,五點鐘起床。你會發現這一天,時間很夠用,而且你早起
的話,精神頭提起來,這一天效率特別高。夏天,五點鐘天已經開始亮,也確實應
該要起來了。五更天雞鳴,現在城市裡面沒有雞鳴,我們用鬧鐘。
  早起如果不習慣的話,那一開始是要咬牙的,要修一段苦行,我自己就有這樣
的經驗,即使是你想把你的作息時間往前提早一個小時,一開始都覺得很吃力。譬
如說你習慣五點鐘起來的,你要提到四點鐘起來,那開始大概有一個禮拜,是需要
調時差的,上了鬧鐘四點鐘起來了,醒是醒了,鬧鐘響了又把它摁停了,然後眼皮
一耷拉又睡着了,這是常有的事。等到一覺起來,五點都過了,比那個平時時間還
要晚。但是慢慢你要去練,毅力就是這樣練成的,早起是最能練人毅力的,最能練
人恆心的。你果然有這種毅力,這種恆勁,你這一生肯定有所成就,這就是修行。
起來了之後,穿上衣服,都不用很匆忙,因為你起得早,時間很夠用,所以你的動
作舉止就非常的安詳。
  然後洗漱,“盥漱已了,隨意梳妝”。女子的洗漱時間可能會比男子要多一點,
她的麻煩事多一些,但你有時間你可以從從容容,你可以不用那麼急忙,所以“隨
意梳妝”,這表示你從容。試想如果你晚起來了,譬如說你八點鐘上班,你睡到七
點鐘,然後突然驚醒,一看表是已經七點了,就猛地衝入洗手間,然後隨意地去刷
牙,去洗臉,梳理也沒時間,搞到真有點蓬頭垢面,就非常的失儀容。所以關鍵就
在於我們能不能早起,安詳閒定的氣質,其實早起就能幫你養成,這種叫風度,女
子的風度,那真的也是可以攝受人的,讓人尊敬。
  【揀柴燒火。早下廚房。摩鍋洗鑊。煮水煎湯。】
  “揀柴燒火,早下廚房”。自己梳洗完畢了,開始做家務,就是開始上班了,
工作。那麼主內的工作,主要是三餐,家里人可能這時候還未必能起來,但是你先
起來料理早餐。過去是燒柴火,現在用煤氣,用電,電磁爐,這些都方便了,你下
廚房按照家里的飲食習慣開始備料,洗菜,準備煮粥煮飯。“摩鍋洗鑊”,就是把
那個鍋碗瓢盆該洗的都洗了,然後“煮水煎湯”,煮茶或者煮粥等等,備早餐。過
去兒子媳婦都是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所以這些工作是由媳婦來做,媳婦把這些工
作做好了,然後請公公婆婆出來用早餐。如果未嫁,對於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是來做,
這種習慣在未出嫁之前就養成,勤勞,熱愛勞動,這都是優良的品德。這些我們看
起來好像都是很小的事情,宋尚宮這一章裡面選用了不少《禮記•內則》里的事情,
《禮記》裡面也是記載這些日常生活小事。但是你要知道,小事裡頭就體現了道,
所謂道不遠人,道就在你的日常行為,只要你能夠認認真真,誠誠敬敬地把你該做
的事情做好,你就能入道。
  【隨家豐儉。蒸煮食嘗。安排蔬菜。炮豉舂姜。隨時下料。甜淡馨香。整齊碗
碟。鋪設分張。三餐飯食。朝暮相當。侵晨早起。百事無妨。】
  “隨家豐儉。蒸煮食嘗”,隨着你家里的經濟情況,你所煮的飯菜也是相應的。
這個嘗,是通常做飯菜的時候,你試試那個味道,拿個勺子,舀一點菜汁出來嘗一
嘗,鹹淡如何,這個都是做飯時的一些動作。“安排蔬菜,炮豉舂姜”,我們吃的
這些蔬菜,這裡講到蔬菜,她沒有提到肉,可見得宋尚宮也是提倡以素食為好。吃
素身體健康,我自己吃了十六年的素,你能夠做一手好素菜供養家里人,不僅是供
養飲食,真正是幫助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炮豉舂姜”的豉姜,都是調味品,那我
們也要把它準備好。“隨時下料,甜淡馨香”,所下的這些調料,那要恰到好處,
你看,中庸之道不就在這裡可以體現了嗎?不過咸不過淡,正好,這就是適中,這
個度要掌握。平時做飯做菜都用心,用心你就能成為專家。“整齊碗碟,鋪設分張”,
把菜做好了,該炒的炒,該煮的煮,備好了之後,開始擺桌子,家里有幾個人,擺
幾套碗碟,碗筷,“鋪設分張”,按照人數,擺設得整整齊齊,雖然家境未必很富
裕,但是你這麼樣擺,就是一種格調,這就是家裡頭的向心力、凝聚力。婦女,就
是做媳婦的人,在這中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做這些事情都是馬馬虎虎,心
不在焉,那家里何以能夠有凝聚力?家里人又怎麼能生歡喜心?儒家所講做聖,是
行仁,仁者愛人。佛家講成佛,佛以慈悲為本,慈悲也是能體貼人、愛護人,全都
是在你這個簡單的動作裡頭去體現,你把飯菜做得很好,把碗筷擺得很整齊,讓人
看了之後真正生起歡喜心,這就是佈施,這就是行仁,這就是行菩薩道。儘管家里
窮,也要儘自己的能力,把飯菜做得最好,讓家人感受到你的愛心,窮也能得到快
樂。
  “三餐飯食,朝暮相當”,每天做三餐飯,都是以這樣的恭謹之心去做。“朝
暮相當”,指早餐、午餐、晚餐都要做得像個樣子,不能馬虎,把碗筷都擺好了,
然後請家里人來用餐。那麼請他們用餐之後,你就收拾碗筷,洗碗,這個都是花時
間的。在過去講是公公婆婆跟兒子兒媳婦最少四口人的話,那你要做這個飯菜,可
能你要花上兩小時備料和做飯。現在的蔬菜都有農藥,都要事先泡。什麼時候該下
什麼菜,哪樣先炒,哪樣後炒,你也要懂得它的順序。那個容易涼的,炒起來容易
熟的,放在後。那個不怕涼的,或者炒起來時間很久的,先炒先做。那麼現在飯有
電飯鍋,可以一同進行。你把這個時間分配好,先後順序不要倒亂。《大學》講的,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不慌不忙,很有效率,很有法度,就在這廚房裡面你也
能成聖賢。那麼兩小時做完,就想到把飯菜端出來。如果是冬天很容易冷,端出來,
可能這時候你要蓋上個蓋子,然後請家里人來,你再把蓋子打開。做的分量也合度
數,你看這都是學問,都是需要我們動腦筋的。做的這些品種,不能夠天天一樣,
那是單調,吃個幾天也就厭煩了。你得要動腦筋,每天有一點新的花樣,有新的菜
式,天天都有不一樣的,大家吃起來很歡喜。天天一樣的,那當然是容易做,但是
這個我們的愛心就少了。你就看看,愛心處處,這些細節中你能夠去體現出來。家
里人都能夠感知的,人心都是肉長的,都能夠感覺得到,感覺到你在愛他們。在家
里建立了這種親愛的關係,和樂融融,然後你就能夠影響鄉鄰,影響小區,你豈不
也是在做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了嗎?不離你的本位,你就能幹出聖賢事業。
  所以歸根結底,最重要的,先從早起做起,“侵晨早起,百事無妨”。侵晨,
就是天剛剛準備亮,這叫侵晨。天沒亮我們就得起來,百事都能夠做得很順。那麼在
家里的這些家務,你可以有條不紊,不會延緩,使整個家裡面作息都能夠有恆,這
對全家人都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家裡面有老人,三餐一定要定時定量。如果三餐不
定時,身體就很容易出毛病,凡是腸胃有病的,多半是因為三餐不能定時定量。
  【莫學懶婦。不解思量。黃昏一覺。直到天光。日高三丈。猶未離床。起來已
晏。卻是慚惶。】
  “莫學懶婦,不解思量”。這是勸我們不要學懶婦,懶人不解思量,就是她沒
有用心,對自己的份內工作她隨便、馬虎、不負責任,那是什麼?就是自私自利,
她只想着自己的滿足享受,該睡她就睡,睡過籠了,她也不管,懶,懶是什麼?是
因為自私。那麼自私肯定會在家裡面有矛盾,你自私就跟家人對立了,你滿足了自
己的慾望,那就是讓別人受到了損害,你的工作沒做好,家里人不就受影響了嗎?所
以這裡講到,“黃昏一覺,直到天光”,這個夠懶的了,黃昏就是天剛剛入夜,還
沒有完全黑下來,那段時間叫黃昏,就開始睡了,一覺到天光,睡個九小時、十小
時。“日高三丈,猶未離床”,那麼早上不能早起,太陽都已經老高了,還沒有起
床,夏天七八點鐘那日頭就老高了,這時候還不起床,那就很懶了。而且也不健康,
因為什麼?起居不符合天時,該起床的時候不起,這對身體沒有好處。前面我們談
到,一天有四季,早上三點到九點這段時間是一天的春季,春生,生髮,人就得在
這段時間起來。三點到六點,這是早春,早春你就開始生髮的話,那你的陽氣上昇,
這個人就會有精神頭,縱然睡得少,你也會有精神。
  所以我建議,如果大家不能夠早起,或者是晚上睡得太晚,第二天就不能早起
了,你把時差掉換一下,晚上要做的事情提到早上做,對身體有好處,對整個人的
精神面貌有好處。一個人他能早起,整個身上陽氣很足,面色會特別的紅潤。要是
陽氣足,面部都能放光。如果是起得很晚的人,那個陽氣就會衰,因為該生發的時
候,陽氣生髮不起來,你還在睡,把陽氣給蓋覆住了,你去看這個人他的臉色,一
點光彩都沒有,嚴重的可能是蠟黃,不管他吃多少補品,臉色都補不過來。對身體
不好,又耽誤工作,何苦來?
  這裡講的,“起來已晏”,晏就是晚,“卻是慚惶”,起來晚了之後,心情肯
定不好。為什麼?你是處在急忙匆忙當中,你也會覺得很慚愧,今天又遲到了,今
天又過鐘點了,你會有自責的心態,惶就是惶恐,擔心工作做不完,你會很匆忙,
匆忙之間又會做錯些事情,那使得你會更加的慚愧惶恐,久而久之這種心態就變成
一種病態,這是心理病。現在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心理病,精神過於緊張焦慮,現在
患焦慮症的人特別多。為什麼?他起得晚了,他精神處在高度壓力狀況下,他要跟
時間賽跑,他就不能從容淡定。這都是自我折磨。我寧願把睡眠少一點,克服一下
這些慾望。你真正能夠堅持良好的作息的話,你睡眠質量會高。我該睡的時候,我
現在就要睡眠,身體已經習慣於這種嚴格的作息制度,像軍隊一樣,到了睡眠的時
間就要睡覺,起來的時候就起來,那你效率會很高。
  我過去念中學是在廣州華南師大附中,這是個重點中學,他們最成功之處就在
於有嚴格的作息時間,我母親跟我都是同樣的觀點。我們學生都住宿,早上六點鐘
就開始出外做早操,跑步,鍛煉,回來之後去吃早餐,八點前就進入教室開始上課,
中午有午休,下午有鍛煉,晚上十點鐘熄燈,一定要睡覺,躺在床上,有老師巡房,
誰要是還在搞東西不睡覺的話,那就會被處罰。所以我們這些孩子在那裡,學習生
活都非常的有規律,非常的守時。我在那個學校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也養成
一個習慣,所以後來上大學,出國留學,乃至到現在,還是以這樣一種良好的習慣
作息,只是現在睡眠比以前中學時代要少了,起來就比以前早了,但是都是在年幼
的時候養成的規律性。他們高考之前也不允許學生搞突擊,假如說明天考試,不允
許今天晚上就突擊用功用到十二點,不給,你十點鐘就得睡覺,逼着你在有限的時
間完成這些工作量。人的效率就是這樣養成的。所以我們就很感恩,在學校里受到
良好的教育。教育不在乎我們都學了什麼。我們學了什麼,到現在你說用得上多少,
難說。在於你有沒有養成好的習慣,好習慣讓你終身受用。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工
作習慣、作息習慣,那都是終身得益。
  【未曾梳洗。突入廚房。容顏齷齪。手腳慌忙。煎茶煮飯。不及時常。】
  這裡講到,這懶婦日頭高三丈了才起來,起來晚了確實慚惶,“未曾梳洗,突
入廚房”,我們可以想象出來,已經晚了,一看鐘點,過表了,過鐘點了,立刻就
衝入廚房去準備,也沒有梳洗。這個“突入”的突字,就特別形象的刻畫出那種匆
忙慌亂的樣子。“容顏齷齪”,因為沒有來得及梳洗,所以這個面容,這個形體,
女孩子的頭髮長,也沒有梳理,那看起來就很不像樣,“齷齪”,就是很不像樣、
很髒。“手腳慌忙”,這人一忙就會出錯,《弟子規》上講,“事勿忙,忙多錯”,
所以可能煮飯都煮糊了,炒菜味道也調不好,那就會讓家里人都生煩惱,自己也會
生煩惱。“煎茶煮飯,不及時常”,可能是晚了,不能及時了,或者是這個質量很
差,倉忙之間做出來的飯菜那是很難吃的。做飯要有愛心,你看日本的江本勝博士
做的科學實驗證明,我們用愛心對水,它的結晶長得很美,如果用不良的心念對那
個水,它結晶就很醜陋。那你煮菜煮飯,那些飯菜裡面都是水分,人的身體裡面百
分之七十是水分,從食物裡面吸收的水分很多,假如我們用愛心去做,那裡的水結晶
就很美,人吃了這種飯菜,身體營養好,心情也好,百病不生。
  【又有一等。餔餟爭嘗。未曾炮饌。先已偷藏。丑呈鄉里。辱及爺娘。被人傳
說。豈不羞惶。】
  “又有一等,餔餟爭嘗”,這個餟是通假字,跟那個口字邊,右邊是四個又,
那個字是一樣的,就是嘗、喝的意思。這是講又有一等人,她好吃,前面講是懶做
的。好吃的婦人,飲食她先自己嘗食。她這種嘗食不是為了試味道,而是她貪吃,
看到好吃的,她就先吃掉。《弟子規》上講,“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飲食,要好的飲食先給父母長輩用,這是在家里。如果出嫁了,公公婆婆就是父母,
先給公公婆婆,然後給夫君,按照這樣的一個順序,最後自己才吃。一個是好吃,
一個是懶做,這是女子需要戒的,好吃懶做的女子沒有人喜歡。“未曾炮饌,先已
偷藏”,這是好吃還不夠,嘗了之後覺得好吃,自己先私藏起來了,就是還沒有分
給大家吃之前,自己先偷藏,這種私藏,那是私心作祟,這就跟家里人產生了對立
隔閡。《弟子規》上講,“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既然是一家人,好吃的大
家共享,所謂是同甘共苦,大家是一家人,就是一體,不能夠先為自己考慮,自己
先享用,不顧父母爺娘、公公婆婆,這都是品性出了問題。“丑呈鄉里”,這種醜
態,這種不良的品性,如果讓鄉里人知道了,傳出去了,“辱及爺娘”。爺娘是自
己的爹娘,會讓父母蒙羞。“被人傳說,豈不羞惶”,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自己的德行不足,被人傳出去之後,那豈不就是非常羞愧、惶恐了?這是令人見笑。
實際上都是先自己侮辱自己,然後人才侮辱自己的,“必先自辱,然後人辱之”。

  如果真正自愛自重,他一定對自己的這些慾望能夠控制。這個慾望不外乎財色
名食睡五欲,這裡提到了兩條,好吃,懶做,一個是食慾,一個是睡欲,這都需要
去控制。那財色名,這些更需要控制,尤其是對女子而言。如果不控制,人的這個
貪性,先天的這種煩惱滋長得特別快,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聖賢教育,一般女子也就
很容易滋長貪愛心。貪愛,各種人的慾望不一樣,有的人貪財,有的人貪色,這個
色,男女色慾都包括在內,有貪名的、貪吃的、貪睡的,這都是非常損害道德的。所
以朱熹朱夫子曾說,要存天理滅人欲,凡是不能夠戰勝自己慾望的,就被慾望戰勝
了,做了慾望的奴隸,那天理就沒有了。人能夠一心存天理,他自然能夠控制、降
伏自己的慾望,慾望愈淡愈好。靠什麼控制自己的慾望?一個勤勞,一個早起,開
始煉自己。看起來好像是苦行,實際上是對自己品德修養的一種良藥,做習慣了,你
會發現,那些慾望是很容易放下的,可以不需要。漸漸地你在修學聖賢之道的時候,
你就能夠出法喜,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從你的修學聖道依教奉行當中,慢慢
你能體會到這個喜悅。它不是外面慾望的刺激產生的,它是內心里心與道合產生的
一種像湧泉一樣的那種法喜,你那個自在,絕對不是世間慾望的滿足可以比擬的。



這是教我們對父母盡孝的。這一章比較長,也很重要,實際上就是《弟子規•入則
孝》對於女子具體的落實。孝是德之本也,所謂百善孝為先,女德也是以孝為先,以
孝為本,孝是無論男女,都必須要建立的根基。成聖成賢不外乎就是孝道的發揚光
大而已,所以從小要養這個孝心。孝心這種修養必須要去力行,要去做,所以這裡
講“事父母”的事,體現了孝要你去做。如果你不去做,你光懂得理,不可能成就。
通篇的《女論語》我們看到講的都是事,講理不多,講的好像都是生活瑣碎之事,
但是大道理全在這些小事裡頭體現。事理是圓融,離開了事,那個理就是空理了,
而事裡頭就有理,理事圓融。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章:
  【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飢則進
食。渴則進湯。父母檢責。不得慌忙。近前聽取。早夜思量。若有不是。改過從長。
父母言語。莫作尋常。遵依教訓。不可強良。若有不諳。借問無妨。父母年老。朝
夕憂惶。補聯鞋襪。做造衣裳。四時八節。孝養相當。父母有疾。身莫離床。衣不
解帶。湯藥親嘗。禱告神祇。保祐安康。設有不幸。大數身亡。痛入骨髓。哭斷肝
腸。劬勞罔極。恩德難忘。衣裳裝檢。持服居喪。安理設祭。禮拜家堂。逢周遇忌。
血淚汪汪。莫學忤逆。不敬爹娘。才出一語。使氣昂昂。需索陪送。爭兢衣妝。父
母不幸。說短論長。搜求財帛。不顧哀喪。如此婦人。狗彘豺狼。】
  我們來看第一小段:
  【女子在堂。敬重爹娘。】
  “女子在堂,敬重爹娘”,首句八個字是這一章的總綱領,教我們做女子在家,
“在堂”就是在家,還沒有出嫁,敬重爹娘,就是孝順父母。供養奉侍父母,這是
一切道德的根本,聖賢教誨也是從這裡開始教起的。“每朝早起,先問安康”,這
是教我們如何去做,講得非常具體。
  實際上《孝經》裡面告訴我們,孝有三個層次,“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
立身”。三個層次最基礎的,事父母,就是事親,能夠在家里對父母養成這一顆孝
心,出外事君,對男子而言,古代男子是入朝做官,侍奉君上。女子一般主內,主內
的出嫁了,她有夫君,事君也就是事夫,而事夫最重要的,就是侍奉公公婆婆,代
自己的先生來孝養父母。既然出嫁了,就跟夫君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夫君的父母
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用孝順自己父母的那種心和做法對待公公婆婆,這是事君。最
後終於立身,終極的就是立身,立身是你一生都能夠這樣事親事君。
  事君,事夫君,還有一個就是為夫君留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代最
重要的是教育他們成為優秀的兒女,才叫有後,不是說光生兒女那就是有後了,不
是,生了之後更重要的是教育他們。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句名言,說“愛孩子,母雞
都會,重要的是教育他們”。我們看,如果說生兒育女那就是有後了,那動物裡面
都有了,動物比人做得沒有節制,生得比人還多,不是這個說法。有後,重要的是
你能教出好兒女,聖賢的兒女,能傳承家道、家風、家學、家業,這才是真正有後。
所以母親的角色至關重要。這都是孝心的體現,能夠一生這樣做,那就是立身。立
身行道,你能成聖成賢。像周朝三太,她們都是女聖人,她們也沒有說參加朝廷里
任何的工作,就在家裡面相夫教子,她就能成為聖人,她的兒女都是聖人。
  事親這是基礎,最重要的。《孝經》裡面講的,如何事親?所謂事親者,“居
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是所謂的
“事親五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居則致其敬,你在家里,對女子而言,
在家里能夠侍奉父母,出嫁了侍奉公婆,侍奉夫君,致其敬,這個敬就是恭敬,至
誠恭敬心,那就是要依禮而行。孔子說的,什麼叫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禮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要以禮來敬親孝親。光有孝心,不懂禮,那
也不能夠落實事親五致。內心是敬意,表現出來必定是合乎禮的。這一章就教你這
些禮節、禮儀。那禮儀雖然說的是表面上的這些事,但實際上我們要懂它的精神,
禮,敬而已矣,那都是內心有這種至誠恭敬心,才能把這個禮做出來,所以居則致
其敬。養則致其樂,孝養父母一定要使父母快樂。“病則致其憂”,父母病了,做
兒女的,會很憂慮,千方百計將父母的病治好,甚至古人有所謂的割股療親,現代
也不乏其人,報道上也有不少關於像捐腎救母,割肝救父的例子,這是病則致其憂。
到“喪則致其哀”,父母走了,他過世的時候,非常哀痛,喪禮要辦得很完備,這
都是盡孝。最後,“祭則致其嚴”,到祭祀的日子,至誠祭祀父母,以表自己的哀
思。這五養做到了,那你事父母才能做到。
  《弟子規•入則孝》裡面就是圍繞這“事親五致”來講的。這個致就是盡,極
盡你事親之能事。居要致敬,養要致樂,病要致憂,喪要致哀,祭要致嚴,嚴就是
祭祀要莊嚴,致是體現我們的存心,一定是至誠心。《弟子規》中的“入則孝”,
也是按照這五個方面來講。你仔細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
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八句就講“居則致其敬”。到“冬則溫,夏則
凊”往後,是“養則致其樂”,就是讓父母快樂,養父母之身和心。“病則致其憂”,
是“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則致其哀”,那就是講,父母去世
的時候,“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祭則致其嚴”,就是“祭盡誠,事死者,
如事生”,你看,完全按照《孝經》的這個分法。
  我們仔細看看,《女論語》的“事父母章”這個還是按照《孝經》的“事親五
致”來排列的。我們看這第一段,就屬於“居則致其敬”。
  【每朝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飢則進食。渴則進湯。】
  這裡面講的是居家對父母的奉侍。每日要早起,就是剛才講的“早起章”,早
起自己梳洗完了,看看父母有沒有起來,還沒有起來,你先準備早餐,父母起來了,去
問父母安康,父母昨晚睡得怎麼樣?那是由衷的問,不是個形式,如果是睡得不好,
為什麼不好?是不是有蚊子?還是說天氣太熱了,太冷了,棉被不夠?等等,問明
原因,加以解決,這都是你細心去體恤父母的需要。如果是寒冷了,要烘火,熱則
搧涼,這是講到“冬則溫,夏則凊”。以前烘火,現在可以用暖氣取而代之,搧涼,
用空調取而代之,這個方式有變化,但是精神是一樣的。
  《三字經》裡面講到的“香九齡,能溫席”,九歲的黃香冬天晚上冷的時候就
能給他父親溫席,他先睡到被窩裡面,讓被窩暖和了才讓他父親進入被窩休息。雖
然我們現在用不上這種做法了,但是我們也要想到。譬如說父母年紀大了,冬天我
們給他買一張電熱褥,提前至少一兩個小時把它插上電,暖和了,暖和了之後父母
進入被窩了,你把電源關上,不要帶電睡眠,都要這樣細心。空調也是,如果夏天
很熱,你把空調先打開半個小時,整個房間涼快了,你父母入到房間里休息了,要
把空調關上,不要吹着空調睡覺,這對身體不好,把陽氣都吹跑了。既體恤細心地
去照顧父母,同時又是科學的生活。
  我曾經就遇到有一位六十歲的婦女,她兒子很孝順,給她買了新房,裝修好了,
房間里開空調,結果開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她醒不來了,這個屬於腦中風。為什麼?
空調直接吹到腦袋上,中風。這些都是什麼?雖然有那個孝心,但是不懂得科學,
這也不妥。
  “飢則進食,渴則進湯”,父母飢渴的時候,你要立刻拿出飲食。真正善於觀
察的,了解父母什麼時候需要吃東西,特別是年紀大的,總是要少食多餐。老年人
比較喜歡沒事吃點東西,很多老年人愛吃點餅幹什麼的,這個時候,你看他真正想
吃,給他一小塊,他吃不多,可能一天除了三餐以外,還要吃兩頓點心,這都要照
顧到。侍奉老人,那是要非常細心的。這是講到在家里敬重父母,對父母有需要的
這些工作,我們也儘量地去幫助,協助完成。
  在《德育課本》裡面,我們看到歷史上有一個“劉女代耕”的故事。這是講明
朝的劉玉,他生了七個女兒,但是沒有兒子,家里很窮。古代多半是務農,所以要
靠耕田為業,可是這劉家生了七個女兒,沒有男丁,就沒有人耕作,所以她父親就
非常的難過。有時候就扶着這個犁,耕犁,他就嘆氣,自己沒有兒子,家境那麼貧
苦,每天自己還要頂着烈日去種田,這真是很不幸。那自己要是耕不動了,該怎麼
辦?這個老父親很憂慮。結果這個話讓他的第四和第六個女兒聽到了,這兩個女兒
很孝順,她倆就立志終身不嫁,代她父親耕田。所以從那以後,他這兩個女兒就穿
着短衣,天天代父親到田里去耕種,使得年老的父親得到安慰,這樣一直到她父母
都離世。因為家里很窮,她們沒有能力去安葬,這兩個女兒就把自己的住屋改成了
墳,像生前一樣天天早晚在墳前問安,“事死者,如事生”。這個事情後來被當地
的官員聽到了,就非常讚嘆,親自到家里去看望她們,那個時候這兩個孝女都已經
是六十多歲的人了。
  所以我們一般講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也有例
外的,這種例外也都是孝心的體現,這是巾幗不讓鬚眉。自古以來也有女兒家代替
男子的工作的,那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譬如說宋朝楊家將,這楊家為了抗擊金
兵,這些男丁全部都遇難了,或者是失散了,結果後來佘太君、穆桂英掛帥,這都
是歷史上的佳話,這是代替男子的工作。還有花木蘭從軍,這些故事都是講的女子
能對父親盡孝。所以關鍵是有孝心,至於說工作,雖然大體上來講,男主外女主內,
但是也有例外。
  【父母檢責。不得慌忙。近前聽取。早夜思量。若有不是。改過從長。】
  這還是講到“居則致其敬”,對父母那種恭敬,就是《弟子規》里講的“父母
責,須順承”。父母在呵責的時候,往往是自己有過失,不可以慌慌忙忙。“近前聽
取,早夜思量”,那就是去恭恭敬敬地聽取父母的教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
果自己有過錯,父母批評了,那我們應該儘快改正,不可以有逆反的心,也不應該
辯駁。如果是強詞奪理辯駁,那就是有違孝道。即使是父母批評錯了,也不需要去
辯駁,“父母責,須敬聽”,我們恭恭敬敬地聽取。如果是沒有這個過失,我們以
後注意不要犯這個過。要及早來思量,這“早夜思量”,早晚都反省,就是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聖賢之所以能成就,就是因為天天反省改過。
  父母在我們身邊,能夠提醒我們,他們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老師。在這
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會對我們提出過錯,毫不隱瞞的批評我們,那就是父母和老
師,這兩種人是大恩人。如果沒有人提醒我們,沒有人來批評我們的過錯,那我們
的過錯可能一生都不能夠發現,更不要說改過。有人能夠發現我們的過失,給我們提
出來,幫助我們改,讓我們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過失,不再造同樣的業,這不就是
對我們的恩德嗎?怎麼能夠對父母有逆反的心?如果是父母罵錯了,責備錯了,正
好自己消業障,還應該歡歡喜喜地來聽取父母對我們的這些批評。
  唐太宗李世民,他有善於納諫的雅量,他歡迎臣子給他提意見,不管是誰,不
管提什麼意見,他都歡歡喜喜地接受。他的一個諫臣魏征,每天給他勸諫,給他挑
毛病、批評他,有時候說得也很嚴厲,不留情面,他都能夠忍受。他作為皇帝,有
這個度量,很難得,能夠聽取人家的勸諫。古人講,兼聽則明,你能夠聽取人家的
批評意見,你能夠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你會少犯很多過失。所以唐代有“貞觀
之治”,李世民治理國家,那是安定繁榮。
  所以能聽取人的意見,能夠受諫的,這是福報,看你有沒有福,就從這裡看。
如果你要是沒福,你不能聽人家意見,你會抵觸,你會反駁,那人家給你提一次,以
後再也不會提第二次,看到你有過錯也不敢提了,你不能接受,那你是自己遭殃,吃
虧的是自己。所以“若有不是,改過從長”,“不是”是自己真的有過錯,貴在能
改。“改過從長”,那你能改過,這就是你的長處。必須要改過,聖人沒有別的,就
是能夠勇於改過而成就的。過則勿憚改,知恥近乎勇。人的這種勇猛心,就體現在
他能不能夠對自己的過錯勇於改正,他不是對外面的人有多勇,而是對自己的過錯。
雷鋒講過,對自己的過錯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絕不姑息。一個人這一生生命短暫,
能不能夠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成聖成賢,就看你會不會對自己嚴格要求。
  【父母言語。莫作尋常。遵依教訓。不可強良。若有不諳。借問無妨。】
  這一段就是講“父母教,須敬聽”,《弟子規》中的“入則孝”跟這一段“事
父母章”非常相應,所以學這個女德,實際上還是在學《弟子規》,還是教我們怎
麼落實。父母講的話,是父母的教誨,“莫作尋常”看待,這是老人言,不可忽略,
要認真對待。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俗話講,老人走的橋,比我們走的路還多,
他見的世面多,他有人生的經驗,所以他對我們講的話,哪怕是好像非常輕描淡寫
的說過,我們都要認真地去領受。你有這種善學的心,你就有福。
  記得小時候,我和我母親都有吃完飯散步的習慣,散步的時候,我媽媽就跟我
講很多人生的經驗,講她過去的那些事情,給我分析一些人生的道理,真讓我受益
良多。所以等我長到二十歲以後,上了大學了,別人都感覺到我好像思想比同齡人
要成熟一些,這是得益於從小得到母親的教誨,這是薰習。而我自己並不是一個聰
明人,我相信我的智商也不高,但是母親善教。我有一個優點,這是我舅父講的,
就是兩個字,聽話。從小比較溫順,很少有這種所謂逆反,在我印象中好像沒有逆
反的心理,對父母那是言聽計從。但是自己也會調皮,調皮搗蛋是有,但是父母只
要一呵責,一批評,就不敢再做。我父親有時候跟我聊起過去我小的時候的事,他
說我有個特點,聽話倒是挺聽話,但是也挺調皮。譬如說我老愛動彈,很多人說我
小的時候是不是患小兒多動症,很愛動,我父親說,你坐下,我就立刻坐下。然後他
一轉頭,我就站起來了,但是我父親一轉頭看我的時候,我就又坐下。聽話,可是
比較調皮。
  從小因為有對父母這種敬愛的心,對父母講的話特別重視,乃至於以後長大了,
我母親給我規劃人生的道路,叫我上大學,出國留學,讀博士,做教授,這完全是
我母親給我規定好的,我只是聽話而已。自己從小沒有太高的志向,自從學了傳統
文化,學了佛以後,才知道做人要立志,要發大願。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真的是
最重要的老師,做兒女的要有這種好學的心,不可以傲慢,不要覺得父母又不懂計
算機,現代這些科技也不懂,甚至可能連用手機發信息也不會,就看不起父母,結
果浪費了很好的學習機會。
  “尊依教訓,不可強良”,這個強良就是極度的自以為是、任性、蠻橫無理,
這是強良,那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心態。要把這種強良心態放下,有一種恭順的心態
來對父母的教訓,去接受,去依教奉行,最後,得利益的是自己。現在回頭想一想,
我從小到大,真的比同齡人幸運,走的人生道路都很順,我母親給我設定的一個個
人生目標,都能一一完成,好像沒有走什麼歧途,別人都跟我這麼講,說你很幸運,
沒有走彎路。到現在我把工作辭掉了,也是父母同意支持,跟着老恩師來學習傳統
文化、學習聖賢之道、學習佛法,這都是什麼?走的快捷方式。人當然有一個緣份,
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具備那種接受福報的心態。人總會有這個那個的機遇,好機遇
其實人人都會有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接受好機遇、接受福份的那個心態,可
能福份來了我們還不認識,當面就錯過了。這個心態是什麼心態?就是這種孝順心,
能夠“遵依教訓,不可強良”,放下自我,老實聽話,這個心態最為重要,這使你
能夠受福。要不然福來了,你受不了,當面就錯過了。
  “若有不諳,借問無妨”,這諳是熟悉,如果有不熟悉、不明白的地方,那不
妨可以從容借問父母,向父母請問。特別是年幼無知,很多事情需要問,問明白,
不可以任意妄為。有問題應該問,你看,君子九思裡面有一條是“疑思問”,有疑
難,應該想到去問,問善知識,問老師,問父母,問在行的人,自己能夠少走彎路。
不要在那裡憑着自己的意思亂碰,在那裡往往會花很大的血本,你會吃很多的虧,
付出很大的代價,所得來的這些經驗,其實老人家早有,你只要問一句,就不會去
碰壁了。這裡不明不熟的地方,包括很多,譬如說怎麼做飯,怎麼做家務,怎麼待
人處事接物,這些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不是很熟悉的地方,都應該問。問了之後,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虛心接受,細心體會,用心記住,然後活學活用。
  【父母年老。朝夕憂惶。補聯鞋襪。做造衣裳。四時八節。孝養相當。】
  “父母年老,朝夕憂惶”。父母年紀老了,年邁,我們要有一種憂慮的心,像
《論語》裡面講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
母的年齡,我們自己要知道得清清楚楚。看看父母今年有多大年紀,自己知不知道,
這個都不知道了,你趕快得落實清楚,如果不知道,那是沒有孝心。關心老人,不
可不知父母之年,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現在還健在,那是我們人生一
大幸事。君子三樂,第一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君子之樂。同時,也要知
道,父母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接近人生的終點,所以有一種憂懼的心,這
個“朝夕憂惶”,就是一則以懼,憂慮,恐懼,惶恐。擔心什麼?日後光景無多,
要報恩的時間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不抓緊現前的機會好好去盡孝,日後就會懊悔的。
古詩提醒我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兒女想要養父母,可是父
母不等我們,不要說等把我們自己的事情都處理好了,再去孝養父母,那時候可能
已經晚了。能夠當下為父母做點事情,就多做一點事情。
  這里舉出幾個例子。“補聯鞋襪”,這是給父母補補鞋,鞋破了,你要會補,
襪子破了,你也會補。“做造衣裳”,你能夠給父母做點衣服。現在不用做衣服,
你應該會想到看父母需要,給父母買一下衣服。“四時八節,孝養相當”,四時是
春夏秋冬,八節是八個節令,四季每個季有兩個節,春天有立春、春分,夏天有立
夏、夏至,秋天是立秋、秋分,冬天是立冬、冬至,八節。時令的變化,我們要想
到父母的寒暑需求,冬天來了,我們要準備添置冬衣棉被,夏天來了,要給父母想
到添置夏裝,想到這些季節,必需的一些物品,這是養父母之身,這都是“養則致
其樂”,一定要讓父母歡喜。只要自己盡心盡力,哪怕家境可能並不是很好,但是
你也能夠讓父母歡喜。“四時八節”,就是講一年四季的變化。一天也有四季,這
一天下來,我們要調理父母的飲食,三餐要定時,不要讓父母過飢或過飽,飯菜供
應要健康、新鮮,這是最基本的生活起居,要照顧父母。
  我們看到大連的一位孝子,他父親二十多年前成了植物人,躺在床上二十六年。
這位孝子細心照顧他父親,一天二十四小時基本是全天候來侍奉,每一個小時要給
他父親翻身,擦一次身體。每天要喂他父親五六頓飯,每一次只能喂一點點,不能
吃很多,不能讓父親過飽,也不能夠餓着。每天給父親洗床單,因為他說這個床單
要天天換,要是一天不換,汗就會把床單弄濕了,身體就會難受,因為他父親是植
物人,所以皮膚會容易長褥瘡,天天換。
  譬如說有時候他父親感冒了,口里有痰,怎麼辦?因為痰他吐不出來,孝子就
用一根吸管,一頭放在自己嘴里,一頭放到他父親嘴里,把那個痰吸出來。這些簡
單的動作,他重複了二十六年。放棄了自己出國工作的機會,放棄了成家的機遇,
離開他父親從沒有超過有半個小時這麼長時間。他離開父親都是上街買點東西,立
刻趕回來,總在半個小時之內,因為半個小時要給他父親翻一次身。
  有時候也幫助他父親鍛煉身體,促進血液循環。怎麼鍛煉?讓他散步。一個植
物人怎麼散步?恐怕我們都沒法想象,想也想不出來。孝子是把他父親抱起來,父親
兩個腳站在自己兩個腳面上,他就這樣抱着他父親,然後自己往後退,讓他父親做
散步走路的這個姿勢,這樣鍛煉。他父親一百六十斤重,散步一個小時。你就想一
想,用這樣的心來孝養他父母,做了二十六年。雖然他沒有工作,只能拿社會救濟
金來生活,但是他覺得自己非常幸福,非常快樂。這種幸福快樂,那不是世間五欲
六塵的刺激可以比得上的,內心完全是一種充實感。能夠向聖賢邁進,這種喜悅凡
人是很難體會的,沒有這樣做下去,就沒辦法體驗他的那種快樂。所以,自己真正
向父母盡孝,自己就得到最大的快樂。能夠這樣盡心盡力的孝養父母,讓父母感覺
到非常的幸福,樂而忘憂老。這是對父母孝養,不僅孝養父母之身,也孝養父母之
心。像孝子王希海講的,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他就想讓他自己父親活出體面
來。雖然有這個重病,但是也要體體面面的活。
  【父母有疾,身莫離床,衣不解帶,湯藥親嘗。】
  你看,這位孝子就做了最好的表率。父母難免會有得病的時候,做為兒女,那
是朝暮侍奉床前,《弟子規》上講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兒
女都是一樣,不分老幼貴賤,像“二十四孝”裡面講到的漢文帝,身為皇帝,萬人
之上,他母親得病了,他守候在母親身旁,親嘗湯藥,看看這個藥會不會冷,或者
過熱,或者是煎的火候不夠,自己先嘗嘗,然後再讓父母去用藥。自己守候在母親
病床前三年衣不解帶。
  王希海這位孝子,我們看到,是二十六年衣不解帶、目不交睫,這是行人之所
難行。今年五月份,我應邀到青島參加第三屆企業家論壇,我在這個論壇上做了一
次演講,這位孝子也做了一個報告,讓我們座下的人無不感動流淚。他在報告裡面
向大家懺悔,就有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他把父親抱起來坐在床上,要給他做按
摩,結果因為自己太累了,就抱着父親睡着了。一個小時之後,等他醒來,他父親
坐在那里,大概是太累了,已經全身都流汗,汗濕透了衣服,他自己就覺得非常的
內疚。以後,他父親只要是坐起來的時候,他不敢睡覺,目不交睫,一定是讓他父
親安穩的睡下來,他才能夠自己去休息。休息也不可能睡得很安穩,因為他每一個
小時要給父親翻身一次,他不能讓父親的皮膚在一個地方接觸太久,因為他血液循
環不好,所以接觸久了容易長皮膚病。這二十多年,他每年都帶着父親去醫院復查,
有一次遇到一個老教授,聽說他父親已經是二十多年植物人躺在床上,居然發現他
父親身上一點兒褥瘡、一點皮膚炎症都沒有,他覺得不可思議,不相信這是一個二
十多年的植物人。結果後來回去找到他父親的病歷,當這位老教授捧着一沓厚厚的
病歷出來,流着眼淚對這位孝子說,你對於你父親的這種護理,已經遠遠超過了醫
學院里護理教授的這些理論了,你做出來了。沒想到,對一位二十多年植物人,他
全身護理得這麼好!那個肌肉都這麼有彈性。
  這真的是純粹一個孝心使然。孝悌,《孝經》上講,“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光於四海,無所不通”。現在他父親已經去世了,非常安詳地離開人世,心滿意足
地離開人世了,這位大孝子也就放下了他的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盡了對他父親的這
份孝心。他自己說,對父親算是有個交待了。所以很多地方,包括醫院、養老院,
都要請這位大孝子去授課,講怎麼護理老人。只要是用心,他就是專家,這可是世
界級的專家了!只要孝心到了極處,沒有不能通的。那麼《孝經》講,通於神明,
連神明都能感通,何況人乎?只要你能至誠,可以感動天地鬼神,像我們人偶然見
到一位孝子,會不會也會受到感動?你見到這樣的孝子,你也會去幫助他。天地鬼
神也不例外,只要能夠真正以至誠心,我去盡孝,父母有病,求神明護佑,會有不
可思議的效果,真有保祐安康的這個效果。後面我們會講幾個孝子的故事,來做一
個證明。
  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經文:
  【禱告神祇。保祐安康。】
  我們前面提到“事父母章第五”,實際上跟《弟子規•入則孝》沒有什麼區別,它
講的完全也是為人兒女如何盡孝的,可以跟《弟子規•入則孝》互相參看。實際上
本章也是以《孝經》“事親五致”的順序來進行教導的。《孝經》上講,所謂孝親,
是“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我們現
在看的這段,是講“病則致其憂”,父母有病,我們做兒女的是很憂慮的。這個憂
慮是一種真誠心,父母對我們恩德如山,所以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盡
心盡力地照顧好父母。表現出來,就是“身莫離床,衣不解帶,湯藥親嘗,禱告神
祇,保祐安康”。所做的這些舉動,他不是故意造作,而是他真心誠意的自然流露,
只要有一線希望能夠救父母的,哪怕自己舍掉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古人常有“割
股療親”,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做為藥引子,幫助父母來治療。現代像這類
的割股療親也不乏其人。
  根據2007年8月31號《光明日報》的報導,在四川省鄰水縣石永中學,一位高中
女學生叫曹瑜,她來自一個農村的家庭,家里經濟比較拮据,可以說比較貧困,父
母要到外地去打工。2006年11月的一天,父母都在外地,母親打來電話,說她父親
患了尿毒症,需要換腎治療。當時算了一算,要給父親換腎,大概需要幾十萬,錢
當然沒有,只能是賣掉剛剛建起的新房子,還不夠,賣了房子只有十幾萬,還要向
朋友借。即使有了錢了,還找不到合適的腎源,怎麼辦?曹瑜這位女孩心急如焚,突
然想起來,親人之間是可以換腎的,而且這樣費用會很低,不用去買腎了。於是她
就到醫生辦公室雙膝跪下,哀求醫生說,希望能讓自己的腎捐給爸爸。這個事情後
來讓她父親知道了,她父親不願意拖累自己的女兒。但是曹瑜苦苦的哀求,終於感
動了父親,感動了醫生和醫院的所有人。那位醫生對曹瑜說,“手術會有危險,這
一刀劃下去那可能讓你終身致殘,你清楚嗎?”曹瑜毫不猶豫地點點頭。到了手術
那一天,她是自己微笑着走進手術室的。手術也很順利,醫生成功的把曹瑜身上的
一個腎換到她父親身上。為了減少醫院費用開支,曹瑜在術後大概二十天,就瞞着
她的父親自己先出院了,然後每天都來為父親煎藥做飯,照顧在康復當中的父親。她
安慰父親說,“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我們努力,一定一切都會好起來”。她的這
個故事,感動了無數人,無數人為之落淚,這就是現代版的割腎療親。
  人有這樣至孝的心,當然可以感動神祇。所以神靈,我們要禱告,關鍵是你用
至誠心,有至誠心,你一定會有至誠的行動,不可能是嘴里說,我一定要為父親治
好病,但是行動上沒有表示,那怎麼能感動神明?所以《論語》裡面孔子有一次也
得了病,他的學生子路想要為他的老師去禱告神祇,希望能夠感動上天,來讓夫子
的病迅速好轉。孔子講了一句話,說“丘之禱久矣”,丘是孔子自稱,說我禱告神
明已經很久了,一直都在禱告神祇。那孔子是怎麼禱告的?一心行善,這就能感動
神明,你不去祈禱,不去要求神明,神明都會來保祐你。反之,如果我們心地不善,
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即使每天在神明的像前燒香磕頭,那沒有用。真正的祈禱是
用至誠心,用善心。能夠對父母盡孝,一心想着父母早日恢復健康,這就是禱告神
祇。
  在《呂新吾閨范》這部書裡頭,記載着這樣一個故事元朝有一個女孩叫葛妙真,
九歲的時候她聽說她母親活不過五十,壽命就要到了。妙真非常的悲傷,於是天天
都向神明禱告,而且發誓一生不嫁,一生吃素,來以此為她母親延壽。結果真的是
至誠感通,她母親後來真的過了五十歲的坎,到了八十一歲才走。所以人有至誠心,
真的可以幫助父母恢復健康,延長壽命。
  現在量子科學家也都證明瞭這一點,證明什麼?意念的力量不可思議。著名的
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普朗克博士,他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專門研究量子物理學。他
說他一生的研究最後表明,這世上根本沒有物質,物質只是意識單位所組成的。意
識單位是什麼?心波的能量,這種能量是一種波動,由此產生光子,光子就是一種
能量體,也叫量子,所有的物質都是由量子組合而成。這個波動的速度慢的,形成
了像山河大地比較堅固的物體;波動速度快的,形成植物;再快的,形成動物、人,
最快的就形成像電磁波、光波。所以整個宇宙,實際上統統都是意念波動而形成的
現象。這跟佛法里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萬法唯識”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物
質只是意識單位所組成的,現在物理學給我們揭示出來了。禱告為什麼有這樣的效
用?那是因為有意識的能量,以至誠心去祈禱真的有效果。這裡葛妙真給她母親祈禱,
真的給她母親延壽,真誠心可以改變時空的能量分佈,改變物質,改變身體狀況。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體驗。今年年初的時候,我父親因為感冒,患了肺炎,咳嗽
很厲害,整個晚上都睡不着覺。當時我就侍奉在他床前,陪着他,我給他念佛,想
的就是讓他得到安慰,讓他能夠在比較安定的磁場裡面容易入睡。晚上需要什麼的
時候,我守在旁邊也可以照顧到。結果好幾個晚上,父親好像愈咳愈厲害。當時我
就發了一個願,這也是一種祈禱,我祈願父親的病由我來背,我來承受他的病苦,
以此能夠使他迅速的恢復。結果發了這個願之後,真的就有效果,我也得了肺炎了,
我也咳得很厲害,我生平第一次咳得這麼厲害,也是晚上睡不着覺。之前看西醫,
打點滴,都沒什麼效果,到了第二天,我就帶着我父親去看一個老中醫,當地一個
很有名的老中醫給他去看,然後開了兩副中藥。我自己沒有專門用藥,只是喝了一
點我父親喝剩下的藥。結果沒有兩天,只吃了兩次藥,我父親的病就好了。他的病
好了之後,我的病也好了。
  這就使我領悟到,人的意識能量是不可思議的,關鍵是我們要用至誠的心祈禱。
如果真正是父母有病的時候,我們用至誠心來祈禱,真能讓他迅速康復,這個效果
是很不可思議的。那個藥物實際上是一種緣,一種因,都是屬於輔助治療,那實際上
在你的至誠心。關鍵是我們為人兒女要發出這種真誠心,要想到父母跟自己是一體
的,沒有父母哪有自己?所以父母受苦,不就是自己受苦?那自己年輕,多代替父
母受苦,那豈不是很好?該受多少苦,這個總是一定的,你能夠代父母受苦,你發
出這種真誠的意念,那實際上父母的苦解決了,你雖然說代受苦,實際上得佛菩薩、
神明的加持,你跟你父母這個總體的苦都能夠降低,這是感動神祇。
  從這裡我們可以引申,父母有病,也包括遇到任何的災難,任何的不幸,我們
都要想方設法去解救。在《閨范》這本書裡面我們看到,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春秋
戰國時期,當時齊國齊景公非常愛槐樹,他這是一種癖好,他就命一些士兵守着這
個槐樹,而且下嚴令,任何人不許損害槐樹,如果有損害槐樹的,視損害的程度,
或者給他加重刑,或者殺頭。結果這個守衛槐樹的人,他自己有一天喝醉了,喝醉
了在槐樹旁邊,他就把那棵槐樹給傷了。齊景公知道這個事情就非常憤怒,就下令
要殺他,這是知法犯法。這個守樹的人有個女兒,這女兒知道父親犯了損傷槐樹的
罪要被殺頭,所以非常地擔憂,於是到了晏子府上。晏子是當時齊國的宰相,他跟
孔子同時代的,也是一位很賢德、很有能耐的臣子。這位女孩就到晏子那裡跟晏子
講,說我父親現在犯了君命,這個罪固然當死,但是,“妾聞明君之治國也,不為
畜傷人,不以草傷稼”。這女孩很懂道理,很會說話。妾就是她自己的謙稱。說我
聽說明君治國,不會因為畜生去傷一個人,不會因為草去傷那個莊稼。那現在我父
親醉酒傷了槐樹,如果是國君把我父親殺了,就剩我一個女孩孤苦伶仃,那恐怕被
鄰國聽到了,會說我們國家國君是愛樹不愛人。晏子聽了之後,覺得這女孩講得特
別有道理,確實這是事關人命的大事。於是他第二天一早就到景公那裡去勸諫。結
果景公也就明白了,所以也就收回了成命,不去殺這個守樹的人了。
  所以你看看,這個女子她有智慧。智慧從哪里來的?智慧從真誠的孝心那裡來
的。如果沒有這種至誠的孝心,那智慧出不來。為什麼?智慧是本有的,心性中每
個人本有如來智慧、聖人智慧,你跟聖人沒有兩樣,只是我們現在被我們的煩惱習
氣給蓋覆住了。可是有一種方法,可以把習氣這個障礙去除掉,就是用你的至誠心。
所以你能夠用孝心就有這種大智慧、大無畏。你看,這個女孩,小小一介女子,居
然敢去面見相國去遊說,心能有至誠,她就得天理,就成功。人能得天理,就是正
知,哪怕是一國至尊的國君,他只是有勢,但是如果沒有理,那面對正理,他也會
折服。
  講到這個故事也使我聯想到我母親。我母親在“文革”期間剛剛高中畢業,因
為受到家庭成分不好的影響,她沒有能夠上大學。我外公被下放到廣東北部翁源那
個地方,在幹校勞動。從大陸來的人,大概都知道這段歷史,“文化大革命”,所
有知識分子都得上山下鄉,勞動改造,尤其是原來那種家境富貴的。我外公在解放
前是大富人家,所以現在就變成了專政對象。而且我外公原本在大學里教書,工資
也被凍結了。我外婆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家里只剩下我外婆跟我母親。我的
兩個姨媽一個舅舅,都在外地很遠的地方工作,照顧不了家里,母女兩個人相依為
命。工資凍結了,那怎麼吃飯?經濟本來就困難,還要凍結工資。於是我母親當時
就奮勇地去跟當時的革委會,實際上就是跟單位裡頭的這些領導去談。
  因為當時我母親屬於所謂被專政對象,別人看你都賤一等,但是我母親憑着她
的勇氣,她的智慧,跟那些領導辯駁,說明為什麼我外公應該得到這份工資。過去
的歷史,我們慢慢來審查,現在要等米下鍋,況且她母親(我姥姥)在家里沒有經
濟來源,她是清白無辜的,應該得到這份工資。所以經過跟不同的領導去爭取,每
一次摳回一些錢來,就這樣的度日,一直到“文革”結束,非常的困難。在這種壓力
很大的環境下,但是我母親一點沒有被壓力所屈服,而且安慰我姥姥,一起走過了
那一段很難再回首的歲月。後來我外公被平反,才回到家里,我姥姥說:“我是跟
良玉(我母親的名字)共過患難的。”所以真正要發出孝心來,其實再大的困難都
能夠解決,再大的壓力都能承受,反而這些困難和壓力,造就了我母親堅強的性格,
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辦事的能力。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下面是講“喪則致其哀”:
  【設有不幸。大數身亡。】
  父母總有不幸離開我們的一天,大數到來,壽命到了,那是沒有辦法,各自走
各自的路。做為兒女,孝心流露,想到父母劬勞養育之恩,恩深似海,無以為報,
而現在父母又離開了,再也沒辦法報答父母,悲從中來,這裡講:
  【痛入骨髓。哭斷肝腸。】
  這個都是自然流露出來的舉動,不是造作,人的這種感情,他會應景流露。
《孝經》也講到,孝子為父母哭喪,三天都不進飲食,痛苦之至,不思飲食。但是也
要有一個節制,節哀。如果是一直都不吃飯,那自己身體就壞了。所以不能以死傷
身,毀不滅性,已經死了的人,他已經離去了,已經沒有辦法回來,那這時候,自
己還是要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三日之
後,必定要進飲食。
  【劬勞罔極。恩德難忘。】
  “劬勞”,就是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所歷盡的千辛萬苦。“罔極”是沒有邊際,這
是真的,父母恩難報。念念想到父母的恩德,那就一定要把父母的喪事做得圓滿,盡
一分最後的孝心。所以喪事這裡提到:
  【衣裳裝殮。持服居喪。】
  “衣裳裝殮”是對父母,《孝經》上講的棺槨衣衾,給父母穿上壽衣,這都有
一定的禮儀。如果是沒有壽衣的,也可以給父母穿上他平時喜歡穿的衣服。“裝殮”
是入殮進棺,古時候的棺材,一般分兩層,裡頭的叫棺,外頭的叫槨,小棺材套到
大棺材裡頭。“持服居喪”,是自己穿上孝服來居喪。
  【安理設祭。禮拜家堂。】
  這是講到料理祭祀的這些喪禮,需要周慎詳明,不可錯亂,這都是反映自己誠敬
之心。《論語》裡面講的,“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死後葬禮、祭禮要
講求。這個講求不是指奢華、排場。如果通過很莊嚴的很排場的祭禮葬禮來顯示自
己的這份孝心,有顯示的心就已經不真誠了。一定是隨着自己的家境,隨分隨力來
辦,必定是自己盡心盡力,把它做圓滿。
  【逢周遇忌。血淚汪汪。】
  “周”是周年,“忌”是忌日,忌日包括父母生日和去世的日子。這都是念父
母恩的日子,要祭祀父母。想到父母恩德,自己哀痛得情不自禁,這裡講“血淚汪
汪”。雖然父母不在世了,但是自己孝心沒有絲毫的減少,《弟子規》上講的“喪
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在居喪期間,一般講守喪三年,這三年,按照
《禮記》裡面的說法,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從第一年到第三年,有二十五個月,
就是頭尾三年要守喪。《弟子規》講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這都是《周禮》里面講到的,三年當中,就是二十五個月當中,常常悲咽,痛哭流
涕,就是血淚汪汪。“居處變,酒肉絕”,居處就是講我們住的地方,住的地方要
改變,如果原來住的很舒適,現在要調整,古人那是守墓,當然女子守墓在外面居住
不方便,在家里有靈堂,守着靈堂。酒肉絕,就是不飲酒不吃肉,齋戒,包括一切
生活的享受娛樂都斷絕了,沉浸在對於父母的那一分哀思緬懷的心情裡頭,就是盡
孝思、敦人倫,這本身就是孝道的教育。
  記得我母親帶着我,為我姥姥送終,那時候我們已經學佛了,是1994年,我姥
姥八十四歲走的。母親跟姥姥生活的日子最長久,感情最好,學了佛了,就希望老
人家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斷地進行鼓勵勸導,最後給她做臨終助念,這就
是西方人現在講的臨終關懷。臨終關懷佛教里早就講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當時
我跟我母親一起給她通宵念佛。她走的時候非常安詳,真是壽終正寢,含笑而走。
念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把陀羅尼被打開看她的面容,還有很好的笑意,很燦爛的笑
容,她生前好像都沒有笑得這樣開心過,全身非常柔軟,證明走得很好。
  我那時候還在廣州中山大學里念書。她走了之後,我母親就帶着我發心為她吃
長素,一開始準備吃四十九天,結果沒想到一吃吃到現在,已經十六年了。到她三
七的時候,我就夢到她,她回來告訴我說:“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你現在念
佛送我一程。”然後就在她家里的那個小床上,結跏趺坐,雙腿一盤,還是念佛。
我就在夢中給她念,念得很大聲,念佛聲把我自己吵醒了,我一看,凌晨三點,大
概是這個時候老人家回歸安養。
  她走後,我們按照《地藏經》的做法,給她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功德回向,把
她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去佈施。我母親也是把自己很多的存款拿來做為印經、放生、
賑災、濟貧等等,這都屬於居喪期間應該做的,她能不能得到?一定能得到。剛才
我們講到的,現在量子物理學家已經證明瞭,人的意念能量不可思議,你發出真誠
的善念,這個能量怎麼能得不到?憑着這個能量她真的能夠超生。
  至於說人有沒有來生後世,有沒有靈魂,這個現在的西方科學界已經拿出大量
的案例證據證實了。我在這裡也不需要多花時間去講,有興趣的同仁,可以看看我
過去講過一個八小時的報告,“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證明人確實有靈魂,確實
有來生,有輪迴。孔子也承認有輪迴,他在《易經》里面就談到,說“精氣為物,
游魂為變”。精氣為物,是講這個物質,人生命最初是受精卵,這是生命的一個載
體。但是他真正有完整的生命,那是有一個魂投進去了,游魂為變。所以一個人的
生命包括兩部分,一個是肉體,一個是靈魂,肉體可以生滅,靈魂是不會生滅的。

  所以父母過世了,要祭祀,這是有道理的。《孝經》上面講,“祭則鬼享之”,
你祭祀他的時候,父母的魂真的會來。這個鬼,在孔子那時候,專門是指父母的靈
魂,祖先的靈魂,叫鬼。這個靈魂真的會來享用你的祭祀。這種祭祀實際上是什麼?
他得到你的能量,你真誠的祭祀,這種意識能量,化作量子的能量,讓他受益了。
這跟前面講的祈禱是一樣的。祭祀,是要終生都要祭祀,居喪是三年,天天等於是
都在祭祀當中,哀思當中。那老是這樣當然不行,人也要恢復正常的工作,三年之
後,那就每年祭祀的日子要進行祭祀。《孝經》上講的“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這個春秋實際上講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選定的日子來祭祀。
  現在民間一般主要是三個日子,清明節,中元節,中元是農曆七月十五,還有
冬至節,這三個是祭祀的日子。慎終追遠,這是養自己的孝心。到了父母去世的日子,
也是應該齋戒,不能夠飲酒作樂,所以叫忌日。這些都是一種孝心的培養、孝道的
教育。現在社會上應該提倡這種孝道的教育,讓大家都能慎終追遠。慎終就是給他
做臨終關懷,要謹謹慎慎地給他送終叫慎終,追遠是給他祭祀。祭祀,學佛的人通
常是用念經回向,做功德回向。自己能夠一日齋戒、誦經念佛給他老人家神識回向,
他真正得到這個功德的利益。《地藏經》裡面有說明。
  我母親現在就帶着我,真的,每年都用這種方式給過世的老人、祖先做祭祀。
孔子讚嘆子路,“生事盡力,死事盡思”,那我想我母親也能擔得起夫子這句話的評
價。我們自己對父母還算有一點孝心,這個孝心實際上是什麼?父母身教言教帶出
來的。有真正孝順的父母,才會有孝順的孩子。父母要是不孝了,卻想要孩子孝,這
很難,這個恐怕千古能夠遇到一兩個就算不錯了。像舜,像閔子騫,這種人那都是
非常難遇到的,那都是再來人才可以有這樣的一種德行,否則孩子一般都受父母的
影響。所以做母親的,自己先落實女德,把《女論語》你都能做到了,保准你有賢
善的子女,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末後一段是結勸,勸誡我們不要做忤逆不孝的兒女:
  【莫學忤逆。不敬爹娘。】
  做一個忤逆的女孩子,那是不賢不孝,就是對爹娘父母表現出不恭敬。我們一
般講的逆反心很強的人,父母的教誨,父母的訓斥,她會逆反、對着干,嚴重的甚
至離家出走,這是不賢不孝。如果自己曾經有過這種想法,趕緊要自己懺悔,因為
孝是德行的根本,是福報的源泉,不孝的人無德也無福,她一生會活在痛苦煩惱當
中。等她長大了,她就知道了,等她有兒女了,她就真正明白了。所以從小都能夠
孝順父母的,長大她就能夠得到幸福快樂。古聖先賢教我們這些德行,不是說用這
些東西禁錮我們思想的,不是的,真的是讓我們得到幸福快樂的人生。你能照着這
做,即使你不理解,你能照做,你就能得福。我們現在就把這些道理爭取講明白、
講透徹。你能明白了,你能夠真干、照做,那你就得福報了。
  所以這裡教我們不要學那些逆女,叛逆的女子,不敬爹娘。她不敬爹娘,將來
也就不敬丈夫、不敬公婆,她誰都不尊敬。為什麼?父母都不敬了,她能敬誰?
《孝經》里講的,“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
禮”。父母對我們恩德如山,有再大的過錯,我們都應該對他愛敬。如果父母都不
愛敬了,這世界上你能愛敬誰?那愛敬都是有條件的,你不可能有真心愛敬的人。譬
如說嫁了先生,愛這個先生,可能是愛他的資產,不是愛敬他的人。或者是在工作
單位上你能夠尊敬領導,那種尊敬是諂媚、是巴結,不是真誠的,領導有一天下了
台了,那個人就不愛敬了。為什麼?她沒有根,根在於愛敬父母。
  那這裡你看她表現出:
  【才出一語。使氣昂昂。】
  父母剛說出一句話來教訓這個孩子,她馬上就擺起那一種好像跟人要對着干的
那氣勢,“昂昂”是表示這個氣勢很強,強勢女子,這很可怕。有一句話所謂的,
“一言九頂”,父母才講一句話,她能頂上九句。
  【需索陪送。爭兢衣妝。】
  在家里她要穿得好,吃得好,要享受,做千金小姐,把父母都看成自己的佣人,對
父母無止境的索要。到了出嫁的時候,還要撈一大筆嫁妝。這是說明,她的心根本
沒有把父母放在心上,她追求的是自己的物慾享受。
  【父母不幸。說短論長。】
  這種不幸包括多方面,譬如說工作上的這種不順,賺錢賺少了,她就在那裡
“說短論長”,或者父母有病了,需要她照顧了,她就說自己很辛苦,完全沒有真心
孝順父母。她的心在哪兒?
  【搜求財帛。不顧哀喪。】
  到了父母往生以後,走了,去世了,她沒有心思去哀喪,她想的是趕緊搜索父
母的遺產,如果有兄弟姐妹的,她可能要想到跟人家爭,沒有哀淒之情。
  【如此婦人。狗彘豺狼。】
  這樣的人真的叫人噁心。這裡是比喻,“狗彘豺狼”,彘是豬,我們講狼心狗
肺,不知恩義。說老實話,狗彘豺狼都不如了,畜生裡頭也會有知恩報恩的。《北
京晚報》登過一個報導,這是個真實故事,是講狼報恩的。故事講到,在60年代
(20世紀)後期,當時北方很多人都被派到北大荒下放勞動。有一位從部隊里被打成
右派下來的,也算是有一點名氣的人,叫崔雲鵬,他是跟當時女作家丁玲有一樣的
名氣,所謂的新聞人物,被下放。在北大荒,他在一個農場裡面居住,只有他一個
人,住在一個小木屋裡頭,住了六年。冬天,冰天雪地,他自己一個人很寂寞,就
想出來散散心,忽然就發現,雪地里有一隻大灰狼。這大灰狼的左後腿拖着一把大
夾子,很明顯是被獵人放置的夾子給夾住了。這個狼也不敢叫,因為狼也很聰明,它
知道一叫,那個獵人就來了,那它又逃不走,所以非常痛苦。崔雲鵬看到這個情況,
就生起了憐憫心,看它這麼痛苦,就想解救它,但是又不敢近它的身,怕它這個狼
殘忍成性,反倒把你咬傷了,或者吃掉了。
  於是他就觀察這個狼,他發現這個狼是一隻母狼,這個狼常常向着一個方向去
看,而且低聲在那裡悲鳴,於是他就知道,它所看的方向一定是自己狼窩的方向,
他就向這個方向走過去。果然,大概三百米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洞,人是鑽不進去,
大概這就是狼窩了,那裡頭有小狼。所以他就想到用個妙計,拿一些烤熟的野豬肉
放在洞口,因為很香,就把那裡頭的小狼給引出來了,總共有四隻小狼,於是他就
把這些小狼抱到了母狼的身旁。這小狼見到自己的母親,於是就爬過去吃奶。到了
晚上,崔雲鵬就在那個狼旁邊生起篝火,給它點溫暖。母狼餓了,他就給它扔一些
窩窩頭,野豬肉塊,讓它充飢。就這樣過了整整三天三夜,母狼那種警惕的、防範
的眼光終於鬆弛下來,大概是知道這個人不但不會傷害它,還是個好人。這樣慢慢
的人和狼就熟了,於是他就慢慢走近這個狼的身旁,給它把夾子解開,然後把它放
回自己的住處。
  後來,這個狼它常常回到崔雲鵬的那個小屋子那裡,給他捕捉一些獵物,把獵
物放到屋子前面供養崔雲鵬。後來過了好幾年,有一年崔雲鵬有一次很不幸遇到了
一隻大狗熊,狗熊向他撲來,這時候他生命已經危在旦夕,忽然間看到那隻瘸狼上
來就攻擊這個狗熊,因為它的一條腿是瘸的,跟狗熊廝打打不過。這個狼又在那裡
大聲的叫,沒過多久,竟然有二十多只狼都來了,一起圍攻這隻狗熊,其中三隻狼
都被這個狗熊用熊掌打斷了腰骨,受了重傷,但是它們依然在那里奮戰,終於把這
個狗熊給咬死了,把崔雲鵬給解救下來。解救之後,它們又各歸其所。
  當時看了這種爭鬥的場面,崔雲鵬是心驚膽戰,也是感慨萬千,沒想到,當時
一念善心救下了這隻母狼,最後竟然成為他的保鏢。所以狼也懂得報恩。知恩報恩,
我們講這是本性本善,不僅人有,動物也一樣有,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所以如果說
我們不知恩、不報恩,父母恩德如山,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我們還不能夠報
答他們,還對他們態度不好,還會有逆反,甚至虐待,這種人真的是連豺狼都不如,
那就是天地不容。
  這一章我們就學到此地,這是“事父母章”。這些道德,完全是跟儒家《孝經》
及其他典籍的道德義理是相通的,都是可以互相參看的。


“事舅姑章第六”,這一章是專門講女子出嫁以後,對公公婆婆盡孝的,舅姑就是
公公婆婆,這是女德裡面特別注重的。要知道女子嫁到夫家,就是跟丈夫同體,既
同體,便是同道,那為人子之道,就是孝敬父母,所謂為人子,說到底就是在家盡
孝。媳婦過門了,就應該跟先生一同盡孝。做孝子不容易,做孝女、孝媳更為難能
可貴。
  在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教女遺規》裡面收了唐翼修的《人生必讀書》。這
本書裡頭就講到,“媳婦不唯自己要盡孝,尤當勸夫盡孝。語雲:‘孝衰於妻子’。”
這句話在朱子的《小學》裡面有引用,它是出自於漢朝劉向的《說苑》。“孝衰於
妻子”這是很耐人尋味的,是講一個男子原來能夠盡孝,但自從娶了媳婦,生兒育
女了,對父母的孝心就一日比一日淡薄了。為什麼?這是娶來的媳婦不賢良,沒有
幫助夫君去盡孝,加強增進這個孝心,反而是讓孝心減弱了。所以媳婦不僅自己要
盡孝,這包括出嫁之前對父母盡孝,嫁了以後對公公婆婆盡孝,這是自己的本份,
更應該勸自己丈夫也盡孝,這才是相夫教子。相夫就是幫助丈夫,幫助他什麼?幫
助他立身立德。教子就是教導兒女,第一是教導他盡孝,孝是德之本也,善之先也,
百善孝為先。所以講到“孝衰於妻子,此言極可痛心”,這句話讓人聽了很心痛。

  “故媳婦以勸夫孝為第一”,是不是賢良的媳婦,最重要是看這一點,第一就
是看孝,百善孝為先,勸人以善,莫過於勸人以孝,這是最為首要的。所以相夫教
子第一德、第一事,就是幫助先生增長孝心,成全先生做個孝子,這才是好媳婦。

  下面說,“要使丈夫蹤跡,常密於父母,而疏於己身,俾夫之孝行,倍篤於往
時,乃見媳婦之賢”。這話說得好,你有沒有女德,從這一種存心上能夠看到,真
正的賢女,賢媳婦,她對丈夫怎樣?她不會有控制佔有的念頭,而是有成全的念頭,
成全他的德。古人講,男子女子都一樣,一生要立德、立功、立言。相夫教子,你
得幫助丈夫立德、立功、立言。第一是立德,而德之本在孝,所以要使丈夫的蹤跡,
蹤跡就是他的舉止行為,在家里要常常親近父母,而跟自己要稍微疏遠一點。你看
這個德行,一般的太太,哪個不希望先生靠近自己多一點,遠離他的父母?這種心
態不賢,反過來就對了,希望先生稍微跟自己疏遠一點沒關係,要親近父母,就是
親近自己公公婆婆。你看這一種真叫做無私的心,沒有嫉妒,看見丈夫跟父母好,
她不會心里不滿意,這是沒嫉妒。
  我們前面講到的《關雎》這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讚嘆周文王
的太太太姒的后妃之德。太姒之德最明顯的在於什麼?她不嫉妒。所以這首詩講,
后妃廣尋賢女來為文王服務,怕自己相夫教子還不夠,要找幫手,她不會嫉妒,沒
有嫉妒心。我們也能想象出來,太姒也是像這裡講的,她希望文王常近父母,而疏
遠於自己。因為夫妻本身就在一室裡頭,天天共枕眠,已經夠親密的了。往往在親
密的時候,先生會因為情而親近自己,遠離自己的父母。所以在決定事情上,無意
識地就會多考慮太太,少考慮父母,這也是人之常情。太太在這裡把握得好,用理
智去調治感情,不是說沒有感情,但是感情要服從於理智,服從於大體、大義。
  所以文王娶了太姒,他一樣是盡孝,而且孝心增長。傳記里講,文王就是一日
三省,三次去父王那裡問安。這後面肯定是有太太的鼓勵,這傳記里沒寫,我們能
想象出來。如果太太不賢,她嫉妒,心里想的,你干嘛老是親近父母?多在家里待
着,多跟我在一起多好!她有這種控制欲、佔有欲,肯定就會有意無意阻攔文王去
盡孝。所以《關雎》這首詩的那種深遠的意思,我們要細細去體會。
  女德裡面第一,不嫉妒,成全先生,讓先生成為一個大孝子。所以“俾夫之孝
行”,俾是使,使丈夫的孝行“倍篤於往時”,就是孝行比以往要更加增長,自己
沒嫁過來之前,縱然先生已經是孝子了,但是嫁來了之後,讓先生更孝順,這才見
媳婦之賢良,女德之高尚。
  底下說,“若丈夫於公姑,小有違言,便當代為謝罪,曰:‘此由媳婦不賢,
致使吾夫不順於公姑,非獨丈夫之罪也。請公姑息怒。今後當勸丈夫改過矣。’”
你看看,這是何等的心胸!何等高尚的道德!功推於人,過歸於己,完全都是把過
失往自己身上攬。丈夫如果對公公婆婆有一點不孝的時候,“小有違言”,就是有
一點忤逆,可能頂了嘴了,家里難免。出現這種情況,當媳婦的應該怎麼做?立刻
向公公婆婆去謝罪,不是代丈夫謝罪,是自己去謝罪,為什麼?這是自己的罪,丈
夫沒罪,公公婆婆也沒罪,自己有罪,她說什麼?“曰:此由媳婦不賢”, 這不是
我丈夫的罪,實際上是我的罪,這是我做媳婦的不賢,才使我夫君對於公公婆婆您
們不孝順。
  你看,這種盛德,完全跟商湯王的盛德相媲美了,湯王見到百姓犯罪,他說,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是皇帝自稱,我管理的百姓有罪,誰的罪?我的罪,
不在於百姓,我自己要反省懺悔,我要改過自新,才能感化我的百姓斷惡修善。你
看這個媳婦,她的心胸,她的德行,跟湯王相當,丈夫有過錯,不在丈夫,在我自
己,罪在己身。自己要努力反省,我做得不夠,我孝心不圓滿,所以不能感召先生
對於公公婆婆盡孝,我的錯。所以向公公婆婆賠禮道歉懺悔,請公公婆婆您們息怒,
今後我一定勸丈夫改過自新,讓他盡孝。這就是真正賢德的媳婦。所以媳婦在家里
不是光聽命於先生,那真正是做丈夫的師表,為人師表,要為夫師表,用身教、言
教使丈夫能夠善日增,過日少。
  我們來學習“事舅姑章第六”:
  【阿翁阿姑。夫家之主。既入他門。合稱新婦。供承看養。如同父母。敬事阿
翁。形容不睹。不敢隨行。不敢對語。如有使令。聽其囑咐。姑坐則立。使令便去。
早起開門。莫令驚忤。灑掃庭堂。洗濯巾布。齒藥肥皂。溫涼得所。退步階前。待
其浣洗。萬福一聲。實時退步。整辦茶盤。安排匙箸。香潔茶湯。小心敬遞。飯則
軟蒸。肉則熟煮。自古老人。齒牙疏蛀。茶水羹湯。莫教虛度。夜晚更深。將歸睡
處。安置相辭。方回房戶。日日一般。朝朝相似。傳教庭幃。人稱賢婦。莫學他人。
跳樑可惡。咆哮尊長。說辛道苦。呼喚不來。飢寒不顧。如此之人。號為惡婦。天
地不容。雷霆震怒。責罰加身。悔之無路。】
  這一章第一段是總說:
  【阿翁阿姑。夫家之主。既入他門。合稱新婦。供承看養。如同父母。】
  這是總說如何來侍奉公婆。這裡阿翁阿姑,就是公公婆婆,整一章都是講侍候
公婆之禮。公公婆婆是夫家的主人,丈夫也要聽命於公公婆婆,所以“既入他門,
合稱新婦”,已經入了他家的門了,就要盡新婦之禮,首先要學那一家的規矩。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這是好學,不恥下問,什麼規矩都要懂,學禮。每個家都
有他的家規,有他的家道,嫁過來了,首先就要學習,學習規矩,學習跟家里公公
婆婆如何相處。對於公公婆婆是“供承看養”,這是講到敬事供養,如同對自己的
父母一樣,公公婆婆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你看看,現在都是這樣,嫁過去的媳婦,
對公公婆婆還是叫爸、媽,這個稱呼本身就是提醒,他確實就是你的爸媽。你怎麼
侍奉自己父母的,你現在就怎麼侍奉公公婆婆,不能夠分彼此,不能夠說你家的、
我家的。跟先生稱呼都一樣,都是講爸媽,不能講說你爸、你媽,我爸、我媽,這
就不是一體了,不和諧了。
  對於敬奉公婆,古人這種德行那是非常令人感動,在《呂新吾閨范》裡頭記載
着漢文帝時期,有一位孝婦,剛嫁了不久,丈夫就被徵兵要離開家里,臨行前跟自己
太太說了,“我這次走,生死未可知。現在還有老母親在堂,我是獨子,沒有兄弟
來供養老母。假如我這次去當兵,如果是死在沙場,你肯代我養母親嗎?”這個孝
婦說,“我一定會的”,就承諾了。後來丈夫果然在戰爭中死亡,這個太太又沒有
孩子,跟自己的婆婆相依為命,對婆婆就非常的孝敬,自己以紡織為業,沒有再嫁
人的意思。得知她夫君死了這個噩耗,在家里居喪三年。這個跟父母過世一樣,女
子所謂的在家未嫁從父,已嫁從夫,所以對夫君,你看她這個喪禮,跟對父母是一
樣的,也是居喪三年。
  三年之後,這個婆婆就跟媳婦講,“你還年輕,膝下沒有兒女,你還是嫁人吧”。
這個孝婦就非常堅定地回答她的婆婆說:“妾聞信者,人之干也。”妾是她自稱,
說信這種品德,是人之干,就像樹的主幹一樣,它是支撐樹木的,如果沒有了這個
干,樹就倒了。人也是如此,以信為人之干。“義者,行之節也”。道義是德行的
這種節操,也是關鍵。“妾始嫁時,受嚴命而事夫。夫行,囑妾以母,妾既諾之矣。
受人之托,豈可棄哉?”回答得堅定有力,雖然是弱女子,但是她的心志非常堅強。
她說,我剛剛出嫁的時候,是受父命,嚴就是父親,嚴父慈母,所以嚴代表父親。
受父親之命嫁到夫家,所以這是要事夫。所以能夠事夫君,這就是孝順父母,父母
之托,父母的囑咐。夫行,就是丈夫在臨走之前,囑咐我來贍養婆婆,贍養您,我
已經承諾了。那受人之托,豈可棄哉?人家的託付,我怎麼能夠不守信用,違背信
義?怎麼能夠棄您而去?但是她婆婆還是特別的同情她,這個婆媳二人真的如同母
女,各人都是想到對方,所以這個婆婆千方百計勸她去嫁人。
  最後沒辦法了,孝婦就說:“所貴乎人,貴其行也。”一個人可貴就在他的德
行,沒有德行了,這人就賤了。“生子而娶之婦,非以托此身乎?”說您生這個兒
子娶來的媳婦,不就是養兒防老,由媳婦來幫助兒子來贍養老人?這是您可以托此
身於兒媳。“姑老矣”,現在您老人家老了,“夫不幸,不得終為子”,丈夫不幸
早逝,不能夠成為您的兒子了。“而妾又棄之”。如果我又拋棄您,“是負夫之心,
而傷妾之行也”,是辜負了丈夫的一片苦心,辜負了這一生夫妻的恩義,傷了我的
德行了,如果要離開您的話,那就是傷德了。“行之不修,將何以立於世?”如果
已經不修這個德行了,那人又以何來立於世間?換句話說,這世間不能容她了。這
個孝婦對她婆婆說完這些話就要自殺,婆婆看到這樣,沒辦法了,立刻阻止她,以
後再也不提讓她改嫁了。
  最後這個兒媳婦贍養婆婆養了二十八年,一直到婆婆過世後,這個孝婦終生祭
祀她的婆婆。當時淮陽太守聽聞了這種婦道,很感動,上疏給漢文帝。漢文帝是個
孝子,對待這種孝行特別的讚賞,所以賜了四十斤的黃金給她家,而且專門給她一
個“孝婦”的一個賜名。所以你看看,她這種堅守的孝道,最後換來世人的讚嘆,
包括富貴。確實,她難能可貴,一生都在守着道義、恩義、情義,這是盡了婦道,
也盡了孝道。對於自己先生承諾了,用一生去實現她的承諾,正如古人講話的“千
金一諾終無悔”。人能夠做到這樣的操守,她死後,她的靈魂一定會昇天。這就是前
面講的,“清則身潔,貞則身榮”,她把清貞的婦德做得很好。
  《閨范》裡面還舉了一個故事,有一位孝婦姓趙,早年就守寡了,家里很貧窮,
她給人做紡織,縫補衣服,換點錢來孝養婆婆。對待婆婆的奉養,總是以最好的食
物,而自己吃的是粗茶淡飯。自己有孩子,家境貧窮,只好把第二個兒子賣給一個
富家,等於做長工,換來些錢,買了一口棺木。這是因為婆婆已經年老了,她擔心買
不起棺材,所以先置辦好一個棺木。結果有一次鄰居家失火,又趕上大風,這個風
把火勢吹得很猛,直逼這個孝婦的家。當時孝婦扶着她的婆婆出門,出了門之後,回
頭想要把這個棺材也搬走,但是太重了,一個女人家沒辦法移動棺材。眼看火就燒
到家了,她就抱着這個棺材大哭起來,說:“我是賣了兒子才得到這口棺木,是為
了將來能夠讓婆婆有一個安身之處。上天你能不能救救我呀?”就這樣子說完,忽
然發現這個火勢一下轉了方向,繞過這個孝婦的家就往北方燒了過去,沒有燒她家。
大家都認為,這是孝婦的德行感動了上蒼。所以呂新吾,(呂坤)這是明朝的大儒,
說道,“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這個動是感動上蒼,感動天地鬼神。只要人
有至誠心,真的是可以感動的。有至誠心而不能感動上天的,沒有的事。如果說不
能感動,那是誠心不夠。
  我們來看下面一段,這是講敬事公公,再下面一段是婆婆。
  【敬事阿翁。形容不睹。不敢隨行。不敢對語。如有使令。聽其囑咐。】
  這是剛嫁到夫家的新婦,對於敬事公公,那是要低眉下氣,不敢仰望。這“形
容不睹”,不敢仰視公公的容貌。“不敢隨行”,就是不敢追隨公公走得很近,就好
像侍奉君主一樣,那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那種形態。“不敢對語”,
是不敢當面跟他對話。當然,如果有公公的使令,公公問話了,需要從容對答。對
答的時候,那是站在公公一側,身旁,側耳傾聽,專注地來聽話,從容地對答。如
果是公公有任務交代,那要委婉聽從,依其囑咐去辦,不能夠違逆。這幾句話,給
我們勾畫出一位賢德的女性,媳婦,她那種神貌。
  底下是侍奉婆婆的,就是阿姑的:
  【姑坐則立。使令便去。早起開門。莫令驚忤。】
  姑,就是婆婆,要是坐着的時候,媳婦要侍立在一旁,隨時待命。這個使令便
去,有所使喚,立刻要趕快去辦,這是《弟子規》講的“父母命,行勿懶”,不敢
違逆,非常的恭順。《弟子規》里講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都
有恭順這個意思。所以這裡面其實都是把《弟子規》更為詳盡地說出來,這《女論
語》講得特別具體。這都是等於一位標準的淑女,給我們做的表演。
  《女論語》雖然講的這些事情都是很平常的,但是不這麼講,我們真的不知道
該怎麼做。《教女遺規》裡面第一篇就是曹大家的《女誡》,《女誡》開解的道理
很多,讓我們理解為什麼要修女德,為什麼要做到這些事情。《女誡》偏重於解門,
《女論語》偏重於行門,在行門上,在事上,我們怎麼樣落實《女論語》、《女誡》。
所以通篇就好像一位窈窕淑女在給我們做表演,我們觀看、學習,然後模仿、照做。

  這裡說,早起開門,每天早上我們起得要比公公婆婆早,起來之後,開門要注
意“莫令驚忤”,不要太大聲,因為可能公公婆婆還沒起來,開門這種響動聲音太
大了,那就會吵到了未醒的公公婆婆了。
  【灑掃庭堂。洗濯巾布。齒藥肥皂。溫涼得所。】
  在這個家里與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我們要每天打掃衛生,像《朱子治家格言》
裡面講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這就是落實。庭是外面的庭院,
堂是屋裡的這些廳堂,那都要打掃衛生,擦地,灑是用水來灑在地上,然後再來掃,
因為有些灰塵要濕潤一下,掃起來比較容易。現在很多是木地板了,還要擦,總要
使家里一塵不染。打掃完了,這時候公公婆婆可能也就準備起來了,要洗濯巾布,把
公公婆婆用的手巾、面巾給洗乾淨。還有“齒藥肥皂”,公公婆婆起來之後,要洗
臉、刷牙,這過去用齒藥,那現在就是牙膏、肥皂,很具體。還有洗面的這些水,
“溫涼得所”,冬天要用比較熱的水,夏天就不必用太熱的水了,那總是要適度,這
裡都是細心、愛心。
  【退步階前,待其浣洗。萬福一聲。即時退步。】
  將洗漱用品送到了公公婆婆的住房,自己退立在一旁,等待他們浣洗,浣洗完
了之後,要把這些面盆的污水,拿出去倒掉。這都是很細節的事情。現在都有洗手
間,就方便很多,但是這種做法,這種精神,我們要學習。如果說,這個公公婆婆
人老了,行動不方便了,甚至是臥床不起了,那這一種工作要做得非常的細緻周到。
“萬福一聲,即時退步”。這些事情,都做完了,就要離開,不要再打擾,萬福一
聲,這是女子行禮,道一聲萬福,然後就退出來進廚房,開始把早餐料理好。這是
講到侍奉婆婆,公公婆婆那確實跟自己父母是沒有兩樣,這個人以至孝之心來奉養
的,福份就非常綿長。
  第四個段落是講對於公公婆婆飲食奉養,我們來看這一段:
  【整辦茶盤。安排匙箸。香潔茶湯。小心敬遞。飯則軟蒸。肉則熟煮。自古老
人。齒牙疏蛀。茶水羹湯。莫教虛度。】
  這個是接着上面那一段,早晨起來以後,開門打掃廳堂,然後服侍公公婆婆浣
洗,道一聲“萬福”之後就退出來進入廚房,開始做早餐了。“整辦茶盤”,這是
要收拾,要用到的碗具,如果是髒的,我們要洗一洗,擦一擦。“安排匙箸”,這
就是擺碗筷。這個“茶湯”,早晨起來喝茶,湯是熱水,就是茶水,一定要“香潔”,
茶香,水要潔,乾淨。對於公公婆婆我們奉上飲食,要“小心敬遞”,敬是恭敬,
遞是遞送到公公婆婆跟前。飯要煮得(或者是蒸得)軟,可以蒸飯也可以煮飯。為
什麼煮得要軟?我們知道老人牙齒它畢竟會鬆動,而且甚至有蛀牙或者是牙齒稀疏,
硬的東西就咬不動了,這是為老人家着想,上了年紀的,飯菜都要做得非常的軟,
肉則煮熟,不熟就不衛生。如果是學了佛了,吃素了,這個對身體更有好處,但是
煮任何的食品,都應該把它煮熟。“茶水羹湯,莫教虛度”,這是早餐以後,老人
可能還要吃一些小餐,一些點心,喝點茶水,喝點羹或者湯,那總要勤懃懇懇地奉
上一些茶湯果餅,點心之類的,讓老人的肚子不要空虛,虛度是由於肚子空虛而度
過一日的意思。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這一些動作極其平常,可是這一些平常的動作裡頭,含有
了孝心,孝心那就是入道。所以《中庸》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
非道也”。大道,哪能離開生活?特別是我們學了傳統文化,貴在力行,貴在落實,如
果學了很多很多的大道理,四書五經,儒釋道的典籍讀了不少,聽了不少,但在生
活上沒有改變,這些事情都不會做,那等於沒學,所學的只是增長一點常識,學的
是皮毛。所以所學要有所用,不是研究儒學,而應該學儒,學儒是你真正要用到你
的生活上,那才是你真實的學問,叫實學。
  古人對於公婆盡孝,確實是做得非常徹底。唐朝有一位崔姓人家的孝婦,崔家
的曾祖母叫長孫夫人,年紀很大了,牙齒都已經脫落了,她的兒媳是唐夫人,每天
早晨自己梳理完畢之後,就到婆婆堂前拜見婆婆,然後上堂來給自己婆婆餵奶,用
自己的奶去為婆婆哺乳。所以她的婆婆長孫夫人雖然沒有牙齒,不能夠吃飯,但是活
得還是很健康。有一天這位婆婆就生了病,大概是要走了,於是她就把她家里老小
都招到她的房間里。她對大家說,這麼多年來,因為媳婦給我哺乳才活到今天,我
就希望我們家子子孫孫的媳婦各個都像我自己媳婦一樣的孝敬,這是家風。崔家後
來果然延續孝悌的家風,兒女都有很好的福報,他們家好幾十人都出來做官。當時
(唐朝)如果談起哪一家做官的人是最多的,就屬於他們崔家。這是孝悌的感召,而
孝悌最重要的是媳婦。前面我們講到,先生能不能夠孝敬父母,這個媳婦是關鍵,媳
婦能夠有孝心,能夠真正幫助丈夫立德,那立德就是修福,所以使這一家的福份綿
長。俗話講得好,一個好媳婦可以旺三代。好在哪兒?第一個就是要孝。
  下面一段是講“晨昏定省”,跟《弟子規》講的“晨則省,昏則定”說的是一
樣的事情。
  【夜晚更深。將歸睡處。安置相辭。方回房戶。日日一般。朝朝相似。傳教庭
幃。人稱賢婦。】
  這是講到天晚了,用過晚飯了,公公婆婆將要入寢了。這個“更深”,晚上有
五個更次,初更是九點到十一點,用我們現在的時間講,這是一更,那已經是晚了。
晚上公公婆婆要就寢,這個媳婦必定是陪伴着公公婆婆到房間里,先給公公婆婆鋪
好床,“安置相辭”,安置是鋪好床。
  “冬則溫,夏則凊”,冬天要是冷了,古時候可以用一些熱水袋,過去就有,
燒開水灌個熱水袋。現在可以鋪電熱褥,提前一兩個小時插上電,把棉被鋪在電熱
褥上,然後再請老人家就寢。夏天如果是天很熱,現在有空調,把空調先打開,進
屋的時候很涼快了,睡前把空調關上。老人千萬不要吹着空調睡覺,這會致病,先
把空調打起來,讓溫度降下來,好入睡。晚上老人家可能會需要喝水,準備一個小
暖壺,一個杯子。如果是家里的衛生間離寢室很遠,不在一起的,說不定還要為老
人準備晚上的尿罐,方便老人上洗手間,這都得細心地想到。
  安置完畢之後,“相辭”就是辭別老人,道晚安,讓老人躺下休息,出門隨手
關燈,把門關上,才回到自己的房間。這一天算是把孝順公公婆婆的事做完了,告
一段落。還要“日日一般,朝朝相似”,這舉出一天,要天天如是。我們講,能孝
順一天容易,能一輩子孝順,這就不容易了,要有恆心,不疲不倦,那才顯出真純的
孝心。你能做一生,那你才叫孝婦。久而久之,別人都知道你孝順,這是婦道,人
們都稱讚你,向你學習,這叫傳教,聖賢之教,怎麼傳出去的?你真正做到了,做
到了自然就能夠影響一片。
  尤其是現在尊崇婦道的人太少了,這當然是一個可悲的現實,這是因為這近百年
來,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我們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疏忽了,導致現在的結局。在
古時候,離婚的事情那是很少很少有,現在你看離婚率有多高!而且年年都在攀升。
這社會不和諧,最重要的體現了一點,就是家庭離婚率,就從這裡可以看。一個地
區的家庭離婚率要是低的話,這個社會就會和諧。所以婦道女德的教育,那太重要
了,不可不講求。
  那麼這個教育怎麼去傳?要靠在座的各位女菩薩女大德,是你們去傳教,不是
我鍾茂森坐在這裡講就可以把女德復興起來的,要你們真正去做出來,這叫為人演
說。演是表演,表演了之後,再去說,這個力度大。你表演出一個幸福的樣子,快
樂的樣子,讓大家生起羨慕心,知道原來回歸傳統倫理道德,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
滿的一生。那麼你能這樣做,能盡孝,你的兒女也就效法你了,兒女也都盡孝了,
這個孝悌的家風就一代一代地往下傳了。就像剛才講到的崔家,唐夫人能夠每日給
自己婆婆哺乳,這個孝敬心帶動全家人都能盡孝,不用你天天苦口婆心講孝道,你
做出來,榜樣的力量不可思議。
  孝悌之家有福。孔子注《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
有餘殃”。種善因必定得善果。家庭的後代希望能夠受祖先的福蔭,我們自己要真
正去落實。一家盡孝就能影響鄉里,影響小區,影響社會,所謂“一家興仁,一國
興仁”,這個仁孝之風,那就傳遞開來了,對於和諧社會你就做出了大貢獻了。所
以你就是在家也能夠治國平天下。四書之一《大學》裡面講得好,“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於國”。不用出家門,你的這個教化的力量已普及到全社會了,乃至於後世。
就像這個“崔唐乳姑”的故事,從唐朝一直到現在,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所以關
鍵是要做。《女論語》通篇教我們怎麼做,不要忽略小事,你忽略了,那所學的道
理全落空。
  這裡再跟大家講一個故事,也是對婆婆盡孝的。唐朝有一位張李氏,她嫁了張
家,這個女子相貌長得很好,可是才三十多歲年紀就已經守寡了,天天扶着她的婆
婆去討飯,家境很貧寒。她婆婆眼睛還瞎了,而且性子非常急躁,剛愎自用,這樣
的婆婆很難對付,動不動就罵媳婦。結果有一個富翁看上了這位張李氏,於是就藉
着這個機會,想要娶她,用一百兩銀子來做為聘禮。結果張李氏正色對這個富翁說,
我情願跟我婆婆餓死,無論如何是不肯再嫁人。因為她長得很有姿色,有不少的男
子用銀子、衣裳、首飾來引誘她,這張李氏都正色把他們罵走,把這些銀子都扔到
地上,堅持跟她的婆婆一起過日子。最後她婆婆去世了,她就竭力地把婆婆安葬好,
而自己剃了頭去做尼姑,出家了。她一直活到八十多歲才走,走的時候她是端身正
坐走的,口里念着阿彌陀佛,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是在《德育課本》裡面講到
的“張李丐養”。
  像這樣的一個寡婦,跟她婆婆本來就不容易了,還要以乞討來養婆婆,這就更
難了;而且養的又是雙眼瞎了的婆婆,這就更難了;更何況她婆婆脾氣還很暴躁,
動不動就罵她,這是難中之難。而這個張李氏不需要受這個苦的,她有姿色,這麼
多人想要來續娶她。但是她為什麼能夠這樣的堅持,舍離這個享受,而去陪着婆婆
吃這些苦?就是因為她心中有道義,這就是清貞,雖然是貧窮到極點做乞丐,但是
她有真正最高尚的情操,一直陪伴婆婆終養天年,然後自己出家,念佛往生。這是
上善之人,這一種貞德可欽可佩。
  人生百年真的是一場戲,這場戲你可以演得重如泰山,也可以演得輕如鴻毛,
就看你怎麼個演法。這戲演完了,收場了,看你演的是什麼,然後決定你要到哪兒
去。這位張李氏雖然苦了一輩子,最後到極樂世界去了。人生苦短,須臾間爾,很
快就過完了,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怕吃苦,努力行善,這一生過完之後到好地方
去了,永遠離苦得樂,而且留下千古的美名。所以這種至孝之心對公公婆婆能如是,
那麼學佛的人要求往生,要學這份存心,特別是女眾。當然並不是叫我們具體去學
張李氏,你家境沒有她那麼差,你不一定要去乞討,但是學她那一份對於婆婆的忠
義,能忍辱,能吃苦耐勞,這便是對先生盡的義。夫妻之間講求道義、恩義、情義,
這個義最主要的就是為先生孝養父母。當然還有相夫教子,為這個家庭,為社會培
養出聖賢的兒女,總歸都是以修德為本。
  最後這一段是勸誡我們,注意不要做那些不賢的媳婦:
  【莫學他人。跳樑可惡。咆哮尊長。說辛道苦。呼喚不來。飢寒不顧。如此之
人。號為惡婦。天地不容。雷霆震怒。責罰加身。悔之無路。】
  這是警示我們,做惡婦有什麼樣的結果,教我們不要學,不要學“他”,這個
“他”是指惡婦。“跳樑”這是一個比擬,跳樑是比喻婦人很強勢,很霸道,很恣
意妄為。一般來講,這說的是逆婦惡婦這種人,對於尊長,就是公公婆婆,咆哮。
咆哮是辱罵,而且是大聲辱罵,就像在咆哮一樣,在吼叫一樣,這是非常無禮的。
“尊長前,聲要低”,低聲下氣這是一種恭敬謙順,如果在尊長面前大聲叫喊甚至
咆哮辱罵,那是傲慢到極點,無禮到極點。
  “說辛道苦”,在家里做了點家務就在公公婆婆面前說自己怎麼怎麼辛苦。其
實沒做什麼,欺負公公婆婆年老,不想為他們服務,所以在這裡說辛道苦,讓老人
家聽了之後也就不敢去吩咐她做任何事情了,她出自於這種心念,不善。“呼喚不來”,
這是不聽使喚,《弟子規》講的“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呼,應勿緩”,她根
本不應,自己妄自尊大,完全沒有把公公婆婆放在眼里。“飢寒不顧”,就是不管
他的飢寒溫飽,對於老人一點愛心都沒有,甚至還有些惡念,恨不得公公婆婆早點
死,然後留下財產給自己。“如此之人,號為惡婦”,這個就是惡婦的意思。那麼
這種人的果報,“天地不容,雷霆震怒”,就是這種人,不孝的人,不管男女,往
往遭雷劈的果報,還有天災或者是人禍。“責罰加身,悔之無路”,這個責罰就是
講人禍,籠統的來講就是報應,有報應,或者是自己得病了,或者是遇到各種災難
了,到報應現前,後悔都來不及了。
  《太上感應篇》上講到,這種惡逆之人,他們必定“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
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天地都有神明主宰人的壽算,如果作
惡,就減壽算。壽算減除了,就有很多的貧耗,貧窮耗散。多逢憂患就是很多的憂慮
煩惱,很多不順利,人都會厭惡他,那麼刑禍就跟着而來,沒有了吉慶了,惡星跟
着他。我們一般講吉星高照,他沒有吉星,是惡星跟定了。最後這種人就命喪黃泉
了,死了以後將來都是到三惡途(地獄、餓鬼、畜生)去受苦。我們在這裡舉幾個
例子,這都是真實的因果報應的故事。
  在2005年3月30號,根據東北新聞網的報導,在東北光山縣農貿街縣工商局門口,
那天早上就有一個中年婦女跟一個老太太在廝打。後來圍觀的人知道原來這個老太
太是這個中年婦女的婆婆,這個媳婦對婆婆一直都是非常不好的。那一天這老太太
騎着自行車,這個媳婦就向她撲來,對她說:“你不是讓你兒子打我嗎?現在我要
打你!”就把這老太太摁倒在地。結果圍觀的人就開始勸架,但是這個媳婦一直不
肯住手,抓住她婆婆的頭髮把她摁倒在地上摳打。結果眾人都很義憤,有一個老先
生就喊,你怎麼這麼不孝順!話音剛落,週圍圍觀的人也是義憤填膺,就上來對這
個中年婦女一頓猛打,一直到警察來了才制止。說明不孝順的媳婦真的是《感應篇》
講的“人皆惡之”,都很厭惡。
  不僅是人厭惡,天地都不容。在歷史中有記載,說在清朝嘉慶二十三年,在江
蘇省無錫縣北鄉曹溪里,有個姓王的兒媳婦。這個人很潑辣,是個逆婦,平日就懶
於家務,一切的家務,燒水、煮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全都逼着她的婆婆來做。
可是婆婆年老體衰,有時候做家務不是很理想,比如說打掃得不乾淨,或者做的飯
菜味道不夠好,就遭這個逆婦惡罵。這個逆婦的丈夫又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這是
怕老婆的人,所以看着自己的妻子不孝母親,也不敢出聲,更不敢管教。鄰居都看
得很不順眼,但是這個惡婦惡性不改,還變本加厲。結果有一天,這婆婆帶着孫兒
玩,也不知怎麼回事,這個孫子就跌了一跤。這個逆婦就認為是婆婆故意跌傷她兒
子的,對婆婆就揚聲開罵,就像這裡講的咆哮尊長,罵得很兇,讓這婆婆非常難過。
正在此時此刻,忽然天空烏雲密佈,下起了傾盆大雨,不過一會兒,這屋裡屋外全
都積滿了雨水。這逆婦兩腳就插在那泥土裡頭,過去的房子都比較簡陋,沒有水泥,
直接就是泥地,這個兩腳都陷在泥地裡頭。那泥地被水泡得很鬆,所以那個逆婦就
一直往下陷,她就很害怕,在那裡呼救,說婆婆救我!這婆婆也很想救她,可是風
雨太大了,根本沒辦法救,眼睜睜的就看着這個逆婦身體慢慢慢慢地陷到地底下,
愈陷愈深,最後整個身體就被埋到了地底下,這是天把她活埋了。等暴風雨過去之
後,鄰居們把這個逆婦從泥土里挖出來,早已經是殭屍了。當時人看到這一幕情景,
沒有不心驚肉跳的,這真有報應,現身惡報。這故事是真的,有詩為證,這首詩我
給大家念一念:“大地難容違逆人,一朝地滅盡傳聞。婆婆叫盡終無用,何不平日
讓幾分。”所以這個不孝公公婆婆的果報,輕則人皆惡之,重則天地不容,雷霆震
怒。
  在《聊齋誌異》裡面有一篇文章叫《趙成虎》,這是記述一個老太太,她有一
個獨子被老虎給吃掉了。這個老虎也很有情義,它自己知道吃的是老太太的兒子,
就甘願來給老太太做兒子,養這位老太太。所以每天早晨老太太打開房門就看到有
一隻死鹿,或者是有一些野味,全是老虎給叼來的。那麼老太太可以拿這些東西去
賣,換點錢,這生活還過得挺富裕。有時候老虎來了就躺在這個屋簷底下不離開,來
保護老太太,這人和老虎相安無事。這樣好多年,一直到老太太走了,離開人世了,
這老虎居然趕到這個老太太靈堂之前悲號。你看,老虎尚且懂得道義,懂得報恩,
吃了老太太兒子,它能夠體恤老人家的年老無依無靠,來對老太太孝養,老虎能做
到。這個《聊齋誌異》雖然講的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這也給我們一些提醒,做人
應該講求道義。為人媳婦者,是跟先生有道義恩義情義,理應孝順公公婆婆,連老
虎都能做到,那這個做媳婦的要是做不到,是不是該反省了?
  這個最後講的是“責罰加身,悔之無路”。這責罰,可能是天罰,天譴,也可
能是人罰,也可能是法律、刑法,總之不孝之人的果報下場都不好。
  在這裡我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新聞的報導,這是2007年3月16號,廣西新聞網講到
的一起自殺案件。一位三十八歲的少婦在自己家里上吊身亡,被她丈夫回來發現了。
都以為這真的是自殺,後來調查才發現原來不是自殺,而屬於他殺。原來這個妻子
在家里是一個逆婦,常常辱罵她的公公。大家一起吃住在一個屋簷下,在一起生活,
如果不能夠互相的遷就,肯定會出現很多的矛盾。這個媳婦常常動不動就對這個公
公開罵,而且常常虐待她的公公,比如說不讓公公跟他們一起吃飯。如果是公公想
要買點新的衣服,新的東西,她就會罵她公公,說你這麼老了還打扮什麼?丟人現
眼!
  結果在2006年12月10號那天,這位年過古稀的公公從兩公里外打了豬菜回家,
這時已經是中午十一點多了。這個時候看到這個兒媳正在煮酒,因為12月的天氣也
比較冷,他就想取取暖。結果這個兒媳就瞪了他一眼,不給他烤火,說你烤什麼火,
礙手礙腳的,你沒見我在煮酒嗎?一邊去!長期以來對公公這種不良的態度,讓他
覺得很難忍受。結果這公公只好自己回到廚房用電磁爐燒水來自己泡泡手,想取取
暖,老人家血氣不通。結果打開了電源之後,大概有點響聲,煮水有一點響聲,沒
想到這個媳婦就衝進來拔了電源,說,你這身上沒一分錢,又不繳電費,你浪費什
麼電?不給他用。當時這位公公真的是心里非常地難受,最後變得惡向膽邊生,想
着想着想不通,於是就操起了一根繩子就從背後把他這個兒媳婦給活活勒死了。然
後他做了一個假相,把他這個兒媳拖到房間里吊到這個樑上,制造出上吊自殺的假
相。
  在這樁家庭血案里,那當然這個兇手固然是非常不對的,但是誰真正造了這個
因?總是在於自作自受。家庭的這種暴力案件現在也是愈來愈多,如果我們希望能
夠挽救世道人心,幫助解決家庭危機,從哪兒下手?最好的還是從婦道、女德下手。
這個事情要從我做起,我要好好落實女德,把我的家庭變得和諧良善,進而影響社
會。我們需要這樣的人,需要這樣的榜樣。孔子講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個道,我們這裡講婦道。人能弘婦道,那是靠我們自己,否則這種家庭的悲劇可
能以後會愈演愈多,愈演愈烈。所以在座的每一位女性朋友都要發起這個菩薩心,
救世的心,從我做起。當然,男子也應該努力去修德,媳婦不孝,跟這個兒子有關
係。所謂邪不勝正,自己要是正了,即使媳婦是邪,那你也能夠把那個邪的轉過來。
就怕自己不正,那就讓邪的這些風氣滋長了。所以這個婦道要夫妻雙方共同去落實,
這個女德教育不僅是女性要學,男子也要學。
  《感應篇彙編》裡面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文安縣有一位男子娶得一個媳婦,
這個媳婦有姿色,但是凶悍,很霸道,跟婆婆關係鬧得很僵。這個妻子一天到晚就
在她的先生麵前抱怨,說婆婆對我怎麼怎麼不好,怎麼怎麼虐待我,實際上都是在
搬弄是非,造謠生事。有一天晚上,這個妻子又跟她先生在那裡嘮叨,說婆婆不好,
這個先生就拿出一把利刃給他夫人看,這婦人嚇得一跳,說你拿刀幹什麼?這丈夫
說,說咱娘虐待你,現在乾脆這樣,拿這把刀把她殺掉如何?這個太太說,那好!
你看,大不孝。那先生就跟她講,如果是現在就把咱娘殺了,那鄰居們都會認為是
你慫恿我干的,因為你跟她的關係不好。那這樣,你暫且好好地孝敬她,讓大家看
到你是一個孝媳婦,而真正是娘虐待你,那時候殺了,大家也沒有什麼話說。這個
太太聽了以後,覺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於是從那天起,就對她的婆婆低聲下氣,
和顏悅色,對她是盡心盡力地奉養,起早貪黑,勤於家務,幹了一個月。
  這一天,丈夫又拿着刀跟他太太聊,說咱娘近日對你如何?這太太說,咱娘跟
以前不一樣了,這比過去對我好多了!那她先生說,那這樣,你再盡心一個月,看
到她如果是真的虐待你,咱們就把她幹掉。結果又過了一個月,這先生就問他太太,
怎麼樣了?太太說,現在婆婆好多了!跟從前比根本是兩個人了,現在不能夠對她
下這毒手。這個時候,先生拿着刀把臉一沉,對她講,你有沒有見過世上丈夫殺妻
子的?這太太說,有。你有沒有見過兒子殺母親的?太太說沒有聽說過,在那時候
沒有,那現在就有了。這丈夫說,父母之恩,恩重如山,娶了媳婦就是為了孝養父
母,而你對婆婆竟然這麼樣的不孝,還大逆不道,還在慫恿我去殺母親。這把刀本
來我是要把你的頭砍下來的,此前是姑且給你兩個月的考驗,看看你能不能轉變。
幸好你這兩個月轉變過來了,要不然今天晚上我這就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嚇得這
個太太這時候一臉土色,跪倒在地,向她先生懺悔,並且發願終身對婆婆好。結果
自此以後,果然這婆媳之間就非常和睦了,連鄰里都稱讚這一對婆媳真是好婆婆好
媳婦。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這先生有智慧,用這種非常的手段來教訓自己的太太,讓
她遵從婦道。這太太能轉得過來,也是有善根的人,過去畢竟是受過女德的教育和
影響,即使是沒有真正學過,總有耳聞,轉過來還轉得比較快,有基礎。那現在要
是沒女德教育了,用這種手段還未必轉得過來。所以說提倡女德教育真的太重要了!

  那麼說老實話,媳婦跟婆婆之間的關係,如果是有矛盾,當然客觀講雙方都有
責任,一個巴掌拍不響,不能夠只埋怨對方,自己肯定有責任。但這是凡人的思想,
真正君子聖賢會怎麼想?不是他的責任,是我的責任。關係處理不好,那不關婆婆
的責任,是我這個做媳婦的不好,正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舜王,他父母
即使是千方百計要謀害他,而舜對於他父母沒有絲毫抱怨,全是反求諸己,是我不
好,我不能夠對父母盡孝,才導致父母用這樣的手段對我。這個是大聖大賢!
  實際上關係好不好,有沒有矛盾全在你自己一念之間。《華嚴經》是佛法的根
本法輪,經中之王,把這個道理講得是非常透徹。它講什麼呢?“一切法從心想生”,
“境由心造”,“境由心轉”。境包括人事環境和物質環境,家里這個環境,婆婆,
先生,這都是人事環境,我跟他的關係好不好,由我的心去轉。你看這個案例,這
媳婦聽丈夫的話,對婆婆暫時好了一個月,她對婆婆好,雖然這個心還不是真心,
但是至少是轉了念,一轉念,她回頭想一想,她婆婆對她也挺好的,境由心轉,就
看你怎麼看。你認為她不好,她就真的是不好,你認為她好,她就真好。那我要怎
麼做?我不管她好不好,我只求我對她好,那你這是真正在修行。所以在家里能夠
力行女德、婦道,沒有別的,全是反求諸己,只要求自己做,絕不要求別人做,那
這個家庭自然就和諧了。這叫以修身為本,只是修身而已,只是修自己而已,絕對
不要求外界人、事物是否理想。真有這個心,那婦道女德,肯定能做得圓滿,你就
肯定能成為窈窕淑女,淑女就是具足了美德的女子。



這一章是講事侍丈夫,如何處理跟先生的關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尤其是
夫妻的關係,現在真的是十家裡頭恐怕八家都會有矛盾,真的能夠夫妻之間相敬如
賓,沒有吵過架的,簡直是鳳毛麟角。那做女子的咱們不要求先生,咱們要求自己,
學學事夫之道,從我做起,改變夫妻關係。當然做先生的也要從他那一邊,從自己
做起。改善夫妻關係,各人皆從自我做起。從女德裡面講,從女性的角度來講如何
事夫?夫妻這一倫,五倫當中之始。在《易經•序卦》裡面就有這一段的卦辭解釋,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
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有所措。”
天地,這是講宇宙,宇宙產生了以後就會有夫婦,夫婦是人。基督教、天主教,
《舊約聖經》第一章“創世紀”裡頭就講到人是怎麼來的,它就講到有天地就有夫婦,
神創造萬物,然後創造人。先創造男的,這是亞當,然後把他的身上的肋骨拿出來
做一個女的,這就是夏娃。亞當、夏娃是人類的始祖,基督教是這麼講的,它講的
跟《易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自從有了人,就有夫婦,這是人倫的開始,極
其重要,夫婦這倫開始亂了,後面就都亂了。有夫婦,才有生兒育女,就有父子的
關係,就是父母跟子女。父子是五倫當中最重要的,因為孝道從父子這一倫產生,父
子有親,這是愛心的原點。父子然後再發展,子女之間就有兄弟。人多了,就要有
人做領導,有人被領導,這就是君臣了。然後有上下的關係,人類的社會形成了,有
等級了,有長幼了,就要有順序,所以有上下長幼之分,這個禮才能夠有所措置,這
就是要講禮了。這是講夫婦是人倫之始,這是講到《易經》上的一段話。

  在曹大家《女誡》中,這是“女四書”第一篇,曹大家就是班昭,漢朝的史學
家,女史學家。她寫的《女誡》裡面講:“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明。信天
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也。”這是講夫婦之道,這個道就是講關係,夫婦之間的關係,
“參配陰陽”,參當合字講,跟天地相合,跟天地配合。這裡講的陰陽,天是純陽,
地是純陰。夫婦是陰陽配合,可以通達神明,跟天地鬼神都有感應。這是“天地之
弘義”,弘就是大,天地的大義,“人倫之大節”,大節就是大道。所以夫婦這個
關係,不是小事,非同小可,天地的大義,人生之大道,就在於此。

  所以夫婦之間最重要的要講一個禮,男女交往,若沒有禮可就亂了。除了禮,
要講義,所以禮義始於夫婦。《詩經•國風•周南》裡面第一篇叫“關雎”,我們
前面說過,關雎的意思就是講男女大德,就是講文王配淑女,首先就講夫婦這一倫,
非常的重要,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學習。所謂人不學就不知道,就不懂得這個夫
婦之道;人不學就不知義,義是該做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就不懂,必定
要學。

  我們先看經文:

  【女子出嫁。夫主為親。前生緣份。今世婚姻。將夫比天。其義匪輕。夫剛妻
柔。恩愛相因。居家相待。敬重如賓。夫有言語。側耳詳聽。夫有惡事。勸諫諄諄。
莫學愚婦。惹禍臨身。夫若出外。須記途程。黃昏未返。瞻望思尋。停燈溫飯。等
候敲門。莫若懶婦。先自安身。夫如有病。終日勞心。多方問藥。遍處求神。百般
治療。願得長生。莫學蠢婦。全不憂心。夫若發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讓。忍氣低
聲。莫學潑婦。斗鬧頻頻。……】

  我們一段一段的來學習。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段,這是總說夫婦之道。

  【女子出嫁。夫主為親。前生緣份。今世婚姻。將夫比天。其義匪輕。夫剛妻
柔。恩愛相因。】

  女子沒出嫁之前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從子要講到下面的“訓男婦
章”這個問),叫三從。這個從有跟從順從的意思。那麼為什麼說要女子順從男子?
在家里未出嫁前從父,這我們能理解,在家聽父母命,不管男女都應該,這是孝道。
那出嫁了為什麼要從夫,為什麼不要夫從婦,要婦從夫?這個確實有道理,這是自
然之道,合乎自然的。《易經》就是講自然現象,從自然現象總結出人生的大道理。
天和地,陰跟陽,這是用來代表男女,男的為陽,法天,女的為陰,法地。那麼陰
以柔為美,柔順,陽以剛為美,柔順的容易跟剛強的配合,但反過來就比較困難,
這是雙方天生的性格特點所決定的。這樣的搭配,那是最和諧的。而且這種從,並
不是說不平等,男女本來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所謂男主外,女主內,主外的
要有陽剛之氣,這才能抵禦外在的侵襲,主內的要能柔順才能成就。

  比如說我們的人體這嘴巴一張開,你會見到牙齒,裡頭是舌頭,舌頭是藏在牙
齒里的,兩個牙齒合起來就把舌頭藏進去了。舌頭是柔,牙齒是剛,那麼這兩個器
官配合起來才能吃好東西,那是不是平等的?是平等的,沒了牙齒不行,沒了舌頭
更不行。那我們把這個剛的比喻成男的,他在外護着家里的;舌頭比作柔。那你說
舌頭和牙齒比起來哪個重要?都重要,平等的,缺一不可。而且說老實話,缺了牙
齒勉強還行,你可以裝假牙,沒有牙齒你吃點稀粥爛面還可以吃得飽,沒舌頭那可
就麻煩了!

  所以古人並不是說男女不平等,只是按特點有分工。更何況《道德經》里講的,
柔能勝剛,弱能勝強,這是自然之理。你看人老了都先掉牙齒,牙齒掉光了舌頭還
在。所以女性比男性地位上一點兒不會差。而且在家裡頭,說老實話,女性更為重
要,她負擔起的是相夫教子,傳承後代,傳承家道的重要使命。這種重要使命,如
果不是以柔順謙恭的那種態度,勤懃懇懇,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做,那豈能做到
理想!豈能做得長久!這就是所謂的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種柔順不是
一般的德行,這是所謂的坤德,大地的坤德,可以厚德載物,可以傳承家道。

  這裡講的“夫主為親”,這是對於女性來講,女性要把先生看作是一家之主,
一生之主,這是一種自己謙卑的態度,然後你才能柔順。實際上兩個都是主,這一
家,你說只有先生沒太太,行嗎?不行,不成其家,缺一不可。這天地陰陽,本來
就平等,這裡說講夫主為親,是說女性自己的那個謙卑柔順的心態,看人要看高,
我要謙卑,我學着要謙下,正如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的道理一樣。自己是誰?自己是
凡夫。人家呢?人家是諸佛。印光大師講的,“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
凡夫”,這道理是一樣的。為什麼?養自己謙卑的存心。《尚書》上講,“滿招損,
謙受益”,人最怕就是傲慢自大,自己要做主人,把人家踩到腳下,這一個心態肯
定會產生衝突矛盾,天下大亂。你看古人教學多好!先教我們自己謙卑。

  《易經》裡面六十四卦,唯有一卦叫“六爻皆吉”,就是六個爻全是吉的,沒
有凶的,這就是謙卦。這個謙卦是什麼?地山謙,講山在地之下。山本來在大地之
上,怎麼到地下了?表示謙卑。明明是高高在上的,現在我反而謙下,你就想想這
個意思。古人本來看女子是這一家中最重要的角色,可以高高在上,但是現在反倒
謙卑,把丈夫推上前,夫主為親,你想想這種德行,謙德。

  夫妻雙方應該都這樣互敬互愛,都是把別人推到最頂上,自己謙卑下來。這裡
不是說光是女子把男子推為主,推到上面,男子就高高在上了,不是的。你看古人
的婚禮很有意思,古人男的去迎請女的,把女的娶回家,怎麼娶?駕着馬車到女方
家以後請女方上車,自己做車伕趕着車,駕車回來。女子是坐車的,男方丈夫是駕
車的,是做僕人,把女的放在上面。

  我們前面講過《易經》里的咸卦。咸卦是艮在下,兌在上,艮為山,兌為澤,
澤是講水澤,沼澤,這是講陰,艮是山,是陽,陽在陰之下,這一卦講婚姻,這是
最吉祥的。是什麼意思?這是男子在女子之下,讓柔在上,剛在下,使陰陽二氣這
樣互融互感,這樣的卦象是吉祥。

  所以本來女子在家裡面就有崇高的地位,根本不是重男輕女的,女德教育也不
是說男女不平等,這樣想法錯了。男女本來平等,而且自古以來女子,你看進家門
那一天,迎娶來的,她就坐車,她就在上。但是人老在上,這可就危險了。所以在
上位的自己心態一定要謙下,所以把先生推在上,夫主為親。你看看,這個家庭多
和諧,多美好,互相都把別人推到上位,都恭敬,相敬如賓,這一種婚姻才是最美
好的。

  這種恭敬只能要求自己恭敬對方,如果我有一念要求別人來恭敬的,你已經生
傲慢了,你的敬意已經不圓滿了,誠敬心就欠缺了。如果對方也同樣要你去恭敬他,
你要求他,他要求你,互相要求,就導致互相抱怨。這講的什麼?境由心造,你是
什麼樣的心,就造什麼樣的境界。你只一味恭敬他,你的心所造成的境界就是他來
恭敬你。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像照鏡子一樣,你看那鏡子里的人,你對他笑,他也對你
笑,你對他罵,他也對你罵,外面的人就是鏡中的人,那就是自己,自己的反映。
所以有過錯,肯定君子反求諸己,他不會埋怨對方。過去弘一大師《晚晴集》裡面
就舉這個例子,譬如你照鏡子,鏡子裡頭人鼻子上有個黑墨點,很醜。愚人看到這
鏡中人就會笑他,你怎麼這麼丑,鼻子上有墨點都不知道,就拿塊布去擦那個鏡子,
企圖把鏡中人的那個污點擦掉,諸位說能擦得掉嗎?擦不掉的。聰明的人他不去擦
鏡子,反過來擦他自己的鼻子,擦掉了,再過來一看,鏡子裡面的人也乾淨了。這
個道理很深刻,你要真懂得這一個竅門,那你跟任何人都能夠和諧,沒有不和諧的。
不和諧是自己心裡面有黑點,要把它擦掉,擦掉了一看,原來世界本來和諧,本來
是純淨純善的。為什麼?這是你本性本善所變現的境界,當然是本善,和諧。

  這裡講到,“前生緣份,今世婚姻”,這是真的,諺語所謂的“百年修得同船
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過去要是沒有這個因緣,這一生不可能結為夫妻,這個關
係肯定是很深的緣分。

  在《教女遺規》中,呂新吾先生寫的《閨范》裡面(也是女德教育,閨房的規
範),記載有這麼一個故事。這是宋末元初的事情,說有臨川人梁氏,嫁給了王家。
結果剛嫁過去沒多久,才幾個月,元朝的軍隊殺過來了。她丈夫跟她說,這些元兵
來了之後,我一定會被他們殺害。這個太太就跟她先生約好,說我們要是死於元兵
之手,那你將來要再娶的話,你還要娶我,大概這是講到來世。後來果然這夫婦兩
個人都被抓起來了。結果元軍的一個將領大概看到這個梁氏有幾分姿色,就想娶這
個梁氏,想玷污她。這梁氏也很聰明,她就跟這個元軍的頭領說,如果你能答應我
一個條件,我就可以答應你。什麼條件?你把我的先生放了,那我就從。這個頭領
就依了梁氏,把她先生給放走了。結果梁氏知道她先生走了以後,就對這個頭領破
口大罵,死不依從,最後就被殺死了。

  過了幾年,這個丈夫就想再娶一個媳婦,結果每次談婚,都談不成,於是就向
他的妻子禱告,他知道妻子已經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了。結果他晚上突然間夢到他
妻子。這個梁氏托夢跟他講,說我死了以後生在某某家,現在已經出生了,你要等
我長大以後來娶我。這個先生在夢里夢得很清楚,知道不是假的,為什麼?因為他
跟他太太有約定,說以後還要娶她。於是就按照夢中他過世了的這個太太的指點,
去找到那一家人,一問果然有一個女孩出生沒多久,於是就趕緊派人先下了聘禮,
等於是預訂好了,將來就娶她。問這一家人,這個女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結果正好
是他的妻子梁氏死的那一天,同年同月同日,真的就是轉世到他家。這是歷史上記
載,真有其事。確實,前世緣份,今世婚約,沒有緣的不可能走在一起,不是一家
人,不進一家門,真的是如此。

  呂新吾先生是明朝的大儒,他對這個故事還有一段評論,評得很好,呂氏曰:
“梁氏全夫之智,臨變不迷,從一之貞,再生不易。事不必其有無,然金石之操,
兩世猶事一夫。世顧有事一夫而懷二心者,梁氏傳不可不讀。”這是講到事夫之道,
最重要的是這種貞德,從一而終,沒有二心。他講梁氏“全夫之智”,她有這個智
慧,能夠保全她先生的性命。而且在這種困境危變的時刻她不迷,不屈從於強勢。
“從一之貞”,這個真是貞潔,正氣凜然,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對於性命看得很
淡,對於道德仁義、貞潔看得很重。這種人她即使要死她也不會迷,所以再世投胎,
她自己清清楚楚。“再生不易”,就是心沒有變,跟從這一位先生就跟到底了。
“事不必其有無”,這件事,有人說這可能是神話迷信,我們先不必談這個事的真實
與否,但我們想,古人既然有這個記載,一定實有其事。現在西方科學家都已經證
明輪迴真有,不是假的,西方用催眠的方法可以幫你迴溯到過去。你要是不相信,我
們就此不談,先談這個道理,通過這樁事悟這個道理。你看梁氏“金石之操”,操
是操守,操守像金石一樣的堅固,“兩世猶事一夫”,兩輩子都嫁同一個先生,這
個難得,如果沒有純貞的這種道義感,這種貞德,她做不出來。“世顧有事一夫而
懷二心者”,我們看看這世間,有的確實她嫁了一個先生,她還想着另外一個,二
心,心不定,慾念很重,這一種人作惡,她往下墜。那這種人,“梁氏傳”不可不
讀,這個故事不能不去細細地研讀體會,學梁氏的貞操。既然走到一起來了,這份
緣份,一定要珍惜。

  不管這個緣是善還是惡,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有善緣有惡緣,具體而言四種緣,
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但是遇上這四種緣,而且夫妻之緣,義重如山,不管是
什麼緣,善緣固然要把善增加,愈來愈善。惡緣,把它轉變成善緣,怎麼轉?你認
真落實婦道、女德,你就能轉了,所謂化怨為親,那這種就是屬於叫愛心,仁者無
敵了。仁者的心目中沒有敵對,不會說,這個先生對我怎麼這麼不善,這麼無情無
義,那你的心中有怨恨,有敵對,那就不是仁者了,仁者心里沒有怨恨沒有敵對。
所以要真正能夠在惡緣困境當中,還能夠修女德的,那必定是大仁德之人。怎麼修?
還是要從心地上修,在心地上化解對他的不平、怨恨。前生緣份,今世婚姻,他為
什麼對我不好?前生緣份,肯定是我前生對他不好,對不起他,現在我來酬償業債,
那我就歡歡喜喜地還債,我絕對不會去抱怨,去不平。債還完了,我還是一樣的對
他有這個恩義,情義,他就轉回來了,惡緣就會變成善緣了。我只一味地對他好,
對他有義,我不要求他對我如何,這樣的人那才是真正賢人,賢女。你真正明白了
境由心造的道理,沒有轉不過來的緣份,沒有消除不了的業障,關鍵是我們肯不肯
轉。就像舜一樣,父母對他下那樣的毒手,他最後能夠感化父母,這是大孝。如果
先生對我們要是下毒手,如果我們也能夠用智慧,用我們的仁愛感化他,那這是大
賢大義。

  我在國外認識一位女性的同修道友,這個女子長得也很標致,她的先生是一位
很有錢的富商,也是很強勢的人。據他太太跟我介紹,說她的先生原來是一個花花
公子,家里有錢,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太太出身比較貧寒,但是這個女性她很賢
淑,很有婦德,大概就被這位先生看中了。當時很多人都勸她,不要嫁給這個人,
他吃喝嫖賭都會有的,嫁給這個人你一生沒有倖福的。這位女子大概也是跟他前生
的緣份,她說我當時只看中他是對自己母親很孝順,這個人再壞也不會壞到哪里去。
嫁過去之後,自己就守在家里,家里是很大的別墅,有很多佣人,她就在家里操持
家務,相夫教子。先生的事情,如果先生不主動告訴她,她也不去詢問,特彆不會
管她先生說晚上為什麼不在家里過夜,去哪里了,交了什麼朋友,這些,太太不過
問。先生告訴她,她就很高興地去聽,去欣賞,但是沒有控制,沒有管制她先生。
結果久而久之,她先生也被感動了,後來這一家學佛了,學佛之後她先生回頭,這
以後很少在外面單獨過夜,漸漸地就沒有了,真的改邪歸正。所以真正你謹守着婦
德,可以最終把不理想的狀況也改變過來的。

  底下講,“將夫比天,其義匪輕”。作為太太,自己的那個心態,剛才講過了,
一定是對於先生十分尊重,而自己謙卑,修謙德,特別是女子,謙德是非常重要的,
其義匪輕。在《禮記》裡面講到,“夫者婦之天也,陽剛陰柔,天地之大義。夫恩
婦愛,人道之大經”。古聖先賢講的這些道理,那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丈夫為天,
太太為地,天地陰陽的交感,而構成了家庭。天地大義,人道之大經大倫,這樣的
家庭才穩固。如果說天不像天了,地不像地了,天被壓在了地下,地提到天上了,
這成了什麼?天翻地覆了,那這個家就不好過了。這男女不在其位,天和地不在其
位了,那就麻煩了。哪個重要?兩個都重要,沒有天不行,沒有地那更不行,但重
要的是天和地要保得其位,這就能夠長久,所以叫大義。

  在唐朝有一位賈直言,他的太太是董氏。因為賈直言犯了事情,被充軍到嶺南
去,路途遙遠,而且要充軍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歸來。當時董氏女子還很年輕,
所以丈夫臨行前對董氏說,我的死活都不可以預料,我去了之後,你還是趕緊嫁人
吧,不要等我了。結果董氏沒有回答先生的問題,而是拿了一條繩子把自己的頭髮
簪束起來,然後用一塊綢子把頭髮給封起來了,然後叫她的先生在綢子上籤了一個
名。董氏對她先生髮誓說,不是你親手回來把這個綢子解開,那這個綢子在我頭上
就從此不再解開了。如此過了二十年,她先生充軍刑罰已滿了才回到家里,發現他
太太那個綢子還綁在頭髮上,那個簽的字還在。賈直言看到這個情景,立刻親自替
他太太解開頭髮,準備給她洗洗頭,因為二十年,時間太久了,結果他太太頭髮全
部都脫落了。你看這位太太那種操守,真的把自己先生看作天一樣,把這種夫妻之
義看得比生命、身體要重得太多了!而且永遠就守着貞一,只嫁一夫這種貞潔,貞
操,沒有想過說要離婚的。這是真正義婦,真正是讓天地動容。

  現在大家學了傳統文化,逐漸意識到其實夫婦之義確實重要。雖然可能會遇到
不幸,有一個人先走,但是自己能夠守着這個節義,他的心是安的,他離開人世的
時候,他是無憾的,死而無憾。我們看到中國新聞網上中新社記者的報導,在2008年
中秋節,恰逢孔子的誕辰日,在北京有一百八十對夫妻結婚。他們面對着孔子的聖
像,在婚禮上宣誓永不離婚。他們這一百八十對新人,都認同家庭絕對不離婚的理
念,然後他們一起宣誓,在大眾面前,在孔子像前對着至聖先師孔子宣誓。他們面
對孔子聖像宣讀夫妻真愛宣言,他們念道,“對配偶獻上絕對的忠誠、永遠維護婚
姻的聖潔,不離不棄、相伴終身”。我們也對這個誓言很讚嘆,這是什麼?真正看
到傳統文化在復興。

  這一句“將夫比天,其義匪輕”,確實是非常的重要。既然是把丈夫比作天一
樣,對天我們要用至誠、謙卑、恭敬的心態,這是講我們的存心。女子未出嫁之前,
在家從父,將父比天,父親就像天一樣,母親就像大地一樣,敬父母如敬天地。那
麼出嫁以後,就一心追隨着丈夫來過日子,相夫教子,於是就將夫比作天。將對於
父親、母親那種盡孝的心,也移來用於先生,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對公公婆婆,這是
上一章“事舅姑章”我們講到的。我們特別提到這一點,為什麼女子出嫁從夫,這
個理很深。女子以陰柔為美,男子是有陽剛之氣,以剛為德,女子以柔為用,以柔
弱為美,這是符合自然之性的。如果女子陽剛之氣太盛了,這就不符合自然,就違
背自然。那麼柔弱的隨順剛強的,“夫剛妻柔”,這才有恩愛,就如同天地各得其位。
如果調換了位置,就變成天不像天,地不像地,天翻地覆。真正能隨順的,她才是
高尚的。

  《道德經》裡面給我們講出上善之德,上善若水。水,它能柔順,但是它能勝
剛強,所謂滴水穿石,正說明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
而鼓吹女子要跟男子所謂的平等,一定不甘心在柔順的地位上,要去爭強好勝,得
來的果報是自己會有煩惱、痛苦,家庭不能和諧。殊不知男女本來是平等的,本來
平等你再說個平等已經是多餘。男不能取代女的,女的不能取代男的,再講平等。
但是男女他們有不同的特性,不能說兩個特性都要相同那才叫平等,錯了,那不叫
平等。這是《論語》裡面講的“小人同而不和”,他要強調相同,但是就不和了,
和氣沒有了。“君子和而不同”,他強調和諧,有不同的特性,本來是平等的。就
好像手指,這五個手指你看看它長短不平等,你說一定要把五個手指搞平了,那個
高出來的切掉,跟那個矮的一般平等,這像什麼話?這就是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
同是它本來是平等的,只是有分工不同,特點有長有短、有高有低、有剛有柔,特
點不同而已。大家能夠分工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夫剛妻柔”,這是在平
等的基礎上講特性有別,隨順自然的天性,這恩愛、和諧才能夠保持長久。明白這
個道理,這就知義,真正人不學不知義。這個義是什麼?就剛才講到的,“將夫比
天,其義匪輕”,這個義。那麼男子對女子也是一樣的義,男子看女子也應該把女
子看作是自己的天地一樣,女子看男子亦復如是,可以為對方捨身。

  今天,我看到一份報導,這是記述了在2007年10月23號發生的一個真實感人的
故事。事情發生在美國,一對夫妻,這個夫妻之義,我們看到美國人也一樣有,西
方人也有,他沒學過中國傳統文化,但是他也能行出義來,為什麼?我們想到“人
之初,性本善”。這個故事是講一對新婚的夫婦,男的是哈佛大學經濟學研究生三
年級的學生,女的是哈佛大學考古專業在讀的博士生,一對高級知識份子。男的叫
達維爾,女的叫比妮,都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他們剛剛結婚,就相約去美國一個著
名的原始森林保護區去游玩。他們是8月15號結婚的,10月23號去玩。因為這個女的
是個考古學家,所以也特別喜歡去旅遊,。這對新婚夫婦一起登上了一座高達千米
的山崖,看到懸崖長出的那些松樹姿態特別的優美,於是他們就拍照,丈夫給妻子
拍照。

  為了選更好的拍照角度,這個先生就坐到一個斜伸出懸崖外面的一個樹枝上。
結果沒想到突然這樹枝就斷裂了,他沒反應過來,一下子身體就掉下去了,墜入了
懸崖。太太在旁邊看到了,驚呆了,等她回過神來以後趕緊呼叫她丈夫的名字,探
頭往這個千米深的懸崖下看,發現她丈夫竟然掛在一個山藤上,長在懸崖上的一個
小藤樹,掛在那,沒掉下去,他在呻吟,顯然受了重傷。這個山藤主幹大概像碗口
粗,她先生的左手緊緊抓住山藤,右手垂了下來,骨折了。新婚太太見到這個情景
就大聲地鼓勵他要堅持住,她要馬上下來救他。但是那個地方山勢險要,懸崖峭壁,
很難救援。這個太太首先打手機呼救,救援隊伍就在趕來的路上,但是在這種原始
森林區很難發現目標。她打了電話,這時候又看看她先生在底下很痛苦,她想着不
能只坐在那等,於是她把隨身帶的一條登山用的繩子拿下來,然後拿着刀,劈一些
樹枝,把它做成一個小梯子,用繩子跟樹枝扎起來做成一個梯子,然後從上面把梯
子垂下去要救她的先生。做了二十分鐘就把梯子做好了,然後她就把梯子綁在一個
樹幹上,希望讓她先生爬着這個梯子上來。但是她先生已經骨折了,沒有力氣去往
上爬,而且爬的是非常危險,底下就是千米的深淵。

  這位太太叫比妮,比妮就想到自己要下去救他。於是她就順着梯子這樣一步一
步地往她先生那個山藤的地方爬下去,盡管她先生呼喊她不要下來,說太危險了,
但是比妮還是往下。在懸崖峭壁上爬梯子那可真是危險之至了,而且她也沒受過專
門的訓練,那真是不容易。好不容易一步步攀到了這個山藤的位置,然後這個太太
把一隻腳搭在這個山藤上,然後慢慢地把身子移過去用一根繩子把她的先生的腳先
綁住,綁在山藤上,保證她先生不會掉下去。然後她先給她先生做包紮,因為她的
先生已經流血流了很多,而且骨折。包紮好後,就勸她先生,說可不可以我們一起
爬上去。

  可是等到他們剛剛打算要往上爬的時候,忽然間山風刮得很厲害,當時又下起
雨來。山風竟然把這個樹梯吹得抖來抖去,以至於樹梯上面綁着樹幹的那個結點已
經鬆散開來。緊接着幾根橫木掉了下來,這個梯子上的小橫木都被吹散了,不一會
兒連整個梯子也都被吹掉。這個時候比妮已經跟她的先生同時站在那個山藤上,就
是等於兩個人的重量壓在山藤上。因為重量太大,山藤所攀住的那個石岩,石頭一
塊一塊地往下掉,而且愈掉愈多,眼看着這山藤可能支撐不住兩個人的重量,會倒
下去,一倒下去那兩個人同時墜落山崖。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他倆都知道這下
可完了。這個男的達維爾就對他的太太說,你聽我說,我現在已身受重傷,活下去
也是個廢人,我們兩個不能一起死,必須有一個人活着,請求你把我這個繩子解開。
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這個男的想要跳到山崖下去,使到他的太太能夠在這山藤上
還能存活。但是這個太太就死死拉住她的丈夫,就跟他講,說不行,你還年輕,你
必須活下去。兩個人就爭了一會兒時間,太太就說,說親愛的達維爾,沒有時間再
爭了,請答應我,你要活下去,下輩子我還做你的妻子。說完這個話之後,這個太
太就縱身從千米高的懸崖上跳下去了,這個先生要抓也抓不住。

  後來等到救援隊派直升機把掛在山藤上的達維爾找到,救援下來,然後又下去
找比妮的屍體,那已經是血肉模糊。她的左手還緊緊地抓緊着,打開一看,原來是
為她先生剛剛包紮好的那個半截紗布。這個太太為了搶救她的先生自己獻出了生命。
這個故事被《芝加哥論壇報》以及多家媒體報導之後,在全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許多的美國國民都紛紛到了哈佛大學,這是比妮的母校,為這位偉大的妻子獻上鮮
花,並且稱她是美國女性的驕傲。這個實例真正詮釋了《女論語》裡面講的將夫比
天,其義匪輕。

  雖然自己已經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是有光明的前途的,這位新婚的太太在危
急的時刻,能夠把自己的生命舍掉,在大義面前可以捨身取義,而義盡則仁至。我
們看到這個案例確實也很感動,美國人也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自己反省一下自
己,在大義、大節、危急的時刻,我們能不能夠也學這位比妮一樣,捨生取義。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當中,一位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軀體頂住壓
下來的預製板等瓦礫,讓自己懷里的孩子得到安全。最後救援部隊把母子救出來的
時候,母親的屍體已經僵硬,但是她的脊梁仍然堅挺,懷里的嬰兒還在熟睡。看到
嬰兒的身上包着一個手機,手機上有母親最後的留言,上面寫着:親愛的兒,如果
你還活着,你一定要記住,母親永遠愛你。這都是其義匪輕。

  我們學習聖賢文化,就要在大難當頭的時候,像她們一樣做出義舉來,在大難
當頭的時候,我們能夠捨生取義。如果在大難當頭時貪生怕死,那未必能不死,而
且靈魂一定往下墮落。所以平時我們要看得破,認得清,人這個生命絕對不是一世
就了結的,生生世世,無量的生死。身命舍掉那是小事情,捨生取義,義是大。在
必須要抉擇的時候,可以舍小取大。今年以來我們看到的自然災難特別多,隨時都
有離世的危險,未來有沒有危險?肯定有,而且還有可能愈來愈多。我們遇到這樣
的一種情形,這樣的一種時代,雖然是不幸,也是值得慶幸的。為什麼?在這樣的
時代當中,縱然突然離世,只要我們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就很可能讓我們靈性快
速地提升。

  所以常常問問自己,我對我自己的身以及身外之物能不能放得下?要認清這個
身是暫時的假身,不是自己,別把它誤認為是自己,那隻是一個臭皮囊,那隻是一
件衣服,隨時脫下來可以換件新衣服。你有這樣的認識,捨生取義你才能做得出來,
要不然難免也會貪生怕死。貪生怕死躲避災難,要知道該是你的還是你的,躲不過
的。君子樂得作君子,所以大無畏、從容來接受。小人冤枉作小人,想躲避,以成
全自己的不義,結果不義是成全了,陷於不義之地,那個生命就算保全了,這類人
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豬狗不如,人見人啐。這些事情平時要多參透,要把自己
的物慾、名利、自私徹底放下,你自然就能夠成全你義理之身。

  《弟子規》上“入則孝”,就是教我們從事親做起,首先我們要有孝心,能夠
犧牲自己來幫助父母。假如我在這個境地上,在山藤上的人是我的父親,或者是我
的母親,當我跟他在這個山藤上,山藤不能支撐兩個人的重量的時候,這個時候我
能不能縱身跳下去,問問自己。你如果回答說是能,那你就是孝子、孝女。然後把
孝心擴展,嫁到了夫家,以孝心對公公婆婆、對丈夫,試問問自己,假如山藤上另
一個人是我的公公,或者是我的婆婆,我能不能夠也縱身跳下?如果能,你就是盡
孝。那是我的丈夫,我能不能縱身跳下?所以《孝經》上講,“夫孝,始於事親,
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從事親、從養孝心開始,把孝心養成了,移孝作忠,事君
是忠。嫁到了夫君家,夫就是君。事君如同事父、事母,事公公婆婆如同事父母,
一生都堅守着這樣的道德、仁義,你就是立身,終於立身。終就是終點、終極,一
輩子都這麼做,死而後已,到生命的終點了。所以《弟子規》裡面“入則孝”的內
容,也可以用來作為事夫之道。

  底下的經文體現出來,下面講。

  【居家相待。敬重如賓。夫有言語。側耳詳聽。夫有惡事。勸諫諄諄。莫學愚
婦。惹禍臨身。】

  這是敬夫,以敬父母之心敬夫。《孝經》上講的“居則致其敬”,用在丈夫身
上也是一樣的。前面講的,女子出嫁把丈夫看作自己一身之主,這裡面夫妻之間的
恩義、道義、情義含有了君臣之義,所以對於丈夫能夠盡忠盡義。對待丈夫也講相
敬如賓,像賓客,為什麼?因為夫婦關係太親密。往往人過於親密,會有放逸,會
不注重禮儀,所以這裡提出“敬重如賓”,像賓客一樣。賓客,外人就得講禮儀,
對待夫君禮儀不能夠缺少,這是講到這層意思。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晉國有一個人叫做卻缺,他跟他的太太就是相敬如賓。有
一天,卻缺在田間勞動,妻子按慣例每天都是送飯到田間。結果被路過的一位叫臼
季的將領看到了,發現這個太太對她的先生畢恭畢敬,把飯食能夠恭恭敬敬地捧上
給先生來食用,真是舉案齊眉。先生也是很莊重的接受太太的這份供養。讓晉國大
夫臼季看到這樣的一個舉動,就非常的讚嘆,他講,“敬,德之聚也”。一個人能
夠有敬,有誠敬心,他必定有德。這樣的人請他出來治國安民,他能夠以德治國,
所以就向晉國國君推薦,晉文公就用他做將領。卻缺果然是有德有才,從政多年,
為晉國立下很大的功績。他歷事數君,沒有見過他失誤,在晉國是少有的穩健的政
治家。

  呂新吾先生,明朝的大儒,對卻缺夫婦有這樣一段評價,他說,“夫婦非疏遠
之人,田野非幾席之地,饁餉非獻酬之時,卻缺夫婦,敬以相將,觀者欣慕焉,則
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可知矣。余嘗謂閨門之內,離一禮字不得,而夫婦反目,則
不以禮節之故也。卻缺夫婦真可師哉!”這是講到夫婦之間不是疏遠的人,很親密。
在田野裡面也不像自己家里一樣,不是在家里自己一室之內。饁餉,就是送飯的時
候,也並不是好像獻報酬的時間。在一個生活小節上,卻缺夫婦都能夠這樣的敬重
如賓,互相都恭敬、講禮,讓觀看的人在旁邊看到之後非常的欣喜羨慕,這一對夫
婦難得!就可以推想到他們倆事事有容,在在不苟,在生活小節上,每一樁事情上
那都是不缺禮節,不會苟且。一絲不苟,德就在其中,德是什麼?誠敬心。人有這
樣的誠敬心,有什麼事辦不好?所以呂新吾講,“余嘗謂閨門之內”,余是我,我
曾經說在閨門之內,就是夫婦之室當中,“離一禮字不得”,不能離開禮,夫婦也
要講禮,也要互敬。往往夫婦反目,鬧彆扭、鬧矛盾的,都是缺了禮節。夫婦之禮,
就如同賓客之禮一樣。

  現在你看,有幾家的夫婦能夠注重這些禮節?先生出外出差回來,有沒有想到
給太太帶一份禮物?太太上街有沒有想到給先生添置點什麼?在一起生活幾十年,
會不會在生活小節上也就隨意了,沒把對方看在眼里?這樣往往有之,矛盾都是從
這些忽略的細節中形成的,不可不慎。“卻缺夫婦真可師哉”,師就是我們的老師,
我們的榜樣,真是難得!這就是夫婦之間講求禮儀。

  “夫有言語,側耳詳聽”。就好像“父母教,須敬聽”一樣,這是對於丈夫的
尊重,不會怠慢。在《呂新吾閨范》裡面講到一位呂榮公夫人,常常跟別人講做夫
婦之道。她跟她的先生在一起相處六十年,這個婚姻可是長了,六十年的婚姻,從
沒有說有一天會打架吵架,爭得面紅耳赤,沒有過。從年輕到年老,夫婦之間坐在
坐席上的時候,都不會隨意,也沒有嬉笑,這真正是夫義婦聽,夫婦之道做絕了。


  《易經》上有家人卦,“易之家人曰:夫夫婦婦而家道正。”夫義婦順,家之
福也”。夫夫婦婦,第一個夫是名詞,第二個夫是動詞,婦也是這樣,第一個是名
詞,第二個是動詞。什麼意思?做丈夫的要像個丈夫,做太太的像一個太太,也就
是各行其道,這個家道就正了。在這裡面要知道,我只要求我自己做到,我不要求
對方做到。我要要求對方做到,那可能永遠辦不到。你有要求的心,和順就沒有了,
那是一種控制佔有的念頭,要按照我的意思辦,他得尊重我,他不尊重我我就不尊
重他。你看,你這個是講條件的,控制的念頭,強制的心理,這樣跟人交往,關係
就肯定很難融洽。只要求自己做,不要求別人做,別人自然得到感化。能夠夫義婦
順,這家就有福了。丈夫講求道義、恩義、情義,太太能夠柔和恭順,這一家和氣!
和氣生財,財就是福,和氣生福,那子孫長遠,家道長遠。

  那有人說,如果夫不義的時候,怎麼辦?婦還要不要順?還要順。但是你要知
道順是順義,夫義婦順,順的是義,不是講順的是夫。如果夫不義?夫不義,我們
能夠隨順着義,而能夠感化夫,讓他歸於義,這個順才是有智慧。這不是盲從,不
是講助紂為虐,幫助丈夫干壞事。丈夫干不義的事情,偷雞摸狗,殺人放火你也跟
着順,這就錯了。

  在《德育課本》裡面有講到一個故事,“蔡氏止盜”。這講的是宋朝有一個女
子蔡氏,她出嫁以後,她的先生跟一些惡少常常來往,終日無所事事,出去遊手好
閒,於是蔡氏就勸諫他,可是屢勸不聽。沒過多久,她先生就拿着不少錢回到家里
來,蔡氏就拒絕,對她先生說,“假使你拿進家里來,我就要告官府”。最後她的
丈夫就跟眾人約定,瞞着他的太太出去,後來還是被這個太太發現。於是在後面追
着大呼,要止住他,而且說,“你要再不停,我就告鄉里”,這時候眾人就散去了。
她先生很生氣,屢次打她,可是這位太太依然堅持。後來事情敗露,那些歹徒都被
抓起來,犯了罪,被抓起來。因為這位先生被蔡氏看得很緊,沒有參加那些惡少歹
徒的犯罪行為,所以唯有這個先生得以倖免。這時候他才悔悟,知道太太對自己真
是非常有情義的,於是改過自新。這就是夫義婦順。夫真的有義,婦就要順;夫要
是不義,太太不是說我就離開,不要了,那自己也不義。而能在這當中勸諫,真正
像《弟子規》上講的,“夫有過”,我們改一個字,《弟子規》是“親有過”,我
們講“夫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蔡氏真正做到了。

  再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周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陶答子的人,在陶這個地方做
了三年官。可是做官並不是很廉潔,家財愈來愈多,比沒做官之前富裕了三倍,但
是民間對他的傳聞都不好,這是個貪官。他的妻子規勸他好多次,可是這個先生都
不聽從妻子的勸告。過了五年,他的家里愈來愈富裕,車子居然有一百乘。結果他
辭官歸故里的時候,宗族的人都殺牛來慶賀他,“你做官真有成就,變得大富大貴。”
唯有他的妻子抱着兒子痛哭,結果婆婆很生氣,說:“你真是不識抬舉,這麼喜慶
的日子你還在這哭,多不吉祥。”這個妻子就說,“丈夫在陶這個地方做官,家里
富了,可是國家窮了,這可不是好事情,這是敗亡的徵兆,現在已經看到。我情願
跟我的小兒子一起逃避,能保住這一家的香火。”婆婆聽了很生氣,於是就真的把
這個太太和她的兒子趕走了。過了一年,果然天子問罪,陶答子因罪被殺頭。而他
的母親因為年老所以免罪,可是沒有依靠,後來陶答子的妻子就把婆婆接來奉養。


  這個太太有智慧,雖然丈夫不義,但是她能順着義,並沒有被財利的假象所迷
惑。一般人沒有學過聖賢之道的,難免會喜財而輕義,重利輕義。往往有先生因為
太太愛財,而去貪污、去犯罪,這是做太太的不賢。而陶答子的妻子在這樣的情形
下,能夠苦苦規勸自己的丈夫改邪歸正,雖然最後沒有能夠成功,但是至少她自己
守着義,而又能夠想到保留夫家的香火,最後接婆婆來奉養,這都是代夫行義。

  孔子在《論語》裡面講到,“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無道的時候,看
到國家、人民窮了,自己居然富了,這樣的富貴是可恥的。太太懂這個道理,難得!
這個先生正應了《太上感應篇》講的話,“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
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貪不義之財,就好像吃用屋簷水滴漏下來的水泡肉,
有劇毒的。餓了吃這種肉,立刻會死。渴了,喝鴆酒,是毒酒,也是立刻死。這是
講到夫義婦順。

  還有太太相夫教子,這也是義。相,就是幫助,幫助當中最重要的,幫助丈夫
立德。在《後漢書》裡面記載着,東漢時期河南樂羊子這個人,娶了太太,記載沒
有說她姓什麼,就叫樂羊子妻。羊子有一次走在路上,撿了一塊金子回到家里,給
他太太。太太說,“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金以污其行
乎!”太太講,我聽說有志之士不喝盜泉的水,不義的東西碰都不碰。廉者,廉潔
的人,不去接受嗟來之食。嗟來,就是喚你過來,我給你吃,很傲慢地去贈予。對
於一個有操守、有人格的人,不會接受這種所謂的施予。所以在路上撿了金子,那
不就是污染了自己的德行嗎?你看看,太太正氣凜然幫助丈夫改過自新,所以羊子
很慚愧,於是又把金子放回原地。

  後來羊子尋師求道,學了一年就回來了。他妻子就跪下來問他,為什麼你回來?
羊子講,也沒什麼事,就是很想你,回來看望看望你。這個太太這時候就拿了一把
剪刀,到了她紡織機旁,就對她先生說,你看紡織蠶絲,一縷一縷慢慢地把它集結
成布匹,從一寸到一丈,到成匹。如果現在還沒有織完,我就把它剪斷,那不就是
把日積月累的功夫全都荒廢了嗎?夫君你求學,如果還沒有學成,中道而還,這不
等於我現在沒織好布就把它剪斷一樣的道理嗎?羊子聽到他太太這麼樣的話,也非
常地慚愧和感動,於是立志求學,不學成就不回來,結果一學就學了七年,沒有回
家。這個樂羊子妻就在家里非常懃懇地奉養她的婆婆,靠紡織為業奉養婆婆,而且
有多餘的還能夠託人常常送東西給羊子,供養他學業。

  有一次有盜賊進入只有他們婆媳的家,這個盜賊看到樂羊子妻長得有幾分姿色,
就想要玷污她,就把她的婆婆劫持住,讓樂羊子妻就範。樂羊子妻拿着刀出來對這
個盜賊說,你放掉我婆婆。這個盜賊說,你要是不從我,我就把你的婆婆殺掉。結
果樂羊子妻仰天痛哭,舉刀就自刎了。這個盜賊非常的慚愧,被這種香閨正氣所震
懾,把她婆婆放掉,就逃跑了。後來當地的太守聽到這樣的義事,於是對樂羊子妻
用厚禮給她安葬,而且給她謚號叫貞義。貞操的貞,義就是道義的義,這就是樂羊
子妻助夫成德。

  呂新吾先生對這段典故有一段評價說,“呂氏曰:賢哉,樂羊子之妻乎!遺金
不受,臨財之義也”。這是路上撿到的金錢不接受,這屬於不義之財。所以面對財
能夠守住義,該接受才接受,不該接受分毫不取,這是她的第一德。第二,“樂守
寂寥,愛夫之正也”。幫助她丈夫去求道、求學,自己甘心守着寂寞,孝養婆婆,
讓丈夫安心,愛夫之正,丈夫做的是正事,走的是正道,這是護持她丈夫。“甘心
自殺,處變之權也”,把生死看得很淡,真正捨身取義,在盜賊威逼的時候,以自
殺做為臨機處置的手段。處變之權,權就是行權方便,用這種善巧方便來止惡,解
救她的婆婆。“值此節孝難全之會,一死之外,無他圖矣”,確實在那種情景下,
這個所謂節孝難全。盜賊要強迫她,她失節,否則就要殺她的婆婆,這不孝。節操
和孝順很難兩全之時,以一死而結束生命,就兩全了,沒有別的企圖,沒有別的想
法,正氣凜然。這是助夫成德,捨身以成全道義,這是夫義婦順,我們看出順的是
義。

  講到求學,樂羊子他去求學求法,他的太太護持他。這就使我聯想到,我們恩
師提到要復興傳統文化,必須要重建中華傳統家道。中國,家是文化、道德、精神
的一個載體。過去《大學》裡面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現
代人對這個家沒有很深的觀念,以為兩口子結了婚就是家,那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家。
傳統意義上的家是什麼?像古代以血緣關係建立的家,四代、五代同堂的,這是常
有的事。明朝鄭濂一家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這叫一個家。能齊家就能夠治國,
就能夠平天下。現在家沒有了,這樣的大家庭確實重新建立很難。

  那我們恩師講到,既然不能以血緣關係重建真正意義上的家,就應該以道義來結
合,尋找新的載體,在這種載體裡頭,就是新的意義上的家,落實五倫八德。我們
師父講,要把一個企業做成家,一個團體做成家,任何的團體都像一個家一樣。譬
如說企業的老闆,就是老闆愛員工像愛兒女一樣,落實父子關係,落實君臣關係。像
在我們協會,專門弘揚聖賢文化的,這也是個家。在這個家裡面,我們要恢復家道、
家風、家學、家業。那家道是什麼?家道就是五倫大道;家風就是八德,五倫八德;
家學,儒釋道傳統教育,這是我們的家學;家業,弘揚正法,普利眾生,弘法利生
是家業。所謂荷擔如來家業,這是我們協會的工作。

  我曾經向恩師老人家請教,我說在一個協會道場,這樣的一個大家庭裡面落實
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這五倫當中四倫我都比較能夠理解,
也比較容易落實。父子,有長輩有晚輩,這就像父子一樣;兄弟,是同輩的,大家
都是兄弟姐妹;君臣,協會裡面有執事的,有領導,還有被領導,那是君臣;還有
朋友,大家是同修道友。夫婦這倫怎麼落實?我自己有一個想法我就向恩師請教,
不知對不對?請老人家來印證。我說在一個協會,一個道場裡頭,當然沒有講夫妻
關係,但是一個家裡頭男主外女主內,這有主外和主內的關係。什麼是主外?弘法
的是主外,護法的是主內。這弘法的在台前,上台來講經弘法,他是面對大眾,這
是主外。那護法是在幕後,護持道場,默默無聞,別人也不知道他的這個工作,但
是他的工作非常重要。可不可以把夫婦這倫在道場裡面就改換成弘護?不管是男的、
女的都可以做弘法,也可以做護法,這裡不用性別來分,而以分工來分。正如樂羊
子妻護持樂羊子求學、求道。弘法的人才要培養,他要天天講課不斷,護持的人就
很重要。這個想法,恩師聽了點頭,說是這樣的。所以這五倫關係真的是一樣可以
落實,道場就是個家,大家以道義相結合,有共同的事業、共同的目標,弘法利生。


  所以我自己也非常的感恩,能夠在協會得到眾親人的護持。現在每天中午協會
都派人來送飯,本來是我自己做飯的,在寮房裡面做。但是協會考慮到我備課很緊
張,希望我少在這些家務活上分心,就給我送午飯,早餐我自己做。還特別幫我處
理不少的雜事,使我不用管雜事,能夠專心於經教,他們是真正在護持。

  在五倫關係當中,五倫講十義,弘護,這與血緣關係裡面的家庭當中的夫義婦
聽類似,這個義就是你要做的事業是道義的。我們發願以弘法度生為己任,荷擔聖
賢家業,這個也是屬於義。那麼護持的人,關鍵在於能夠以柔順的態度輔助弘法的
人。像在協會每天講課、講經,我們恩師上人每天講兩個小時,我也是至少每天講
兩小時,有時候每天講四個小時。這個護持者就是讓弘法的人能夠專心,不要為雜
事分心,使弘法的人能夠真正最大限度的來廣度眾生。護法的人做配合的工作,包
括我們協會流通法寶,現在有網絡、有衛星,還有各種流通的渠道,都要護持的人
真正得做這些實際工作。

  我們恩師常說,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力於過去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不
僅是護持恩師的吃住生活,更重要的是護持他老人家三十年講台不中斷。在他那個
年代不容易,因為沒有人講經,在寺廟裡面也不給你講經,所以當時韓館長只好怎
麼樣?到處藉地方、租地方,拉聽眾來讓恩師每天練習,沒有一日間斷。所有雜事
都處理好,不讓恩師操心,讓他能夠專心於經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得以成就。
現在要弘法比過去來講容易、方便,為什麼?有沒有聽眾在現場,這都不是問題。
有攝影棚、有網絡,以後可以制光盤,同修也不一定要在現場,弘法比以前方便了。
但是至少也要有一個攝影棚,有一個網站,還要有相應的設備,這能保證弘法。

  對於法脈的弘傳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下一代的弘法人才,這叫傳燈。這跟
在家里一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家里妻子的天職相夫教子,主要精力要
擺在留後這上面,因為有沒有後代,做太太的她負大部分的責任,有好母親才能有
好兒女,才能有好後代。就像周朝三太,三位女聖人生的都是聖人,所以能夠使周
家的基業有八百年長盛不衰。這個相夫教子,我們用到道場裡面改成弘護。相就是
幫助,所以護法的人兩個職責,一個是護持弘法的人每天講課不斷,另外一個還有
更重要的,培養下一代,這也是護法需要做的事情,要創造培養弘法人才的條件。
我們恩師講,他現在從弘法退下來要做護法。為什麼?因為他都經歷過,他有經驗、
有智慧,他知道怎麼護。而培養人才,那是最最重要的,使法脈得以不中斷,就像
在家里延續香火一樣,這延續的是法脈,聖賢的血脈。

  對於這一點,我自己平時也在思考,我們現在每天很努力地來學法,講課能不
斷,講上三十年大概也能夠有所成就。這是很幸運,在恩師的指導之下,這真是無
量劫來稀有難逢。但是光我自己成就不行,法脈要往下傳,現在就得考慮到培養弘
法人才。就好像一個家庭,中年人如果還沒有孩子,那就是很值得憂慮的。我現在
也是中年了,當然也有不少的父母跟我也提過,說想要把孩子送到我這裡,讓我來
教,可是我沒有這個條件,我自己要學,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這個需要什麼?護法
來發心。就好像家庭里母親的角色,這個事情,你說父親也能幹,但是父親主外,
母親主內。等我三十年以後,這些孩子他長大了,他也真正能夠繼承弘法利生的事
業,要不然那時我老了,那就後繼無人,那真的是對不起佛法,對不起恩師。

  所以如果真正有人發心,能夠培養幾個孩子,現在可以找十歲上下的,都可以。
以私塾這樣的方式來帶,主要推行紮根教育,把儒釋道三個根扎好。我們培養孩子,
培養年輕人,培養個二十年,二十年我都將近六十歲,那時候我也可以來做護法了。
那時候我來帶,可能真的就可以有後。所以不可以讓聖賢血脈在我們手上中斷。這
就需要什麼?弘護一體,同心協力。做這種工作要無私無我,不能有絲毫私心,才
能夠把聖賢教育的家道、家風、家學、家業繼承下去。

  這個護法者比弘法者更重要,所以恩師常講護法功德比弘法要大,這真的是如
此,沒有護法就不可能有弘法,更不可能有法脈的相傳。護法的要有聖賢之德,像
周朝三太,聖人。《關雎》一詩,我們第一講的時候學的,講后妃之德第一就是沒
有嫉妒,護法人不嫉妒弘法人。嫉妒,凡人難免有之,看見你上台講課,受眾人的
仰慕,自己默默無聞躲在幕後,心里也不滿意,這是嫉妒。嫉妒弘法的,甚至障礙
弘法,那就不是護法。像后妃,你看能夠輔佐文王,自己沒有嫉妒,她甚至還能夠
廣求淑女來輔佐文王,她也不嫉妒其他的嬪妃。那是完全沒有嫉妒。為什麼?她無
私。無私才能做到不嫉妒,沒有傲慢,沒有自私,沒有名利心,沒有貪瞋痴慢的煩
惱,沒有控制佔有的慾念。護法的有時候對弘法他也會控制佔有,這是我護的,人
家來他就會擋住,或者一定要求弘法按照他的意思來辦事。用自己的意思左右弘法
的事業,這個因果就大了,所以護法者真是不容易。怪不得恩師講,什麼人能做護
法?真正聖賢,真正成就者,發大菩提心的,他的境界要比弘法人還要高,這法才
能護得好。境界低過弘法的,你怎麼能護得好?比弘法低的,充其量只能做做幫手。真
正做護法的,那要有很高的智慧,多年的豐富的經驗、閱歷,還有他要有福報,那
才能夠做得好。這真正是眾生要有福,我們這樣的期許,但是需要菩薩來發心。

  下面我們來看底下一段。

  【夫若出外。須記途程。黃昏未返。瞻望思尋。停燈溫飯。等候敲門。莫若懶
婦。先自安身。】

  這是講到丈夫出門的時候,做太太的在家等候。對於丈夫出門的行程,我們要
了解,要懂。如果是丈夫萬一沒有按照行程歸來,那我們還要去打聽一下,是不是
出什麼事了,要怎麼樣幫助他。丈夫去哪里都要非常明瞭,以便隨時保持聯繫。如
果是出遠門,應該常常寄一封家書安慰安慰先生,讓先生做事也好,求學也好,不
要有後顧之憂。如果不是出遠門,當天回來的,“黃昏未返”,到了黃昏時分還沒
回來,這就需要“瞻望思尋”,在那裡翹首盼望,這是一種對於丈夫的那種敬愛之
情。“停燈溫飯,等候敲門”,把燈留住,沒有燈摔一跤,那就麻煩了。古時候是
油燈,現在燈就方便了,開着燈,方便出入。把飯菜留好,還溫在鍋裡頭,丈夫回
來,隨時可以去食用。“等候敲門”,丈夫不回來,我們不能夠先休息,坐在堂中
等候。“莫若懶婦,先自安身”,這懶婦就是看着丈夫沒回來,自己就睡覺了,又
沒燈、又沒火、又沒吃的,先生回來餓着肚子,這就生煩惱。所以對於丈夫要有這
樣的愛心。對於先生出外,自己內心里有盼望,但是沒有控制,把控制佔有的念頭
放下,這就是順,修自己的隨順之德。

  在周朝的時候,宋國有一個叫鮑蘇的人,他的妻子非常賢淑,嫁到鮑家之後,
相夫教子,奉養婆婆,非常謹慎,非常的盡心。結果鮑蘇在魏國做官,我們講在外
面有外遇,又娶了一個太太。鮑妻在家里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她並沒有忿恨,反而
在家里更加盡心地來侍奉婆婆。而且常常還叫來往的人捎點東西,捎封信給她的丈
夫,去給他問候,而且特別還給他的二太太捎上禮物。結果有人就跟她講,說你丈
夫已經在外面有外遇,已經又娶了一房,你就可以離開他了,你還何必對他這麼好?
結果鮑妻就說,婦道就是從一而終,嫁一個丈夫就不更改,就是丈夫死了,也不改
嫁,也不再嫁。我每天甘願奉養公公婆婆,甘心來做鮑家的媳婦,專一不二。如果
說是嫉妒丈夫所喜愛的人,這叫貪淫,貪淫是做婦人最可恥的事情。所以她對於自
己的婆婆愈加的孝敬。後來宋國的國君知道了這個事情,特別地表彰她家,在她家
門上面寫着“女宗”兩個字。

  這個鮑妻難能可貴,她的先生對她不義,在過去還好,因為男子娶妾也不算違
法。現在就不行,現在這是屬於違法行為,一夫一妻制,不能夠搞兩房。但是丈夫
怎麼做是他的事情,我們剛才講的,只需要我自己去行義,我不要求對方行義,這
是所謂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於丈夫,我們恆順他,我只是守着這個義字,最
後讓他也能感動,回頭。這當中修的是一個忍,百忍成金。而忍不是說我心里很有
氣,我故意憋在心里,我不把它釋放出來,那個不叫忍,那個是自己蹧蹋自己,你
會得病,會長腫瘤長癌症的。忍是什麼?心裡面沒有,不看丈夫的過錯。六祖惠能
大師有一句名言,叫做“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任何人的過錯,我都不
見,這是真修道人。丈夫有過錯,我要不要見?我知道他有過錯,但是我不擺在心
上,這叫不見,我還是守着我的義。

  這是《道德經》講的,“上善若水”,像水一樣。你看它流到哪里都能夠適應,
流到一個圓的池子里它就是圓的,流到方的池子里它就是方的,不管是方是圓,它
都能夠恆順。《道德經》上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講不爭之德。你看水,它沒有跟任何的萬物相爭,但是它又利益萬物,動物、植
物都離不開水,離開水就不能成活。善利萬物,但它不爭,能夠不爭,它就無往而
不善,所以叫上善若水。上是最上,沒有比水的這種德行更善,我們要做上善之人。
你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是上善之人,你得向水學習。水是謙德,不爭就
是最上,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挑剔,沒有對立,這是孔子講的,“無可無不可”。
自己只安處在最下位,水都往下流,它只是到下位去,它不會跟人爭,水不會衝上
去的,水都是往下流。那個火就往上冒的,火是什麼?怒火,發脾氣的火往上冒。
水往下流,謙卑。你能謙卑,火就上不來,水能克火。所以女子,一般我們有聽過
民間講的,說女子就像水一樣的美。美在哪兒?上善若水,謙卑,不爭。處眾人之
所惡,所惡就是所厭惡的,眾人都喜歡高,喜歡上,但是水處在下,眾人不喜歡的
地方它去,這種德只有聖人有。聖人能處眾人之所厭惡的地方,而非常的泰然,真
正是安貧樂道,守謙忍辱。他連忍辱的那種念頭都沒有,很自然,這是幾於道。幾
就是近,接近,跟道相接近,你差不多也就是聖人了。

  你看看這個鮑妻她有上善之德,對於先生這樣柔順,一般人沒有。只求把自己
該做的本份工作做好,敦倫盡分,而不去爭強好勝。對於先生過錯能夠包容,能夠
忍耐,而去感化。不僅感化一家,還感化一國,連宋國的國君都賜給她“女宗”這
兩個大字,說明國民都受她感化,向她學習。這種涵容的心量,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再看底下一段講夫有病的時候,病則致其憂。

  【夫如有病。終日勞心。多方問藥。遍處求神。百般治療。願得長生。莫學蠢
婦。全不憂心。】

  事夫如事父,《弟子規》上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對
丈夫也一樣適用。丈夫要是有病在身,“終日勞心”,小心看侍,要周到的來調理,
多方來問藥,這是求醫,找藥。“遍處求神”,求神問卜,我們現在講祈禱,祈禱
丈夫能夠早日康復,至誠能夠感通。百般的治療,盡一切的能力來治療好先生,不
惜一切代價,希望丈夫得長壽。不要學蠢婦,這裡講蠢婦就是愚蠢的婦人。為什麼
愚蠢?如果丈夫有病,她不管、不理,這是蠢婦。為什麼?丈夫如天,這天要是崩
下來了,那自己也不會好過。自己成了寡婦,怎麼好過?所以只有蠢婦才會對於丈
夫的病不理、不管。“全不憂心”,不放在心上,這種人叫痲木不仁。夫妻本來是
愛的結合,不愛對方,對方的疾苦“全不憂心”。丈夫跟自己本來是一體,所以丈
夫有病等於自己有病一樣,有病則致其憂。古語講到,“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個
事情確實是不容易。如果丈夫病個一天、二天,細心照顧沒問題;病個一兩個月還
能行,勉強過得去,堅持得過去;病個一、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恐怕就不行
了,所謂久病床前就無賢妻了。

  但是我們也看到真有賢妻。在浙江寧波市慈溪市周港鎮路橋村,有這樣一位太
太,叫做曹寶琴。這是根據慈溪市婦聯網2009年8月19號的一個報導,說這一對夫妻
真正是有道義、恩義、情義。他們是1971年結的婚,到現在已經四十年。先生姓楊,
結婚不久就因患病癱瘓。當時新娘剛剛懷孕,聽到這個噩耗。還是堅持把孩子生下
來。她的先生一直癱瘓在床上,不能起來,這真苦!結果這個太太毅然承擔起護理
丈夫,教養女兒的義務,她沒有拋棄她的丈夫。丈夫手動不了,她做丈夫的手;腿
走不了,她扶着他,做他的腳。她成為了丈夫生活的全部,丈夫沒辦法自理生活,全
是由她來照顧。她還要下地幹活,種植一些糧食、蔬菜什麼的,賣了掙點錢,來養
活家庭。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還沒有結束。當時,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我母親
就常跟我講,上山下鄉要到農村里幹活積工分,用工分來換一點糧食和錢。像這樣
的一位媳婦,照顧家里,下地幹活換得一點糧食,換得一點吃的,她就先供養她丈
夫和孩子,還有家里的老人,自己常常會挨餓,因為幹活,肚子又餓,常常累得暈
倒了。就是在這樣非常艱難的狀況下挺過來。而她的先生一直就躺在床上,一躺就
是四十年,風霜雨雪四十年。結果這位曹寶琴一點怨言沒有,任勞任怨,把自己的
一生都獻給了她的先生,久病床前有賢妻。她的先生對她這種感恩,寫了一首詩來
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感激和評價,這詩講“家有賢妻曹寶琴,賢良淑德人人誇。艱辛
生活不曾嫌,久病丈夫未曾棄。得妻如此夫何求,得妻若此三生修”。

  這一段是講到丈夫有病,太太憂心。底下一段:

  【夫若發怒。不可生瞋。退身相讓。忍氣低聲。莫學潑婦。斗鬧頻頻。】

  這是講夫有責備,須順承。丈夫發怒,脾氣有時候起來了,你不可以跟丈夫對
着干,兩個巴掌拍得響,一個巴掌拍不響。他罵,你不罵;他打,你忍着;這樣就
打罵不下去。這是妙招,所謂忍辱柔和是妙方,你自己不傷身,同時你能化解怨氣。
能“退身相讓,忍氣低聲”,這是止爭鬥的最好的方法。如果是兩個打起來,愈打
愈激烈,甚至鬧出命案,這往往有之。真正能忍的人,她才是能夠知大義,有大義
大節,她才是最勇敢的人。所以不要學那種潑婦,潑婦是不能夠忍,不能忍辱,用
匹夫之勇挺身而斗,“斗鬧頻頻”,每天都跟丈夫爭鬥,這個就不像話。所以一定
要注意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賭氣,不要生氣。

  在2006年3月,四川《華西都市報》登了這麼一個案例,說在四川羅江縣有一對
夫妻在橋上就吵起來,因為什麼吵?這夫妻結婚年頭不長,有一個兩歲的孩子,準
備要調新房,搬新家,就因為裝修問題兩個人意見不和,所以就吵起來了。本來關
係都不錯,就這麼一個問題,各執己見,搞得面紅耳赤。結果這個年輕的妻子一賭
氣就從橋上縱身跳下,跳到河里去。本來她這樣做是想試驗試驗丈夫對她是不是真
心,也是來表示抗議。結果她先生看到太太來真格的了,就趕緊下去救。結果沒想
到河水也挺深,這先生游到他太太身邊,大家也搶着救她,有人拿着長長的竹竿伸
到他太太那裡。她先生游到那裡去的時候,已經沒有力氣了,然後把他太太一推,推
上去,他太太就抓住竹竿,被人救上來了,而她先生自己就在河里溺死了。這個太
太通宵在那痛哭,悔恨自己怎麼這麼衝動,在那裡號哭,但是已經晚了。所以人能
學得忍辱,你才能夠有福報。不能忍,往往就會釀成大錯,自己成了新寡。

  我們接着看這一章:

  【粗絲細葛。熨貼縫紉。莫教寒冷。凍損夫身。家常茶飯。供待慇懃。莫教飢
渴。瘦瘠苦辛。同甘同苦。同富同貧。死同棺槨。生共衣衾。】

  這一段是講太太事夫要慇懃,能夠細心照顧丈夫,跟丈夫同甘共苦。整個《女
論語》所講的這些事情都是生活的小事,但是這些生活的小事裡頭有大道理。聖人
教學並沒有脫離生活,全都是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細節裡頭,讓我們去體悟聖賢
之道,能夠提升境界,成為聖賢。這裡講到對於丈夫衣食茶飯供養,“粗絲細葛”,
這個是講布料有粗細,因為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因為氣候不同,所以穿的質地也有
差異,不管衣服是冬裝還是夏裝,夏裝是薄的,冬裝是厚的,都需要熨貼縫紉。按
照時節,冬天要來了,先要準備好冬天的衣服,夏天來了也要做好準備。譬如說有
開線的、破口子的,該縫紉的就要縫紉整齊,及時地做好準備工作。不要等到這季
節到了,我們要穿的那一天才發現這衣服有破損,縫都來不及了。所謂凡事預則立,
做好預備工作,這些工作都能體現出太太對於先生的那種關愛。“莫教寒冷”,這
是講的冬天,特別是要添置好冬衣能夠過冬。過去沒有暖氣,屋裡雖然生火燒炕,
但是也需要很夠用的冬衣才能夠過冬。出外如果有風雪,那更需要有厚衣服抵禦風
寒,所以不要讓寒冷凍損了夫身,丈夫跟自己既然結合了就是一體,夫身跟己身不
二。

  孔夫子教我們學習仁道,仁者愛人,你看這個仁字,是人字邊一個二字,這二
人合為一體這是仁,這二人是指哪二人?自己跟對方,對方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父
子是一體這是仁,夫婦是一體也是仁,五倫這講的兄弟、君臣、朋友都是一體。但
是學仁有一個下手處,就是《論語》上面講的能近取譬,這是仁之方,方就是方法。
行仁要有一個方法,要有一個下手處,下手處是由近及遠,這樣容易下手。最近的
就是自己一家人,父子、夫婦這是最親密的,要學仁愛先愛他們,從愛他們愛起,
這叫能近取譬,由近及遠。愛自己一家人,然後擴展愛所有的人,把所有人都當作
自己家人,乃至愛一切眾生,這是孟子講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聖人就
是能把這個愛心擴展,叫博愛,這個愛是真誠的愛,沒有條件的愛。所以要培植愛
心從家里人開始,這種生活上的照顧就是愛心的體現。

  “家常茶飯”這是太太在家里做家務,供養茶飯要慇懃。慇懃就是愛心,要預
先想到家里人的需要,不要等到飢渴的時候才臨時準備茶飯,這就會讓家人生煩惱
了。譬如說丈夫工作回來,你預計着大概的時間,要飯菜都預備好了,他進屋稍微
歇一下就開始用餐,這給人一種多麼大的溫暖!對方會覺得真正這家里是愛的源泉,
他那種感恩的心那是油然而生。家裡面需要有這種愛,一個家庭是孕育愛最好的地
方。如果這種愛能夠在社會上擴展,家家都能講愛,人人都有愛心,這個社會就是
和諧社會。所以大學講的修身齊家,用什麼來齊家?就是用這個愛心來齊家。

  “莫叫飢渴,瘦瘠苦辛”,這是不要讓家里人受了飢寒口渴,都沒有茶飯,這
個做家庭主婦的就叫失職了。如果家里人吃我們的飯菜一個個都是非常清瘦、缺乏
營養,自己是要認真的反省的。好的太太、好的母親,丈夫、孩子一定都是身體好、
精神好、心情好,這就是做一個太太的成績。做太太的成績單在哪兒?就在先生和
孩子他們的身體他們的臉上,寧願自己吃苦也不能讓家里人吃苦,同甘共苦,同富
同貧。家人就是大家一起同舟共濟,即使家里不富裕,很貧寒,但是只要有愛心,
這家還是幸福的。如果沒有愛心,這家裡面即使再富裕也是不幸福的。同甘共苦的
過程中要自己多吃一點苦,讓家人少受一點苦,有這個心,這就是愛心。能夠對家
人每天施予這份愛心,家人感恩,他就不會背信棄義,他感你的恩,他不忍心讓你
生煩惱。夫妻之間能不能夠長久,兩個人每人都是反求諸己,這個家就和諧。不要
要求對方對我好,只要求自己對對方好,只要求自己施予恩惠,而絕不要求別人來
給我施恩,或者對我報恩,沒有這個想法。有這個想法就是有求之心,有求的心這
心就不清淨了,就不真誠了,換句話說,感化的力量,那種感動力也就不深了,所
以是一心愛家人。

  “死同棺槨,共生衣衾”,同生死共患難,這夫妻之義那是崇高的道義。這個
棺和槨就是講棺材,這兩層,棺是指裡面的那個棺材,槨是包在外面的。衣是衣服,
衾是棉被,這裡講到生的時候同床共衾,共處在一起不分離,我們俗話講白頭偕老,
恩義綿長,到死的時候合棺合葬,這都是古禮。曾經有人也問過我,說過去夫妻恩
義那麼長久真是白頭偕老,現在找白頭偕老的夫妻好像愈來愈難了,什麼原因?我
就跟他講,我說你看一般講的恩愛夫妻,這先講恩然後講愛,是先要施恩給對方,
你這個愛才能落實。如果不是為對方考慮只為自己考慮,自己要對方施恩那這種愛
充其量叫情愛,不是恩愛。靠情來維繫的夫妻,這個關係就難免會有很多的波折、
障礙,可能不一定能夠到終老,為什麼?情是可變的,感情是不穩定的,所謂的情
那都是什麼?從我們多變的意識、念頭當中產生,它不是真心所變現出來的。真心
裡面流出來的那叫真愛,那是什麼?只為對方着想,只問施恩,不求回報。夫妻之
間講究這樣的一種恩義、情義,那才能白頭偕老。所以古人用的詞叫恩愛夫妻,這
就提醒我們先要講恩情、恩義,然後那個愛才是落實的。你要講恩愛夫妻,愛如果
是情愛為主,那難免就會有問題出現。

  在過去有一個故事,是漢朝梁鴻的妻子孟光,她是一個很醜陋的女子,長得很
胖很黑,力氣很大,看起來不像那種苗條美麗的女子,但是她很有德行,她三十歲
嫁給了梁鴻。梁鴻家里很窮,娶了孟光這個太太又很醜,當孟光嫁過來的時候,她
是穿着盛裝出嫁了,結果嫁來之後七天梁鴻都不跟她講話。孟光也很有智慧,知道
丈夫的心思了,所以就把自己好看的服飾全部都卸下來,穿上布衣,穿上勞動的服
裝,來到他丈夫面前,他丈夫這才歡喜,說你這樣看起來才像我的妻子。於是這夫
妻兩個人就隱居,後來到了吳這個地方。他們做勞務舂米,先生出去工作,太太在
家里就做飯。每次先生回到家里,太太就把飯菜都做好了。雖然家里很窮,可是飯
菜都做得很齊備,然後太太為自己的先生奉上飲食,不敢仰視,舉案齊眉,就像我
們現在供佛菩薩一樣,供飯菜舉案齊眉,不敢仰視,天天如是。後來有人路過看到
了,對這家夫妻倆非常讚嘆,這就是舉案齊眉的典故。

  呂坤,呂新吾先生對“孟光舉案”這個典故有一個評論,他說“呂坤謂女子之
愛憎,色居其先,而德為輕”。女子哪個不愛美?哪個不厭惡醜陋?有幾個人能夠
把德行放在第一?一般都是把色放在第一,德看輕了。“此俗子庸夫,淫邪之陋識
也”。重色而輕德,那是凡夫俗子他們的想法,為什麼?這是因為色心是淫邪之陋
識而使然。夫子也有同樣的感嘆,說他看不到重德如重色的人,凡夫俗子是大多數,
君子很少。我們來看這一家,“孟光貌陋而梁鴻貧”,這太太長得很醜,這個先生
家里很貧窮,這兩個人一般人來看都是很不幸的,男的誰不喜歡富貴娶一個美妻?
女的都希望自己長得漂亮嫁一個富貴的男人。可是這兩個人,“二人者皆以德相求”,
他們以德來相交,他不以富貴相交,不以容貌相求,是以德行相求,這個難能可貴,
所以兩個人能夠天長地久。古人有句話講,以色相交,花落而愛逾;以利相交,利
衰而交絕。這兩個人他不以利不以色相交,以德相交,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
“鴻不醜光之色”,梁鴻不以孟光為丑,“光不厭鴻之家”,太太不厭惡先生家貧。
“至於綺羅脂粉,亦慍不使御,鴻之心豈以色為重輕哉”。梁鴻他對於太太打扮得
好,用這些脂粉來打扮,穿着這些綾羅綢緞的好衣服,慍就是不高興,不允許她來
穿着打扮,可見得梁鴻的心他不以色為重,而以德為重。

  在《德育課本》裡面講到一個故事,是講晉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吳隱之,他
從小就很清白廉潔,很孝順,後來做了官。他的夫人靠紡紗織布來掙一點生活費用,
而且生活所有的作工勞務,煮飯燒菜都自己來做。冬天甚至都沒有棉被,還要搞一
些草團來鋪在地上裹在身上,過着非常勤儉清苦的生活。有一次有人就問她了,你
不必要這麼辛苦,你的先生是做官的,有俸祿,為什麼你還過着這麼樣的苦日子?
你可以請一些丫鬟、奴婢幫你做事,你可以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這個吳太太就
說:我先生做官非常廉潔,他所得到的俸祿又要贍養宗族,又要救濟百姓,需要量
很大,所以我要盡量的減少開支,幫助我丈夫廉潔。我們講太太是賢內助,吳隱之
的夫人真正當得起這個名號,丈夫有這樣好的願望,有這樣的德行,太太能夠一心
一意地來協助,隨喜功德。

  有的人他就又要問了,說這是在古時候,所謂是在男尊女卑這樣的一個社會裡
面,什麼都是男子說了算,女子只能跟着,那現在我們講男女平權的社會了,怎麼
還能夠用過去的那套模式來要求我們現在的女性?這豈不是禁錮女性了?這類問題
我相信肯定有人會問的。女子柔順丈夫,事夫裡頭我們看到男主外女主內,女子侍
奉丈夫像侍奉父親母親一樣,把夫君推成賢尊的位置,自己守在卑弱的位置,要知
道能夠這樣做,這個德行就是聖德。

  一般我們講女子,形容女子的美好,說女人如水,像水一樣的美。水到底美在
哪?《道德經》講上善若水,那有什麼樣的德稱為上善?我們來看水,老子《道德
經》裡面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水它只是利益萬物,它不跟
別人爭,它舍高位而就低位,從高往下流。別人都不喜歡低的位置,它就往低的位
置走,這叫處眾人之所惡。惡就是厭惡,大家都厭惡低下而喜歡高的,水正好相反,
它不與人爭。太太在家裡面,她把高位讓給夫君,自己守着低位守着卑弱,這就是
水的謙德。

  《道德經》上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女子的善德就在於她不
爭,她能守着卑弱,她能夠不爭。你看在一個家裡頭兩個人,我讓夫君在高位,自
己守着謙卑,這種德行孕育出來的後代,他能做到與人無爭。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
能與人無爭,這個社會就和諧了,那就是太平盛世。這個德靠誰來教?靠母親來教,
靠太太來教。家庭就是個學校,太太就是老師,教先生不爭,教孩子不爭,能夠不
爭,這叫上善,你愈謙卑別人愈尊重你。《道德經》上講,“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
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百穀就是百川,川流不息終歸到海。你看中國
的江河都是自西向東流,東流入海,大海稱為百穀之王,這海它是水之王,就是最
大的,何以能夠稱為水的王?因為它是最下的,它處在最低位,它才能夠海納百川
成為百穀之王,所以它能善下之。你仔細去體會這種謙下之德,誰能做到?聖人能
做到,家里女人能做到。這家裡面要出聖人,首先要出具備女德的太太和母親,聖
人是有女德的母親孕育出來的。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他們的母親都是聖人,
這是謙下之德,是水之第一德。

  第二柔弱之德。《道德經》上講,“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是講到天下最柔
弱的是水,天下萬物金木水火土,這最柔弱的屬於水,但是水卻能夠攻堅,再堅硬
的東西它都能破。所謂滴水石穿,石頭是很硬,再硬的石頭,水一滴一滴的,最後
都能把它滴穿,這是講到柔能勝剛、弱能勝強。“以其無以易之”,這個易就是輕
易、輕視,一般人都把柔弱輕視了,可是柔弱不能輕視,柔弱之德勝於剛強。天下
都知道水能穿石,沒有不知道的,但是都不能行柔弱之德。女子在家能行卑弱之德,
不就是在行水的這種弱能勝強、柔能勝剛的德行?曹大家《女誡》裡頭,第一章就
講卑弱第一,卑弱之德是聖德。

  《道德經》又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是講什
麼?最柔的能夠駕馭最堅強的,這水是最柔的,可是它能穿山透地,它能夠腐蝕金
石,金、石、山和地這都是最堅硬的,天下之至堅,但是至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
也就是駕馭天下至堅。一個家裡面夫主剛主陽,這是堅,太太主柔、主卑弱,是陰
柔之美,陰柔能駕馭陽剛,這個道理一般人他沒有想到。家裡面有一個好太太,真
正旺三代。太太不是說很剛強的,很霸道的,這種太太不可能旺三代。為什麼?陰
陽不平衡。要陰陽平衡,剛柔相濟,天清地寧,這樣的家庭才能夠長長久久。

  如果女子也要跟男子來爭剛強,要知道可能是爭到了剛強,但最後也會失掉,
《道德經》上也講了一句話,講的很有哲理性,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我們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人出生的時候每個
嬰兒那很柔軟,嬰兒是最柔軟,身體好像沒有骨頭一樣的柔軟,生也柔弱,最柔最
弱的是嬰兒,可是他生命力是最頑強的,死的時候是最堅強,這兩手一攤僵在那死
了,殭屍。所以柔弱才是生命力,萬物草木都是這樣,剛剛出生的小草,你看它是
很柔弱的,可是死的那種枯槁的草木那是很脆、很剛脆。《道德經》上講“故堅強
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家里有生氣,需要有柔弱之
德來滋潤,這個角色由女子來承擔,你想想一家裡頭女子她的作用多麼大。這是她
對家道興旺的貢獻,這個男子沒有辦法比擬的。

  講男尊女卑,這不是說看不起女性,這是什麼?女子要效法聖人,行上善若水
之德,要不要去行上善若水之德就看你自己。古人講讀書志在聖賢,女子也能成聖
人賢人,但是看自己願不願意去做。你願意做一定能做到,夫子講我欲仁,斯仁至
矣,不外乎就是把自己的欲望,把自己自我凌駕的那種傲慢的氣息平息掉,你就能
歸仁。我欲仁,斯仁至矣,你要做聖人也能做到。《弟子規》教我們“勿自暴,勿
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懂得這些道理了,我們要立志發心去做。懂了道理還不
去做,這叫自暴自棄,聖賢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聖賢不外乎朱熹老夫子所講的存天理滅人欲而已。這個上善若水就是把所有的
慾念全部都舍掉,所以他能夠做到不爭。而只要不爭,天下就不能與之爭,這就是
聖德。為什麼我一定要跟丈夫爭、跟孩子爭?我扶助他們,讓他們出人頭地,讓他
們建功立業多好!為什麼一定我要出面爭這個風頭,我要建功立業,把丈夫孩子踩
在腳下?那這個家業到你這一代就斷掉了,你爭得來的太有限了。你能不爭,你能
上善若水,你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你自己也能成聖人。

  底下講“死同棺槨,生共衣衾”,有的版本是用“死同葬穴”,意思大同小異。
在《呂新吾閨范》裡面有一個故事,講太太千里尋夫骨,非常的感人。從前有一個
人叫李五,他的妻子張氏,他們在濟南。張氏十八歲嫁到丈夫家,因為丈夫要去從
軍,結果離開了家,就死在了戰場上。當時公公婆婆年紀大了,他們也沒有孩子,
公公婆婆家里很窮,只有李五的妻子張氏照顧他們。張氏就天天紡織養家糊口,代
夫君盡孝,一直到公公婆婆都去世了。這時候張氏自己很感嘆,現在替夫君完成孝
道了,但是丈夫死於數千里之外,尸骨不能歸鄉安葬,以前公公婆婆在不能遠離,
現在公公婆婆不在了,這孝道也完成了,我不能讓他仍然躺在異地他鄉。於是她就
發了一個誓,大冬天的她就躺在冰上,發誓說:“如果我能夠把丈夫的尸骨找回來
安葬,那我躺在冰上也不會凍死”。結果她竟然躺在冰上一個多月都沒有死。鄉里
人都非常的驚喜,這孝女、貞女的感應真不可思議!所以鄉人都拿出錢糧供給張氏,
給她路費,張氏於是就啟程去尋找夫骨。五千多里路,過去沒有車靠兩隻腳走路,
沒想到她不到四十天就到了,這也是不可思議,我們想暗中都是有天助。找到了過
去先生那個戰場,看到她的那個侄兒還在把守邊關,於是就問,她丈夫的遺骨在哪
里。因為年頭太久了,侄兒都忘了,於是張氏就痛哭流涕。突然就感到她丈夫的魂
降下來,跟她講話,跟她說自己的尸骨在哪里,於是張氏就依這個魂靈所說的話去
找,果然找到。當時朝廷得知這件事情,特別下旌表表彰,張氏尋夫遺骨是屬於貞
婦的節操行持。

  呂新吾先生有一段評論說,“夫死而舅姑無依,則我身重於夫”,這張氏是孝
婦,丈夫死了,但是公公婆婆還在,而且沒有依靠,張氏自己就要盡孝道,所以我
這一身重於夫身,我就要保存好自己以能夠好好盡孝。“故代夫為子,而夫死若忘”,
本來盡孝兩個人一起來盡孝,可是丈夫不在了,老人的兒子沒有了,張氏代夫為子,
這是對公公婆婆盡孝,而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了。不會計較說這什麼事都是我一
個人做,要丈夫在的話兩個人做多好,她不會這樣計較,把丈夫死了的事情放下,
一個人盡心承擔盡孝操持家務。“舅姑死而夫為客鬼,則夫身重於我”,一直到公
公婆婆死了,去世了,孝道算是盡了,但是丈夫客死他鄉,這個時候就想到夫身重
於我身,那就要去找丈夫的尸骨,而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這個身體。原來要用這個
身體來盡孝,現在盡孝盡到了,要用這個身體去尋找夫骨。“故忍死間關,而夫尸
竟得,孰謂貧婦而有斯人”?這個張氏能夠忍死間關,就是不怕死,為了尋找丈夫
的尸骨可以舍命,這樣的至誠感通天地,感通丈夫的魂靈,得到尸骨。所以這後面
是讚嘆,孰謂貧婦而有斯人。孔子過去讚嘆伯牛,說有斯人,現在呂氏呂新吾先生
讚嘆這位張氏,這個人真難得可貴,可以說孝貞兩全。

  我們再看最後一小段:

  【能依此語。和樂瑟琴。如此之女。賢德聲聞。】

  如果能夠按照《女論語•事夫章》裡面的教導去做,那你一定能得到和樂美滿
的生活,這是賢女賢妻。“和樂瑟琴”,這是琴瑟的弦演奏出和諧的音樂,這個是
比喻夫妻相合。“賢德聲聞”是講這樣的女子能夠恪盡婦道,她的賢德名聲能夠聞
於鄉里。如果我們能夠發心,落實女德,在現在的社會裡面一定能夠賢德聲聞。為
什麼?現在做女德的人太少了,過去你要能夠賢德聲聞,那要做得相當出色才行,
過去每個女子都這麼做,你要做得不好,你或者做得不是那麼出色,絕對沒有讚嘆
你的。現在不同了,現在沒人做了,你要稍微做好一點,你就與眾不同,你就是賢
女。當然我們這麼做不是為了出名的,第一真正為了我們自己得幸福美滿,這是自
利。第二是利他,扶正這個社會風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現在這個污染惡濁
的社會裡面,我們樹立上善之德,你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和諧社會就能實現。
古人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怎麼治國平天下?你能把女德在你自己家里落實,
自然能夠感化家庭,感化社區,感化社會,感化世界,這就是治國平天下,這個平
是和平的意思,就是構建和諧世界。



女德,前面也已經講到了整理家務、學禮、早起、未嫁事父母、已嫁事公婆,還有
事夫,侍奉丈夫,這固然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更為重要的就是這一章講的教導兒女。
印光大師有一段開示說,“家庭有善教,則所生兒女皆賢善,家有賢子,則國有賢
才”。我們希望國家都有棟樑之才,那必須從我做起培養好兒女。培養好兒女就要
靠家庭教育,尤其是母教,印光大師講“家教之中母教最要”,要就是關鍵。為什
麼?孩子跟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多,受母親影響大,所以母親要是能夠善教,兒女都
能夠賢善。能夠為社會培養一個良民,這就功德無量。要是能為社會培養一個聖賢,
這個功德真正是不可思不可議,無量功德,你真正對於社會的恩德就太大太大了。
你想想,有一個聖賢出世,能夠幫助多少的眾生離苦得樂?而出現一個聖賢要靠母
親的教育。我母親剛結婚的時候,還沒生我她就立志要培養一個好兒女,要為這個
社會培養好兒女。每一個母親都應該有這樣的志向,這樣結婚才是神聖的,它不只
是為了兩個人的情愛結合,而是真正為了社會培養下一代,這是對社會的責任,不
是兩個人的事情。

  我們看到新聞媒體里有這樣一個感人的報導,說一個母親造就了一個堅強的孩
子。報導說,山東省肥城市安臨站鎮馮家杭村,有一個家庭,在1988年這一家遭受
意外的大火,把當時只有三歲的孩子蔡振國燒得面目全非,而且是嚴重的傷殘。當
時因為家里比較窮,沒有很多錢治療,孩子整個身體已經燒得慘不忍睹,五官移位,
雙腿彎曲,沒有辦法行走,頭和胸都連在一起。傷殘的孩子基本上只是能夠活下來,
這樣一個孩子,那是一個家里很大的不幸。可他有一個堅強的母親,這位母親說:
世界上寶貴的東西雖然多,但我覺得最寶貴的是親情,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失去母愛,
母愛是不能打折的。所以儘管家里也有人提議說這孩子已經廢了,扔了算了。但是
母親還是堅強地來教養這麼一個殘疾人。

  首先面臨的是這個孩子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幸。這孩子太幼小了,即使恢復了
之後,他也不敢正視自己的面容,不敢照鏡子。結果這母親就拿着鏡子對他說:
“振國,你看看自己,你不必害怕,也不必哭,無論別人說你怎麼丑,你的臉永遠是
媽媽眼中最美的花。”這個孩子聽到母親的鼓勵,就鼓起勇氣來照鏡子,但是照了
鏡子之後還是哇的一聲大哭。於是母親慢慢地鼓勵他,你再拿鏡子看一看,一直到
最後他照鏡子不發抖了,他過了第一關。

  馬上又要面臨第二關,學走路,因為燒成重殘了,腿其實都已經是粘合在一起
了,現在要他學走路,這是很困難的事情。最開始要把捆在孩子腿上的這個紗布拉
開,因為他全身都植皮,皮膚特別的敏感,這紗布一鬆綁,這血水和膿水都往下流,
痛得孩子拚命掙扎,撕心裂肺地哭。當時這母親也是萬箭穿心,但是她咬着牙,幫
孩子把紗布解下來,然後把他的腿掰開讓他學走路,就這樣一寸一寸地幫他挪步。
一直到他八歲那年,這個孩子終於能夠站起來了,而且可以在屋裡走個不停。到了
學寫字的時候,母親也要鼓勵他,因為他的手只有三隻手指,所以寫字非常困難,
握筆時孩子握得手都出血,但是母親鼓勵着他,他學寫字咬着牙拿起筆不放鬆,一
直到他會自如地寫字為止。

  後來媽媽勇敢地把孩子送到村里的小學去上學。第一天下來,這孩子就非常的
失落,因為他所遇到的都是別人奇異的目光,像看一個怪物似的。媽媽鼓勵他說:
“世上只有讓人瞧不起的人,沒有讓人瞧不起的臉,只要自己能夠鼓起勇氣克服困
難,別人就能瞧得起你。”孩子漸漸地自信心增長,勇敢地來面對這一切。而且他
還鍛煉生活自理的能力,在母親的教導下他能夠自己洗衣服、削水果,甚至還能夠
穿針引線。孩子在母親鼓勵下很要強。有一次家里收音機壞了,孩子在那兒擺弄,
媽媽就說:“你別弄了,你爸爸都沒修好。”結果這個孩子也沒有搭話,一直到了
凌晨一點鐘的時候,睡夢中的媽媽被收音機的音樂聲給吵醒了,起來看到原來孩子
修好了這個收音機。她抱着孩子大聲喊:“你真了不起!”

  後來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開學不久要參加軍訓,軍訓對於一個
身患殘疾的人那是非常難以承受的,譬如說裡麵包括一千米跑這個體能測驗,但是
蔡振國這個孩子並沒有申請減免,而是努力的把這個一千米跑完。後來他的成績非
常優秀,在全國數學邀請賽上他得到了銅牌,另外全國作文比賽他獲得優勝獎,也
是省級的三好學生,後來還考上了大學。在2004年8月山東肥城市醫院為這個孩子免
費做了一次功能恢復手術,把蔡振國的頭和胸分開了,從此這個孩子就能夠抬起頭
來做人。

  這都是他自己鍥而不捨的努力,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召的。這個孩子的背後正是
有一位充滿愛心的母親。這個孩子應邀到各個學校做報告的時候,他說:苦難是弱
者的深淵,強者的學校,超越了苦難將是人生難得的一筆財富。我對自己喊我要堅
強,我要獨立,我要奮鬥,而自強自立正是苦難所賜予的,因此我感謝苦難。這個
苦難造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的背後站着一位堅強的母親,他是在母愛照耀下成
長起來的。所以對於孩子能不能夠成才,母親是負絕大部分的責任的。像蔡振國這
樣的一個非常不幸的孩子,都能在一個堅強的母親手上培養成人,做母親的有什麼
不能夠做到的?一定要立志將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才。這一章就教我們如何來培養
孩子,所以這一章叫做“訓男女章”,我們一起來學習: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長成。教之有序。訓誨之權。實專於母。男入書
堂。請延師傅。習學禮儀。吟詩作賦。尊敬師儒。束修酒脯。女處閨門。少令出戶。
喚來便來。喚去便去。稍有不從。當加叱怒。朝暮訓誨。各勤事務。掃地燒香。紉
麻緝苧。若在人前。教他禮數。遞獻茶湯。從容退步。莫縱驕痴。恐他啼怒。莫縱
跳樑。恐他輕侮。莫縱歌詞。恐他淫污。莫縱遊行。恐他惡事。堪笑今人。不能為
主。男不知書。聽其弄齒。斗鬧貪杯。謳歌習舞。官府不憂。家鄉不顧。女不知禮。
強梁言語。不識尊卑。不能針指。辱及尊親。有玷父母。如此之人。養豬養鼠。】


  我們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總說教子之權在於母親。

  【大抵人家。皆有男女。年已長成。教之有序。訓誨之權。實專於母。】

  一般夫妻都會有兒女,有兒女最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果不教導他們等於沒有
兒女,而且可能還不如沒有兒女,為什麼?這兒女長大了不孝,是個敗家子,那真
是不如無子,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養不教是父母過,《三字經》講父之過那也
包括母親,其實母親的責任更重。這裡講到,“年已長成,教之有序”,孩子漸漸
成長了,要按照次第來教導。“訓誨之權,實專於母”,這裡講得就非常明確了,
訓誨之權就是教導兒女的大權真是母親為主,專於母是在母親,父親責任相對比較
少。所以母儀就非常重要,因為教兒女最重要的是身教,教育的內容裡面最重要的
是德行,德行必須要父母做出個樣子才能教得好。

  現在傳統文化在中國方興未艾,基本上每個地方都在學習《弟子規》,特別是
有孩子的家庭都希望孩子學好《弟子規》。《弟子規》怎麼學?是不是把這個《弟
子規》會念了會背了甚至會講了這就學了?不是。有不少人跟我講,說怎麼家里孩
子學了《弟子規》,好像更傲慢,以前沒學還不怎麼樣,還算聽話,學了之後還看
不起父母,說什麼,“父母教,須敬聽,爸爸你對於爺爺奶奶怎麼都不恭敬;置冠
服,有定位,你的東西怎麼亂放”。你看孩子可以用《弟子規》來批判父母。我就
跟他講,他批判得沒有錯。當然你的孩子沒學好《弟子規》,為什麼?你父母沒做
好。所以《弟子規》要怎麼學?要父母按照《弟子規》上所教的完全做到,做給孩
子看。《弟子規》是父母演戲的一個劇本,演給孩子看,孩子看你怎麼做他就怎麼
學。父親和母親兩者母親又更為重要,孩子跟母親在一起時間多。王相“箋註”裡
面有一段話講“父主外事,母主內事,男女幼小,居處於內,故母教為專一”。孩
子從小跟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多,男主外,主外在家里時間就偏少,女主內在家里時
間多,她帶孩子她的影響力就大,所以母教為專一,基本上三歲之前都要看母教。
諺語所謂三歲定八十,七歲定終生,孩子他自小能夠受到好的教育,他這一生根基
就定好了,所以母親是至關重要的。

  在清朝有一個很著名的母慈子孝的例子。這是清朝的一位很有名的官員,叫尹
會一,他是雍正皇帝時代的進士,他的成長母親起的作用非常大。他的母親姓李,
李氏,真正是可以說把《女論語》全部都做到了,很有女德,不僅成就了自己的懿
德,而且成就了兒子的德行功業,這一家都享受了很大的殊榮。尹會一的母親李氏,
她是二十歲出嫁,她在婚後七年,二十七歲那年丈夫就死了,他就為丈夫守節,守
了五十年,她是七十七歲才去世的。她是節婦,不僅孝順公公婆婆,而且把自己的
親生的父母也接到家里來孝養,憑自己的力量一個人孝養四位老人,孝女孝婦集為
一身。因為家里也很貧窮,她一個人靠紡織,靠做一點女工來贍養老人,你就想想
有多麼不容易。而且又有孩子,孩子還很小,丈夫去世了,她自己又當爹又當媽,
自己做到嚴謹自持,不茍言笑,毀容廢妝。因為二十七歲還年輕,她不願意再婚嫁,
所以自己毀容廢妝,不打扮,穿得非常的樸素,這樣不招惹是非,不論冬天還是夏
天都用一塊布包着頭而已。親戚的聚會、朋友的宴請全部都不出席,就守着自家盡
孝教子。

  她因為自己原來學過文,所以自己親自教導孩子,教兒子背四書五經,而且每
天勞務完成了,就陪着孩子一起讀書,給孩子講解一些道理,她真是又是孩子的父
母,又是孩子的老師。後來孩子長成了,她就給孩子找老師。尹會一小時候就很爭
氣,他一直學業都非常好,後來考取了進士做了大官。母以子貴,所以尹母也因此
得到了朝廷的嘉獎。當時乾隆皇帝得知尹母這種貞德懿行,非常地贊嘆,特別給她
御賜楹聯、詩章,還有御賜的堂額來表彰尹母的這種德行。當時的社會,女子能得
到皇上的這種嘉獎,那是非常少有的。而她死後,當時桐城派的創始人大文學家方
苞,還特別給尹母作墓誌銘。墓誌銘有句話說她“女子而有士行”,這是讚嘆尹母
李氏她有士行。士行是君子之行,一般用於男子,而她作為女子也做到了,為什麼?
她能夠盡孝,孝養四位老人,以女身來孝養,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她培養孩
子也培養得特別出色。孩子後來做官了,尹母都常常給他建議,給他很好的一些指
導,所以尹會一做官也做得很順利。尹會一的母親不僅有德行也有學問,所以說女
子而有士行。又說“豈惟女儀,志士之師”,不僅是女儀做到了,母儀、婦德做得
都很好,而且她的這種德行學問可以稱為志士之師,男子都可以以他為師。尹會一
他雖然是進士出身,做了很大官,但是每次在他母親面前都如同孩子的時候一樣,
畢恭畢敬聆聽母親的教誨。而且他母親也確確實實很有見地,給自己孩子很多指導,
她永遠是孩子的老師。尹母七十七歲那年去世了,當時尹會一五十四歲,在他母親
走後四年,他五十八歲也去世了。尹會一一生得利於他母親,這是他幕後的功臣。
所以這裡講“訓誨之權,實專於母”。

  看到尹會一這一對母子,母慈子孝,我也想到我有一個好母親。我在十九歲剛
剛上大學第一年的生日,我母親就給我寫了一個生日賀卡,給我訂下了這人生的規
劃,希望我獲得博士學位,在國外也能夠得到很好的工作,然後能夠報效國恩,她
是對我這樣的一個希望,使我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並沒有什麼天賦,也並
不聰明,但是只有一個優點--聽話,母親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很聽話。就像尹會一
他對他母親也是很聽話,他得到進士。進士也像現在的學位,是古時候最高學位,
現在博士是最高學位。我自己迴想這三十多年,之所以在人生路上走得很順利,那
真的得利於母親的指導。2007年的時候,我母親跟我應邀在香港做了一個報告,彙
報家庭教育三十年的一些心得體會。後來有人給這個報告起了一個名字叫“母慈子
孝”,在大陸、在海內外也流通得挺廣。實際上“母慈子孝”早的一個版本是清朝
雍正乾隆年間尹會一他們母子。我母親在報告當中講到,家庭是孩子第一課堂,也
是孩子永久的課堂;母親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久的老師;即使是父母不
在了,孩子看到父母的照片還能回憶起父母的教誨。就像我現在跟着恩師學法,母
親不在身邊,但是我常常拿出過去母親給我寫的這些賀卡、這些文字來讀誦,這也
是對自己的一個鞭策和教誨。這裡講的“訓誨之權,實專於母”,確確實實如此,
有好的母親就能出優秀的孩子,優秀是教出來的。

  在明朝時候,有個人叫彭鶴禎,他的妻子陳氏,陳氏很早就守寡了,但她能夠
撫育孤兒,守着貞節,常常是用古聖先賢的道理來教訓兒子。她的兒子受母親的感
化,也很賢明,很能幹,很有德行。當地有一個大富商,想用幾千兩銀子做嫁妝把
他的女兒嫁給她的兒子。可是這位母親辭謝了這件婚事。有人就問她,說你的兒子
做他富商的女婿不是很好嗎,他家里這麼有錢。陳氏說,錢財如果是驟發的,那不
吉祥。娶媳婦應當論德,“奚以財為”,怎麼能夠為了貪人家的錢財來娶他的女兒?
《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厚奩就是豐厚的嫁妝,所
以就把這個親事退掉了。這是什麼?母親她深明大義,懂得識人,看人她知道看德,
而不是看財。

  這個故事有一段評論講到,“貧人娶富女,茍非其子有德、新婦知禮,鮮不以
驕侈,開罪於舅姑妯娌。陳氏知不勞而獲,理難安享,故以論德不論財拒之。其卓
識清德,均足以為後世法”。做母親的最重要的她要懂得重德,重德行她自然會輕
資財,所培養的兒女他才能夠廉潔,他才能夠重視德行操守。

  非常的感恩我母親她也是深明大義,我雖然是獨子,也贍養五位老人,我的爺
爺、奶奶,還有我母親,我父親,我父母早年離異,父親另娶了一個太太,所以這
五位老人我有義務贍養他們。原來我在美國和澳洲做教授,工資還算不錯,贍養他
們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我是教金融的,教書教了八年。到最後想到真正要幫助
社會,做為一個金融教授貢獻很有限,所以就下定決心把工作辭掉,跟我們老恩師
來學習聖賢教育。但是自己放不下,留下老人家怎麼辦?我自己孑然一身就好辦了,
可是要贍養老人,我爺爺九十歲了,奶奶也將近九十了,這個很難放下。我母親就
鼓勵我:“我們聽老恩師講經說法這麼多年了,都知道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
莫強求,更何況你如果真正立志走聖賢之道,弘揚聖賢教育,必定得到聖賢佛菩薩
祖宗加佑,不用擔心。”我母親她給我做一個榜樣,她自己有退休金,在廣州原來
買過一套房子,她就毅然從國外先回到廣州,她獨自就過上以前沒出國之前的生活。
因為她後來跟着我一起生活,在國外待了很多年,現在又回到國內,過着非常清儉
的生活,讓我不要有後顧之憂。看到“訓誨之權,實專於母”,以及明朝陳氏重德
輕財,我們也非常的感慨,真正有好的母親才能夠有優秀的兒女。我之所以能夠順
利地走上聖賢教育之路,那真的是靠母親的支持、鼓勵和他們能夠斷然放得下。你
想想,就這麼一個獨子,好不容易培養了三十年,成才了,現在賺錢了,能夠贍養
他們了,現在要放下讓兒子走聖賢教育之路,這是何等的佈施精神!母親鼓勵我說,
能孝養父母那是小孝,能夠為天下人民全心全意的服務這是大孝,能夠自己成聖成
賢,普利萬世眾生這是至孝,所以她鼓勵我放下小孝,而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我
們之所以這麼幸運,有這樣的殊勝的因緣跟着老恩師學習,母親是第一功德,而這
個訓誨之權是在母親,訓誨最重要的是身教,自己先放下,那才能夠幫助孩子成就
他的德行。

  我母親於2006年9月27日帶我去拜會恩師,請恩師收留我做一個弟子來學法,她
寫了一篇“送子拜師文”,我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做為“訓誨之權,實專於母”
的一個詮釋。她寫到:

  尊敬的師父上人,我最近到長春百國興隆寺念佛十週,其中特別是參加了止語、
持午精進佛七六週。靜修之後,豁然開朗,回憶恭聽師父上人講經說法十年,今日
方有心得。思惟師父上人的一生,學習聖教,學儒、學佛五十五年,講經教學四十
八年。面對時代的缺陷,您提倡佛教是至善圓滿的教育,而破除對佛教的一切迷信。
您對佛教內淨土經典精闢而詳盡的講演,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為一切有情眾生指
出生命解脫的最終歸趣。您推廣儒家教育,倡導恢復中華傳統倫理道德,強調從落
實《弟子規》做起。您眾善奉行,賑災濟貧,捐助辦學,設立教育獎學金,幫助老
人和孤兒等等。您把仁愛的種子撒遍世界各地,您環球奔走,從事於促進宗教團結、
宗教教育的世界和平活動。您智慧地提出,和諧社會、化解衝突的根本,是先化解
自己心中本性覺醒與習性迷惑的矛盾衝突。並深刻地指出,其根本的解決方法是靠
教育,用聖賢的教育使人覺悟,覺悟後才會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才有倖福的人生、
和諧的社會。您的這些理念和實踐,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以及
世界各國關於宗教、和平、教育的工作會議上,都得到熱烈的反響和贊同。我們由
衷的讚嘆,您是一位出色的學者和法師,您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您是智慧、仁愛
與和平的使者!

  思惟師父上人的行持,從二十六歲開始學習聖教,三十三歲出家,至今八十歲
高齡,仍每天堅持講《華嚴經》,正是“度諸有情,演說正法”、“常以法音,覺
諸世間”。您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您善滿天下、愛遍法界的心行,受到各國人民
的尊敬。您為我們樹立了溫良恭儉讓的榜樣。您展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明德、
親民、至善的風範。您示現了“菩提高廣,忍辱如地”、“住真實慧”,能仁寂默
的風度。您表現了“莊嚴清凈平等覺”的風采。您啟發我們認識如何從一個平凡的
人走上覺悟之路,而實踐聖賢之道。

  師父上人,這條路您走成功了,我看明白了。我很樂意讓我的兒子,也是我唯
一的孩子鍾茂森,走您走過的路,全身心投入學習聖教、弘揚聖教的工作。

  茂森1973年出生於中國廣州,從1995年中山大學畢業後即赴美國留學。1999年
獲得金融博士學位,畢業後即在美國德州大學和肯薩斯州立大學教書,後聽從您的
建議而遷至澳洲昆士蘭大學任教。因學術論文連年獲獎,及教學工作獲得優秀評價,
而成為學校最年輕的教授。前不久,廈門大學以八十萬年薪(目前中國學術最高工
資)聘請茂森為該校財經研究所主席教授,最近澳洲名城黃金海岸的邦德大學兩次
禮請茂森到該校任教授工作,等等。但茂森已立志走上師父上人的路,所以毅然捨
棄,並且最近已正式向昆士蘭大學提交了辭職書。商學院院長布萊斯福教授十分惋
惜地說:如果您在工作上沒有這些成績,您要走那條路,我覺得很容易理解。可是
現在您的情況這麼好,您還是堅持要走,我只能說很敬佩。常聽師父上人講經,常
憶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去追求真理,求道證道,而後覺悟眾生,讓天下生靈離一切
苦,得究竟樂,豈不感動!我支持茂森“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做一個像佛
陀那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教授!

  我退休前,在廣州曾做過中國食品報記者、廣東食品報副主編,及廣東省社會
福利集團公司公共關係部經理等職,接觸的人可謂廣而多矣,但是在眾多的人當中,
有君子之風、有聖賢之德的人卻是鳳毛麟角。環視神州大地,放眼全球,我多麼希
望中華傳統倫理道德遍地開花!我覺得目前世界不是缺乏經濟金融人才,而是急缺
倫理道德的教育與師資,所以我贊成茂森重新選擇人生道路。

  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曾受教於三位老師,方東美教授教您哲學,啟發您學習人生
最高的哲學????--佛學,章嘉大師為您指點人生的道路,李炳南先生教您學儒、學
佛的課程。現在我覺得您本身兼具這三位大德的特點,遇到您,我們很幸運!我兒
子拜您為師,必得兼收並蓄之美,懇請師父上人加以指導。平素我母子相依為命,今
兒子立志做聖賢,我雖無孟母之德,卻願效法六祖惠能大師之母,送子出家!

  師父上人,您曾說過一句名言,“聖賢是教出來的”,好得很!我今天就把兒
子送給您調教,希望茂森在您的指導下,專心修身弘道,並效法您當年“不管人、
不管事、不管財”,專一潛心治學,自度度他。我希望茂森將來能承傳您的法脈,
發揚光大!臨終往生極樂世界上品蓮生。至於採取什麼形式,或如師父上人行做沙
門,或如李炳南先生示在家相,完全聽從您的指導安排。

  今天我很高興到大善知識這裡送子拜師,略備束修之禮,還請笑納。今後茂森
跟您學習,“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做母親
的我當至心念佛,“常勤精進,生安樂國”。衷心感謝您的教誨,我們母子都找到
了自己的立足點。仰慕孔子、佛陀,從今而後,我們要過覺者的生活!至誠感恩師
父上人您的教誨,我們現在更加懂得寶貴和珍惜。願您長住弘法利生,覺者會源源
不斷!祝你健康長壽!平安吉祥!

  趙良玉攜子鍾茂森頂禮敬呈。

  二○○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於香港。

  我母親獻上這封信給師父上人以後,就開始真幹了。她先是回到原來自己的家
里,現在就隱居在雲南,每天她也是念佛聽經,志求往生,不出來會客見人。我也
遵從母親的教誨,一心一意跟從師父上人學習,也就真正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財,希
望能夠早日成就,可以為弘揚正法出一點綿力,這樣做才能夠安慰做母親的心。

  我們接下來看第二小段:

  【男入書堂。請延師傅。習學禮儀。吟詩作賦。尊敬師儒。束修酒脯。】

  這是講男孩子的教育。對於孩子分男女,兒子到了讀書的年齡要給他請老師。
孩子到了六歲就可以讀書,這是學齡兒童,就應該“請延師傅”,請明師來教誨。
過去是私塾的教育,現在都是正規學校,選擇學校很重要,要選擇校風好、學風好
的這些學校,孩子能夠得到長進。過去我母親為我選擇學校,小學是在我們廣州黃
浦區,是我父母所在單位的小學,是一個工廠的子弟小學。因為離家近,天天能夠
看管孩子。

  小學畢業,母親就鼓勵我報考省重點中學華南師大附中,這個中學有悠久的歷
史,我母親還有我舅父、我的姨母統統都是這所中學畢業的。這所學校校風非常好,
當然招考的分數線很高,母親在我臨升考的日子,她特別請假一個月在家里輔導我,
當時只考三科,語文、數學、英語,母親天天在家里陪着我讀書,讓我進入備考狀
態。因為有這樣的一個準備,所以考試也考得很好,當時我是以黃浦區第一名的成
績考上這所中學的。上中學之後,確確實實在德智體方面都有長進。這所學校是要
住校的,老師不僅管學業,還管生活,飲食起居都很有規律,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真的對我終身都帶來益處。後來上了大學,在廣州中山大學,之後出國留學,這一
路都非常的順利。

  所以母親對孩子的責任不僅是要以身教帶好孩子,讓他德行有根基,還要給他
找好老師、好學校。學校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學校的教育必須要跟家里父母
配合,父母配合老師,老師跟父母親也是密切配合,親師配合才能把孩子教好。

  這裡講到,“請延師傅,習學禮儀”。學禮儀、學文,吟詩作賦。在古時候只
是學文,四書五經這是讀經典,讀完經典要讀史,然後要看諸子百家的學說。《五
種遺規》裡面第一部《養正遺規》,其中就有專門講到孩子要如何來習學這些經典,
有次第。真正按照這個次第認真地來做,從六歲入學到十三歲,可以說已經初具大
儒的根基。現在當然學的科目比以前要多,不僅是學文科,過去只學一門,這很容
易,而且把經典都背得爛熟,從六歲到十三歲這屬于小學,主要以背誦為主。把經
典都背熟了,十三歲以後就進入太學,太學就是現在講的大學,過去沒有中學,小
學以後就是太學,太學老師就着重於講解經典的義理,而且孩子開始廣學多聞、博
學。真正用功的,十八歲就能考進士,過去弱冠及第的,不乏其人,像宋朝朱熹朱
夫子就是十八歲考取進士。那都是學術根底紮實,自己又用功,又有良好的家教,
跟的老師又好,所以他成就快。

  現在學的科目廣,學的科目廣有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的心並不那麼專注。過去
只學一門文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容易得定,心定了他容易開智慧。現
在學得很雜、很多,往往智慧就少了,他知識豐富,可是定慧不如古人,這也是一
個事實。你看過去古人學一門,十八歲考了進士出來能做官,能治理一方,現在的
孩子十八歲你讓他做一個縣長,他能不能做得起來?這是什麼?他知識面廣,但是
他的智慧不如古人,智慧是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跟他所學的內容有關。

  現在也有有識之士想辦點實驗學校,用古時候私塾教育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或
許也可以嘗試,看還能不能夠辦成功。我們恩師也提到,學還是要用《三字經》裡
面講的“教之道,貴以專”的方法,譬如說小學六年級到升中學考試的時候你要考
六門功課,譬如說,每一年可能你都學很多門功課,結果學起來孩子覺得壓力很重,
而且心力分散,第一個鐘頭學語文,第二個鐘頭就學數學,第三學英語。他腦子轉
得沒那麼快,第一堂課下來腦子還在語文課裡頭,第二節課就是數學,立刻得更換
題目,搞到學下來之後都不能消化,腦子就像漿糊一樣。如果能夠改變一下學習的
方法,譬如說你要學六門課的話,一年就專學一門,你這六門功課要六年完成的話,
一年學一門,學完一門再學一門,一門深入,讓孩子的心力集中在所學的單一的科
目上,他的吸收能力就會強。這是“教之道,貴以專”,應該來說效果會比雜學要
好,看看能不能有學校去試驗一下這種方法。

  我自己就有這個體會,因為我也算是學得很多,讀書真的就讀了二十年,從小
學到博士畢業,整整二十年。什麼時候是真正覺得學得好?還真的是在讀研究所的
時候,碩士還不行,讀博士的那二三年,那才感覺學得是最得力。為什麼?因為那
時候專,只攻一門。我寫論文就專攻一門功課,非常專,就一個課題研究兩年多,
集中心力來搞這個研究,發現真正是這門深入了,其他的有關知識全部能貫通。我
是學金融的,我研究的課題是股票價格的波動性,專門研究這個課題,但是相關的
這些科目我都能貫通。所以我後來畢業之後到大學講課,有一些我原來沒上過的課
我都能講。為什麼?它這個道理都能夠觸類旁通。比起大學時候學的,或者碩士班
時候學的,那真正學到更多。好處就在於一門,精力集中攻一門,確實收益大。

  如果孩子從小就能這樣,他的精神、心力一定是更為專注。現在的孩子注意力
普遍不夠集中,一個是因為他平時看電視、看計算機,娛樂太多,精神分散,另外
一個就是他學的東西太雜,所以他不能夠專注,不能得定。所以學得很多、很辛苦,
你看他背的書包真的是很大、很重的書包,裡面裝的科目書本多,但是他學的這個
效果不如意。

  我現在辭了大學的學術工作,專門來學傳統文化,我就聽恩師的教誨,貴以專。
你看我現在學,恩師跟我講,說過去他求學的時候,老師要求他們只能選一門,你
這一部經典你要從頭到尾學完了,你才能夠開第二門的經典。如果同時開兩門課,
學兩門,那心力就分散。學的標準在哪兒?什麼叫學成?就是你能上台講了,你能
講一遍,老師聽了還都覺得滿意了,那你這一門才算學成。我們現在也跟着恩師用
這個方法,你看我辭職跟恩師專門學經教,到現在三年半,所學的經典也不少,總
有十幾二十部經典,儒釋道的,那當然都是紮根的經典。學的方法就是講,你能上
台講,那你必須備課,你必須認真地學。能夠講下來,這個是學得最認真,這才算
是學完一部,講完一部然後才能開第二部。

  我這三年多來,講了一部再講一部,沒有同時開兩部,自己統計統計,在台上
講了已經超過一千二百小時,每天基本上都沒有斷,保證兩個小時,除非是外出參
加活動,出去演講就暫停,只要在家必定是每天講兩小時。儒釋道的這些基礎的經
典,譬如說儒家的《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孝經》,包括現在我們學的
“四書”,等等。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勸孝
文》等等,那都是多次的習講。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地藏經》、《阿彌陀經》、
《中峰三時繫念》、《佛說盂蘭盆經》等等。這些經典我們都有認真地講習過一遍
到多遍,這都是紮根的,把根扎好了,我們恩師講將來選一部經典一門深入。

  我們恩師也給我選好了,將來選《華嚴經》,那個是大篇、大部頭。為什麼選
《華嚴經》?能夠拴住人。像我們年輕人心容易浮躁,用一部大部頭,像緊箍咒一
樣給你箍上,你要從頭到尾講一遍至少得十年,那你心就定下來了。你要成就學問
沒有別的,把心定下來,得定了你就能開智慧。不管你講什麼經典,只要能得定就
行,那就是更加需要一門深入。我們現在習講是為進入一門深入《華嚴經》的課程
先做前期預備的工作,紮根,根扎得愈深愈好。

  這個根首先就是扎德行的根,主要就是儒釋道三個根,再加《沙彌律儀》是四
個根。第二,就是文化的根,這個也很重要。特別是將來要弘法,面對的都是有知
識有文化的人,特別我們現在也是以博士的身份來講課,聽的人就衝你這個博士的
頭銜來,他來聽你的,那他也會很挑剔,你文化水平不夠,令人恥笑。我們自己本
人被人恥笑無所謂,但是他會把你所宣講的這些內容都看低。所以現在為什麼恩師
讓我講“四書”,將來可能還要把道家的《道德經》也得習講一遍,大家都熟讀的
儒釋道的一些經典,我們自己都要熟悉,奠定文化的根。然後我們選擇《華嚴經》,
《華嚴經》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輪,經中之王,想必這才能夠服眾。這文化裡面尤
其是文字這個根,就是讀文言文,要有能力讀文言文。我們師父講熟讀一百篇古文,
這一百遍古文要能熟讀,能夠講解,這都是屬於文字,那裡頭也有文化。我們現在
希望是,一百篇古文從儒釋道三家裡面選出一些優秀的文章,裡頭也含有德行的教
育,對於我現在的三十七歲的年齡來講這是屬於亡羊補牢。如果孩子從小就能夠在
這些文化上面扎好根,將來他對於弘揚文化教育那個力度要比我們大得多。但是現
在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我們現在還是從紮根開始。

  “尊敬師儒,束修酒脯”,這個尊師重道是關鍵,父母把孩子送到老師那裡,
一定要為孩子表現出尊師重道。我們的恩師他跟我們講,他小的時候也上過一段私
塾。他的父親帶着他去拜老師那天,那是到祠堂裡面,老師坐在當中,這些學生們
旁邊列隊站好,老師出來迎接。父親帶着兒子,首先向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三跪九
叩的大禮,然後請老師上座,向着老師,父親帶着兒子也行三跪九叩。孩子看到父
親對老師這麼恭敬,他哪敢不尊敬老師?尊師重道是父母跟老師配合演出來的,給
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個人能夠尊師他才能重道,重道他必定是尊師,能尊師重
道他才能學到東西。他對老師輕慢,這個人什麼都學不到。

  我過去在美國教書,博士畢業了,在兩個大學教過,前後四年。大學里都有中
國留學生,我是帶碩士班,在班上發現學得最好的學生都是中國學生。不是因為中
國學生的智商比美國人要好,那不一定,原因在哪兒?中國學生畢竟他有一點中國
傳統文化的影子在,他對老師還是尊敬的,這比美國學生強。美國學生跟老師他不
是師生關係,頂多是朋友關係,他很平等看你,你跟他就是朋友。所以他來上課的
時候他也都非常的隨便,拿着漢堡包、拿着可樂,坐在那裡,然後把腳往前面椅子
背上一搭,就這麼坐着,聽你在台上講課。老師站着講,學生在底下坐着聽,他很
習慣,都是這樣。

  相比之下中國學生真的對老師就比較尊敬,所以他學得好。班上的頭幾名的都
是中國學生,因為他尊師重道,他對這門學科就能夠重視,他就能夠學得好。我過
去在求學的時候也是每次考試在班上都是第一名,也沒有別的,真的是尊敬老師。
所以在聽講的時候就格外認真,聽講認真就是對老師的尊重。老師在課外的時候,
有時候需要我們做一點小小的服務,我們很樂意幫忙,而且跟老師在一起也都是畢
恭畢敬。不會像美國人那樣跟老師在一起稱兄道弟,拍肩膀,做朋友而已。我們真
的不敢,畢竟是從小有傳統文化的家教的影響。

  過去我母親帶着我,有時候到學校老師,像班主任,像年級組長,老師們家里
去做客,拜年。逢年過節去拜望老師,拿着禮物,這裡“束脩酒脯”就是學生供養
老師的禮物,不一定很多,是一點心意。束脩就是干肉,在孔子時代孔子收學生條
件就是你要拿點束脩之禮,你要是不拿束脩之禮孔子他可能不教你了。《論語》上
講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你要真拿束脩之禮來正式的拜師,孔子一
定會教你。

  以前,這是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媽媽也是逢年過節都去拜會老師。在老師家里,
我們也表演一個朗誦,唱一首歌什麼的供老師欣賞,老師也很歡喜。我們對老師沒
有什麼求的,但是這是表示一種恭敬。所以從小也就有這種意識,對老師都是恭敬
的。在三年半之前,我母親跟我決定放下世間工作,來跟隨我們老恩師學法。我前
面跟大家分享了我母親寫的“送子拜師文”,如果大家還有印象,你能夠聽出我母
親對於老恩師的那種恭敬、讚嘆。她這信中前面都是表達對老師的讚美,這種讚美
是由衷的,確確實實在心目中把老師看作是聖人一樣。

  那天是2006年9月27日,她帶着我到恩師住的地方,在香港跑馬地。到了他的家
里我們就正式的拜師,也是獻上束脩之禮。老恩師也非常高興,他那天特別換上新
的衣服,接受拜師。我們也按照古禮,當中有佛菩薩像,母親帶着我向佛菩薩像三
跪三拜,然後請老恩師上座,向他老人家三拜,也是母親帶着我,她在前我在後,三
拜。然後母親給他朗讀自己寫的“送子拜師文”,表達自己送兒子來求學的這種願
望、決心,說現在把兒子交給您這裡,讓您調教,兒子將來的前途全是交給您來安
排,哪怕是出家在家都由您來決定。

  恩師非常高興,他那天是正正式式地接受我們的三拜。以前從來沒有過,我們
向他拜,他總說不拜不拜,那天就沒有說不拜了,正正式式的接受三拜。這種儀式
簡單而隆重,但是非常有必要。為什麼?給孩子樹立起一個尊師重道的心,有這個
心他才能夠恭敬法,他才能學出成就。所以家長帶着孩子對老師一定是要恭敬、要
慇懃,不可失禮。失禮了,那孩子內心就對老師往往會不看在眼里,上行而下效,
父母對老師失禮,那孩子做得更加的厲害。選擇老師非常重要,孩子能不能夠成就,
一個看父母一個看老師,就是這兩種人來成就。

  我們都聽說“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就是好的母親為孩子能選擇好的求學環境,
當然也包括好老師。原來孟子小的時候也跟一般小孩一樣愛玩,他們家住在墳場附
近,孟子他就看到一些人每天在墳場那裡做些祭祀,哭哭泣泣,他也跟着學這些樣
子。孟母就想到這樣下去對孩子成長沒什麼好處,還是讓他求學好,就搬家了。搬
到市場附近,那小孟子也就跟着市場的人學着做買賣,孟母覺得這個也不妥,於是
又搬家。最後搬到學宮附近,就是現在講學校,讀書人的地方,孟子他就每天學着
禮儀,學着別人去讀書,變得很有禮貌,孟母就說,這就是我該住的地方。

  所以環境對於孩子成長非常重要,孟母她雖然自己並沒有高深的文化,但是她
有智慧,她善於抉擇。《論語》裡面講的,“擇不處仁,焉得智”。你選擇地方要
選擇仁人志士所居之處,和他們做鄰居,你受他們的氣質的陶冶,你也就變得善,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不選擇居處,不選擇環境,不選擇鄰居,那特
別是對孩子而言,無形中可能就傷害了他們成長。有句俗語講“千金買屋,萬金買
鄰”,買鄰居比買屋更貴重,就是講這個道理。所以母親她的見地很正,這就是對
於孩子非常好的引導。

  像孟子他小的時候貪玩,求學求到一半回到家里來,孟母就問他,“你為什麼
今天這麼早回來?”然後拿着把剪刀,孟母是正在織布,走到織布機旁邊把正在織
着的布剪斷了。孟子看了嚇一跳,“母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孟母告訴他,說
“你今天廢學,逃學回家,不就是像我織布織到一半就剪斷一樣嗎?都不能有成就”。
所以孟子從此以後也就認真的讀書,不敢逃學了。

  所以父母做得正,對孩子影響就好,沒有孟母就不可能有孟子。孟子是聖人,
亞聖,孔子是至聖,他是亞聖,都是聖人。聖人是母親培養出來的,沒有像孟母這
樣的母親,不可能有孟子這樣的聖人。所以《易經》上講“蒙以養正,聖功也”。
蒙就是童蒙,小的時候就要養他的正,德行要正,人品要正。怎麼養正?自古至今
一般都是用儒家倫理道德,《弟子規》可以說是養正童蒙教學裡面的一個集大成,
這是儒家的根。還有一些相關的儒家的童蒙教材,大家去翻翻《五種遺規》裡面
《養正遺規》,這裡面都是。

  我們也曾經從《養正遺規》裡面挑選過幾篇出來講習,尤其是《朱子治家格言》,
這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它字數只有五百四十三個字,它是《弟子規》一半的篇幅,
但是裡頭的義理跟《弟子規》完全相同,《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朱子治家
格言》可以做為《弟子規》一個很好的輔助教材。這些都應該讓孩子熟讀背誦,而
且要明白意思,要給他講解,講得愈細愈好。還有像朱熹《童蒙須知》,這實際上
也就是《弟子規》的一個開解,也講得很細,怎麼在生活中來學習倫理道德,這些
都是很好的童蒙養正的教材。再加上《孝經》,這是專門講孝道的,孝是德之本也,
這些我們也都講過,而且都不止一次。

  除了儒家的這些紮根的教育以外,面對現在的社會這麼污染,光是儒家都不夠。
儒家講倫理道德,懂倫理道德他就會恥於作惡,可是現在人恥心很淡,就是比較無
恥,怎麼辦?要加上因果教育。所以近代的印光大師對於孩子童蒙養正方面,他特
別提出要注重因果教育,他說因果教育甚至比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的德行教育更為重
要。他推三部教材,第一《了凡四訓》,第二《太上感應篇》,第三《文昌帝君陰
騭文》,這三本東西那是最好的因果教育。《了凡四訓》比較長,明朝了凡先生對
孩子的四篇家訓,《太上感應篇》比較短,大概一千多字,《文昌帝君陰騭文》就
更短了,五百多字。雖然文字上有長短的差異,義理上是相通的。這些都是讓孩子
熟讀背誦,而且深解義趣,要給他講解。我們恩師這都講過,我也講過。特別是
《文昌帝君陰騭文》,別看它短短的五百多字,我們整整詳細的講了一百個小時,裡
頭很多因果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從小他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在他幼小的心
靈裡面扎下因果的根,他將來不敢作惡,這才有力度。然後他面對這個污染的社會,
他才能夠從內心裡面建起一道防護牆。真的,印光大師講這比儒家更管用,四書五
經那個力度不如因果教育強。

  到了一定年歲,孩子十歲以上就懂事了,那這個社會污染就很重。你看現在網
絡裡頭的色情的內容,這些污染的東西孩子只要一接觸,他的幼小的心靈就被深深
的污染。包括電視節目,乃至你走在路上,你看香港地區,那些廣告的牌子,全都
是污染心性的。怎麼讓孩子能夠做好防護?因果教育要加強力度。如果《了凡四訓》、
《文昌帝君陰騭文》、《感應篇》這三部還不夠的話,我們恩師現在還提倡一部,
《諸經佛說地獄集要》,專門講地獄因果,連同江逸子老師的地獄變相圖以及他的
講解,這個好!讓孩子都要看這些因果報應的經書,看了之後他起畏懼心。《諸經
佛說地獄集要》是佛經,比較深,恩師叫我再過一小段時間就開講這部,把這個
《女論語》講完了,我們就可以開講。把因果講透了,孩子印象深刻,他的正氣、
善的根基就能奠定好。這是不得已,現在社會污染嚴重,真的唯有靠因果教育才能
保住我們的孩子健康成長。清朝乾隆年間的周安士居士就講過,說“人人知因果,
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真的是如此。

  《大學》里講的慎獨,慎獨這個功夫一般人做不到,都是在人面前一套,回到
家里,暗地里又一套,有幾個人能夠真正人前人後是一致的?在人前他是這樣,在
人後他也不會放逸,還如同在人之前一樣,這是慎獨。光靠儒家的經典能做到慎獨
的不多,我自己有體會。你譬如說我們學《弟子規》,《弟子規》真的很好,剛剛
開始學,你會很受用。學到一定程度你會遇到個瓶頸,就是對自己內心深處的這些
惡念,那些習氣毛病,好像覺得力度不夠。《弟子規》勸我們成聖成賢,“勿自暴,
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它用這句來鼓勵我們,但是我們有時候會懈怠,成聖
成賢反正日子還長,今天我就放鬆了,甚至今天我就放逸了。

  但是如果你懂得因果,懂得即使在暗室屋漏當中都有鬼神在旁,天地神靈都在
監察你,真的是如此,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敢造次,就跟在人面前是一樣的。那
些天地鬼神比人更兇,監察人的善惡,這就是因果教育教我們,你自自然然有戰兢
惕栗景象,那慎獨就不難了。我們不知有鬼神在旁,所以就肆無忌憚,果然真知道
有鬼神在旁,果然知道起心動念都有果報,那不敢不慎獨,這因果教育的力度確實
要強。所以像《太上感應篇》,過去所有讀書人都學習,清朝彭凝祉先生,他是進
士及第,他講過這個書是“元宰必讀書”,狀元、宰相必讀的,所以《太上感應篇》
是修身的妙法。

  我們看古來的聖賢、君子,那真的都是父母善教而成就的。像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歐陽修,大文豪,也做過大官,他的母親鄭氏就很會教育兒女。歐陽修從小家里
貧窮,母親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寫字,教他在地上來寫,用劃沙石來學寫字。而且
常常跟歐陽修講,說你的父親過去也是當官的,做管監獄的一個官吏,他每天晚上
都會看囚犯的冊子,總是很感嘆。歐陽修的母親就問他:“為什麼你看這些冊子都
很感嘆?”歐陽修父親就說:“我看這個人他是死獄,要受死刑,我想求其生而不
得。”結果太太就問,“難道能夠求他生還?”父親講,“如果是求其生而不得,
那他死了我也就沒有什麼遺憾。如果是求其生還能夠可能得生的,那我必定要努力
幫他平反,或者減免他的刑罰,否則他會有餘恨”。你看歐陽修的父親有這樣的人
品,這是仁慈心,天有好生之德,他對囚犯都能夠千方百計幫助他求生,而不至於
誤死。歐陽修母親就以這些道理來教化歐陽修,你看她從小奠定他的仁愛的德行、根
基。

  北宋理學家二程,兄弟倆程顥、程頤,他們的母親侯氏就非常善教兒女,正是
因為母親有懿德懿行,所以能夠造就出二程這兩位大儒。他母親講,這個二程(就
是她兩個兒子),“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這個話的意思是說,這兩兄弟之所
以有大成就,不是他本來就是這麼出色,不是,他們的出色是教出來的。二程中的
弟弟程頤專門寫了他母親的一個傳記,記錄母親侯氏的這些德行。侯氏也是出生於
官宦人家,書香門第,從小就知書達禮。你看母親的素質非常重要,他母親從小就
是個賢女,就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女子,而且擅長女工,女工就是紡織、刺繡這些。
對於文學、對於政事都相當有領悟力,她父親就非常喜歡她。每次她父親用政事來
問她的時候,她都能答得很好,讓父親很滿意。所以父親有時候很感嘆,很遺憾,
你不是個男子,要不然你將來也能考功名。

  侯氏十九歲嫁到程家,孝順公公婆婆,以孝謹著稱,一個孝一個謹,謹就是謹
慎、細心,程家上上下下都對她非常敬愛。侯氏對丈夫能夠禮敬謙順,這是真正婦
道。對於下人能仁慈寬厚,真正做到“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從來
不訓斥奴婢,都像對兒女一樣。發現子女們訓斥奴婢的時候,她立刻嚴厲告誡,她
說“貴賤雖殊,人則一也。汝如是大時,能為此事否?”貴賤雖然不一樣,但是都
是平等的,孩子小不懂事,罵這些奴僕,她就會罵孩子,說你像他這樣大,你能不
能夠做他這個事情,你做不出來你不能罵人。侯氏她治家非常的有條理,井井有條,
真的是《女論語》里講的她都能做到。

  侯氏她特別有德行,很有愛心、很慈善、很博愛,有時候路上見到棄嬰,她總
是撿回來收養。有一次有一位小商人出門經商很久沒有回來,他的太太死了,結果
兒女們都紛紛散去了,這個家有一個兩歲的小孩沒人要,侯氏見到這種情形就把他
抱回家來收養。程家家里人就不是很高興,收養了這麼多小孩,就有埋怨,但是侯
氏仍然堅持撫養這些棄嬰。後來這個小商人回來了,看到自己的兒子還健康完好,
非常感激,那侯氏就把這個孩子奉還給他。這個商人因為很感動,說這樣吧,你是
他的再生父母,這個孩子就送給你了。但是她辭謝了,她說我收養他不是希望得到
他,現在他父親回來了,就應該把他歸還給他父親。這是仁愛心。另外她自己好善
樂施,常常配些藥幫助貧苦人治病。

  對別人她很寬容博愛,可是對自己的孩子,她管教卻十分嚴格,她常常說“子
之所以不肖者,由母避其過而父不知也”。說孩子之所以不肖,這個不肖是賢愚不
肖的那個不肖,就是不爭氣,往往是因為母親避其過,就是幫助他掩飾過失,縱容
孩子而父不知,父親不知道,母親在包庇孩子父親還不知道。因為父親比較喜歡唱
黑臉,比較嚴格,母親比較容易唱白臉,容易包庇孩子。一般母親都有這種傾向,
就是人有這麼一種很自然的感情,自己生的孩子總是多多的疼愛,甚至溺愛,但是
沒想到這個溺愛往往是害了孩子。

  但是侯氏對於自己的孩子沒有溺愛,這裡有幾個例子:二程兄弟剛剛學會走路,
走得還不穩的時候,難免會摔倒,家里人就上去抱他。侯氏這時候就對這些家人講,
不要抱他,讓他自己爬起來。然後對這些孩子講,說你們如果走路慢慢一步步地走,
你就不會跌倒。所以對孩子她並沒有那樣的溺愛。當孩子吃飯的時候因為好吃,就
貪吃,碗裡剩很多的殘羹剩菜,母親就呵斥他們,說“你從小就縱食慾,長大了怎
麼辦?會變得很貪婪的”。所以孩子從小都規規矩矩,不敢有絲毫的不恭敬。

  程頤他有一段話講,“頤兄弟平生於飲食衣物無所擇,不能惡言罵人,非性然
也,教之使然也”。程頤、程顥這兄弟兩人,他們平生對於飲食衣物從來不挑剔,
《弟子規》講的“對飲食,勿揀擇”,一切都是從簡,儉以養德。二程也從來不會
罵人,性格都很溫和,溫良恭儉讓,真正是一代大儒之風。結果程頤他講得很中肯,
說這不是我們生來就如此的,“非性然也”,性就是天性,不是我們天性,不是天
生下來我們就是這樣,是“教之使然也”,就是母親的教導才有我們這樣的一個德
行。

  這個侯氏教導女兒就以曹大家的《女誡》為她的主要的教材。我們介紹過,曹
大家是漢朝班昭,她寫的《女誡》。有一位陳靜瑜老師,她在大連,她也在認真學
習《女誡》,而且跟她公司的員工們講《女誡》。員工女孩子多,講過好幾遍,很
有心得體會,今天早上已經給大家做了個分享,明天上午十點她再給大家做一個分
享。《女誡》是一個非常好的女德教材,歷代都在學習。“女四書”,《女誡》是
第一個,《女論語》是第二個,她講《女誡》,我們配合她講《女論語》。《女誡》
講的道理比較多,《女論語》講的是怎麼落實,生活上的很多點點滴滴細節講得很
多,這很好,一個是解門,一個是行門,解行相應。所以她推廣《女誡》,我很歡
喜,現在講女德的人太少了,沒人重視,都忽略了,而這個又恰恰是最重要的。構
建和諧社會,我大膽的說要靠兩個教育,一個是孝道的教育,一個是女德的教育,而
女德要在先。為什麼?有賢女才有賢母,有賢母才有孝子!

  侯氏常常告誡家人,“見人善則當如己善,必共成之”,見到別人行善就好像
自己有善事一樣,自己一定要協助別人,隨喜功德,一起把這個善事做好,絕沒有
嫉妒心。你看《詩經•國風•周南》裡面第一首詩“關雎”,就是講后妃之德,這
太重要了。而后妃之德最重要的是她沒有嫉妒心。陳靜瑜老師上次來香港也講過,
她說她發現嫉妒兩個字都是女字旁,是不是女子比較容易嫉妒?後妃之德就是講沒
有嫉妒,看這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是指誰?文
王。逑是伴侶,好逑是好伴侶,窈窕淑女可以做文王的好伴侶,輔佐文王,能夠幫
助治理天下。好伴侶誰去求?很多先儒他解這個詩都解釋成文王自己求淑女,這個
差矣。文王他一心就想着為國為民,他不會只想着為自己娶媳婦。娶了一個再不想
了,娶的是太姒后妃。然後后妃為文王在天下廣求淑女,做文王的嬪妃,輔佐文王,
沒有嫉妒心!這是見人善當如己善,文王他為國為民這是善,后妃是他的賢內助,
而且求淑女以輔佐文王,“必共成之”,成就是幫助文王成就他的王道。

  嫉妒心是心靈的腫瘤!它對別人不一定有損傷,對自己是大的損害,敗德敗名,
那都是因為嫉妒。有嫉妒心仁愛就沒有。嫉妒是與人嚴重的對立,跟別人過不去。
人家有點好事,心里就放不下了,看到人家有名聞利養,或者在做善事,或者是做
利益眾生的事情,得到眾生的尊敬,他心里不高興,那這是造罪業,都會有果報。
實際上真正有修養的並不會計較他,他所嫉妒的人,看見他嫉妒就離開了,不讓對
方生煩惱。你所要的他就給你,給你你就不嫉妒,他就離開。但是他的離開那可能
對這個社會、對眾生來講是一個損失,這個因果都是那個嫉妒的人負!

  這裡又講“視他物當如己物,必加愛之”。這都是仁心,人家的東西就如自己
的東西一樣愛護,甚至愛別人的東西比愛自己的東西要更甚,這都是仁心。侯氏她
並不欣賞所謂天才的人,當時她們認識一個人,是個神童,年紀很小就考上了功名,
但是侯氏認為這種人並不是遠器,太早就暴露才華,往往最後是江郎才盡。後來那
個人果然真的就沒有什麼建樹,沒有成大器。

  我的恩師也是常常這樣提醒我,說我們現在學習弘揚聖賢教育,過去我的恩師
都走過這條路,他勸我們要厚積薄發,不要發得太早、太過,發得太早、太過你可
能短命,很快就沒了,你不是遠器。他勸我安住在香港這裡,儘量不要出去拋頭露
面。外面好多都請你,講得稍微好一點了別人就請。當然現在講課的老師也少,我
們都能理解聽眾的心理,他們都希望老師多出來講,但是我們知道自己現在還沒有
這個水平,積累得不夠!真正要十年、二十年的積累,再出來講,那個力度遠非現
在所能比。現在又年輕,出來早,那肯定引起嫉妒障礙。我的恩師常常這樣提起,
對我講過,私下里講的,不包括在講經上講,就對我私下來講,至少講過十遍以上,
說你講得好,那最後你可能都走投無路,人家不容你。所以必須要低調,最好是默
默無聞,真正你用十年、二十年你成就了,別人攻不倒你了,那時候才能夠施展你
的抱負。

  你看印光大師在藏經樓裡面三十年,到七十歲才出來弘法,弘法才十年,你看
那個力度,把整個佛教扶起來了,而且他的著作可以說往後九千年的眾生都得利益!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大徹大悟,那真是成佛了,做祖師了,五祖把衣
缽傳給他,他那時候就可以出來弘法利生,為什麼他沒有出來?在獵人隊里躲了十
五年,就是避免嫉妒障礙。當時人都不服他,你這麼年輕又沒有文化,怎麼居然把
衣缽給拿去了,誰都想不通,不服!所以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之後,大家都不服,
於是就追趕六祖,想不通,不服你,那你就得躲起來,躲到最後大家把這個事都淡
忘了,你再復出,因緣到了。什麼時候到?你有護法了,那就到了。誰做六祖惠能
大師的護法?六祖到了廣州法性寺,就是現在的光孝寺,光孝寺離我家原來不遠,
很近,我是在那裡入佛門的。六祖到了法性寺之後,印宗法師認出他是六祖,然後
才給他剃度,剃度之後把他奉上座,然後自己向他拜,皈依他,做他的弟子。印宗
法師是江南一帶非常有名的法師,弟子如雲,他這麼一拜,弟子全部歸向六祖,法
緣成就。誰來做護法?印宗法師做護法,印宗法師沒有嫉妒心!真正像“關雎”一
詩里講的后妃之德,一點嫉妒沒有,成人之美!你確實比他高,他就拜你為師,讓
大家都跟你學,他不會說“你都得跟我學,不要聽他的”,不會這麼想,這是菩薩,
這個人來護法才有六祖惠能大師在江南一帶的法緣!

  六祖惠能大師法緣在南方,北方是神秀大師,六祖也不到北方去。當時武則天
也請過六祖,請不着,六祖不去。為什麼?不要介入。北方是神秀大師的法緣,神
秀沒有開悟,但是他也教化一方,他做了武則天的國師。神秀講經說法是很行的,
六祖他有南方口音,講經說法大概沒有像神秀那麼有吸引力,但是人家真正是開悟
的,安住在南方。所以有南北兩派,南禪是六祖這一派的,北禪是神秀大師。這都
是什麼?先賢古聖給我們做的示現。

  所以侯氏這裡她勸導自己的兒子不要羨慕那些天才兒童,不要急於求成,不要
早出風頭,這個不會長遠。她給自己兒子寫的書信裡面這樣勸導說,“我惜勤讀書
兒”,我所愛惜的是能夠勤奮讀書的兒子。然後鼓勵兒子,這是寫給程顥的,說
“殿前及第程延壽”,程延壽是程顥的小名,這是鼓勵他殿前及第。後來這二程也不
負母親的希望,真的考上了進士,而且真正成為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一代名儒,這
都是因為母親教子有方。所以聖賢如何教出來的,真的是母親是他的最好的老師。

  我想起我母親對我教育也是很嚴格。我們的家庭是很普通的家庭,並不富裕,
我父親和母親都在工作。母親雖然工作,但她把心思重點還是放在教導孩子上。過
去是男主外女主內,男子工作,女子可以在家裡面相夫教子,教子是第一要務!但
是我們小時候沒有這樣的條件,父母雙方都要出來工作,要不然經濟來源不夠。可
是母親雖然工作,但還是把教子擺在第一位,工作擺在第二位。所以有時候領導叫
她多做工作,說多給點工資,多給點獎金,她都拒絕,不行,我得回家,要教孩子。
所以她在家的時間都很多。我從小還沒有學會講普通話的時候,我母親就教我念孝
道的這些詩詞,我學的第一首詩是《遊子吟》,唐朝孟郊寫的“慈母手中線,遊子
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六句話,一般孩子大概讀上十來分鐘也該會背了,但是我以前資質是很
差的,這首詩足足學了一個多月,才能夠把它背下來。我是先學會念這首詩才學會
講普通話。我在廣州出生,在廣州語言環境裡面,講廣州話。所以我這個智商大概
都是很低的,資質很差。我的姥姥看我母親非常耐心地教我,她在旁邊都搖頭,
“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這麼教都教不會”。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博士教授,走上聖
賢教育之路,真的如二程所說的,“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這歸功於母親的教
育!我曾經寫過一個賀卡,表達自己對母親的一路對我成長教育那種感恩,我說我
自己猶如一塊很粗劣的頑石,而母親正是一個雕塑家,能夠把這個頑石雕成很好看
的一個作品,確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

  後來我上幼兒園,雖然我是母親唯一的孩子,但是她從來不嬌慣我、不溺愛我,
在家里都規規矩矩。如果是放肆了,就狠狠地克制我,但是母親不打我,她不會生
氣罵人,不是發泄脾氣,她是給你把這道理講得很清楚,讓你真的覺得無地自容、
印象深刻,以後再也不敢犯。她講道理也都是很平和的語氣,可是每句話像針扎一
樣,把道理給你講清楚,講得你都想哭,讓你自己覺得犯了錯誤真的是很慚愧,她
這樣的教學法,非常理性。

  我在小學的時候,喜歡集郵。有一次看到鄰居家小孩的郵票很漂亮,比我的精
美,那個小孩比我小,我就起了歹意。我就想了一些鬼點子,騙這個小孩說:“我
這個郵票比你那個更精美,我跟你換好不好?”他信以為真,就跟我換,我把他的
好的郵票都換到我的集郵簿裡頭。後來給他父母發現了,來我家。我媽媽知道這個
情況後,她把這個集郵簿放在旁邊,非常嚴肅地對我講:“這個集郵簿我準備要把
它燒掉。你集郵如果集成這樣,你要去偷盜,要去騙人,那這個集郵不是好事情。”
我非常心疼我的郵票,我就撲通跪下來求我母親,能不能給我一次機會讓我改過,
以後我再也不敢,不敢生這些歹念了。母親看到我很誠懇,真正在懺悔,說給我這
一次機會。後來我真的不敢再犯了,不敢想着去怎麼佔人的便宜,從此這種念頭就
斷掉了。第一件事情發生了母親是立刻要扶之以正,這時候不能姑息,給孩子留下
深刻的印象,他以後不會再重犯。

  最重要的不能溺愛孩子。母親為了鍛煉我,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她給我找了
一家廣州市第一幼兒園,當時是最好的幼兒園。這家幼兒園是全託的,禮拜一把孩
子送到幼兒園,吃喝拉撒全是幼兒園老師管,禮拜六再把孩子接回家里,過一個禮
拜天,禮拜一又送走,在幼兒園鍛煉各種能力,學習生活都是自理,住校生活。我
母親送我去那裡鍛煉,她說我第一個禮拜回來就能夠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把小小
的鞋子放得整整齊齊,她說這個幼兒園很好。我作為孩子,肯定心里念家,對一個
小孩來講,一個禮拜才能回家過一天,這也是很痛苦的事情,不願意去。禮拜一早
晨我媽媽把我提溜起床的時候,我不肯起來,我早醒了,就是不肯起床,為什麼?
不想去幼兒園,希望拖過時間就可以不上幼兒園。但母親不客氣,非常嚴肅地把我
拎起來,讓我吃完早餐她拎着我上幼兒園去。

  從家里走到幼兒園,要走路四十分鐘,翻過一座山,我就背着自己的書包,裡
頭裝着一個禮拜的書、衣物,我母親不幫我背,讓我自己背,鍛煉,什麼都得自己
扛着。走在路上遇到我母親的一位同事,她看到我母親拉着小孩,肩上背着大書包,
走這麼長的路,她也于心不忍,就對我媽媽說:“你怎麼能讓這麼小的孩子背這麼
大的書包,走這麼遠的路?”我母親看到她這樣的說,知道是教育理念不一樣,也
不必去理論,就在她面前把我的書包接到身上,等那個人走了之後又把書包還給我,
讓我繼續背。所以從小我的腿就長得很粗、很壯,鍛煉出來的。後來上了中學、大
學,都是業餘運動選手,身體素質很好。而更重要的是從小就養成了自立的心理素
質,能夠承受負擔,自己的事自己做好。這種素質的養成比什麼都重要,學多一些
英文單詞,學會多彈一首鋼琴曲,那個比起生活自理並不重要,人的素質的培養最
重要。

  後來我出國留學,我跟的博士生導師是一位非常嚴格的經濟學家,他寫文章寫
得很多,發表了很多,他一個人發表的文章比整個學院所有其他教授發表的文章還
要多,你看他的工作效率多高。所以他要求我們這些學生工作效率也很高。我每個
禮拜要給他做二十個小時助理研究,給他做運算,搜集數據等等。每次他給我的工
作量,一個禮拜二十小時沒有辦法完成,開始都得四十小時完成,美國人早走了。
所以跟着他的人不會很長時間,半年就走了,又換一個。只有我跟着他四年,一件
工作需要四十小時才能完成,就花四十小時來完成。後來做得時間久了,熟能生巧,
縮短成三十小時能完成,後來二十小時能完成,後來我十個小時也能完成。工作效
率提高了,有多餘的時間跟他一起做研究,合寫論文。

  我四年就完成碩士和博士的全部課程。到我畢業的時候,我的博士導師給我寫
推薦函,說我是他二十多年學術生涯裡面見到的最優秀的學生。他的得力推薦才使
我很順利地得到大學的聘函,去做助理教授的工作。如果在他門下不能承受嚴格的
要求,那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所謂嚴師出高徒,你要想成為高徒,你也要能夠挺
得住嚴師的要求、壓力。這個壓力不是說到嚴師那裡我才能夠頂這個壓力,不是,
從小父母就得要認真的培養他,素質養成了,他將來才能承受這些壓力、承受考驗,
他才能成為優秀的人。人的素質其實真的是你能夠承受壓力,在壓力中成長,你的
能力就能提升。

  所以我能夠在四年裡面提前完成博士學位,畢業之後在大學裡面教書,常常都
在學術會議上獲得最佳論文獎,得到大學裡面的重視,每年的發表文章數量在學院
裡面都是名列前茅,這也是給咱們中國人爭光。後來從美國到澳洲,美國政府給我
“傑出教授與人才”的綠卡,但是我沒有要。為什麼?恩師勸我到澳洲去,我就到
澳洲了。恩師在那邊建立了淨宗學院,勸我過去,說昆士蘭大學聘老人家做榮譽教
授,可以代表學校去出席國際和平的論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恩師鼓勵我,
讓我去做翻譯。我就聽師父話去了,到了澳洲就在昆士蘭大學任教,在三十二歲那
年學校就破格給我終身教職。這些其實並不是說我原來資質很好,或者智商很高,
不是,恰恰相反,那真的是有好的家教,我是個幸運兒而已。如果換做別人,換做
您有我這樣的一個際遇,您一定比我更優秀,所以可見得母親的教育決定了孩子的
人生。

  我們現在也把工作都辭掉了,跟老恩師學法,每天壓力也很重。恩師也是一個
很嚴格的人,你別看他平時都是非常的溫和,很慈悲,但是要求學生也很嚴厲。我
們每天現在講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二、四、六、日都講四小時,一、三、五講兩
小時。這個工作量,如果你們有教學經驗你們就能體會了。剛開始我們來學講的時
候,需要用四十個小時準備一小時的課程,慢慢的這個效率就逼着要提升,還是老
樣子你怎麼可能一天講兩小時?逼着提升,你就得琢磨着用各種好的方法來備課,所
以現在勉強能維持。像今天一天講四個小時,聽恩師講兩個多小時,老人家講完又
講了一段開示,一天在攝影棚裡面就待六七個小時,剩餘的時間,二十四小時減七,
剩餘十七小時,你處理好你的備課、你的吃飯、你的睡覺,你看着辦!就好像我們
以前博士導師,他給你的工作量規定是二十小時完成,你四十小時才能完成,你也
得花四十小時,你慢慢提升。承受壓力這種心理的素質真的得益於從小母親的善教,
母親這種培養孩子的作風都是一貫的。

  像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我自己的獎學金一個月八百塊錢,每個月給父母寄回
三百,自己剩五百,吃住都非常地節省。為了省錢,冬天冷的時候不捨得買棉被,
只能是蓋着毛毯,衣服都蓋上來,甚至再冷的時候把書本也壓上來。我把我的這些
生活跟母親彙報,我是非常的樂觀,我說因為在寒冷的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樑,
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清淨。母親接到我的來信,她沒有說
孩子你這冬天冷,棉被都沒買怎麼行,趕快去買棉被,錢不夠的話我給你寄,母親
沒有這樣說。她在回信里說,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的冬天。
我在路易斯安那州,她說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你看,嚴格
要求,嚴格而沒有戾氣,還是很溫和,用鼓勵的語言,但是是嚴格的要求。

  所以我母親在她的三十年家庭教育心得報告,就是“母慈子孝”的演講當中,
在最後總結時說了三句話:“我想作為今天講課的結束。第一句,我們堅信優秀是
教出來的,而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教師;第二句,我們牢記,要從中華傳統文化
教育中吸取精華,而從《弟子規》做起;第三句,我們期盼天下的父母都能為和諧
世界培養更多的大孝、至孝的兒女。”

  前面是教兒子,下面是教女兒的:

  【女處閨門。少令出戶。喚來便來。喚去便去。稍有不從。當加叱怒。】

  印光大師是民國初年高僧大德,淨土宗第十三祖,他在《文鈔》裡面反復地強
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說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家庭有善教。而家教當中,教女
又尤其重要。教兒教女,教兒子固然是重要,教女兒更重要。為什麼?因為有賢女
將來才能成為賢妻,有賢妻才會有賢母,有賢母才能養育賢子。國家之所以沒有賢
才,那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家教。沒有家教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好的母親。而沒有好的
母親,是因為沒有好的女子。這“訓男女章”講到教女,就是講到根源了。

  教導女子,要知道,教女最重要的責任還是母親。特別在傳統的家庭當中,女
子應該是少出門,“女處閨門,少令出戶”。為什麼女子應該待在屋裡時間多,少
出門戶?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易經》上講,男子是天,女子為地,這個是跟人
的自然的特性有關。男子是主陽主剛,女子主陰主柔。陽剛是動,陰柔就得靜。所
以女子要效法大地,這屬於坤德,坤德是厚德載物。男子效法天德,天是自強不息。
像日月星辰,每天都是東起西落,四季寒暑也是有序的,自強不息。可是大地要厚
德載物,它負載萬物,孕育萬物,使萬物有勃勃生機。這個地一定要穩要靜,大地
要是動,就地震了,地震就沒有辦法孕育萬物,那是屬於自然災害。所以女子效法
大地,要學習心靜情穩這四個字。心要安靜,情緒要穩定,如同大地一樣,這才能
夠孕育萬物,這才有生機。女性肩負的是社會人類繁衍的使命。人類的繁衍包括生
和養,女性能生,也要能養。生養萬物,德行就非常的重要。所以古人教女就是按
照這樣的一個原則。知道女性身上肩負的使命之重超過男子,人類的繁衍主要是靠
女性,男子不能生,女子才能生。而且,孩子生出來以後,教養孩子的使命也是主
要由母親來負責,所以對於母親,對於女性的要求就會更高。因此這個女德確確實
實是跟她的肩頭所負的使命相聯繫的。從小女孩子就能夠養成心靜情穩的這種德行,
那她才能夠擔當得起為人類留後的使命。這個後代真正是有素質的後代,有德行有
學問的後代。所以這裡你看,女孩子從小“少令出戶”,讓她的心能夠得定,能夠
安靜。這個很重要。

  等她慢慢長大了,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學禮。學禮當中最重要的是學順從,
所以這里講“喚來便來,喚去便去”,聽從長輩的使喚。這是什麼?這是培養她自
己謙卑的品德。在《易經》當中,六十四卦只有謙卦是六爻皆吉,這是最吉祥的一
卦,屬於地山謙,山在地之下。本來山是在地之上,現在鑽到地之下去了,顯示謙
德。謙受益,滿招損,女子從小就要學這樣一種德,如同大地一樣,被人踩在腳下
而任勞任怨,這是坤德。沒有這種聖德,怎麼能孕育聖賢的一代?這種德行沒有別
的,從小就要教。她小的時候不懂道理沒關係,先要這麼練,“喚來便來,喚去便
去”,就是聽從使喚,叫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違逆的。這個不僅是說表面上行動
不違逆,內心裡面也沒有絲毫的違逆,真正是能夠一切隨順,這才能夠成就謙卑的
品德,那她將來才能夠擔當大使命。所以這種訓練非常重要。實際上不光是女子,
男孩子也一樣是這樣。我小的時候,雖然是獨生子,父母對我要求一樣很嚴格,也
是這樣“喚來便來,喚去便去”。《弟子規》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
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稍有不從,當加叱怒”,所謂“教兒嬰孩”,孩子從小就得調教他,不允許
他有那種驕慢之氣。他稍微有一點逆反,立刻就幫他把這個氣息給降下來,狠狠地
責備。因為他小,他對於父母要依賴,你給他這樣責備他聽。剛開始出現不服從,
違逆的心理,立刻就把他扭正過來,以後就不會產生逆反心,他才有真正的孝順。


  我小的時候挨了不少打罵。我母親比較講道理,她是說我。我做錯了,把這些
道理說出來,讓我無地自容。我父親就會打。到現在我迴想起來,那真的是感恩。
古諺語說,棒頭出孝子。所以古人講的從小就嚴厲要求,太有道理了。我們從小到
大真的不敢有任何逆反心理,父母教得好。過去有位推廣傳統文化的老師來問我,
他說現在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呢,你從小到大有沒有逆反心理?我說沒有,真的,
回憶起從小到大真沒有過,不敢說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父母的話就像聖旨一樣絕對
依從。

  所以女子更需要培養這種德行,將來她長成人了,長大了出嫁,她也用這種順
從的心去侍奉公婆,侍奉丈夫,家庭就能和諧。而這樣的女子生養的兒女,一定也
是有聖賢的根基。所以女子切忌的就是讓她養成那種傲慢習氣,或者是剛強的性格,
不能柔順。本來女子以柔為美,剛強的話,這跟天就逆了,逆自然,不能隨順自然,
那一定會遭到果報。果報就是她沒有倖福,沒有快樂。所以,為孩子一生着想,從
小要養之以正,非常重要。

  前面這一段是教女孩子聽從,下面教她勤勞,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質。

  【朝暮訓誨。各勤事務。掃地燒香。紉麻緝苧。若在人前。教他禮數。遞獻茶
湯。從容退步。】

  這講得非常具體。“朝暮”就是從早到晚,教孩子,從早到晚都得教,隨時隨
地教。我記得我母親對我的教育,那真的是苦口婆心。在家里,只要做得不如法,
不如禮,母親就耐心地教,教你怎麼做。碗怎麼洗,洗完之後怎麼擦,擦幹了再放
在碗架上。有時候洗了碗,就不想擦了,放在碗架上,不行,那個水留下水跡,擦
干。你看,就這些小細節,盯着教。對孩子就是這樣,讓他從小養成做任何事都如理
如法,那是“朝暮訓誨,各勤事務”。教女孩子更重要,女孩子將來要當家,她主
內。內要整潔,那這個主外的人他回到家里他有一種舒適安詳的感覺。

  今天早上陳靜瑜老師給我們講學習女德的體會,講得非常好。她學習女德之後
就體會到,她說先生在外面工作掙錢,出去外面那是拼搏奮鬥,回到家里,把家庭
作為一個避風港。人不能老是處在那種拼搏、奮鬥的狀態,他需要放鬆,回到家里
是放鬆。所以太太能夠把家里料理得很好,讓先生回到家里感覺到很舒適、很安詳、
很溫馨溫暖,這是家庭幸福。這是真正的相夫,相夫是幫助丈夫。如果這太太是很
剛強的,又懶又剛強,丈夫本來在外面工作很累了,回到家里來還得跟你拼搏奮鬥,
還有很多家務他來做的話,那這個人都會垮的,精神都會崩潰的。這樣的家庭哪有
倖福感?愛是什麼?替別人着想,替對方着想,讓對方能夠舒適,所以,夫婦之間
的這種愛,能夠讓對方體會到在家里就好像充了電,他第二天精神飽滿的又出去工
作。在家里,一個就是柔順,一個就是勤勞,這兩點是家庭幸福,女子能不能使家
庭幸福,這是關鍵,治家以勤儉為先。

  下面“掃地燒香”,掃地是打掃衛生,做家務,燒香是給自己祖宗燒香祭祀。
女子嫁到這家來,就是這家的人,就要為這家祖宗來燒香祭祀。未嫁之前,在家里
也要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那你才懂,不能夠說出嫁了之後才學,這些事情得從小
學。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家里一定要乾淨。特別是女子,如果很骯髒,那是討人
厭的。你乾淨,你的環境乾淨,表明你的心是清淨的。境由心造,看環境就能看到
心地。你的心地是清淨的話,那你肯定愛乾淨。

  我們師父就非常愛乾淨,你看他的房間,那真的一塵不染,東西都擺得整整齊
齊,有條不紊。雖然東西很多,比如書本,各方面的材料很多,但是他要拿哪樣東
西,馬上就知道東西在哪里拿,他的位置都固定的,他一點不亂。我們做弟子的都
發現老人家有這樣一個優點,筆墨紙硯各有各的地方,絲毫不會紊亂。這是什麼?
恭敬心,敬物。你能夠敬物,當然就能敬人。《禮記•曲禮》篇裡面講的“毋不敬”,
這是性德。

  “紉麻緝苧”,這是講織布。“紉麻”,紉就是織布,“緝”也是縫在一起的
意思。這個麻和苧都是一種布料。這是講要紡織,做女工。現在不需要自己織布了,
布都是大工業生產,買起來很方便,但是針線活要懂。作為女子這是女工,又叫女
紅,必須要懂。古時候要學刺繡,現在你要懂得刺繡,那就更好,心就靈。因為十
指是連着心的,心靈手巧。你要當家,做女子這是主內,那你的心要很靈很細,各
方面關係處理好,什麼事情安排得妥妥當噹,這才能讓一家人歡歡喜喜。心不靈,
粗心大意,就很容易犯錯誤,那就會招致家里人的不滿。

  “若在人前,教他禮數”。這是教女孩子,這是現場教育,機會教育。客人來
了,你要教女孩子怎麼樣子來待客,怎麼沖茶,怎麼引領賓客入座,怎麼談天。進
退應對都要會學,都得懂,禮數要周全。禮是敬人,如果待賓客失禮了,那這是對
人不恭敬,所以這些都要學。

  底下講的“遞獻茶湯”,茶水慇懃的款待,款待賓客。“從容退步”,這是講
敬獻了茶水之後,從容地退下來,站立在自己父母身後,隨時等待使喚。這種教育,
這種學習,這是家教。我們有時候去別人家里,看到那孩子很懂規矩,他不會亂竄
亂動,他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們一看到這孩子,對這家父母就敬佩,有家教。
學生跟老師在一起也是這樣,我們跟着恩師出訪,到外面去,要有這些弟子相。你
看出家的僧人都得要學《沙彌律儀》。沙彌律是戒律,儀是威儀。二十四門威儀當
中,就有講到如何敬大沙門,如何事師,侍奉老師,這是弟子相,跟這裡做的都是
一樣的。師長會客的時候,我們也要敬獻茶湯茶水,然後退下來,非常安靜,就在
旁邊侍立,等候吩咐。師長需要什麼,立刻馬上去拿,“喚來便來,喚去便去”。
這都是教養,《弟子規》也是學這個。

  下面是告訴我們有四樁事情要當戒:

  【莫縱驕痴。恐他啼怒。莫縱跳樑。恐他輕侮。莫縱歌詞。恐他淫污。莫縱遊
行。恐他惡事。】

  這是為了防止女孩子學壞了,要在這四個方面注意防範,當然男女都一樣。尤
其是現代的社會,污染太嚴重了,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充斥世間。媒體裡頭
的,廣告裡頭的,網絡裡面的,四處充斥着污染。如果不好好地防範,讓孩子接觸
到了,這會給他這一生留下難以去除的染污。凡是孩子不能成氣候的,不賢的,是
因為父母過於驕縱所導致的,大部分原因都是這個。所以這裡第一個就講“莫縱驕
痴”,就是不能夠縱容孩子,長他的驕慢習氣,長他的愚痴。怎麼會愚痴?他什麼
事都不做,全給父母做了,那他就變得愚痴了,愈來愈笨了。孩子多做家務,他才
能聰明,心靈手巧。什麼都不做的人,這個人很笨的,這不可以縱容。

  我是小學三年級就會做飯了,我那時還不到十歲,我就給家里人做飯,早餐、
午餐、晚餐我都能做。父母都要上班,所以我做了早餐之後,父母在家吃完早餐他
們才上班。父母有時候下班了,五點多鍾,下班晚了,回到家來看見我都把飯菜做
好了。我小學的時候就能做飯,這是父母調教的。做家務絕不會影響學習。我在小
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就很優秀。在廣州市黃浦區,我小學升中學考試,黃浦區第一
名。會做事,他也就會學習。一個人他懂得做家務,他就有一種統籌安排的能力,
他就知道什麼事先做,什麼事後做,“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他有先後的邏輯順序,
什麼事井井有條,效率高,他學習能力就強。所以一點不會妨礙學習,反而是會幫
助。所以孩子一定要他多做家務。特彆不能縱容他的驕慢心。我小時候,那真的沒
有什麼玩具,我父母從來沒給我買什麼玩具。不像現在的小孩,什麼奧特曼,這些
玩具五花八門,其實對孩子沒有好處,只會增長他那種貪婪。他要的東西你給他,
有一次不給他,他就會瞋恚,他就在那裡哭鬧,你就被迫再給他,久而久之養成他
的唯我獨尊自高自大的這種脾氣,這就很麻煩。他將來進入社會,誰還會像父母這
樣照顧他?那肯定是碰釘子,碰得頭破血流,苦了他。所以,我們從小那真的絕不
敢說為要一樣東西哭鬧,為要一樣玩具去哭鬧的,更是不敢。因為知道哭鬧也沒用,
還是不給,父母善教。

  這個“莫縱跳樑”,“跳樑”就是跋扈、猖獗的意思。有的孩子真的是很猖獗
的,為什麼?父母慣的,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他就只為着自己的慾望,他不會想
別人,自私到極處。還會什麼?跟父母頂嘴。現在有一句話講,一言九頂,這個頂
不是三足鼎立那個鼎,是那個頂嘴的頂,你講他一句他給你頂九句。這是什麼?欺
負父母,輕侮父母。輕侮父母,他長大了,他就會輕侮別人。那問題是,你輕侮別
人,別人也會輕侮你,對你沒好處。尤其是女子,她出嫁了,輕侮先生,輕侮公婆,
那這是鑄成大的過失。所以,對於女孩子一定要養她的柔順的心,這是最重要的品
行。

  下面說,“莫縱歌詞,恐他淫污”。古時候的歌詞還比較健康,但是真正有家
教的父母不允許孩子聽歌,唱這些歌詞。為什麼?因為歌詞表達情感的。表達情感,
讓孩子過早的情感流露,這也是淫污。所以你看看,清朝皇帝他們要求自己的子弟,
皇室的王子公子,沒成年之前都不能夠讀詩。為什麼?詩是情感的表達。沒成年之
前不能讓這個情感去膨脹出來,要用理性去教育,只能讀古文讀經典,不能讀詩,
更不能夠唱歌,吟詩作對都不允許。你看看,教孩子這麼嚴格。那我們現在看到孩
子從小就唱流行歌,有時候走到街上看到那個小小的孩子他唱那些流行曲,唱得像
模像樣的,還效仿那些歌星東倒西歪很陶醉的樣子,已經受污染了。所以現在的孩
子普遍是什麼?早熟,心理早熟,還沒到發育的年齡,他居然就懂男女之事,這是
淫污,這就麻煩。所以真正要保護孩子的清淨心,一定要把這些惡緣給斷掉。

  我從小沒怎麼看過電視,父母不看。母親愛看書,帶動我也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而讀的書也是經過母親挑選的,不能隨便看,母親指定我看的書。看什麼?一些古
聖先賢的典籍。如果是要消遣,可以看點小說,小說看《三國演義》,《紅樓夢》
在未成年之前都不允許看,十八歲以後才能看,其他的那些武打小說、言情小說統
統沒看過。我中學時候的那個年代,大家都流行看武俠小說,什麼古龍的、梁羽生
的,金庸的,同學都很愛看,我都沒看過。這是父母教得好,所以思想比較單純。
到現在,認識我的人都會覺得我的思想還比較單純,從小父母保護得好。單純不是
說沒有智慧,只是你這個思想比較純潔一點,沒有那麼多歪點子,將來對他學習聖
賢之道有好處,他容易入。尤其對女子,最重要的,不能讓她上網,不能讓她聊天,
跟網友聊天,這是很容易出問題的。我們也看過很多這種新聞報導,女子十八九歲
的,上網聊天就跟網友去了,結果受騙了,甚至受害。

  底下講,“莫縱遊行,恐他惡事”。女子儘量不讓她出門,這是保護她。因為
一出門,人身體出去了,心也跟着跑出去了。這一跑出去了,她就容易放逸,很多
惡事就會容易發生。但現在這個時代確實真的難把他們的心收住,現在所謂的民主、
自由、開放的時代,過去禁錮孩子,現在所謂把這些禁錮都得打開,讓孩子自由發
展。可是自由發展,他隨着好的方向發展就好,就怕他自由發展了,往惡的方嚮往
壞的方向發展。現在這社會污染多,你讓他自由發展的話,他就隨着污染去了。一
旦受污染,洗都很難洗。所以真正有識之士,有見識的父母,讀到這些傳統的經典,
他應該認真的反思:我應該怎樣教孩子?是讓孩子隨波逐流,還是我真正希望把孩
子教成一個大器,成聖成賢?成聖成賢成不了,至少成一個君子,做一個良民。防
微杜漸非常重要,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不能隨便出門都是應該嚴加防範。父
母要對孩子多關心多留意,最重要的,導之以正,讓孩子的心思精神專注在學習傳
統文化上。能接受聖賢之教,他懂倫理道德,明因果,他自己就能夠防非止惡。

  在《呂新吾閨范》裡面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宋朝呂榮公的母親。呂榮公是榮
國公,是他的封號,他叫呂希哲。他的母親被封為申國夫人,因為這位母親非常懂
得教養兒子,什麼事都要求循規蹈矩,非常地嚴格,很有法度。呂希哲年紀只有十
歲的時候,他母親要求他在家里,天天都得穿戴着整齊的衣帽去見長輩。天再熱也
不許脫頭上的頭巾,腳上的襪子,要有威儀。其實孩子養成好習慣比較容易,自小
養成好習慣了,長大他不覺得很痛苦。如果他養成一個壞習慣,大了再讓他改這是
很痛苦的事情。呂國公的母親從小就對他嚴厲地要求,養成習慣。還有,孩子不能
隨便出門,譬如說到茶坊酒肆裡面,不能夠去聽那些不正當的言語。真正是“市井
氣,切戒之”,不允許染上市井之氣。所以呂希哲從小耳朵里沒有聽過那些不正經
的東西,眼睛里沒有看過醜惡的東西,所以後來呂希哲成為一個大德,這是有原因
的,父母保護他保護得好。

  保護他,等他成人以後,他自己有鑒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了,他自己有定力了,
那你才能放開,這時候他可以抵禦污染了。從小他不能抵禦污染,小孩子的心就像
一塊海綿一樣,他是無條件地吸收外面給他的東西,全盤接受,好的也接受,壞的
也接受。父母要是不給他抉擇揀選,挑好的給他吸收,而是讓他自由發展,那就害
了他。即使是成人都需要揀擇,更何況孩子?你看看孔老夫子教導顏回,顏回是孔
子最得意的弟子,那是得孔子心傳的,孔子教他什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
禮勿言,非禮勿動”。連顏子這樣的大德尚且守住這四勿,不符合禮的,不健康不
正當的不講、不聽、不看,心里都不想,那更何況孩子?家教,父母的責任就在於
保護孩子的清淨心,嚴加管教。尤其是對女子,我們希望養一個淑女,那就是要有
品德的,沒別的,少讓她受污染就行。因為德行是本性中的本善,本自具足,你只
要保護好她,她不受污染,她就能保全她本性的本善。

  底下一段是跟我們講失教的果報。

  【堪笑今人。不能為主。男不知書。聽其弄齒。斗鬧貪杯。謳歌習舞。官府不
憂。家庭不顧。女不知禮。強梁言語。不識尊卑。不能針黹。辱及尊親。有玷父母。
如此之人。養豬養鼠。】

  這裡講得很不客氣了,父母養兒女不能像養豬養鼠一樣,豬和鼠那是禽獸。孟
子講的,如果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飽食是吃得飽,暖
衣是穿得暖,逸居是生活很安逸,但是沒有接受聖賢的教育,那就近於禽獸了。那
我們的兒女要是讓他吃得好穿得暖,生活很安逸,沒有去教導他做人,沒有用聖賢
的德行去教他,不就等於養豬養鼠嗎?所以這裡宋尚宮給我們點出來,我們應該提
高這個警覺。

  “堪笑今人,不能為主”,這個今人好像就是說現代人,沒有見識的父母不懂
得怎麼愛孩子,溺愛孩子,實際上是害了孩子。“男不知書”,生了男孩子,不懂
得教他詩書禮儀、聖賢之道。“聽其弄齒”,聽是任由他,弄齒是調舌,跟人爭鬥
口角,或者是唱歌,講一些髒話,而造口業。這是什麼?他學的東西學歪了。我們
現在有時候也碰到一些小朋友,這小朋友你別看他年紀不大,大概七八歲,他就能
夠口若懸河,你都講不過他,歪理一大堆。他哪兒學的?我們能想象出來,從電視
上學的,從那些庸俗不堪的故事片那裡學來的。每天看着電視,受這些污染,腦子
里已經被這些電視的內容給整個同化了。所以他常識很豐富,歪理一大堆,這是
“弄齒”。長大以後也就會變成那種遊手好閒之徒,對社會來講沒有任何的好處,甚
至可能成為社會渣滓。所以教兒教女教他的德行最重要。而德行,母親來教,母親
是兒女第一教師。

  這裡講“斗鬧貪杯,謳歌習舞”,斗鬧是跟人爭鬥,貪杯是酗酒,這都是當戒
的。《弟子規》上講,“年方少,勿飲酒”,“斗鬧場,絕勿近”。“謳歌習舞”
包括卡拉OK,KTV場所,一些娛樂場所,孩子不能進那些地方。

  “官府不憂”這個不憂是不憂懼,不害怕官府,也就是他不害怕法律。他唯我
獨尊,連法律官府都不看在眼里。這種傲氣,從小養成的,父母縱容的,稍有不順,
他就會發大脾氣,所以他長大走上社會之後以為所有的人都跟父母一樣對他,所以
連官府都不看在眼里。那家庭更不顧了,對於父母沒有孝順心,應該對父母盡的義
務他不能盡。長大成人了,他娶妻生子了,也不能夠履行他的義務。像《感應篇》
里講的,“男不忠良,女不柔順”,忠是不二心,良是善良,男不忠良導致家庭婚
姻破裂,這是沒有盡到做丈夫的義務,做父親的義務。這是成為一個不盡社會義務
的廢人了。

  底下講養女沒有教她禮儀,“女不知禮,強梁言語”。這個強梁是好勝,講話
好勝,非得要駁倒你不可,很有口才,剛強好勝,不能柔順。女不能柔順跟男不能
忠良是一樣,最後也是導致婚姻會破裂。對於尊長她不能夠敬重,“不識尊卑”,
不懂得長幼有序之理。對於針黹的女工方面一點不懂,沒學。在家里也不能幹家務,
所以出嫁以後就不能夠遵婦道行婦德,成為不孝之婦,不賢之妻。這就等於“辱及
尊親,有玷父母”了。人家說這一家出來的女子就這樣失教。在古代,罵人最厲害
的就是講他失教,沒教養,把他父母罵了,讓父母蒙羞。玷就是蒙羞,玷污了父母。
這個原因,我們不能光怪孩子不行,父母沒有教好。而這當中,母親責任是關鍵。
所以,光生孩子,不教孩子,《三字經》上講,“養不教,父之過”,其實父親當
然有過,母親過更甚。“如此之人,養豬養鼠”,這是什麼?沒有父道沒有母儀導
致的結果,失教了。

  呂新吾的《閨范》裡面有個故事,講到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進士叫吳賀,他的
母親謝氏教育兒子很有方法。每次兒子跟客人講話的時候,這謝氏就站在屏風後面
來聽他們講話的內容。這兒子已經是進士了,但是母親對於任何細節都不放過。有
一天吳賀偶然跟人家談到別人的短處,這屬於弄齒,結果他母親聽了之後很生氣,
等到客人走了之後,對吳賀責打一百大板。有親戚就來勸止,跟謝氏說:談論人家
的長短,這也是讀書人的通病,你這個兒子並沒有很大過失,別人的這類毛病更厲
害,你何必要這樣打他?都是大人了,都已經考上進士了,你還這樣打。結果謝氏
嘆了一口氣說:我只有一個兒子,要使他明白義命之理,要懂得仁義。現在他講話
不謹慎,這就是忘了母親,因為禍從口出。如果講話不謹慎的話,就很難長久。像
《孝經》里講的,即使是“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如果是德行有虧缺,那
會招致危險。即使你給父母一天三餐供養得很好,衣食供養得非常的豐富,那還是
不孝。所以謝氏她就流着淚不肯飲食。吳賀真害怕了,努力懺悔,而且從那以後就
警戒自己,再也不講是非,絕對不弄齒。這裡講的“男不知書,聽其弄齒”,他母
親防範他,不讓他隨便亂說話,這是母親善教。最後,吳賀真正成為一個很有名望
的人。

  在宋朝有一位狀元叫陳堯諮,這也是很有名的一位賢才,他的母親馮氏很有賢
德。這個陳堯諮射箭很在行,有百步穿楊的功夫。當時他做了荊南太守,太守就類
似於現在講的省長。後來他回來拜見母親,母親就問他,說你在那邊有什麼新的情
況?他兒子跟他講,說跟我交往的人沒有不稱嘆我善射,射箭射得好。結果他母親
就批評他,說為官應該以忠孝來為國為民服務,你不想着去行仁政,以善法來教化
人民,反而只顧着自己一夫之技,搞這些射箭的玩意兒,這不是你父親對你的期望。
說完之後,這個母親拿着枴杖打他,打到他的金玉佩戴都掉到了地上。

  陳堯諮射箭很在行,歷史是都有記載。歐陽修有一個小散文叫“賣油翁記”,
實際上就是講賣油翁跟他的一段對話。陳堯諮射箭很好,賣油翁在旁邊看到了並不
以為然。陳堯諮就問他:你也懂射箭?這個賣油翁講:這沒什麼,“但手熟而已”,
只是手藝比較熟,熟能生巧而已。說完之後,這個賣油翁他就拿着個油瓶子,拿着
個小錢幣,錢幣中間有一個小洞,放在那個油瓶子上,他就在那裡倒油,從空中倒
油倒到那個瓶子里,油從錢孔那裡穿過,那錢都不濕。然後他就對陳堯諮講,這個
也沒啥,“但手熟而已”,我熟能生巧而已,跟你射箭一樣。這是一段記載。

  那我們看陳堯諮的母親對她這個兒子有這一技之長並不推崇,而是以忠孝節義
的大義來教導兒子。這個跟現在很多父母不一樣。現在一些父母,培養孩子彈鋼琴,
練武術,培養他很多這些技能,然後引以為豪,到處去賣弄,助長孩子的驕慢之心。
父母能不能夠應該像陳堯諮的母親一樣,用忠孝的道理來教導孩子。陳堯諮都已經
是狀元及第了,他母親該打的時候還是打他,嚴格要求。

  呂新吾先生對陳堯諮的母親有一段這樣的評論:“呂氏曰,嚴明哉!陳母。”
陳母真的嚴厲而明白。“知善射非太守之職,可不謂明乎?”這個母親是個明白人,
知道孩子善射,但是他做的是太守的職務,這個跟他的職務無關,她明白這個道理。
“子為達宦,而猶以杖擊之,可不謂嚴乎?”孩子以他善射為自豪,挨了他母親一
頓批。母親不客氣,為什麼?你用心用到不正當的地方。我們現在一般看起來沒什
麼不正當,自己有一個愛好而已。不行,你要先想到為國為民,心有絲毫不正,做
母親的毫不留情。雖然這孩子是達官貴人了,狀元了,太守了,還要以枴杖去打他,
跟他小時候一樣不留情面,這是嚴母。

  “迂者以從子之義責母”,迂是迂腐的人,看到《禮記》上講的所謂三從四德,
三從是女子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個從是跟從隨從,他就以這個從子
的意思來責難這個母親:母親怎麼能打孩子,孩子都已經是狀元了,都是太守高官
了,母親應該隨順他才對,這是“謬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從子的意思不是這
樣講法,怎麼講?呂新吾先生講,“子正母從,母正子從”,所以從的是正道,這
是講的依法不依人,不是從你這個人。你這個人正就從你,這個人不正,那還得從
正道。

  三從都是從正道這個講法,所以對女子並不是歧視,說什麼男尊女卑,不是,
不要誤會。這個從是隨順正義,隨順道義。未嫁從父,父正就要從父。那父不正呢?
《孝經》專門有“諫諍章第十五”,孔子專門提從正道這個問題。曾子問孔子,說
我們孝順父母,那“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兒子就是聽從父母的,父母教什麼
就做什麼,這就是孝嗎?孔子怎麼回答:“是何言歟,是何言歟”,連說兩次:這
什麼話!他說父親如果有不義,子就不能從,為什麼?從父之不義,就是陷父親於
不義,那怎麼能叫孝?所以父有義子才從。那父不義呢?子不是說就離開父母,不
是,要幫助父母回歸到義,斷惡修善,要用你的德行,你的仁愛心,你的孝敬心,感
化父母歸義。

  像閔子騫蘆衣順母,他繼母給他穿蘆花做的衣服,冬天冷,虐待他,他能順。
後來父親知道了,很氣憤,要把母親休掉,閔子騫跪在地上求他父親說:“母在一
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親在的話,我一個人受寒受凍,那隻是我一個人;如果母
親走了,我兩個弟弟妹妹跟我一起都會受寒受凍沒人照顧,請父親把母親留下。他
的話感化了他母親,後來他母親對他就如同對自己親生子一樣。

  這是什麼?兒子感化父母。父母有不義,能夠去感化,這是孝。所以未嫁從父,
從正道的從法,這是智慧的從。那已嫁從夫,夫死從子都是從正道的意思。丈夫如
果有不正當的事情,你要有智慧幫他回頭。孩子要是有錯誤,你也要幫他回頭。就
像陳堯諮那樣,母親也責打他,這個叫從。所以三從四德不是隨隨便便講的,那真
正是要有智慧。在有智慧的情況下,能夠柔順。

  在《呂新吾閨范》裡面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講春秋時期在齊國有一個叫孫叔
敖的人,他小的時候出行,看到一條兩頭蛇,這條蛇長有兩個頭。他聽說這兩頭蛇
有劇毒,只要看見它就必死。這孫叔敖當時知道自己必死了,他怕別人再看到這條
蛇,就把這條蛇殺了之後埋起來。回到家里見到他母親就哭,要跟母親道別。他母
親就問他怎麼回事,他把這個事情原委說了,然後告訴母親說:我把這個兩頭蛇殺
了後埋起來了。母親跟他講,說你不會死,為什麼?因為我聽說有陰德的人必定有
陽報。陽報就是善報。你能夠一念想到別人,因為你殺這條蛇是不願意讓另外一個
人再看到這條蛇而死,你這一念是為人,仁愛心,必然你會有好的果報。你不僅不
死,將來你會有錦繡前程。果然,孫叔敖後來做到了楚國的令尹,令尹就是宰相。


  呂新吾有一個評論,“呂氏曰:天道好生,敖母奚取於埋蛇之兒乎?”天道有
好生之德,殺蛇本身這是不好,殺業。但是孫叔敖的存心不一樣,他殺蛇正是好生
之德,不讓另外的人看到蛇,也像他那樣會遇到不幸。所以孫叔敖的母親,“奚取”
就是哪里是“取於埋蛇之兒”。她看到這個蛇被殺掉了,反而讚嘆她兒子。“蓋殺
害人者以全人,陰德莫大焉。”害人者就是這條兩頭蛇,孫叔敖把它殺了,這是為
了保全他人的性命,這陰德就大。“世有容保凶頑,殃賊良弱,不肯除害去惡,而
自附於仁者,其未知埋蛇之義歟”。這是要我們懂得大義,孫叔敖的母親就深明大
義。對於那些凶頑之徒,殃賊之徒,這些害人的人,就像兩頭蛇一樣,我們要懲治
他們,不能夠縱容而保護他們。所以,不肯除害去惡,譬如說當官的,如果發現有
腐敗,有墮落的人,你要去把他除掉。除害去惡這是安民,而不能夠縱容他們。而
自以為仁者,我這很仁慈,我這不忍心去除害,這個是沒有懂得大義,“未知埋蛇
之義”,埋蛇他的存心是為了救人而開這個殺戒。所以戒律它有開緣,這個不屬於
犯殺戒。開緣是什麼?他存心是為人,不是為自己的。他母親也善於教導孩子,你
看從這樣的一個小小的故事,我們就能看出母親的存心也在萬民。所以孫叔敖以後
成為一代賢臣,母親使然。

  在唐朝還有一個崔元暐,也是個當官的,他母親盧氏常常勸誡崔元暐說:如果
是兒子你當官,有人回來說你很窮,差不多不能夠自給自足了,這就是好消息。如
果有人回來告訴我說你當官,你財物很多,穿的是輕裘(就是非常上等的毛料衣服),
坐的是好的坐騎,這就是惡消息。這是告誡這個孩子要廉潔,所以她的兒子崔元暐
在唐朝真的是以清廉著稱。有一個廉子,廉潔的官員,那是因為他背後有一位廉潔
的母親。這是母親,在家里的一個女性,對於治國平天下她也能夠出一份力。

  這是講到“官府不憂,家庭不顧”這一段。孩子對國家要效力,要做一個清廉
有操守的人,那還是要母親在後面好好教導的。



我們看第九章“營家章”。營家是講女子要學會料理家務,從小就要學會勤儉持家,
長大出嫁了,自然就能夠當起家。所謂男主外女主內,主內也是一門學問,經營這
個家,是女子第一要務。現在的社會男女都出來工作,女子留在家里不出來工作的,
可能不是很多。當然現在傳統文化在復興,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起來了,大概會
有這樣的一個趨勢,女子開始回家了,這個趨勢也是個好趨勢。如果是事業型的女
性,要在外面工作,家里當然也需要有人去照顧,特別是自己的兒女。那我們要問
一問,事業重要還是兒女重要?

  我母親曾經跟人家分享的時候就這樣說,你的事業做到六十歲就該退休了,可
是你退休之後兒女還陪着你,而且兒女一直陪着你終老,陪到你閉眼睛為止。所以
你要是教養出好兒女,你一直笑到你閉上眼睛。要是你有個好的事業,但因此忽略
了教兒女,你的事業做得再大,到退休那天也就終止了,剩下的那該兒女氣你了。
如果他是個敗家子,把你辛辛苦苦掙來的家業給你散掉,那你最後很可能是懷恨而
死。所以孟子講得不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一定是有德行有素質
的後代。所以事業跟兒女比起來哪個重要,你們自己應該知道。特別是對於女子,
教育兒女的使命那是義不容辭,兩者比起來要有一個輕重的抉擇。

  像我的母親她也有工作,因為家里並不富裕,要靠夫婦兩個人工作才能維持,
可是我母親的工作,她對事業和家庭兒女這種比例的權衡,她是把兒女教育放在第
一位。這對現在事業型女性也是一個參考。實在講,女子主內這是符合自然的。女
子以相夫教子為天職,這個天職是天賦予你的自然使命,這是神聖的使命。一個家
里能不能有好的後代,太、要靠母親,靠這個媳婦。好媳婦能旺三代,像周家的三
太,那旺八百年。對於女子而言,像陳靜瑜老師給我們分享的,她也是有事業的。
她先生事業做得大,她的事業比較小,她也是個董事長,開公司。現在學習女德,
她就非常懂得輕重。她跟我講,她是平時一半時間在家里,一半時間用在工作上,
打理她的公司。她公司已經請了經理,她就不用事事過問操心,而把多的時間放在
家里,經營家,還有教養兒女。她很想把這個工作最後放棄掉,讓給別人來做,自
己真正回家做一個典型的女性。這個也很難得,現在雖然還沒有完全歸位,心上已
經歸位了。而且她已經懂得了自己作為一個女子,她的本份是什麼。

  那有的人會問了,為什麼一定要女子在家里守着,男子出去外面?問這個問題,
多半可能是女性,因為男性不會問這個話。男性,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太太在家里?
只要有條件,如果像陳靜瑜老師他們家,先生做生意做得很大,完全不用太太出來
做事情。你要去問問他先生,他一定點頭說好,太太在家里好。所以問這個話的多
半是女性,而且是事業型女性。那我們就要分析分析了,既然你嫁給他,你一定是
愛他才嫁給他,對吧?你不會恨他才嫁給他的。你愛他嫁給他,那什麼是愛?愛是
你在他那裡索取,還是你要對他奉獻?一般人都知道,真正愛他是對他有奉獻,而
且是無條件的奉獻,這是真愛。真正愛對方,那是連自己生命都可以獻給對方,這
叫真愛。婚姻要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這才有長久的幸福。而不是企圖控制對方,控
制對方,你的這個念頭本身就是對自己的束縛,你自己被控制住了,你就沒有幸福。
所以,如果是說結婚第一天就想到如何在對方身上索取,那就注定你的婚姻一定會
失敗,你一定會有煩惱。所以真正是愛他,替他着想,成就他,為他奉獻,你就得
到了幸福。作為一個女性,如果真愛自己的先生,能不能夠做一點犧牲奉獻?如果
要選擇,一個是讓丈夫出來,出人頭地干一番事業,另一個是自己出來干一番事業,
你這兩個選擇,我們自己問問自己,能不能夠我犧牲自己不出來幹事業,而我去成
全先生。自己跟丈夫是一體,他的成就不就是自己的成績嗎?何必一定要出來,自
己出來當領袖,有一番呼風喚雨的這種成就感?為什麼不去成就先生,讓先生們做
領袖?為什麼不讓兒子做領袖,偏偏自己出來當領袖?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自己深
入思考的。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效法大地厚德載物。你看大地承載着萬物,卻是默
默無聞的永遠處在最低的地方,永遠處在人的腳下。但是,正因為它有這種坤德,
才使我們對它更加的尊重。如果是追求事業,如果你有福報當然你可能成功,但是
並不一定幸福。

  2006年5月16日,新聞媒體上報導,北京某知名大學新聞學院的一名女博士,從
宿舍樓上縱身跳下而身亡,她只有四十歲,留下還在讀博士的丈夫以及十三歲的兒
子。很多人對她的自殺很想不通:她為什麼會選擇自殺這條路?這個女博士成績優
秀,她得到了學校最高榮譽的獎項,而且在全國各大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論文,常
常獲獎,又找到了工作了,為什麼她還會萌發輕生的念頭?後來經過深入調查之後
才發現,原來她志向很高,她找到工作,是個新聞單位,雖然別人看起來都不錯,但
是她自己還不滿意,正因為她樣樣都要求圓滿,而且自己給自己壓力很重,學習的
壓力還有家庭的壓力。她夫妻倆都是在讀的博士生,養着十三歲的兒子,人到中年
萬事憂。其實憂從哪來的?不知足。人知足了,他就快樂,不知足,壓力就重。所
以,正是她自己沒辦法承受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受不了了,最後選擇輕生。這是
《太上感應篇》里講的“份外營求,力上施設”,心志太高了,太好強了,樣樣求圓
滿,自己追求事業,沒有想到相夫教子的天職本份,結果很可悲,而且這個結果真
沒必要。所以,知足常樂,特別是女子,培養謙卑的心重要,這是你幸福的源泉。功
利心太強了,對自己沒好處,爭強好勝往往是害了自己。真正快樂的人,有智慧的
人,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安於本份,能夠敦倫盡分,相夫教子,她就心滿意足了,
她就有倖福,真正快樂。

  我們來看營家章:

  【營家之女。惟儉惟勤。勤則家起。懶則家傾。儉則家富。奢則家貧。凡為女
子。不可因循。一生之計。惟在於勤。一年之計。惟在於春。一日之計。惟在於寅。
奉箕擁帚。灑掃灰塵。撮除邋遢。潔靜幽清。眼前爽利。家宅光明。莫教穢污。有
玷門庭。耕田下種。莫怨辛勤。炊羹造飯。餽送頻頻。莫教遲慢。有誤工程。積糠
聚屑。餵養孳牲。呼歸放去。檢點搜尋。莫教失落。擾亂四鄰。夫有錢米。收拾經
營。夫有酒物。存積留停。迎賓待客。不可偷侵。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禾麻菽麥。成
棧成囷。油鹽椒豉。盎瓮裝盛。豬雞鵝鴨。成隊成群。四時八節。免得營營。酒漿
食饌。各有餘盈。夫婦享福。歡笑欣欣。】

  這第一段是總說勤儉是營家之本,這裡講到的“營家之女,惟儉惟勤。勤則家
起,懶則家傾。儉則家富,奢則家貧”,這是講婦人經營一個家。這成家其實不難,
經營這個家庭也不難,就在於勤儉二字。勤和儉是相輔相成的,有勤而沒有儉不行,
這樣你會很辛苦,為了你的生活享受,你奢侈浪費,那你很辛苦。我們也看到,有
的人他們家里也比較富裕,生活很奢侈,什麼都講究排場,可是很累,住的房子很
大,天天收拾起來很累。光有勤但不儉,很累。光有儉而不勤也不行,光是節省,
但是他不創造財富,那就會一直在受苦。所以又要有勤又要有儉,這才能夠富裕,
才能夠興家。所以“勤則家起”,這個家道要興起來要用勤;懶,家道就衰了。這
個懶,往往就是跟放逸合在一起。放逸再進一步就變成驕奢淫逸,那就敗家。“儉
則家富”,能夠節儉,家里慢慢就能富裕,你存得多用得少,這就富了,年年都有
盈餘。如果反過來奢侈,掙得少出得多,花費得多,家里就貧了,這是自然之理。


  呂新吾的《閨范》裡面講了一個故事,講古時候有個人叫柳公綽,他的妻子韓
氏是相國之孫女,柳公綽本人又是個節度使。但是這個相國的孫女嫁到柳公綽家里,
家用非常的節儉。這個太太在家里恪守婦道,穿的衣服非常樸素,都穿的布衣,絕
不用綾羅綢緞。而且講話都非常有威儀,說笑時沒有見到她露齒。她回娘家看望父
母的時候,她不坐轎子,只坐一種竹兜子,就是很簡陋的一種工具。她常常督促自
己的孩子們用功讀書,可以說也是含辛茹苦。

  呂新吾這樣的讚嘆這個相國的孫女:“相國孫女,節度使之夫人,金輿繡服,
本不為侈。”金輿這是講到她坐的那個轎子或者是車,如果是金碧輝煌的,也並不
算奢侈,他們有這個條件。繡服這是綾羅綢緞,錦繡衣服,他們這個家室是可以辦
得到的。“乃獨儉素自持,言笑不苟,豈惟韓氏賢”?這韓氏就是這個相國的孫女,
節度使夫人,真正是賢女。“二公家法,可概知矣”。一個是柳公,夫家的,一個
是她娘家的,相國,兩家的家法一定是嚴肅的,才能夠有這麼好一個女子、媳婦。


  “近世婦女,羅珠刺繡,滿篋充奩,大袖長衫,覆金掩彩,互羨爭學,日新月
異,有甫成而即毀者”。這是評論近世婦女,我們看到現在的社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羅珠刺繡”這是講她的珠寶。“滿篋”,篋就是她裝珠寶的箱子。“充奩”,奩
就是女子的梳妝檯。就是形容她們這些人生活很奢侈,有很多金銀珠寶裝飾品。像
現在很多的化妝品都非常昂貴。“大袖長衫,覆金掩彩”,這講她們追求華麗的服
裝。“互羨爭學”,女子之間互相爭艷。你看她今天打扮得很好,我明天就比她打
扮得更好,爭着追求時髦。“日新月異,有甫成而即毀者”,衣服剛剛做好可能就
不穿了。

  像陳靜瑜老師今天就講到,她們家條件好,她沒有學習女德之前,衣服買很多,
真是滿箱滿櫃的,很多衣服連標籤牌都沒摘下來,都沒穿過就扔在那兒。結果她婆
婆管教她,她婆婆總是穿着很樸素的衣服。陳老師原來沒學女德的時候還不太願意
跟她上街,嫌她的衣服穿得太寒酸了。但是這位婆婆她很有定力,心裡面有主宰,
就跟陳老師講:人家說那個衣服穿出去笑死人了,笑死是她死,又不是我死。這很
難得,真正賢女,重德不重色,對於打扮不在乎,重的是德行。

  這裡又講到,“無識男子,日悅婦人之心而不足,安望以節儉率之哉”。這個
也跟男性有關。做丈夫的縱容太太追求華麗的服裝,追求奢侈。“德不如人,而衣
飾是尚,家不能治,而容治相先,皆柳夫人之罪人也。”正因為德行不好,她才會
追求華麗的服裝來掩飾。真正有德的人,她不需要用衣服,她就能夠自然流露出內
在美。家不能治好,她才會治自己的容貌,這是務外。那這都是“柳夫人之罪人也”。


  “男主外,女主內”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主內的工作比主外的工作更為重要。
要主內,營家就不得不講求。“營家”就是經營這個家。這個家裡頭的大小事務,確
實做為一個女子都要學習。如果不懂,那就是沒辦法經營好一個家了,主內的工作
也就失職了。

  我們來看第一句:

  【營家之女。惟儉惟勤。勤則家起。懶則家傾。儉則家富。奢則家貧。】

  就是告訴我們勤儉是營家之本。三國時代,諸葛亮有一篇“誡子書”裡面就講
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管男女,養靜、養儉,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德行。
以靜來修身,以勤儉來養自己的德,在女德裡面,一個“靜”,一個“儉”,尤為
重要。

  在八德裡面,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儉”是屬於廉,廉潔的廉。廉是可以養我
們的聖賢之志的。人的志向應該高尚,不能夠污濁。如何能做到高尚?能夠把世間
名利、富貴看淡,你的志向才能夠高得起來。正如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講的,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老
夫子他做到了,他生活極其儉樸。你看他吃的是“疏食”,“疏食”就是粗茶淡飯,
甚至茶都沒有,只能飲水;睡覺,枕頭都沒有,枕着手臂,“曲肱而枕之”。你看
他的生活多麼簡單,養自己廉潔之德,養自己聖賢之志,能夠安於儉樸的生活,他
才能夠不墮青雲之志。人一旦要追求名利、享受,他這個志向就不能夠清高了,就
會被名利所累。所以夫子告訴我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把這個富貴
享受看得像浮雲一樣。這個必須要從小就得修養勤儉之德,而且立志要成聖成賢,
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都要立聖賢之志。聖賢可以不分身份、不分種族、不分男女,
大家都可以成聖賢。立了志向了,才能夠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尤其是女子,如果真能夠堅守清貞之德,做到富貴不能夠使她驕奢淫逸,貧賤
不能移她聖賢之志,威武也不能屈服她,這個德行就經得起考驗了。所以女子的廉
潔之德要用勤儉去培養,從小不能夠貪安逸,不能夠追求服裝、打扮。如果追求這
些服飾,心就會停在衣食上,她的節操就不一定經受得起考驗。女子如果能夠廉,
能夠勤儉,這能真正養夫、養子之清德。往往家庭裡面太太要是不廉,她很貪婪,
很愛追求享受,也會拖累丈夫的這種廉潔的品德。比如說丈夫是當官的,可能他自
己並不貪,但是因為太太貪,為了滿足太太的需要,他也就不得不做出違心之事。
這個應該來講不在少數。

  在晉朝,有一位大德叫陶侃,他是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的母親姓湛,
生陶侃的時候家里就很窮,湛氏很堅強,很勤儉,靠紡織謀生。而每當有賓客來的
時候,她對賓客必定是非常的禮遇。底下一章是“待客章”,我們會看到,女子要
協助丈夫招待客人。招待一定是儘量的以上好的東西來供養,這是禮敬。結果有一
位鄱陽孝廉,過去是舉孝廉,是被朝廷舉孝廉推舉上去的,叫范逵,來到他們家要
借宿。當時下着大雪,家中早已無錢買米,於是湛氏趁客人們閒坐寒暄之際,剪下
自己的頭髮,換回了一些酒食來招待客人。而且她還把墊在床上的禾草蓆子拿出來
切碎幫客人餵馬。這真是對客人盡心供養,這是古人的厚道。結果范逵後來聽到這
個事情,非常感動,他很讚嘆地講:“有這樣的好母親必定能生好兒子。”後來陶
侃果然當了官。

  他當官做潯陽縣令的時候,是主管賣魚的。那麼很自然,利用職權的方便,就
給他母親送了一瓦缸的醃魚,供養母親,這是小意思了。但是他母親收到兒子的一
罈子醃魚,把它原封不動送還,而且寫了封信,責備她的兒子說:“你做官吏不廉
潔,這是我最大的憂慮。”你看看,母親真有操守!正因為她能廉潔,所以使自己
的兒子也能夠廉潔。

  廉潔不是說我想廉潔就能廉潔,那是她一貫以來養成的勤儉的作風,才使她能
夠有這種品德,否則的話很難這樣堅持。所以女子的廉潔太重要了,真正可以相夫
教子。如果女子不廉,可能導致敗家。對一國而言,國家領導的夫人,如果不廉,
那就會導致亡國。所以女子對一家、對一國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裡講到的“惟儉惟
勤”,這個是非常需要提倡的。

  我們來看下面一句:

  【凡為女子。不可因循。一生之計。惟在於勤。一年之計。惟在於春。一日之
計。惟在於寅。】

  剛才我們重點講到廉、儉,這裡重點講“勤”。勤為“一生之計”,尤其是對女
子。凡是做女子,不可因循懈怠,就是不能懶,做人要是懶了,那是一事無成。一
生之計在於勤,所以從小就應該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勤勞怎麼養成?沒別的,父母
好好帶孩子多做家務事,就能養成勤勞的習慣。

  我自己小的時候,在家里父母也讓我干家務事。孩子單純,如果是父母鼓勵孩
子做,孩子會做得很起勁。我小的時候對家務事是做得很來勁的,不怎麼需要父母
督促,我自己很主動地來做,而且做完之後有一種滿足感:我做了不少的事,我能
夠幫助父母,我在這家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員。孩子也有成就感。父母要鼓勵他,
也要學會欣賞他的勞動,讓他覺得勞動是一件快樂的事,從小培養勤勞的習慣。所
以我在小學,在家里就做飯、掃地,自己的衣服自己洗,這些我都做。上中學就住
校,獨立生活,以後大學也是住校。大學畢業了,出國留學,更是住校了。自立能
力很強,自己有不畏懼做事的這種心態,所以能自立、自強。我們現在講有開拓精
神,沒別的,就是從小多做家務。

  “一年之計,惟在於春”,這是提醒我們,農耕,春天是最重要的播種的季節,
希望能夠這一年有收成,那春天就得勤勞,要是錯過了時機,今年就沒有收成了。
這個春也是泛指,一生也有春天,一天裡頭也有春天。一生的春天就在年少之時。
假如一個人壽命八十歲,前二十歲就是春天,二十到四十是夏天,四十到六十是秋
天,六十到八十是冬天。春天,一生之計,二十歲以前就要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
這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石,做父母不可以忽略。

  一天也有春天,“一日之計,惟在於寅”。寅時是早上三點到五點,寅時是開
春了。一天也有四季,早上三點到九點是春天,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是夏天,下午
三點到晚上九點是秋天,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是冬天。所以人也要按照這四季的變
化來作息,這才健康,順應天時,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生髮,要起床
了,早上三點就可以起來了。這是古人給我們訂立的規矩,寅時起床。如果你覺得
三點鐘起不來,五點鐘也該起來了,五點是寅時最後,快到卯時了。卯時已經是仲
春了。寅時是初春,卯時是仲春。卯時是五點到七點,要還不起來,那這個春天恐
怕也就過得差不多了,就好像這一年錯過了播種的季節。

  如果人能早起,說老實話,他這一天感覺上會很有效率,很有精神。我自己就
特別有這個體會。一般我是早上四點鐘起來,起來之後,就非常從容的安排時間,
不會急急忙忙,因為時間夠。洗漱完畢做完早課了,自己煮早餐,吃完才剛剛天亮,
五點多鍾,天亮。我早上看看書,然後還可以到公園去散散步。我在公園背經,背
《無量壽經》一小時,一邊走一邊背經,呼吸新鮮空氣,早晨的空氣最好,人又不
多。香港人普遍晚起,早上七點鐘,街上沒多少人。回來八點鐘,然後正式開始一
天的學習、工作。到十一點半吃午飯,三個半小時,你看這個工作量,就很夠了。


  你能早起,你會覺得時間很夠用,要是晚起,你覺得好像這上午一下就完了。
比如說你七點鐘起來,急急忙忙,吃點東西然後八點鐘上班,你會覺得很緊迫,你
沒有時間做你自己的功課,沒有時間鍛煉身體,健康方面就不夠理想了。一天要做
的事情,早上頭腦清醒的時候把它規劃好,然後你有條不紊的,按部就班地來從事
今天的工作,這個非常地好。

  我早起的習慣,是我母親傳給我的。我母親比我起得更早,她四點鐘不到,三
點半就起來了,真正是寅時,天天都是這樣的,已經養成習慣了。她的早起習慣又
是誰帶給她的?她的母親,我的姥姥傳給她的。所以你看看,有好的母親,真正就
能帶出好的孩子。好的生活習慣決定着她這一生能不能有成功。因為你能夠早起,
就能勤勞,能勤勞你就有成就。這個習慣母親幫助養成,可見得女性在家里多麼的
重要!如果這個母親是很懶的,那上行則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比你更懶,
你七點鐘起床,他就八點鐘起床,這樣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清朝的曾國藩,他要求
的家風就很嚴格,要求子弟都要早起,真是寅時起床。他說,敗家最初起因往往是
因為晏起,晏起是晚起床。所以治家之本在於不晏起,就是早起,很有道理,這真
的是看問題看得透徹。

  人能早起,他養成這個作息,也要有一種意志力,這就是鍛煉意志。你早上起
來總是覺得睡不夠、戀被窩,你要起來的時候就要用意志,要咬牙,這個就是鍛煉。
習慣了之後,你就很有意志力,你能克服你自己的慾望,睡欲。你能克服睡欲,當
然也能克服其他的慾望,你才能夠廉。自己慾望克服不了,你要能夠保住廉潔的德
行,不容易。所以《大學》裡面教我們“格物致知”,格物是格除物慾,跟物慾格
鬥。早起等於是跟自己格鬥。鬧鐘響了,響了之後又把鬧鐘一關,又躺下睡着了,
這就被物慾戰勝了。那時候就得咬牙堅持,不要讓慾望戰勝自己,你就能戰勝慾望。


  下面我們看第三段,這是講具體勤於灑掃:

  【奉箕擁帚。灑掃灰塵。撮除邋遢。潔靜幽清。眼前爽利。家宅光明。莫教穢
污。有玷門庭。】

  “奉箕擁帚”,這就是拿灑掃的工具。“箕”我們就講垃圾鏟,拿着笤帚,
“灑掃灰塵”。灑掃,把那些邋遢的、骯髒的東西掃乾淨。“撮除邋遢,潔靜幽清”
,使得房間內外,屋裡屋外,都能夠乾淨整潔。

  《弟子規》上講:“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在這樣的一個環境
當中,你會覺得精神爽利,“眼前爽利”。如果一個家裡面亂七八糟,很骯髒,你
會覺得心里鬱悶,不爽,這環境是會影響心理的。心理要是有這種陰影,心情也會
受影響,做事往往也會受影響。所以讓家里和諧幸福,做事有效率,環境不得不講
究。家並不要說很華麗,但是需要乾淨。特別是做女子,乾淨是很重要的一種美德,
邋遢的女子遭人嫌。一定要能使家里里里外外優雅、清淨,這個家就像個道場一樣。


  《朱子治家格言》里邊,第一句就教我們這個,“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
外整潔”。你看,一篇文章第一句往往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提綱挈領,是整篇文的
總綱領。總綱領告訴你什麼?要勤勞,要整潔,要早起,告訴你“黎明即起”,黎
明,寅時起床。“灑掃庭除”,打掃衛生,勤於灑掃,天天都要掃。天天掃,不會
困難,灰塵不會很多,天天抹一遍,窗台、地板,這都很容易,不用花費很多時間。
“內外整潔”,不僅說屋裡屋外,內外,內是講內心,外是環境,心境一如。你的
心清淨,你的環境才清淨;你環境清淨,也能帶動你的心清淨。心和境是一不是二,
互相的影響。所以我們要養我們的清淨心,那就得勤於灑掃,一懶了,這心也就很
難清淨了。環境不清淨,心也不清淨。

  這裡講到環境乾淨、清爽,“眼前爽利,家宅光明”,所謂門戶生輝。家里未
必是很有地位,但是里里外外都非常整潔,人家來一看肅然起敬,這就門戶生輝了,
你就光耀門楣了。這是你自己自重,別人就尊重你,你自己要是不自重,你懶、邋
遢,別人也不會尊重你,就瞧不起你。所以古人講,人必先自侮,然後人侮之。你
肯定是自己欺侮自己,自己自辱了,別人才會欺侮你,才會侮辱你。所以乾淨重要,
“莫教穢污,有玷門庭”,這是講到家里不能有穢污,要乾淨,不能夠玷辱門庭。
作為主內政的太太如果邋遢,人家看不起整個家。

  這裡講的“莫教穢污,有玷門庭”,還可以引申到德行的方面。女子講究女德、
婦道、母儀,這能夠使門戶生輝。德行是家庭的最好的裝飾品,即使是家裡面非常
的簡陋,但是人們都敬重你。像孔子的弟子顏回,你看他家里是很簡陋的,他是簞
食、瓢飲、居陋巷,生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居住在最簡陋的屋子里,可是他真
正有德行,所以大家都敬重他,而夫子最為讚嘆他,說“賢哉回也”,讚嘆了兩次
“賢哉回也”,他很賢德,顏回賢德。所以富貴並不一定讓人尊重,而自己真有德
行,你才能讓人尊重。

  在呂新吾的《閨范》裡面講了一個故事,南北朝時代,北朝有北魏,北魏有一
個太后,叫文明太后,寵愛一個宦官,叫符承祖。這符承祖深得太后的歡心,所以
太后給他加封了很大的官,官職做到侍中,掌管尚書這樣的一個職務,而且給他賜
了一個不死之詔,就是誰也不能殺他,對他相當的恩寵。符承祖很得意,當時人們
對他也趨之若鶩。唯有他的姨母姚氏,姚夫人,很廉潔,很有操守,她不依附於權
貴,所以對符承祖是敬而遠之。符承祖的姨媽,就是他母親的姐妹。這姚氏夫人常
常對符承祖的母親講,她說:“姐姐,你雖然有一時的榮華富貴,卻不如我一世的
無憂無惱快樂。”她姐姐就是符承祖的母親。她姐姐送她衣服,她都不收,送她金
銀財寶,一概拒絕,說:“我夫家世代清貧,如果穿這樣華麗的衣服,那勢必會覺
得不安。”真正有不得已要接受的,她都把它埋在地底下,不拿出來用。她姐姐送
給她家奴,姚氏夫人說:“我家糊口都困難,哪里還養得起奴婢?”她不依附權貴,
自己的外甥這麼受朝廷的恩寵,她不稀罕,還是每天穿着粗布衣服,自己勞動營生,
勤儉持家。

  後來文明太后死了,符承祖因為貪贓枉法而要被皇帝處死。但是因為過去文明
太后下了詔,不能殺他,所以免了死罪,但是削職為民。而且因為符承祖一下子從
最富貴墮到了很貧賤,他經受不了打擊,一個多月之後他就死了。符承祖的兩位姨母,
家庭都受牽連。唯有姚氏夫人,這個姨母,因為家里很窮,而且穿得衣服都是非常
粗陋的,皇上見了之後,就憐憫他們,給了特赦,所以她家沒有受牽連。

  我們看到這廉潔之德可以保家。孔子講,“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
義的富貴就是不該有的富貴,有了,那不是福,是禍。這種就是穢污,“有玷門庭”。
姚氏夫人,她能夠有智慧,她能夠拒絕這種不義的富貴,不依附於自己的外甥,而
真正使自己能夠長久。

  要知道人的富貴自有天命。這是什麼?佛法里講得清楚,過去生中你修來的,
你修了福,這一生就有福報。沒有修,你怎麼想也想不到,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
無時莫強求。姚夫人她能夠守份安命,知天命,她不會妄求,反正該來的它會來,
不該來的,想它,怎麼挖空心思去求,也求不到。

  真正有智慧的人,像孔子,他對富貴看得像浮雲一樣。浮雲是什麼?無常。空
中的浮雲,雲捲雲舒,去留無常,一會兒就產生,一會兒就變一個樣,一會兒就消
失了。真的是浮雲,而且它往往會帶來後患。老子所謂的“福兮禍所倚”,福往往
是禍的因。所以看看古來的賢者,春秋戰國時代,范蠡,他輔佐勾踐,打敗吳王夫
差,把越國興盛起來。他知道越王只能夠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便勸他的好朋友
文種一起走,文種太貪圖榮華富貴,捨不得走,結果被勾踐給殺了。張良輔佐漢高
祖劉邦登基之後,張良也隱居,果然後來劉邦有呂氏專權,呂氏之亂,張良隱居才
能夠終老全身。所以有智慧的人安於貧賤,安貧樂道,無欲無求,這是真快樂。

  《菜根譚》,這是明朝洪應明先生寫的格言錄,上面有句話說:“人知名位為
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飢寒為憂,不知不飢不寒之憂為更甚。”這都
很有哲理。一般人都追求富貴名位,以為那是樂,哪里知道那個不是真樂。有智慧
的人,智者,選擇“無名無位之樂”,把富貴名位都舍掉了,他得到的是真樂。像
孔子、顏回,那是得到真樂。一般人以為飢寒是憂慮,看看姚氏夫人,她不以為憂。
她安住於飢寒貧賤的生活,她沒有憂。她勸她的姐姐:你榮華富貴只是一時,你不
如我這一世永保快樂。果然給她說中了。

  所以君子懂得趨吉避凶。怎麼趨吉避凶?你能夠把慾望放下,把那個求的念頭
放下,安貧守廉。這裡講的“惟儉惟勤”,你就永保一生無憂,而且你能夠得到高
尚的品德,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什麼衣食,我夠用就好,我靠自己勞動,我
不求人。這多自在!所以勤和儉是相輔相成,都是幫助我們提升德行的。

  下面我們看第四段:

  【耕田下種。莫怨辛勤。炊羹造飯。餽送頻頻。莫教遲慢。有誤工程。】

  這是協助丈夫耕種。一般來講是男耕女織,這是古代社會的分工。但是有時候
農忙的時分也需要幫助丈夫耕田。下種往往是春天,春忙了,要幫助丈夫去耕田、
下種,不要擔心辛勞、勤苦。現在一般不一定是要去農耕,這是泛指協助丈夫工作。
比如說丈夫是做生意的,到了忙的季節,太太可以幫幫手,就是這個意思。

  這裡講的“炊羹造飯,餽送頻頻”,民以食為天,天天都得吃飯。特別是忙的
時候,你的食物供應一定要跟得上,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三軍當中糧草
官是最重要的。一家裡頭,“炊羹造飯”,煮飯的事,那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忙
的時候,不能夠短缺,要不然打仗沒有彈藥。所以相夫,幫助丈夫,一定要在自己
的本位工作上做得最好。在古代,丈夫耕田,往往太太去送飯,飯、菜、茶水都送
到。“莫教遲慢,有誤工程”,該吃飯的時候,飯菜得送到,不能遲緩,遲緩讓夫
君餓着肚子,對不起他。如果他太飢餓了,他可能就誤了耕作。

  我很感恩協會的同修,他們每天十一點半準時把飯菜送到,體諒我每天備課辛
苦,天天講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備課花的時間多。本來我自己做飯菜自己用,協
會決定給我送飯,這個就是女德。我之前講過,一個道場,弘護是一體,弘法和護
法密切的配合,各有分工。這跟家庭合作是一樣的。家庭裡面一般講男主外,女主
內。男女有別的“別”就是講分工不同。主外的有主外的工作,主內的有主內的工
作。這裡講的“營家章”是主內的工作。各自把自己本份工作做好,這個家才能經
營得好。那麼弘法來講,道場也是家。主外的弘法,主內的是護法,道理都是一樣
的,分工不同,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弘揚聖賢教育,分工不一樣而已。所以護法的
人護持得好,弘法的人才能弘得好。沒有好的護法,不可能有好弘法,弘法決定於
護法。

  底下一段說:

  【積糠聚屑。餵養孳牲。呼歸放去。檢點搜尋。莫教失落。擾亂四鄰。】

  這是講到在家里餵養牲畜。過去傳統家庭,家里都養牲畜。我小的時候在農村
里待過一段時間,我爺爺奶奶都是農民,他們是很典型的傳統家庭。我爺爺耕種,
奶奶在家裡面料理家務,帶孩子,帶了有七個孩子,這是很繁重的勞務,還要養很
多牲畜,又養豬、又養雞,都有。“積糠”,糠是豬要吃的;“聚屑”,這都是飼
料。“餵養孳牲”,“牲”是牲畜,“孳”是孳養。“呼歸放去,檢點搜尋”,這
是這些牲畜有時候要放出去,像農村里養雞,那都是要放到田野裡頭,山地裡頭,
雞才能長得好。到日落西山的時候了,又要把這些雞、這些牲畜收回來,收到籠子
里,回家“檢點搜尋”。這裡提到這些飼養的事情,我就迴想起我小時候的那種情
景,覺得挺親切的。

  “莫教失落,擾亂四鄰”,如果是雞、鴨、或者狗這些牲畜,到處亂跑丟了,
可能就奔到人家家里去,就擾亂鄰居了。這都給我們講得很細,《女論語》它講大道
理很少,全都是講的生活細節上的事情,其實大道又何嘗離開你的生活。我們在此
地講解這些事情,除了把這事講一遍,更重要的要開啟這個理,大家去體會。其實
在家裡面,做這些女務,營家的事情,你要是真正會起關照,你從這些小事情上悟
通了理,你就能夠證道。成聖成賢都離不開日用平常。佛法里講的,“六根門頭,放
光動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你所接觸到的一切的境界叫六塵境界,這都是每
天要接觸的,每天要做的事情。你要覺悟了,就放光動地,放光就是明心見性,你
就能夠讓自性光明顯發。

  在《華嚴經》里,有一品經叫“進行品”。“進行品”你從頭到尾看它,就是
菩薩一天的生活。早上早起刷牙洗臉,穿衣服,大小便,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
菩薩存心跟我們凡人不同,念念想到眾生。念念覺悟,做任何事情都覺悟,都悟到
這事後的理。刷牙的時候,過去是嚼楊枝刷牙;洗臉的時候,大小便的時候都是如此。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痴,蠲除罪法”,你看都想到這個道理。貪瞋痴三
毒煩惱像大小便一樣,是人所不需要的,要把它放下,這都是什麼?會修,聰明利
根,我們就要從這些事上去悟入。

  譬如說這裡講到的餵養牲畜,白天把它放出去養,到了晚上把它收回來,這我
們小的時候都干過。我在農村的時候放過牛,也跟着爺爺奶奶養過豬,養過雞,都
是這樣,白天放出去,晚上把它收回來。我就想到《孟子》有一段話,在“告子上”
這章裡面,“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這是我們可以悟到的理。從放雞犬這些牲畜,就想到“求其放心而已”。我
們的本心是仁義、禮智,這是性德。這裡講仁,人心也;義,是人路也。義就是一
條路,通往仁的境界。仁是我們自己本有的真心,可是我們要行義才能得仁。所以
“舍其路而弗由”,沒有一條路我們怎麼能達到目的地?所以一定是要行義才能夠
得仁,義盡了,就仁至。所以我們講仁至義盡,一定是你把義全都做到了。“義者,
宜也”,義就是應該的,你該做的都做了,你就能得仁道。“放其心而不知求,哀
哉”,這個心是講我們的仁心,仁心本來是有的,這是本有的真心,現在這裡譬喻
將心放了出去,就像放這些雞犬,牲畜放出去養,你要把它收回來,現在你要把你
的真心找回來。如果放出去而找不回來,這是“哀哉”。這裡譬喻,“人有雞犬放”,
這是放牲畜,放雞、放狗,“則知求之”,你到晚上都要把它們收回來,像這裡講
的,“莫教失落,擾亂四鄰”。可是有沒有想到,“有放心,而不知求”,我們的
仁義禮智的真心,現在找不到了,有沒有去找回來?所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
心而已矣”。這個放心,就是把真心找回來。怎麼找?真心無所不在。你現在為什
麼找不到?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找不到,明明在,就是找不到。這六根接觸
六塵就是,你的真心就在那兒,“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真心就在那兒起作用。
但是你一有妄想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六塵,全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怎麼辦?
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找到你的真心。這句話我們換個說法,學問之道
無他,求其放下而已矣。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的學問就圓滿了。真心找到了,
性德自然流露,你就真正成了聖人。

  談到女德,這個女德也是我們的性德。聖人這裡講的這些女德,這些閨范,不
是用來禁錮女性的,而是自性本有的性德。你成了聖人之後,你自自然然就這麼做
了。可是現在這個女德也是放出去很久了,你看民國以來,女德已經慢慢淡漠,到
現在很多人都不知曉,更很少人去提倡,放出去的女德而不知求,這也很遺憾,所
以要把它收回來。我們現在認真地來學習女德,從我自己做起,這是恢復自性性德。


  下面我們再看第六小段:

  【夫有錢米。收拾經營。夫有酒物。存積留停。迎賓待客。不可偷侵。】

  這一段是講“善理家財”。做為主內的太太,對家庭理財方面不得不講究,你
要善於理財。這裡講的“夫有錢米”,夫是屋主,先生,他有錢米盈餘,這是譬喻
家里有經濟來源,要“收拾經營”,你要把它收拾好,要賬目各方面清清楚楚,不
能亂。“夫有酒物”,這是講物質方面,物質有盈餘,“存積留停”,那你就要該
存放的存放好,該留的要留。如果不能留的,趕快得要消費掉的,那就要消費掉,
或者送人,要懂得安排處置。屋裡的東西,自己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管家大
小,作為太太等於你是個管家,哪樣東西放哪兒,先生問起來你都要知道,隨時能
夠找到。所以平時在家里就得把東西整整齊齊地擺放,有規律,不是亂放。

  錢財方面,你家里有銀行的賬戶,你收支各方面要懂。不需要你當一個專業會
計,至少你要會算個收支、盈餘,這些都要去學習,去了解。丈夫問起你可以隨時
答出,你做丈夫的好會計,理財能手。家里如果有什麼需要購置的東西,你看看丈
夫帶回多少錢來,一個月平均有多少收支,你就可以做一點經濟規劃,做個預算,
這些都是需要認真地去學習的。

  “迎賓待客,不可偷侵”,客人來了,我們要好好地去做好接待工作。要做好
接待工作,平時家里要有一定的積累。如果是客人要在家裡面過夜的,我們的床鋪、
被子、洗漱用品,包括毛巾、牙刷、牙膏等等,這些我們都要準備充足。自己不可
以“偷侵”,“偷侵”就是私自享用,飲食一定是跟夫君共享,東西都是家里共有
的,不能夠自己搞小倉庫,自己收起來,特別是錢財。自己搞一個小金庫,搞一本
小存折,背着丈夫自己有私財,這就產生了隔閡。《弟子規》上講,“物雖小,勿
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個親,我們改成夫,“苟私藏,夫心傷”。為什麼?
夫婦是一體,互相要信任。如果是自己有私藏的,就是對對方不信任。不信任對方,
內心就有陰影,很難能絕對和諧,一體就被破壞了。

  我們學女德,特別學過佛法的人,那你要放得下,要知道“命里有時終須有”,
你該有多少受用,你不需要私藏,你還是會得到多少受用。何必要去計較這是我的,
不是他的,這個心量就小了。人如果有這種計較,有這種疑慮,這是對自己最大的
傷害,把我們這個純淨純善的本性就給污染了。學聖賢之道,最起碼的我們自己要
放下自私自利。對於錢財方面,我們絕不有這種私心,要練習放下。我這個女子嫁
到這家,就是這家的人,何必還講求自己的私財。你真有財,你不用去私藏,還是
有財。而且人她沒有私藏的心,她的心是正大光明的。

  正如宋朝宰相司馬光講的,他說他一生就是落實一個“誠”字,真誠的誠。怎
麼落實?他說一生能做到無事不可告人,心地坦蕩光明,沒有一件事不能給人講的,
沒有。那沒一件事不能給別人聽,更何況說給先生聽,給太太講?一家人都不敢講,
那真的是比起司馬光來講是差得遠之遠矣。成聖成賢沒有別的,最重要是真誠。
《中庸》上講的,“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聖賢之道就在誠與明。誠是真誠,明是
智慧。你能真誠,你就有智慧。你有自私心,你有私藏的心,那智慧就沒有了。沒
有智慧,也就沒有倖福快樂。你想想那個後果,何必?所以真學就是要真干。

  我們聽陳靜瑜老師給我們上的女德課,她就講自己的這個經歷,也讓我非常佩
服。她結婚比較早,十六年前結婚,她結婚的時候剛剛大學畢業,工作還不錯,賺
錢賺很多,賺的錢比她先生還多。買的房子,她自己的錢買的,但是她先生的名字,
寫房產是她先生的名字。剛剛嫁到夫家那天,丈夫就給她約法三章。首先,把你全
部的存折收上來,所有的錢繳納歸公,你不許有自己的私財。陳老師她講:“他是
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這個真的是很有道理。因為她剛嫁到先生家,剛過門,立
刻就給她把這些財產全部沒收,歸公,她那時候能夠接受。她說現在要是這樣,她
就不能接受。先生全把它收上來,那真的是身無分文。他先生說,“你都是我的,
那你還能有自己的私產嗎?再想想還有什麼小存折是不是都交代乾淨了?”陳老師
也很難得,非常老實,真的全部都歸公。她現在迴想起來,這是夫婦之間因此而真
正建立了很好的信任感。先生不能離開她,她也不能離開先生。這是至少一方要放
下,我們不能要求對方放下,要求自己放下。

  像我自己,三年半之前,我把大學的薪職辭掉,一心一意跟我們恩師來學經教。
我把所有的財產,什麼房子、汽車都佈施掉了,有的供養父母,供養老人,有的就
是供養淨宗學院,反正我自己的財產、錢財全部統統都佈施掉,現在也是身無分文,
我連銀行賬戶都關掉了,沒用。來到協會,現在我們協會提倡修“六和敬”,“六
和敬”里就有一條“利和同均”,那你要真想修,真干!這點我能做到,“利和同
均”。所以人家有供養我的紅包,我轉手就投到協會的功德箱裡面,自己不需要用
錢。真正有需要,協會會照顧。既然這個協會我們把它當做一個家,道場就是家,
弘護是一體,那我們從自我做起,絕不要求別人做,只要求自己做。你這樣做,你
得自在。你可以不管人、不管事、不管財,專心弘法。你有財,就得管着這個財,
這很苦惱,會分心。你看現在我連銀行賬戶都沒有了,也不需要管那麼多。

  在家里夫婦一體,錢財共享,這個首先要我們自己把私心放下,在家里實現
“六和敬”,利和同均這一條尤其重要。當然前面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
口和無爭,意和同悅,這也非常重要。在家里能夠修“六和敬”,你這個家就是和
合僧團,那還可以幫助這個地區消災免難,家庭修“六和敬”對社會有大貢獻。

  下面第七段,也是最後一段,這是講“勤於家政”的。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禾麻菽麥。成棧成囷。油鹽椒豉。盎瓮裝盛。豬雞鵝
鴨。成隊成群。四時八節。免得營營。酒漿食饌。各有餘盈。夫婦享福。歡笑欣欣。】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這是真的。一個人他的福報是前定的,過去生中有
修佈施,那麼這一生他自然就有富貴福報。大富大貴的,那絕對也不是一生修來的,
多生多世修積的福報,這個我們求不來的,那是過去生中修的因。我們能求的是將
來的果,我們能夠去把握的,就是現在好好修,將來就有好果報。你果然修得功夫
得力,不需要等來生,這一生你就有果報。像明朝的袁了凡,他就是改造當生的命
運。還有跟他同時期的俞淨意先生,他也改造命運了。這是認真的修行,斷惡修善,
他就得到好的命運。

  “小富由勤”,這是經營一家,希望能夠豐衣足食,至少得個小康水平。這沒
別的,你能夠勤儉就能夠達到小康。“禾麻菽麥”,禾是稻穀,麻是芝麻,菽是豆
類,麥就是小麥,種植的糧食要收藏好。“成棧成囷”,這個棧就是大的倉庫,囷
是小的倉庫,屯米用的。這都是講到家里物資方面的管理。“油鹽椒豉”,這是屬
於調味料,家裡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這都得要隨時要注意到。雖然
是很小,但是很重要,調味料沒有,炒的菜炒不下來。“盎瓮裝盛”,盎瓮都是指
裝這些調味料的瓶瓶罐罐、罈子,過去都是用瓦,它可以保證不會變味。這裡講得
很細,告訴我們對這些家庭的事情都要認真、謹慎地去處理好。“豬雞鵝鴨”,這
是養的牲畜。“成隊成群”,這是譬喻養的很多。現在很少有家庭養,除非是農村
的家庭,城市里的不會養這些。實在講最好能夠吃素,吃素也就不會有這些麻煩事。
不吃素,你就又造殺業,還自己辛苦,何苦來?

  這是用這些事情來告訴我們,對於家裡頭各方面的事務我們要料理好。我們不
能夠光學這個事,要懂得拓展。在城市里有城市里的家務事,譬如說家里什麼需要
維修的,該什麼時候交物業管理費,交水電費。如果還住公樓,什麼時候付房租,
一筆筆的賬你要很清楚。家里的吃穿用度,隨時要添置。這都是告訴我們要學習生
活。

  “四時八節”,這是講一年春夏秋冬和八個節氣,都需要按照時令來種植、來
收成,不可以急急忙忙,沒有預備。這個也是我們現在講的家里的事情要提早有一
個預備。特別是新婚家庭,一切都要開始,什麼時候供樓,這是很現實的,什麼時
候我們有什麼發展等等,這些都需要有一個計劃。

  “酒漿食饌,各有餘盈”,這是講能夠勤儉,能夠凡事有預備,自然就能夠有
盈餘,家里不會有缺乏,這個家庭物質基礎很重要。“夫婦享福,歡笑欣欣”,你
這個幸福,雖然不能夠只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但是又不能脫離物質基礎。這個物質
基礎是要夫婦雙方去經營,尤其是女方。你經營得好,也證明你愛對方,你對這個
家庭負責任。你修這個因,就得這個果。你真的愛這個家,愛對方,愛夫君,你認
真地做好你的本職工作,你敦倫盡分,那你就收穫幸福的果實。




這一章是講太太協助丈夫款待賓客的。待客最重要的是禮節,要講求禮。《孝經》
上講的,“禮者,敬而已矣”。禮是表現在外在的,敬是自己的內心,你有這樣的
敬意,自然就禮數不缺。所以“待客章”它講的禮數這方面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我
們要有敬心、敬意。我們一起來學習。

  【大抵人家。皆有賓主。洗滌壺瓶。抹光橐子。準備人來。點湯遞水。退立堂
後。聽夫言語。細語商量。殺雞為黍。五味調和。菜蔬齊楚。茶酒清香。有光門戶。
紅日含山。晚留居住。點燭擎燈。安排坐具。枕蓆紗廚。鋪氈疊被。欽敬相承。溫
涼得趣。次曉相看。客如辭去。別酒慇懃。十分留意。夫喜能家。客稱曉事。莫學
他人。不持家務。客來無湯。慌忙失措。夫若留人。妻懷瞋怒。有箸無匙。有鹽無
醋。打男罵女。爭啜爭哺。夫受慚惶。客懷羞懼。有客到門。無人在戶。須遣家童。
問其來處。客若慇懃。即通名字。當見則見。不見則避。敬待茶湯。莫缺禮數。記
其姓名。詢其事務。等得夫歸。即當說訴。奉勸後人。切依規度。】

  第一段是講客人到了,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準備。

  【大抵人家。皆有賓主。洗滌壺瓶。抹光橐子。準備人來。點湯遞水。退立堂
後。聽夫言語。】

  “大抵人家,皆有賓主”,這個說一般人家都會有賓客,迎來送往的事情,當
然免不了的。“洗滌壺瓶,抹光橐子,準備人來”,這是做好準備,平時碗具、壺、
瓶都是要洗滌干淨。客人來了,馬上拿出來干乾淨淨的碗具。橐子,也是屬於盤子,
盤橐,要擦得很光很亮。如果家里條件好,可能用的碗具比較高檔,那高檔的碗具
你要更加的照顧它,你擦得很亮,像陶瓷擦亮了,就像新的一樣。或者是銀器做的
碗具,你擦得很漂亮。看自己的能力,看你們自己的家境,用好的茶具來招待客人,
這是代表敬意。平時自己用的可以差一些,客人來了,我們用上等的東西來供養。


  “準備人來”,人來了,“點湯遞水”,湯是熱水,就泛指茶水,人來了肯定
要上茶。如果家里有佣人,都要調教好佣人,該怎麼上茶,怎麼沖茶、倒水,都是
要平時做好這些功夫,就不會臨時抱佛腳,手足無措。客人來了,因為太太她要幫
助先生,她只是做一個幫手,真正跟客人談話的是夫君,所以她“退立堂後”,女
性退到夫君身後,或者是退到後房,這是顯得這個家裡面很有規矩。過去,男女要
拉開距離,丈夫的朋友來了,太太做好這些招待工作,也就退下去了,不再進行交
流談話。現在當然都放開了,但是尺度自己要拿捏好。

  陳靜瑜老師給我們講到,說有時候她家里客人來了,她穿的衣服是一般家居服,
像睡衣那種服裝,先生就批評她不能穿這種衣服,要穿正式服裝,不能夠光着腳,
腳一定要穿襪子,見客人都是一種恭敬、一種禮貌,特彆不允許穿暴露的衣服,女
性穿暴露的衣服顯得很輕佻。“聽夫言語”,就是隨時聽候夫君指令,以便整備做
好下一步工作。

  【細語商量。殺雞為黍。五味調和。菜蔬齊楚。茶酒清香。有光門戶。】

  這是準備好的飯食來招待客人,在家里宴客。“細語商量”是客人還沒來之前,
跟丈夫細語、輕聲地商量,問今天我們準備什麼樣的菜好,怎麼樣招待客人,聽夫
君的意見,這是對丈夫的尊重。夫妻之間相敬如賓,這是家裡面很和諧,不自己做
主。按照家里的條件招待客人,“殺雞為黍”,這是殺生,我們現在不提倡。過去
吃肉是件大事情,你看有客人來了才殺雞,過去真的是這樣,平時自己吃的都很簡
單,客人來了準備上等美食。現在我們吃飯這方面的條件就比過去要容易得多,而
且素食裡頭有很多好的東西可以做,現在素食譜也很多。作為家庭主婦最重要的,
你要能夠炒得幾樣好菜出來,烹飪技術就不得不學。所以“五味調和”,你要做好
飯菜,味道要調得好,讓人吃了之後感覺到滋味很美,這是讓客人歡喜。客人歡喜,
先生就歡喜。“菜蔬齊楚”,炒的蔬菜放置在飯桌上要整整齊齊,每一碟都很豐滿,
擺得很整齊,碗具也很乾淨,這都是給人很愉悅的感覺。“茶酒清香”,這是飲料,
飲料也要準備。這樣做了便“有光門戶”。如果招待得好,客人非常的歡喜,那一
定會對她的先生讚嘆,“你真有一個賢內助!你家裡面真的很有家風。你看什麼擺
設都這麼整齊,做的菜又這麼美,你有一個賢妻!”這一讚嘆,有光門戶,使門戶
生光、生輝。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做太太的,除了前面講的你要是個理財能手,是
個好管家,還需要做一個好廚師。你做的飯菜要能夠讓先生為你感到自豪,感到光
彩,這是讓外人尊重。

  【紅日含山。晚留居住。點燭擎燈。安排坐具。】

  這是留客人過夜,如果家里條件允許,請客人在家里住是特別把關係拉得很近。
一般都是在外面給客人租酒店,如果家里很大,客房很多,當然在家里招待更好。
“紅日含山”,這是講到天晚了,看到日落西山,我們挽留客人。留客,一定我們
要主動,不能讓客人說,“我今晚在你這裡住一晚好不好?”這樣講話我們就覺得
失禮了,我們的招待不夠熱情,所以留客要早點開口,不要讓客人為難。“點燭擎
燈”,把房間先安排好,把燈都點亮。這個“坐具”,看看房室裡頭坐的、睡的,
床鋪都需要事先做安排。

  【枕蓆紗廚。鋪氈疊被。欽敬相承。溫涼得趣。次曉相看。客如辭去。別酒慇
懃。十分留意。夫喜能家。客稱曉事。】

  “枕蓆紗廚”,枕是枕頭,席是床席、被褥等等。“紗廚”,南方有時用蚊帳。
“鋪氈疊被”,鋪氈鋪褥子,現在很多人都是用床墊,床墊有個床套,這些事先都
換上新的,就是洗乾淨的給客人來用。疊被子、被套、枕套、枕巾都要去把它料理
好。“欽敬相承,溫涼得趣”,這是恭敬對方,對客人的恭敬你要有所表現,把他
的客房用的這些物品都準備好,冷暖溫涼都能夠適宜,晚上讓客人安睡。“次曉相
看”,第二天早上我們去問候,問問客人昨天晚上休息得好不好,如果哪里做得不
周到的,立刻改進,一定要讓客人感覺到賓至如歸,就像自己家里一樣,而且比在
自己家里更好,那你的招待就成功了。

  “客如辭去”,如果客人要離開,他要告辭了,“別酒慇懃”,那我們還要送
行,還要設酒食來款待、送行。歡迎和送客都非常慇懃,這是待客之禮,非常周全,
所以“別酒慇懃”。“十分留意”非常的用心。“夫喜能家,客稱曉事”,丈夫很
歡喜,說真是賢內助,真正是能持家,治家很好,整嚴、周全。客人也很歡喜,他
很稱讚,“你這個賢內助很懂事,很知禮”。其實做人、做事只要你能夠用誠敬的
心,就能把它辦好。所以這裡關鍵還是要用誠敬的心,只要用心你就是專家。

  我母親在沒有退休之前,一直都在一個省級的企業做公共關係部經理。這公共
關係的工作是專門接待,接待做得很多。當然也有公司的文化,企業的精神,對上
對下的溝通等等。她說她剛剛上任沒多久,有一次公司委派她去陪同省政府的秘書
長,還有一個廳長一起去東莞,這是在廣州附近的一個城市,由她做好這個接待工
作。當時是八十年代,國內剛剛有一些高級的賓館,那個高級賓館實際上也並不是
很高級,改革開放沒多久,經濟都是剛剛起步。要接待省政府領導,當然要格外用
心。我媽媽先到了那個賓館,把房間開好,然後把水果都放到房間裡面,最新鮮的。
房間剛剛有空調,天氣很熱,我媽媽就想到領導快來的時候,事先提早一個小時把
空調給開上,房間里就涼快了。過去都不是中央空調,那個賓館相對現在的還是落
後的,事先你得用心。然後一問,賓館的熱水只供應到晚上十點鐘,十點鐘以後就
沒有熱水了,這得事先告訴領導。領導沒來之前,他在開會,忙,我媽媽寫了一張
紙條放在桌面上,用水果盤給壓着。他一進來吃水果,看到那個字條,告訴他說,
“領導,本賓館熱水供應到晚上十點,請你儘早使用熱水”。什麼都很用心,結果
第二天,領導他晚上開會開得比較晚,我媽媽就沒等他。第二天早上見面,那領導
就很讚嘆說,“你真正不愧是很好的公關經理”。所以你只要用心,接待不是個難
事。你想到自己有什麼需要,你自己怎麼舒服,你就給對方考慮,這是所謂仁,仁
者愛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我自己怎麼舒服,我就得讓別人怎麼舒服,這就接
待得好了。

  最後兩段:

  【莫學他人。不持家務。客來無湯。慌忙失措。夫若留人。妻懷瞋怒。有箸無
匙。有鹽無醋。打男罵女。爭啜爭哺。夫受慚惶。客懷羞懼。】

  這一段是講待客應該注意戒除的一些現象,“莫學他人,不持家務”,這個是
勸勉在家里的主婦不要學那些不賢之婦,在家里不料理家務,客人來了什麼都沒準
備,搞到倉皇無措,該上茶上熱水的時候都沒有具備,這是非常失禮的。丈夫請來
的客人結果太太失禮,這也會讓丈夫非常的羞惱。

  底下又有一種現象,就是“夫若留人”,丈夫要留客住一晚,“妻懷瞋怒”,
這個就是嫌夫了,她嫌什麼?客人來了增加麻煩,增加工作量,你看這是私心在作
祟。一個人只要有瞋恨、有惱怒,都是因為有私心,感覺到自己利益受到傷害,自
己受委屈了。瞋怒這種煩惱它的根源就是私,自私自利,假如沒有自私自利絕對沒
有瞋怒,一定能夠跟人和諧。所以做太太要跟丈夫一體,這是真正的愛家愛丈夫。
大家都把夫妻稱為愛人,要有恩愛才能稱為愛人。愛是什麼?必須把自己自私自利
放下,那才能夠發得出真愛。如果有自己一己之私,那個愛就不純,就虛偽。

  “有箸無匙,有鹽無醋”是形容招待客人的那個狼狽樣,請人家吃飯,箸就是
筷子,筷子匙羹都不全,碗具都不能夠完備,煮飯要調料品,卻有這樣沒那樣,搞
到很狼狽。客人在家里做客,結果太太“打男罵女,爭啜爭哺”。啜就是爭吃,爭
飲食,哺也是飲食,那麼這家里沒有規矩!特別是在客人面前打罵兒女,兒女又在
那裡哭喊,在屋外大家都聽得到,這就顯得很沒面子了。所以“夫受慚惶”,丟了
體面了,做丈夫的就覺得沒面子,慚愧和惶恐,對客人很尷尬,客人也是覺得很不
好意思,“客懷羞懼”,他也覺得受了羞辱,受了怠慢了,也有恐懼感,你家里怎
麼有個悍婦,沒想到來你家做客使你們夫婦倆還這麼不和諧?所以非常尷尬。你看
看我們可以想象出這個景象,丈夫跟他的客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個太太
讓丈夫下不了台,這就不賢了,這是待客當戒的。

  下面一段是講丈夫出門瞭如何待客:

  【有客到門。無人在戶。須遣家童。問其來處。客若慇懃。即通名字。當見則
見。不見則避。敬待茶湯。莫缺禮數。記其姓名。詢其事務。等得夫歸。即當說訴。
奉勸後人。切依規度。】

  如果丈夫出了門不在家,這時候丈夫的客人來了,那你作為太太也不能手忙腳
亂,還得從容做好接待工作。這時候“須遣家童”,家一般比較大一點的都有家童,
都有家里的奴婢,因為客人是男性,自己丈夫不在,往往馬上見面不方便,所以請
家童代為做接待比較合適,除非是非常相熟的人。家童平時都需要有訓練,懂得待
客之道,這是顯示這一家的教養。家童接待客人請他坐下,應該上茶,然後應該問
客人的姓名,有什麼事,一一把它記下來。

  “客若慇懃,即通名字”,客人如果是相熟的,或者是內親的長者,他是比我
們長一輩的人,這個就沒有太大的忌諱,這個就可以見面。“當見則見”譬如說丈
夫那家的親人來了,我們應該慇懃做好接待。如果是不合適見面的,男女應該保持
距離,不合適見面就避而不見,只是讓家童來待客,把這些要事記下來。

  “敬待茶湯,莫缺禮數”,自己接待也好,令家童接待也好,總是要慇懃,不
能夠缺禮,把姓名、“詢其事務”都記下來之後“等得夫歸,即當說訴”,丈夫如
果回來了,就把這個事情一五一十陳說明白,這個是很有素質的,這也是基本的素
質,但是不學習往往就忽略了。這是款待客人之道,能夠做到這樣就算是盡到了為
人婦的責任了。所以“奉勸後人,切依規度”,後人是後世之人,希望能夠落實女
德的,想做一個賢婦的,應該依這樣的規矩來行事,這是現實家庭的素養,你待客
之道很有水平,客人自然對你們家生起一個敬意,因為你的慇懃接待,丈夫也因此
而面上有光!合家都歡樂。


拾壹

【處家之法。婦女須能。以和為貴。孝順為尊。翁姑瞋責。曾如不曾。上房下戶。
子侄宜親。是非休習。長短休爭。從來家醜。不可外聞。東鄰西舍。禮數周全。往
來動問。款曲盤旋。一茶一水。笑語忻然。當說則說。當行則行。閒是閒非。不入
我門。莫學愚婦。不問根深。穢言污語。觸突尊賢。奉勸女子。量後思前。】

  這一章是講女子以和柔為美,要養成和柔之德。家是以和為貴,所謂家和萬事
興。這一家能和,它就百事可立,往往就是興旺氣象,子孫也能夠在和氣的環境當
中健康成長,長大也必定是有德行的人。和很重要,如何才能做到和?柔你就能做
到和。如果很剛硬,這個和就比較難。因為一個家里它是要講感情的,不能夠太方
太直,硬碰硬往往會出很多矛盾,特別是女子。女子以陰柔為美,男子講陽剛之氣,
女子應該陰柔,這樣剛柔相濟這就很和諧了。很多人覺得柔馬上就想到弱,柔就變
成弱了。好像一個女子、太太在家里的地位是弱勢,所謂“男尊女卑”,馬上就聯
繫到這個。柔不一定是弱,《道德經》上有句話說“守柔曰強”,什麼叫強?你能
守柔,你才叫做強,這講得很辯證。

  什麼叫強?不是說你能夠跟人挺身而斗,能夠跟他打得贏這就叫強,那個叫匹
夫之勇,不叫強,真正的強者他能夠做到“怵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這是《古文觀止》裡面蘇東坡的《留侯論》里講的,這我從小讀過。這個就是什麼?
真正的大勇之人,一下遇到了緊急情況他不會驚怕,無故被人辱罵他也不會瞋怒,
他能夠柔順一切的境界,這個人是勇者,是強者,所以女子有這種柔實際上就是強。
現在人講的所謂女強人,除了事業有成,一般指的是性格很剛烈,甚至脾氣很暴躁,
很容易跟人家爭鬥,這種不是真正強。

  而且在家里,夫妻、父母和兒女親人之間,應該多講一份情,少論理。少爭一
個高低,多謙讓,這家就和了。家和從我自身做起,我能柔順別人,而不要求別人
柔順我,這就是《道德經》里所推崇的上善若水,這種水之德。我們在講解女德裡
面多次提到水,女人如水,這個水可是不得了,不跟人爭,只是讓,能柔順一切,
你看水都是從高處往下流,把高位讓給別人,它就服最低的,它就絕對不與人爭。
要知道不與人爭,這世上就沒人與你爭,你能柔順,這世上沒人戰勝得了你,所以
柔能勝強,弱能勝剛,柔能勝剛,弱能勝強。

  第一段講的是處家以和為貴:

  【處家之法。婦女須能。以和為貴。孝順為尊。】

  夫妻是陰陽和合,陽剛和陰柔要和柔在一起,這是夫婦之義,這是處家的一個
學問。處家之法就是以柔和為貴,這需要婦女,家里的太太她來主導,她怎麼主導?
她先要柔和,這是符合自然的。因為男女是分別屬剛和柔,這是自然的一種特性,
女子比較能夠柔和。而人性格愈柔和他就愈貴,這是真的,不論男女都是如此。

  我們在世界各地跑的地方也多了,見的人也多了,上至總統、國家領導人,下
至平民一般老百姓,各行各業的都有遇到過,性格柔和的人他的身體各方面都比較
柔軟。有時我們跟國家領導人握手,一握手就覺得這個人的手非常的柔軟,我們知
道這個人有貴相,所以柔和是貴相。身體和心靈是合在一起的,心柔軟了身體就比
較柔軟,心要是剛強,身體骨骼結構都比較硬,所以我們要改善身體,改變命運,
也要修我們的心。

  夫婦之間和為貴,孝侍父母要柔順為尊、為先,對父母不能夠剛強,剛強了就
是忤逆了。所以孝順孝順,孝後頭一定是連着順,不順親就不叫孝,孟子講過不順
親不可以為人子。說老實話,柔和的品德還是從孝親那裡養成的,孩子自小養成孝
順父母的這種德性,他自然性格就特別柔和,他不會跟人家起爭執。你從小已經培
養出這種和氣,這種和氣能感動上天。女孩子從小如果能夠也接受聖賢傳統教育,
她就很有孝心,很能柔順父母,她出嫁之後自然就能柔順先生。順是大德,《華嚴
經》“普賢行願品”里普賢菩薩講恆順眾生,恆是永恆,永恆的柔順眾生,不讓眾
生生煩惱。這是普賢之德,等覺菩薩的大德,非同小可。

  【翁姑瞋責。曾如不曾。】

  “翁姑瞋責”,這是講公公婆婆因為事情而瞋怪下來,責備媳婦,做媳婦的不
能夠在意,要依然保持敬順之心。“曾如不曾”就是雖然公公婆婆曾經罵過我,但
是就像不曾罵過我一樣,若無其事,沒把這個事放在心上,心中不留陰影。這是一
個存養的功夫,心里只念別人的恩,只念別人的善,不念別人的怨惡。儒釋道三家
的聖人都教我們怎麼做?六祖惠能大師講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不看
別人的過失,看人家的過失這個不是真正修道人。只看人家的好處,不看人家的壞
處,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弟子規》上講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
長”,這都是教我們念恩不念怨。《太上感應篇》上講,“念怨不休”是大惡,那
個果報都是慘烈的。為什麼?他心里裝的都是這些怨惡的事,那必定是心想事成,
怨惡常常降臨到他身上。如果公公婆婆責怪是對的,那我就應該認真的改過,怎麼
能夠怨恨?還應該感恩他,他們把我的缺點指出來了,讓我改過自新,這是我的恩
人。假如他們責怪錯了,誤會了,也不能怨恨,反正你既然沒有犯過失你何必需要
惱怒?時間久了自然就真相大白,甚至都不需要解釋,要有這種涵容的度量。即使
責怪我責怪錯了,也是幫我消業障,我還是要感恩他。你能夠常常這樣感恩人,不
管他對我好還是不好,我都感恩,對我好的固然要感恩,對我不好的消我業障,提
升我的境界,提升我的智慧和能力,我也是感恩,你活在恩義當中,你就是在天堂
里了。假如我們老是怨恨人,看到這個人又對我不好,那個人又對我很惡,內心里
只念人家的怨惡,你活在了一群怨惡人週圍,這是在地獄當中了。天堂和地獄是你
自己選的,自己造的,何必要自找苦吃?為什麼不選擇處在天堂當中?你看一念之
差,天堂地獄就在這兒分判。

  【上房下戶。子侄宜親。是非休習。長短休爭。從來家醜。不可外聞。】

  這說到一家裡頭的相處。古代的家是大家族,這一家有很多房戶。畢竟是大家
住在一個大家族當中,是同房共戶,同輩兄弟們的兒女子侄這些晚輩,應當對他們
多加愛憐,多加體恤。這個親就是對他們有愛,把子侄這些晚輩孩子當做自己親生
骨肉一樣去愛他們,不要有分別心,平等的愛他們。甚至愛這些侄子比愛自己的兒
女要更加的多一些,這是促進整個家族的和睦。

  家里大了,各房各戶多了,妯娌之間,姑嫂之間難免會有一些是是非非的事情
發生,這是很難免,每個家里都有,那我們遇到這種情形用什麼態度?“是非休習,
長短休爭”,習就是參與進去,我們不要參與談論是非。古人講謠言止於智者,那
些風言風語到了我這裡就止住了,不再往下傳。又說,“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如果你不是是非人,你絕對不講是非。講是非的人因為他有是非之心,他沒這個心
他也看不到這個是非,他更不會講這個是非。他要是講證明他心里有,所以來說是
非者就是是非人。遇到這種情形我們最好敬而遠之,我們不要去跟他參與,讓是非
就此止住。不管誰對誰錯,我們都不講,只讚嘆別人,決不譭謗別人。這個長短,
誰有理誰沒理,你不要去爭,我們講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自然能看得清楚。
暫時看不清,日子久了也就看清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即使是被
人誤會了也不必急於澄清,用你的真誠,你的德行慢慢感化大家。

  有時家里難免會發生點醜事,但是家醜不可外傳。為什麼?因為一家它有它的
體面,特別是家里如果有老人,有父母,如果家里發生醜事傳出去了大家會譏笑這
一家的父母對兒女不善教,這就是讓父母蒙羞,讓祖宗蒙羞,這就是不孝,所以家
里的那些事情不要往外傳,這是有教養。

  給大家講幾個故事。在古代,有一位蘇少娣,是一位賢婦,她自己本姓崔。她
嫁的那家是兄弟五人,蘇家兄弟五人,四個已經娶了媳婦了。她沒嫁的時候已經聽
說這家四個媳婦都不賢,整天在一起吵吵鬧鬧,在那裡談論是非,非常不和諧。人
家警告蘇少娣,說你去到那裡恐怕會遭殃。少娣很坦然,她說如果是木石鳥獸,我
就沒辦法去改她們,世上哪能說有人心改不過來的?人之初,性本善,少娣決心用
她的德行來轉化這一家。結果過了門了,馬上妯娌之間就要相處,古代都是一大家
人住在一起。少娣侍奉四個嫂嫂很盡心,禮數一點不缺。當嫂嫂缺乏什麼東西,需
要一些東西的時候,少娣馬上就把自己的東西拿到嫂嫂那裡,供養嫂嫂。有時候她
們的婆婆吩咐下來要媳婦們幫忙,這幾個嫂嫂互相看來看去,都互相推諉,不願意
去為婆婆服務,少娣就出來說我是新來的,我應該來做這個勞務。當家里分東西的
時候,少娣總是多分給嫂嫂的兒女們。如果是嫂嫂沒有享用的東西,少娣絕對不敢
先享用,真正長者先幼者後,她很遵守這個禮數。當嫂嫂跟她談論是非的時候,她
總是笑而不答,不跟你搭話,但是態度很溫和。少娣這一房裡頭的奴婢如果跟她傳
一些是是非非,說嫂嫂怎麼樣不好了,可能說的話是真的,但是少娣必定狠狠地責
罰奴婢,不允許她講這個是非,甚至親自到她嫂嫂那裡去認錯,所以是非自然就止
住了。你不願意聽,別人就不會跟你講,你願意聽,當然就有人跟你講了。有一次
少娣抱着嫂嫂的小兒,結果小兒的小便弄濕了少娣的新衣服。當時嫂嫂看到這個情
形很不好意思,趕緊要把這孩子接過來,少娣就說不要急不要急,別嚇壞了孩子,
而對自己的衣服一點都沒有惋惜的意思。你看完全是以人為重,就是這樣很多很多
的細節,少娣都表現出對於嫂嫂們的敬重。最後四個嫂嫂被感化了,她們自己相互
說,我們這個五嬸真是大賢,我們在她面前簡直就不是人了,從今以後我們真的要
改過。所以後來妯娌之間,四個嫂嫂跟少娣非常和睦,而且互相之間再沒有談是非、
爭論、不和。一個人轉化了一個家族,所以你看女德多麼重要!而這個德就是和柔,
絕不與人爭,總是讓,只看人好樣子,決不看人壞樣子,看對方就是善人,就是菩
薩,自己才是個凡夫,對人一味的敬重,一味的關懷,不管他對我怎麼樣,只問我
對他應該怎麼樣,那這世上哪有說感化不了的人?連金石都可以感化,所謂“精誠
所至,金石為開”,何況是肉長的人心!肯定可以感化。感化不了是自己德行不夠,
和柔不夠,要反求諸己,認真努力修德。

  在明朝有一個吳子桂,他的妻子馮氏非常賢良。吳家很窮苦,但是馮氏非常的
勤勞,而且很節儉,而奉養尊親卻是盡心盡力。她的婆婆,實際上是她公公因為正
室死了而續娶的,所以這個婆婆不是她先生的生身母親。而這個婆婆性格很不好,
常常辱罵馮氏,但是馮氏總是非常和氣地接受她婆婆的辱罵,沒有怨言。有時候四
鄰的婦女看到這婆婆對她這樣無禮,有時候簡直是刁蠻,於是都來勸解她婆婆,你
不要對你的兒媳婦這麼態度不好,你兒媳婦也很不錯了。可是馮氏一定就阻止這些
人勸解,說婆婆罵我肯定是因為我沒有能夠孝順婆婆,不能合她的意思,你們要是
來勸解她,不讓她罵我的話,這反而顯示出婆婆有過錯,這不對!這就是我的罪了。
你看看她有這樣的心態。後來她先生的兩個弟弟也娶了媳婦,婆婆還是一樣虐待她
們倆,她倆沒有馮氏的修養,被婆婆辱罵虐待接受不了,想自殺。馮氏很委曲地、
耐心地勸阻,終於讓她們沒有自殺。就這樣,馮氏用她的耐心,用她的愛心,用她
的婦德感化了她的婆婆。她婆婆後來悔悟了,她的那種不良的性格也就改善了。後
面兩個弟弟娶的媳婦非常感恩馮氏,馮氏對她們有再生之恩,所以對馮氏如同對母
親那樣孝順。

  《德育課本》裡面,這個故事後面有這樣一段評論說,“引咎自責,男子所難,
何論女子?”真的,人往往都是願意把過失推給別人,不願意承擔責任,有幾個人
能在犯了錯誤的時候,把錯誤歸向自己?男子當中做到的都不多,更何況女子!因
為古代女子在家里,出門比較少,所以往往她的心量也就受到了限制,如果不讀聖
賢書,難免就狹隘,讀了聖賢書了那就另當別論。“馮氏本身作則,化其二娣,並
化及繼姑。”馮氏婦德真是太可貴了,她以身作則,處處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
結果能夠教化她的兩個弟媳,而且感化了她的婆婆,繼姑就是指她婆婆。

  “夫虞舜大孝,即是怨慕二字。孰意三千餘年後,尚有馮氏其人。向使讀書聞
道,何難媲美古聖耶”。這是將馮氏跟大舜相媲美。這真的,你看虞舜是四千多年
前的聖人,他能夠大孝養親,他父母也是虐待他,甚至要把他置於死地,而舜絕沒
有絲毫怨恨父母的意思。這怨慕二字是什麼?自己遭到了父母的虐待,但是他還是
思慕父母,所謂大舜終身侍父母,難能可貴!他只看父母的好處,只念父母的恩德。
他的母親也是繼母,生身母親不在了,繼母虐待他,但是他侍奉繼母如同親生母親
一樣,最後感化了他的父母。而這種大德使舜成為了天子,堯王看中了他,覺得這
樣的大孝子,他能感化自己的家人必定能感化國民,所以請他出來為國家效力。他
輔佐堯二十八年,後來堯把他的帝位傳給了舜,禪讓。孔子贊舜的大德說,“舜其
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這是舜
得到的果報。你看他能行孝,這個大德使他成為聖人,所以聖人無非就是孝道做到
圓滿。他尊貴成為了天子,人中最高;富有四海,最富的;而且宗廟饗之,後人祭
祀;子孫保守他的家業,這是大德能夠傳百世之宗。那我們來看看馮氏,她也真的
有舜王之德。在明朝,距離舜是三千多年了,馮氏其人既然也能夠表現出舜之德,
那麼讀書聞道之人要生起信心,聖人是可以做到的,“讀書聞道,何難媲美古聖耶”,
跟古聖相媲美不難。

  孔老夫子《論語》當中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遙遠否?不遙
遠,我想要行仁我就做得到,我要想做聖人,聖人我也能做得到,關鍵是你肯不肯
做,要肯做一定做得到。最重要的自己要放下自私,放下怨恨,不看人的惡,只看
人的善,讓心地純淨純善,什麼事都能夠圓融,不會跟任何人起衝突,和柔的聖德
你就能得到,古人能做我們也能做。像《孟子》裡頭講到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舜王是什麼樣的人?大德,沒錯,我又是什麼樣的人?我本性跟
舜是一樣的,凡聖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本性本善,只要你真正想轉凡成聖,你也
能成聖。所以有為者亦若是,也要像舜一樣成聖人。

  做女子一樣也能成為像舜一樣的聖人,馮氏就是個好例子,這是真正盡大孝。
孝一定是先從孝自己父母做起,所以女孩子從小養孝德,她將來自然能夠孝順公婆。
要想到,自己這一身是父母所生,我們不孝父母,身的根本已經失掉了,有這個身
等於沒這個身,怎能不孝?父母之身又是祖宗的分身,我又是父母的分身,所以我
能孝父母又是自重,又是敬重祖先。談到女子孝順公公婆婆確實這又需要更進一步,
因為公公婆婆不是我們親生的父母。但是我們要想到,我們嫁到這家,就跟夫君是
一體的,夫君的身就是我的身,夫婦一體。夫身是公婆所生,所以公公婆婆的身也
是跟我這一身是一體,我跟夫君都是公公婆婆的分身,所以孝養公公婆婆就跟孝養
父母是一樣的。只要你有這個觀念,孝就不難。

  講到“子侄宜親”,宋朝也有一位賢女叫鄒瑛。鄒瑛的母親是續弦,她父親的
前妻死了,她有同父異母的兄長,兄長娶了妻子荊氏。結果鄒瑛的生母就虐待媳婦,
因為鄒瑛的兄長不是自己母親所生。,所以鄒瑛看到母親虐待嫂嫂,常常不給她飲
食,於是鄒瑛總是偷偷的把自己的食物給嫂嫂。母親常常變着法子給荊氏很重的苦
役,而鄒瑛也一定跟她一起做這個勞務,有難同當。當母親要責罰嫂嫂的時候,鄒
瑛總是為嫂嫂來開脫,把罪過引到自己身上。有時候母親要打嫂嫂,鄒瑛就跪下來,
流着眼淚勸她母親說:女兒他日不也要嫁人?如果遇到婆婆像您對嫂嫂這樣,那您
心里是不是會安樂?這樣來勸止。母親有時候很憤怒,鄒瑛就跪下來說我願替嫂嫂
挨打。

  後來鄒瑛嫁人了,她婆婆家都很敬重鄒瑛的賢德,一家都很和諧。後來鄒瑛生
了一個孩子,她抱着才幾個月大的嬰兒回娘家看望母親。那嫂嫂很高興,結果嫂嫂
抱着她的兒子一失手,兒子墜落到火堆裡頭把額頭給燒爛了。母親大怒,要責打這
個兒媳,鄒瑛就對她母親說,這是我不慎把孩子跌落到火里,不是嫂嫂的過錯。後
來這個小孩竟然死了,嫂嫂非常悲痛,非常內疚,結果鄒瑛一點都不哭泣,若無其
事的樣子。她還安慰她的嫂嫂說,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兒子本來就應該死,如
果他不死我就不吉利。你看這樣的安慰她的嫂嫂。其實她自己的兒子死了她豈能不
悲痛?她是強忍着悲痛來安慰她的嫂嫂,不要讓她過意不去,你看這種存心多麼仁
厚!善必得善報,因為鄒瑛有這樣的女德,教養的孩子肯定都是很出色的,她的五
個兒子四個都中了進士,而她自己活到了九十三歲高壽。這是講“子侄宜親”,上
房下房子侄之間、妯娌之間、兄嫂之間,都要互相親愛。

  “子侄宜親”還有一個典故,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和齊國是鄰國,齊國
是大國,有一次攻打魯國。魯國是孔子的故鄉。軍隊來到魯國邊境的時候,就看到
了有一個婦女抱着一個孩子,還帶着一個孩子,往前趕路。軍隊趕上來了,婦女就
扔下那個走路的孩子,自顧抱着懷里的孩子往前逃跑,那個走路的孩子就跟追着婦
人啼哭,那個婦人也不顧,一直往前跑。後來齊國軍隊就把這孩子抓住,問他那個
女的是你什麼人?那個孩子說她是我母親。然後齊國的軍隊趕上去抓住這個婦人問
她,這個抱着的孩子是誰?婦人說抱着的是我兄長的兒子,我遺棄的那個是我自己
的兒子。齊國的將領就很奇怪,為什麼你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要?婦人說我自己的
兒子屬於私,兄長的兒子是屬於公,兄長已經不在了,我應該保全我兄長的兒子。
雖然我自己的親生兒子不能夠保全,但是我保全了一個義字。齊國將領聽這婦人竟
然能夠講出這樣的話,非常的敬佩。他們就想魯國這山野的婦人竟然都有這樣的道
義感,連山間婦人都有這樣的德行,那更何況士大夫,這個國家不能討伐,所以他
們就撤軍了。後來魯國國君聽到了這個消息,特別獎勵了這個婦人,給她封了一個
號叫“義姑姊”,就是她很有道義,“子侄宜親”她做到了,她疼愛侄子比疼愛自
己的兒子更深。。所以你看女德竟然可以救一個國家,怎麼能說女德不重要?所謂
坤德,坤是大地,大地生養萬物,保全萬物,真正有坤德的女子她也能夠做到治國
平天下。

  下面一段是講鄰里之間往來的:

  【東鄰西舍。禮數周全。往來動問。款曲盤旋。一茶一水。笑語忻然。當說則
說。當行則行。閒是閒非。不入我門。】

  這是講鄰里之間相處一定要有禮數,又不能夠太疏遠,也不能夠太親近,總要
以和睦為貴,禮數要周全。譬如說逢年過節互相串串門,禮尚往來,這都是常情了。
“往來動問”,如果鄰家也有女眷,這個可以女眷之間往來,男女之間不要往來,
這個特別是大防。女眷之間往來,動問寒溫,見了面互相寒暄,問寒問暖表示友好
親切。“款曲盤旋”是詢問一下你近來如何,身體怎麼樣,是不是心情很好,有什
麼需要幫忙的,這都是禮節。“一茶一水”互相奉敬,談笑要歡欣要真誠。欣然是
由衷的那種歡欣。

  講話該說的才說,不該說的我們千萬不說,特別是家醜不能外揚,是非我們不
說,非禮之事我們不做。“當行則行”,行就是互相來往,看到對方他也是一個知
禮的家庭,我們跟他可以來往。如果對方是非禮之家,那我們可以保持距離,不要
走得太密。《論語》裡面孔子教我們,“毋友不如己者”,不要跟那些不如自己的
人交朋友,就是他的德行比我差,我們就不跟他們交朋友,就是不跟他們學,不跟
他們走得很近。一定是他也知禮,我們跟他交往有利於自己提升德行學問,那我們
才多跟他交往。鄰里之間如有是非長短,我們不要去參與,不要介入,更不要去宣
揚是非,這樣這些是是非非就不會入我門。是非都是自己招惹來的,你不要理會,
它就不會進到我門。

  最後一段講到作為一個賢婦應當戒除的:

  【莫學愚婦。不問根深。穢言污語。觸突尊賢。奉勸女子。量後思前。】

  這教我們不要學愚婦。什麼叫愚婦?是非好壞俊丑都不懂,甚至連利害都不了
解,這叫愚婦。愚婦才喜歡聽是非,別人講的話不能辨別真偽。“不問根深”就是
不能夠深刻的去思考它的真偽,不能夠了解事情的原委,輕信別人的言語,而且喜
歡傳是非,這叫愚婦,不賢。“穢言污語”出口污穢,婦女如果要是講髒話,這是
很丟人的事情。穢言污語一定要當心,口業要清淨,佛法里講這是惡口;講是非是
兩舌;沒有發生的事她故意編造出來這叫妄語;愛說一些花言巧語漂亮話叫綺語。
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都是口業,當戒。“觸突尊賢”是跟尊長爭強,跟他爭
辯,觸犯了尊長,這是指公公婆婆或者是長輩,甚至跟鄰里之間相爭,也會觸犯鄰
居家的長輩。對於鄰居不能夠去講理,一有小小的矛盾可能破口大罵,導致鄰里之
間非常不和,這樣的女子那是失教,不成體統。所以“奉勸女子,量後思前”,三
業裡頭口業容易犯,先要戒口。《無量壽經》里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
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在這三業上要防範過失。“量後思前”,
自己有什麼過失我們要認真的改過。有過不改,過失愈積愈多,到最後可能是悖禮
喪德,所以一定要戒除那些不良的毛病。


拾貳

自古以來人們都尊重守節的女子,就是尊重有貞潔的女子。女子能夠和柔能夠守節
這是聖德,即使是生命不要了,我們能夠保全聖德,立於天地而無愧。這也是所謂
死得重於泰山,這樣人生過得那才叫做崇高。所以作為女子,如果能夠立志成聖成
賢,“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真正發心守節也不難做。一個人能夠
守一,這就能高貴。聖人往往能夠守一,《道德經》上講“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聖人他心是專的,他不會多心,不會花心,而是守一,抱元守一,他能夠做天下的
榜樣,天下式就是天下效法的,守節就是聖人守一的德行。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章:


  【古來賢婦。九烈三貞。名標青史。傳到而今。後生宜學。亦匪難行。第一守
節。第二清貞。有女在室。莫出閨庭。有客在戶。莫露聲音。不談私語。不聽淫音。
黃昏來往。秉燭掌燈。暗中出入。非女之經。一行有失。百行無成。夫妻結髮。義
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傾。三年重服。守志堅心。保家持業。整頓墳塋。慇懃
訓後。存歿光榮。】

  我們來看第一段,第一段是總說守節:

  【古來賢婦。九烈三貞。名標青史。傳到而今。後生宜學。亦匪難行。】

  九烈三貞前面有提到,烈就是光的意思,光彩,九是指九族,我們上面有父親、
有祖父、有曾祖、有高祖,你看高、曾、祖、父到自己這是五代了,我們下面有子、
有孫、有曾孫、有玄孫,這個總共加起來九代。九族,一個家族傳九代,一定人丁
很興旺了。一個女子能夠修養德行、貞德完美,不僅能夠使夫君光彩,甚至使九族
都能夠光榮,這是九烈的意思。三貞我們前面提到,主要是講她的志節純一,操守
不二,尤其表現在不嫁二夫,從一而終這樣的一個德行上。具體而言,女子在家孝
順父母這是一貞,第二孝順公公婆婆,敬順丈夫,敬愛兒子。所謂三從,“未嫁從
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這跟三貞是一樣的。女子能做到守節貞德,這就是女
子的全行,她的德行就完美。女子真正有顯德也名留青史,在史書上有不少記載,
貞女、烈女專門有《列女傳》。自己能夠有貞德,能流芳千古,而為後世女子效仿
的榜樣。“後生宜學”,因為有了榜樣了,所以我們要做到女德、女節,並不是難
事,並不是很高遠的事情,古人能做,今人一樣能做,我們豈能夠輸於古人。人只
要有志氣,我們一樣能做得到。女子貞德貴在守身如玉,如果稍微不小心玉可能就
碎了,所以守自己的一身、自己的名節,有如護持一個寶物。

  這種德行要落實,其實就是把欲、把利放下。尤其是這個欲字,凡人都有所謂
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叫地獄五條根,這五欲當中你只要有一條,這就跟地獄結
上緣了,這五欲不斷,你就難免將來墮地獄,它是地獄的因緣。一個財一個色,現
在人特別貪愛,色是指男女色,男女之欲,如果女子這些慾望太濃了,她的品格也
就降低了,這一身就不潔了。男子的名節固然重要,但當時社會的輿論對男子虧缺
的批評還並不是特別的嚴重,不如對女子的批評嚴厲。女子的名節一旦受損,那真
的是社會的輿論和大家的看法都會更為嚴重,所以守身如玉,保持自己的名節,在
古人來講是看得比生命還重的。

  下面又說:

  【第一守節。第二清貞。有女在室。莫出閨庭。有客在戶。莫露聲音。】

  貞德,這裡講到兩條,第一是守節,第二是清貞。清貞前面講過,清是像水一
樣很清澈很潔淨,貞是很有操守,就像松柏經過寒冷它也不會枯萎,這是表示女子
的堅強,是在守着貞節。講到要保持節操,保持貞德,那就需要防微杜漸,在細節
上都要留意、謹慎。就好像一個人抱着個救生圈在海里漂流,救生圈是自己性命所
在,假如有一根針把救生圈扎一個孔,那救生圈就扁了,人就要沉到海底。所以我
們守節護着自己的清貞如同護着救生圈一樣,不能讓它有絲毫的破損,那這一生就
保全了完美的德行。

  這裡舉出幾個細節,“有女在室,莫出閨庭”,這是講女孩子應該處於內室,
不要出閨門。為什麼?出去外面很可能會碰上一些邪緣。古代對於男女大防這方面
非常謹慎。我們現在當然沒有過去那麼嚴謹了,現在比較開放。如果有女兒的,我
們希望女兒將來能夠有貞德,確確實實從小也要多加留意,儘量少跟外界交往,特
別是不三不四的朋友,不要跟他交往,擇友要謹慎,這一點我們現在完全可以這麼
講的。“有客在戶,莫露聲音”這也是防微杜漸。客人在的時候,丈夫帶來的客人
如果不當見就不見,婦女在內房不要發出聲音。這個聲音傳到外面,特別是嬉笑,
雖然是一點點的緣,但是萬一遇到了怨親債主,也會引來很多麻煩。你看古人在這
些細節上都如此注意,家風正之,才能家風嚴謹!

  講到守節,必定要講到男女之間的交往。女子珍惜自己的貞操比珍惜生命更為
重要,這樣的女子不僅人敬重,連天地鬼神都敬重。在呂新吾的《閨范》裡頭就有
這麼一個故事。說在古代有一位女子姓鄭,長得非常美麗,結果被一個官員看中了,
想要逼她嫁給他。這人是個將領,這個將領很惡,他吃人肉,把那些少婦抓了一百
多人,每天殺一個來吃,而且在鄭氏面前吃給她看,以此來嚇唬她,然後問鄭氏:
“你怕不怕,你要是害怕你就從我。”鄭氏正氣凜然地說:“我願意早一點成為你
的食品,你就吃我吧!”就是不願意失節。這個將領因為看她實在是位美女,不忍
心殺她,就把她獻給了他的一個上司。上司看到她的美色,也非常地憐愛她,千方
百計來誘惑她,希望她能夠就範。可是每一次鄭氏都大罵,說作為官員將領,應該
對於義夫節婦特加賞賜,這才是正天下之風,你這個王司徒(就是要霸佔她的人)
帶兵不知禮儀,你讀過聖賢書,作為一國的大將,你要給天下做出什麼樣的表率?
竟然對一個婦女要去非禮,這是很無恥的,我寧願死也不會從你,請你趕快把我殺
掉。這個大將結果真的他也生起慚愧心,在這種香閨正氣之前,他自己感覺到慚愧。
因為過去人都讀過聖賢書,好歹都懂得些道理,於是就下令去幫助這個鄭氏去找他
的丈夫。最後真把他丈夫找回來了,讓他們夫婦完好。所以你看,女子能夠有節操
有正氣,連惡魔都能夠被感動。

  還有一個故事,是講到從前有姊妹兩人,姐姐十九歲,妹妹十六歲,她們倆從
小就很有操守,而且她們也很有美貌。結果有一次遇上強盜幾千人來搶奪她們的村
莊,這兩個女子就逃到了山上,躲到洞穴裡頭。沒想到她們還是被盜賊發現了,盜
賊看到兩個女孩子很有姿色,就想侵犯她們。兩個女子就跑到了山崖旁邊,看到懸
崖有幾百尺深,姐姐就說了,我寧願死也不受辱,說完就投崖自盡了。這時候盜賊
很害怕,因為人有正氣連鬼神都能夠欽佩,所以盜賊也都害怕。這個妹妹也跟着姐
姐一起跳崖,結果沒死,她的手足全部都斷了,面目也都破了,流血很多,後來被
人救上來。後來朝廷嘉獎了這兩位烈女。每當讀到這種烈女的故事,感受這正氣,
仰慕她們的清貞之德,所以人要多學這些榜樣,自己內心深處貪名、貪利、貪慾的
心自然就能降下來。

  還有一位烈女的故事,這都是呂新吾的《閨范》里的故事。這是姓詹的一個女
子,這個女子十七歲,被一群賊寇給抓住,同時被抓的還有她的父親和兄長。這個
女子想着要救他的父兄,於是就對這些盜賊講,說我雖然長得不好看,願意跟你們
做一個妾室,但是希望你們能夠放過我父兄之命。如果你不肯,我就跟父兄一起死,
這樣你們也得不到好處。盜賊一看這個女孩子也有幾分姿色,動了心,於是就答應
了這個女子,把她的父親和哥哥都放了。這個女孩子就對他父兄講,你們趕快走,
不要想我,我一定會守節的。父親和哥哥走了,這女子就跟着賊黨一起走。走了數
里,路過一座橋,這女子就從橋上縱身跳入河中淹死了。當時這些賊黨都很害怕,
全部都散去了。你看看,這種香閨正氣使得賊黨都會散去!這個女子她不僅能守節
而且有智慧,用自己一死換來她父兄的性命,這是孝悌到了極處。她想到這種方式
能夠解救她的父兄,而自己成全了烈女的節操,可謂是兩全。

  我們來看第三段:

  【不談私語。不聽淫音。黃昏來往。秉燭掌燈。暗中出入。非女之經。一行有
失。百行無成。】

  女孩子不要互相談論有私闢之語,就是見不得人的話,這些話污染心性。一般
來講就是下流的話,不乾淨的話,譬如說談論男女之事,這些一定要杜絕。如果別
人跟我講我馬上掉頭就走,不要聽,不要受她的污染,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聽
淫音”也是如此,就是不聽這些音樂,靡靡之音。現在流行歌裡面很多都是你情我
愛,讓人生起邪思,生起慾念,蠱惑心智,這些都屬於淫音。流行歌中凡是不正當、
不健康的內容,都屬於淫音。現在很多媒體電視裡頭不健康的節目,網絡上不乾淨
的內容,都要戒除。顏回一生所奉行的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
禮勿動”,顏回能成為聖人他就是得力於這“四勿”,女子要成全貞德也要修這
“四勿”。貞德也就是聖德,都是自性中本有的德行。我們要彰顯自己的這種德行,
沒有別的,還是從戒律、守禮做起,真正做到勿視、勿聽、勿言、勿動,你自自然
然就是一個正人。

  “黃昏來往,秉燭掌燈”,這是《禮記》上講的,女子們夜行必定要帶着蠟燭,
帶着燈,如果是晚上黑黑的沒有燈,就不要出門。這都是防微杜漸,以免遭遇到麻
煩。如果是“暗中出入,非女之經”,就是晚上沒有燈的地方,黑暗的地方,如果
出入這就可能涉嫌非禮之事,瓜田李下君子當避,不要讓人猜疑。這個“暗中出入”,
現在都市裡頭一般晚上都會有路燈,不會有特別黑暗的、伸手不見五指的那些地方,
這種事情在古禮裡頭有講,現在這方面已經並不是太困難。但是這個暗還要引申一
下,就是不要暗地里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不願意人知道的事,那最好就別做。即
使做這個事情好像並非不正當,當時如果會令人猜疑,所謂瓜田李下讓人生疑心的
這些事,我們都不做。特別是男女之間,譬如說晚上如果獨自一個人,不要跟男性
在一起,這些都是引人非議的。遭人非議了,這就是名節受損。君子重名節,首先
要自重,人家才能尊重你,而自重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威儀。女子的威儀也是很可
貴的,她不會很隨便。跟人交往太過親密,這就缺乏威儀。

  “一行有失,百行無成”,女子在各個方面都要做到百無一失,如果不注意、
不謹慎,只要有一方面有失,那就會讓女德受損,所以就百行無成。真的,一生保
全名節很困難,而敗壞名節很容易,頃刻之間就敗壞。要保全名節須一生謹慎努力,
如果不在這些細節上都注意到,那怎麼能夠這麼容易使貞潔完好。

  在《德育課本》里有一個故事,說周朝的時候,在齊國的東城有一個採桑女子,
她的脖子上長了一個大瘤,所以別人都叫她宿瘤女。長了像腫瘤一樣的東西,當然
就很難看了。有一天齊王出外遊玩,跟從的人很多,就導致很多的百姓都來看齊愍
王,只有這個宿瘤女仍然自己採着桑葉,一眼都不看齊愍王。這齊愍王反而覺得挺
奇怪,於是就派人把這個女子叫來問她,宿瘤女應對齊愍王答問行持都很有禮節。
齊愍王看她很有賢德,很喜歡她,於是就叫她坐自己的車子跟她一同回宮。結果宿
瘤女就說,我沒有得到父母的命令,我不可以跟大王去,如果去了不就等於私奔了?
齊愍王聽了之後心里覺得挺慚愧,對女子越發的敬重,最後就決定用兩千四百兩黃
金作為聘禮來迎請這個宿瘤女做皇后。結果這位皇後非常的賢德,幫助輔佐齊愍王
治理國家,不到一年的功夫,齊國的威名就震動了諸侯國。所以你看娶一個好媳婦,
那對自己的事業是一個很大的幫助,甚至是旺三代。好媳婦怎麼來的?賢女來的,
女子修養賢德,即使是面貌醜陋也令人敬重,也堪稱淑女。

  我們看下面一段:

  【夫妻結髮。義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傾。三年重服。守志堅心。保家持
業。整頓墳塋。慇懃訓後。存歿光榮。】

  “守節章”是講到女子重節義,重夫婦之間的道義、恩義、情義。這個義跟生
命比起來,孟子講可以“捨生而取義”,可見得道義比生命更加可貴。為什麼?因
為生命不止一次。

  現在科學家,這些西方的死亡醫學家、心理學家,他們都已經用大量的案例證
實了人是有輪迴的。像最著名的弗吉尼亞大學的教授史蒂芬森博士,他四十多年專
門研究孩子能夠有輪迴記憶的這些案例,他收集了四千多個案例。我看過他好幾本
書,我原來在美國大學教書的時候也曾經跟他聯繫過,向他請教。對於輪迴他已經
徹底證明瞭,科學界對他的研究都非常的認同。可以說他的證明是一個突破性的科
學發現,所以科學界讚嘆他的研究,把他比作是二十世紀的伽利略。伽利略我們知
道是十七世紀意大利的天文學家,他發現宗教裡面講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是圍
着地球轉的,這些不是事實。他發現實際上地球圍着太陽轉,地球只是宇宙當中很
小的星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他發表的言論當時沒辦法被人接受,所以他遭到宗教
的迫害,被終身監禁。但是後來科學發展了,人們知道他講的是對的。史蒂芬森教
授被比作二十世紀的伽利略,他的輪迴研究成果以後一定會被世人所接受。

  還有很多的催眠師能夠幫助人進入催眠狀態。催眠我自己做過,實際上是什麼?
我們的精神高度集中,心靈進入深度寧靜的、類似禪定的狀態,所以能夠回憶起過
去的久遠的那些事情,包括前生的事情。現在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很多的催
眠師做過很多這些催眠案例,都能夠幫助人回憶前生。最有名的是耶魯大學心理學
的魏斯博士,他畢業之後專門從事催眠的研究。我跟他聯繫過,他告訴我他已經有
兩萬多個案例證明人有輪迴。他自己說自己是天主教徒,本來天主教不信輪迴,而
他自己深信不疑。為什麼?大量的科學實證擺在面前,我們怎麼能否認?

  因此,人的生命確確實實不止一次。我們的身體就像件衣服一樣,換上件新衣
服,你可以穿上個幾十年它就壞了,壞了怎麼辦?你把它脫下來之後再換件新衣服,
不可能一直穿這件衣服,一定要換。身體就像衣服一樣,無量劫來,漫長的歲月裡
頭,我們捨身受身不知換了多少身了。換的這個身體好和不好是什麼決定的?我們
這一世得了人身,實際上真有六道輪迴,生命輪迴有天人,也有做畜生的,這我們
也能看到,有做動物,也有做惡鬼的,有下地獄的,這真有,身有好壞、有貴賤,
原因是怎麼來的?佛法里講得究竟,告訴我們是業力驅使。我們修善業,我們就得
到好的身子,我們就得到人身、得到天身。如果我們的業不好,自私自立、損人利
己、不講道義、忘恩負義,這種人將會得到惡道的身,變成餓鬼地獄畜生受苦去了。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一生在這人世間走一遭只是個過程,它既不是起點也不
是終點,它就是個過程。這一生我們這條路要怎麼走全看自己,我們的路通向何方
也是自己把握。所以能講道義、恩義、情義,重道義,他這個身就會好,他的靈魂
就能夠往上昇;忘恩負義的,沒有道義,不講節義,靈魂往下降。實際上人有沒有
生死?靈魂沒有生死,不生不滅,它只是在捨身受身在輪迴。我們的肉體是靈魂的
載體而已,豈能夠為這個暫時的、不長久的身體而去造業?而讓我們這個靈魂墮落?
真的學了聖賢教育之後的人的心量大了,眼光長遠了,他不是只看這一生,他是看
三生,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所以它的選擇一定是在三世的高度,看得遠。

  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你前生造的什麼業,你要不要去做催眠才能曉得?不需要,當然你要好奇做做也無
妨,那得找一個專業的催眠師幫你來引導。但是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了,看看這生
我受的是什麼,拿鏡子好好照照自己的模樣,是好模樣還是丑的樣子,是健康的身
體還是多病的身體,是這生有富貴有福報,還是這一生沒有福報。你今生所享受的
是什麼,你就能推測前生造了什麼業,不用問人,必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前生
修得圓滿,這一生福報就圓滿,前身修得不圓滿,這生也就處處有不如意。要想知
道來生,你上哪兒去?你會得到什麼福報?也不用去算命,不用去搞預測了,就看
現在你做的是什麼。你做的是善業,你重道義,那你當然會到好地方去;如果行為
不善,重利輕義,甚至見利忘義,你一定是到惡道。或者是勉強得人身,那也是貧
窮下賤很多苦難。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然之理,不可能種瓜得豆,種豆得
瓜,沒這個道理,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再來讀“守節章”,心量也就擴大了,也就能理解為什麼
古代的烈女、貞婦真能做出這種的義事,能夠真正為了保全貞潔,保全道義,甚至
視死如歸,這我們就能理解了。而且她真正為義而死,絕對是昇天了,來生要是做
人也是大富大貴,而且都是德行完好。因為生死是我們凡人看到的這個身體而已,身
體有生死,靈性是不滅的,不生不滅。

  我們來看“夫妻結髮,義重千金”。在《教女遺規》裡面呂新吾的《閨范》,
他舉了很多貞女、烈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講到,宋末元初,有一個叫譚烈的
人,他的太太趙氏,他們是吉州永新人。當時元朝的兵馬攻破了城,於是趙氏抱着
很小的嬰兒,跟着她的公公婆婆一起躲避,結果後來被元兵抓住了。元兵非常殘忍,
把她的公公婆婆殺了,然後又抓住這個趙氏,想要強暴她。趙氏不從,元兵就拿刀
來威脅她。趙氏大義凜然,大罵說,我的公公婆婆都被你們殺了,我與其不義而生,
寧可跟我公公婆婆一起死,於是元兵把他們母子殺害了。當時她的血濺到了文廟上,
大概是在文廟前殺的。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文廟有兩根柱子,柱子有八塊磚,
結果血濺上去的時候形成的形狀像婦人抱着嬰孩的形狀。有人嘗試用砂石把血跡給
磨掉,都磨不去,就好像整個地鑲刻在那裡一樣。這是什麼?正氣使然。一個人能
夠有這樣的貞操,古人講的“士可殺不可辱”。士人一般是男子,那是寧願把命丟
了也不會受屈辱。女子也是一樣,趙氏是巾幗不讓鬚眉,也是可殺不可辱。而她有
這種正氣,我們知道絕對不會墮落,一定是提升。

  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的時候,有人就向他請教,說這個靈性不生不滅沒辦
法體會。釋迦牟尼佛就跟他講,他是位老者,就說你現在六十多歲了,你在小的時
候,你三歲的時候見到恆河,你那個見,你是能見它。那你到十三歲的時候你長大
了,你還是能見恆河,對吧?那你二十三歲,乃至你十年十年不斷地長大,到現在
你是六十二歲了,現在你覺得眼睛老花了,可是你能見恆河的見,有沒有衰老?仔
細去想一想,他想想三歲、十三歲、二十三歲的時候能見,見得很清楚,現在我眼
睛老了,但是我還是能見。現在老人家戴了老花鏡,如果是近視的戴着近視鏡,他
也能看得很清楚。不戴的時候可能功能弱了,看得不那麼清楚,戴上了他就能看清
楚。說明什麼?能見的那個見性他沒有老化、沒有衰減,只是你眼睛那個功能衰減
了,是眼根老了。人死的時候是眼根死了,但是那個能見的見性它是不會老不會死
的。我們真正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我們六根的根性都是這樣的,它不老、不死,
那就是我們的靈性。靈性的作用就是能見、能聞、能感知,見聞覺知,這種性能不
會生滅,你有沒有肉體它都有這種性能。有肉體就有六根了,那隻是性能把它顯現
出來,沒有肉體了,可是這個性能不滅。這個不滅的性能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自
己真正是不死的。

  佛講不生不滅那是真的,那是講自性。既然自己不死,那何必怕死?怕死,以
為自己會死,那是自己嚇唬了自己。以為自己會死,是看到了身體的死,你怕也沒
用,身體還是要死。身體不是自己,自己只有不生不滅的靈性。肉體只是像件衣服,
可以換。而我們能夠有道義、有節義的話,這個身體舍掉了,換的身體更殊勝。真
正如孔子、孟子所說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你要真明白了,你不會覺得難。
所以夫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你聞道了,你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原來真
的沒有生死,你真正明白了之後,肉體死了無所謂,夕死可矣,自己是不生不滅。
當然這不是說自己就不愛護自己的肉體,那也不對,因為什麼?肉體是靈魂的一個
載體,要通過肉體這麼一個工具來修行,來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提升自己的靈性,
使自己愈來愈有智慧,回歸自己的本性,成就聖賢。這個工具還是很有用的,他也
是父母所生,也就是父母的分身,所以我們愛護它也是孝養父母。但是到了大劫關
頭,要在道義跟生命之間選擇,我們就選擇道,生命不足惜。

  在呂新吾的《閨范》裡面又講到一個故事,是講周朝梁國有一個名叫高行的婦
女,早年守寡。這位少婦很有姿色,而且很有德行,丈夫去世以後她就守節不嫁。我
們前面講過,這是死守善道,是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她心專一,她沒有慾念,她安
住寂寥貧賤的生活,這是清高。當時很多富貴人家都非常仰慕她的德行,當然也看
中她的姿色,所以都想娶她,她都拒絕。後來梁王聽說有這麼一個才色具足、很有
德行的女子,他也去要迎娶她,請了三次,高行都拒絕。她說我的丈夫不幸早逝,我
現在之所以還存活着,是要為夫君養孤兒,為他家留後。如果現在改嫁,這就是不
義,那既然不義,何以為人?說完之後她就對着鏡子,拿着刀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了。
因為人家愛的是她的美色,她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了,這就杜絕了人家的妄求心了。
然後她說,現在我割掉鼻子了,還能夠忍住不死,只是為了撫養孤兒,其他的事情
我一點想法都沒有。說媒的人回去報告梁王,梁王聽到之後非常震撼,對她的這種
高義十分的敬佩,所以給她取了一個號叫高行,德行高。這真正是冰清玉潔,能夠
大義凜然,為了自己的丈夫真是死守道義,忍疼、忍辱來撫養孤兒,這種高義確確
實實男子都不如她,這是周朝梁國的故事。

  這是解釋 “夫妻結髮,義重千金”這句話。夫妻的結合可以說是多生多世的良
緣,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這種義真的比千金還重。千金是
代表義,不能夠見利忘義。

  “若有不幸,中路先傾”,就像剛才這位叫高行的婦人,他先生早逝,“中路
先傾”就是兩個人不能白頭偕老,這當然是人生的大不幸,可是能夠“三年重服,
守志堅心”。這“三年重服”是守孝三年,就像父母過世我們守孝三年一樣。女子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出嫁後事夫如事父,夫為君,所以講夫君、夫君,自己自稱
臣妾,自己為臣。以孝敬心、忠誠心事夫,因此跟事父母一樣,夫死之後三年守孝,
三年之後守節,一生矢志不渝,守着志向終身堅強地來為夫君守節,為家留後,撫
養後代。如果是遇到了這種不幸,所謂怨親債主來逼迫,會怎麼樣?這是看自己的
心是不是堅,義是不是重。

  在漢朝末年有一個人叫皇甫規,他的妻子長得很美,而且能文、能書,很有才
華,別人對皇甫規有這樣的妻子,很羨慕。後來皇甫規死了,妻子還非常年輕。當
時正是董卓做丞相,董卓專權,這是個大奸臣,聽說皇甫規的妻子很有姿色,於是
拿了很多的嫁妝,百乘,就是一百輛車子拉這些嫁妝,二十匹馬,還有很多奴婢來
聘這位皇甫規的妻子來做自己的妾室。因為董卓專權,他不可一世。皇甫規妻就自
己披麻戴孝到董卓的門口,跪下來跟董卓祈請,要求他放過她,講得非常的感人,
把自己守志堅心的願望向董卓陳說,希望能夠打動董卓的心。結果董卓好色,好色
就不能好德,看到這個女子到手了就不能放,所以就命人逼迫她。這些侍從拿着刀
圍着他,董卓就問,說我的號令四海沒有人敢違抗,何況你這一個區區婦人,怎麼
能夠違反我的號令,不可一世!結果皇甫規的妻子知道這沒有辦法倖免了,董卓這
個人狼心狗肺,沒有任何仁慈心,根本打動不了,於是就大罵董卓,說你坑害天下
人,對於一個婦人你都不能放過,來行非禮。董卓聽了很生氣,就命人把她的身體
吊起來,用鞭子抽她。皇甫規的妻子就對給她上刑的人說,請求你打我打得重一點,
讓我趕快死。結果後來真的就被打死了。

  皇甫規的妻子自己有美色,有文采,可是這個並不一定令人仰慕、尊重,真正
讓人尊重的是她的節義。古人有句話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
軍的元帥可以把他拿下,但是他一介草民的這種志向,他的節義,你沒辦法奪他,
最多只能讓他死,但是不能讓他丟掉自己的志向。董卓為人如此狠毒,他的果報當
然也是不好的。董卓後來親信呂布,呂布是位很驍勇的大將,認董卓為義父。呂布
跟他一樣好色,結果中了貂蟬的連環美人計,義父義子兩個人之間因為貂蟬而發生
爭搶,最後呂布親手把董卓給殺死。當然呂布最後也被曹操捉拿了,也被曹操殺了,
這些沒有德行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當董卓死了以後,消息傳開了,百姓在路上載歌
載舞歡慶,而且董卓的屍體都被扔在街道上被人唾棄,他的家族全都被滅掉了,這
是果報。所以不可一世的人他再有權有勢,他也只能是得逞一時,而在這當中他不
能積德而去造惡,這種威勢很快就沒有了,命中注定一定是墮到惡道去。像董卓這
種人肯定是墮地獄,而皇甫規的妻子為義而死,肯定昇天堂。所以看歷史看多了才
真了解,怎麼能夠造惡,怎麼能夠不義?生命都不足惜,只有真正有道義,讓我們
靈性提升,這才重要。

  呂新吾的《閨范》裡面又講到一個故事,這個人叫俞新,他的妻子聞氏,紹興
人。俞新死了以後聞氏年紀尚幼,公公婆婆擔心這麼早就喪夫,怕她不能守節,所
以就想把她重新嫁了。結果聞氏就哭着對公公婆婆講,說“一身二夫,烈婦所恥”,
我覺得再嫁很可恥,我寧可失去生命也不能夠無恥。現在公公婆婆年老了,而兒子
尚幼,我怎麼能夠拋棄,說完之後把自己的頭髮剪下來。過去女子都留長髮,如果
是把頭髮剪掉了,這就是毀自己的相。她把自己頭髮剪掉之後就發誓守節。後來婆
婆有病,病得很厲害,結果失明瞭,聞氏就每天用自己的舌頭舔婆婆的眼睛,她婆
婆竟然雙目復明瞭。

  我們現代人看到這種情形就有點想不通,是不是聞氏的口水能夠治眼睛?拿那
個口水去化驗化驗,到底裡頭有什麼樣的營養,有什麼樣的配方,我們製作來治瞎
眼。那你去研究,你研究不出來道理。她能夠把她婆婆的眼睛治好,不是她口水怎
麼樣,是她真正有孝心。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面我們也看到這樣一個例子。
俞淨意公他的兒子早年失散了,因為俞淨意他自己後來認真改過,斷惡修善,改造
了命運,他的兒子也找到了。俞淨意公的夫人因為哭兒女的原因,雙目失明瞭,這
個兒子見到她母親,也是用舌頭舔他母親的眼睛,也讓他母親雙目復明瞭,孝心使
然。

  現在科學家也逐漸在證明心的能量,意念的能量真有。你看日本江本勝博士的
試驗,他發現人的善心使水的結晶很美,人以噁心對水,水的結晶就很醜、難看。
同樣的水,它有不同的反應,因為人的心不一樣,意念不一樣。人身上百分之七十
是水分,我們的眼睛也不例外,細胞裡面百分之七十是水。那聞氏用這樣的孝心、
愛心舔她婆婆的眼睛,我們就能想象這個結晶就變得很美,原來有的那些毒素很可
能就轉化了,眼睛恢復了正常,應該是這個道理。孝心、愛心能治病,不是什麼所
謂神奇的很玄的感應,它不是迷信,是聞氏孝心真誠就有這樣的感應。

  她的公公去世得早,因為家里窮,後來婆婆去世的時候連埋葬的費用都沒有,
於是聞氏就跟他的兒子一起去背土,一點點把婆婆埋葬了,而且痛哭哀悼,那種悲
嚎的聲音讓聽的人都覺得非常的感動、不安!可見得聞氏那種純孝的心,她之所以
能夠為夫守節,我們就了解,因為她有孝心。所以呂新吾先生說“未有貞妻不為孝
婦者”,這個貞良的妻子從孝婦而來,孝女而來,人有這個孝心,她才能夠有這種
堅持,她不把自己的利益擺在心上,她只看道義,只有恩義和情意。所以像這樣的
節婦,雖然那一生有這不幸,但是不幸的苦難卻造就了她可貴的德行,這種人這生
過完了一定是到好地方去了,這些不幸和苦難就成了她提升境界的增上緣。所以一
切就看我們自己存什麼樣的心態。

  這些故事我們現代人看來可能有的人覺得真是了不起,肅然起敬,這種崇高的
道義真是讓我們正氣提起來了。可能也有的人覺得她們這麼做不可思議,現在人哪
還講這些?結婚了又離婚,離婚了又結婚,這是常有的事情,他不能理解了。甚至
有人會起而反對:這都什麼時代了還搞這些封建的、禁錮女性的道德。當然對於這
些評論,我們也不必去跟他們辯解。這是什麼?人各有志。現在又是民主社會,各
人說各人的,各人走各人的路,善道自己走,只能要求自己做,不能要求別人做。
所以我們講女德教育是把古聖先賢的道德,婦道的教育重新提起來,給大家做個參
考。你如果這一生想做聖人,你就按照這樣做。

  聖人能不能做?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講,“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
做聖人,我想要求仁就得仁,斯仁至矣,求仁則得仁,你就是個仁人。女子也能夠
做仁人,也能做聖賢,沒有別的,就是把“利慾”兩個字放下就行。為什麼我們不
能做聖人,心中有對利慾的貪愛,在利慾面前,義就擺在第二位了,利和欲就擺在
第一位了。義是天理,如果天理不能戰勝人欲,那當然你就做不了聖人。聖人沒別
的,就是朱熹朱子講的“存天理,滅人欲”。《大學》里講的格物。格物功夫,格
是格鬥,物是物慾,跟自己的物慾格鬥。就像打仗似的,你打不過他就被他打敗了,
所以這個時候只要我們咬緊牙關,克服自己的貪念,自自然然你能戰勝自己的慾望。
這個欲包括財色名食睡這些慾望,你能戰勝,你就是個義人,你就是仁者,你就成
聖賢了。這一生成聖賢,你得大眾的恭敬,由衷的敬佩,你是行人之所不能行,忍
人之所不能忍,來生你一定是到善道,到好地方。如果你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那決定往生,你是善人,而且是上善人,極樂世界是上善之人聚會之處。

  我們老講上善若水,什麼叫上善,你就想着水是什麼樣的德行,你就效法它,
你就是上善。水,我們講過它有兩個德行,一個是謙卑之德,你看它從高往下流,
它不會爭高處,它只會讓,它不會爭。好的女子就像這樣,在一家裡面她不會跟丈
夫爭高低,在社會上不會跟別人爭高低,與人無爭,於世無求,水之德。第二個它
能柔順,水流到哪里它就隨順那個形狀,流到圓的池子里就圓形,方的池子里就方
形,河道怎麼曲折它都隨順而流,沒有自己的執著,守着柔。女子如此,她就能堅
強,守着低,她就是高,這是上善。

  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這個世界就一切都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行。
對於身體要是執著了,怕死、放不下,不行,求往生也往生不了。而如果心裡面有
貪愛,貪利、貪男女之欲、貪名、貪享受等等,這些統統都是往生的障礙,所以愛
欲是生死之根。萬一遇到不幸,丈夫過早離開我,我能夠恪守婦道,能夠守住寂寥
的生活,我能夠放下世間名利慾望,我能夠修清淨心,這個人一定能夠往生。她沒
有所求,這是上善之人,而正因為這樣的一種苦難的境界成全了她往生西方極樂世
界,豈不就是好因緣?所以哪有什麼善惡的境界?都是善境界,都是好因緣。

  真的,如果不學佛法,考驗面前比較難過去。學了佛法,知道人生苦短,而娑
婆世界生生世世輪迴,苦難太多了,我這一生受苦,再苦也就是短短幾十年,過了
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永生不死,那多麼快樂,真正極樂!淨土經裡面把這個樂講得
太多了,不用在這裡贅述,所以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是往生的關鍵。所以你
能夠守住婦德,你能夠守住節義,也是求生淨土的一個基礎,修持德行都屬於敦倫
盡分。

  話又說回來,“人不學不知義”,因為很多聖賢的典籍我們沒有接觸,我們可
能就犯過很多錯。假使我們因為過去糊塗,不懂得這些道理,做錯了一些事,守節
我也沒做,怎麼辦?那也不必太過遺憾,安住於當下,當下我敦倫盡分。譬如說你
已經再嫁了,也不要因此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既然已經走上這條路,這是跟丈夫就
有這樣的因緣,那我們就珍惜這樣的因緣,把過去都忘掉,從現在起我完完全全按
照傳統倫理道德、按照女德、婦道,來修持自己,也能成就上善之人。《了凡四訓》
裡面講,昨天的我已經死了,今天的我再次重生。現在的我就安駐於現在的緣,好
好的盡我的本份,這就對了。

  呂新吾先生舉了一個例子,也是講節婦的。我們多講幾個故事,用這些故事點
燃我們內心埋沒已久的那種義的火把,把貞德節義點燃,重新讓正義的光明照耀起
來。這裡講,有位古人叫魏溥,他的妻子是房氏。這些故事都是出自於《列女傳》,
古人對於烈女專門立傳。這位房氏她自小就很有操守,十六歲就嫁給魏溥。可是沒
過多久魏溥生病就去世了,去世之前對他的妻子說,我死沒什麼遺憾,只是家有母
親守寡,家里又窮,我們孩子剛剛生下來,我心放不下。房氏哭着對他講,說我接
受過父母的教誨,懂得道義,嫁到你家里本來是要跟你白頭偕老,但是現在不能如
願,這也是我的命。但是請您放心,我一定會終身照顧好婆婆,撫養我們的弱子。
只是遺憾我現在不能跟你一起共赴黃泉,因為我還有替你贍養母親和撫養兒子的義
務。說完之後先生也就很安詳地過世了,心里的事都放下了。古人是一諾千金,房
氏雖然當時只有十六七歲,就下定了決心為丈夫守節,孝養母親和撫養兒子。在安
葬她丈夫的時候,房氏拿刀把自己的左耳割了下來,扔到了棺木裡面,對她先生說
“鬼神有知,相期泉壤”,我做一個證明,對天發誓,讓鬼神它們都知曉,我這種
道義之心天日可見,希望將來在黃泉相見。因為割掉了左耳流下來很多血,她的婆
婆看到都感動得哭了,說你何必要這樣做?房氏就說我是不幸這麼年幼就守寡,但
是我有這個志向為丈夫守節,又擔心您對我不放心,所以我發這樣的一個狠誓。她
這話感動了週圍所有的人,於是這個房氏真的終身踐行她的願望。這夫婦之義真的
是義重千金,能夠替自己逝去的丈夫撫孤養母,守節終身,一諾千金,一語既出,
用一生來去受持,這樣的堅心真的比金石還更加堅強。

  《閨范》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宋末元初的時候,有一位女子潘氏,出嫁以後才
三個月就遇到元兵圍城是。夫妻倆躲到山上,但還是被賊人抓住了,當時她丈夫就
被這些賊人殺害了。這潘氏因為長得有姿色,賊人就要侮辱她。在賊人想要侵犯她
的時候,潘氏非常自若地對着賊人講,我是一介婦人,現在丈夫也死了,你現在要
納我為你的妾,我怎麼能夠不從你?只是有一個願望,希望你先把我丈夫屍首焚化,
也讓他能夠有一個安葬之處,這樣也不枉我們夫妻一場。這些賊兵聽到這婦人這樣
講也很高興,於是就拿了柴火燃燒起來了,把她丈夫的屍體給火化了。當火燒得很
猛烈的時候,潘氏就縱身跳入烈火當中,跟她的丈夫一塊被火燒掉了。呂新吾先生
評論說,這位婦人不僅有節義,而且還有這樣的智慧。面對這樣的情形,知道很難
逃脫,而如果對賊人怒罵,不屈從的話,那自己反正也是死,但是丈夫的屍首就沒
人去收,沒人去火化,所以她用這種計策騙得賊人,而成全了自己的節義。這種智
勇雙全不僅是女子的楷模,也是男子應該效仿的。

  在宋朝末年,也是宋末元初的時候,還有類似的一個故事。趙淮,長沙人,他
娶了一個婦人。當時元兵打來的時候,趙淮就被元兵捉拿了,想要讓他歸降,但是
趙淮不從,最後被元兵殺害了,屍體拋到了江里。他夫人也被元軍捉拿住,夫人就
哭着對這些元將、元兵說,我一直都侍奉先生,現在他的屍體被拋到河里,沒人去
收,情不能忍。我希望你們能夠把他掩埋,我願意終身侍奉您,我也沒有遺憾。元
將聽到之後就生起了憐憫心,看到太太也還是很年少,又有姿色,所以就命人把他
丈夫的屍體撈上來,給他進行火化,火化之後就放到了一個小缸裡頭,太太就持抱
着骨灰缸。因為路上要坐小船,在江上走,等到船到江中心的時候,這個太太仰天
痛哭,抱着她先生的骨灰就跳到水里淹死了。

  這些故事都是在歷史上所記錄的烈女的例子,用它來詮釋“若有不幸,中路先
傾,三年重服,守志堅心”。我們要從這些故事裡頭去領悟那種節婦的道義感,那種
道義重於生命的正氣,真正是視死如歸的精神。當然,可能我們會很幸運,不會遇
到這些磨難,但是這種道義感,這種正氣不能沒有。

  底下一句“保家持業,整頓墳塋。慇懃訓子,存歿光榮”。這是講丈夫去世以
後,要為丈夫保守家業,撫養後代,還要為丈夫整頓他的墳墓,現在多半是火葬,
也應該常年祭祀。《孝經》上講的“春秋祭祀,以時思之”,不僅對父母,對夫君
也是一樣。

  更重要的是“慇懃訓子”,教訓教育後代,為丈夫留後。《孟子》所謂“不孝
有三,無後為大”,所以慇懃訓後這是做一個母親最重要的事,前面“訓男女章”
我們已經講得很多了。而能夠好好地教養後代,不僅是對過世的丈夫最好的安慰、
最好的獻禮,而且也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也是第一功德。能夠守節,也就
是我們能夠把心思、精力集中在教養後代上,這一定能夠出人才。

  像清朝的尹會一,我們之前有講過這個案例,他是雍正時代的進士。他早年喪
父,他的母親二十七歲守寡,為丈夫守節五十年,七十七歲離開人世。丈夫死後她
把全部精力就擺在孝養公婆和自己的父母,以及教養後代上。這位女子真的難得,
養四位老人,自己的父母和公公婆婆,靠自己紡織為生,同時還要教養自己的孩子。
她自己讀過書,親自教孩子念四書五經,後來孩子長大了,替兒子找老師,嚴格地
要求他,真正把孩子教成才了。

  這樣“存歿光榮”。現存的是自己還有兒女,歿是講死去的丈夫。如果還有父
母,現存的人因你能守節,你能有道義而光榮,受世人的敬重,特別是節婦受人敬
重。死去的丈夫他在九泉之下心里歡喜,他也因你而感到光榮。學了佛法我們曉得,
你能夠一心一意去教養兒女,去侍奉公婆,而且為死去的丈夫多做功德,他不僅光
榮,他能超生,你把你教養兒女的功德回向給他,他都能超生。印光大師講,為社
會培養一個良民就屬無量功德,這個功德回向給他,死去的丈夫肯定超生成聖。

  在周朝,楚國有一位女子叫貞姬,她是白公勝的妻子。她很早就守了寡,靠紡
織紗布掙點錢來維持生計,守節不嫁。後來吳王聽說這位女子很賢德,就差一位大
夫拿着黃金兩萬兩,還有一雙白璧作為聘禮,又用三十輛車子去迎娶她做吳國的夫
人。這是富貴在面前了,一般人看到這種情形能不動心?可是貞姬卻辭卻了,她說
我的丈夫白公不幸早亡,我情願一輩子守着他的墳墓,了卻我的天年。現在君上賜
給我黃金、白璧的聘禮,又用這麼多的車子來迎接我,可是這都不是我願意聽見的
事情。她講,“棄義從欲者,污也”,就是拋棄了義理,而依從於慾望,污也,就
是污穢;“見利忘死者,貪也”,見到了厚利就捨棄了道義,忘死通常是為道義可
以捨棄生命的意思比較多,但是這裡是指把丈夫去世這個事情忘了,這屬於在利益
面前的貪。“貪污之人,君何以為哉”,難道君王喜歡一個貪婪而污穢的人?如此
貪婪而污穢的人你要她有什麼用?因為吳王是敬慕她的賢德來迎娶她,她這一番話
吳王也覺得有道理,真正的賢德,她能守節,所以吳王很敬佩她,也沒有難為她,
而且送給她“貞姬”這個名號。貞是貞潔,姬是對女性的美稱。

  在《感應篇彙編》裡面也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明朝。明朝燕王朱棣,他起
兵謀反,最後自己當了皇帝。燕王府上有一個士兵叫儲福,他慷慨好義,在燕王起
兵的時候他帶着母親和妻子逃亡了。後來燕王繼位,下詔把這些士兵都召回來,儲
福的名字也在名冊上。儲福見詔之後仰天大哭,說我雖然是一個貧賤小兵,但是忠
義不事二君。過去真的講忠義,一臣不事二君,這是男子的忠義,女子的忠義是一
女不事二夫。因為朱棣謀反是行不義之事,當時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人叫方孝孺,也
是因為大罵朱棣而被朱棣滿門抄斬滅了十族。方孝孺是歷史上的賢者,沒想到這位
叫儲福的士兵他也有這樣的忠義。他日夜痛苦,最後不飲不食,自己餓死在床上,
以死效忠。他的妻子范氏只有二十歲,很有姿色,丈夫死了以後她能夠守節,而且
侍奉婆婆非常慇懃。她常常想念丈夫,悲痛的時候,自己就跑到山谷裡面放聲大哭,
不讓她婆婆聽到,回來之後還是一樣專心的孝養婆婆。婆婆死後,范氏盡全力給婆
婆厚葬,而且在墳墓旁邊自己搭了個小茅廬來守孝。後來這位范氏一直到八十多歲
才逝世,這些鄉親們對她很尊重,給她修了一個紀念的建築,就在她過去守孝的茅
廬那裡,給它取名叫“節孝園”,來紀念這位孝婦、節婦。這真的是“存歿光榮”。


  至此,“守節章”我們學習完了,最後這一段是整篇《女論語》的結勸,一個
總結,一個勸勉。

  【此篇論語。內范儀刑。後人依此。女德聰明。幼年切記。不可朦朧。若依此
言。享福無窮。】

  這是整篇《女論語》的一個總結,它說《女論語》是“內范儀刑”。《女論語》
十二篇,這是宋尚宮所作的,宋尚宮宋若昭的姐姐若華寫的初稿,若昭進行解釋,
就形成我們現在看的《女論語》,它是一篇很好的女德教材。這裡講的“內范”,
內是過去講的女主內,就是講女子的規範。“儀刑”這是講到婦女的這些言行,我
們講母儀、威儀。這個刑是效仿,是模範,真正按照《女論語》來做,可以成為女
子的模範、楷模。《女論語》通篇講得很細,很生活化,都是日常的小事情,沒有
很多大道理。就好像一位賢德的女子給我們做一個表演,這是她的劇本,你能夠按
照這個劇本去演,你就是當代的賢女,當代的貞婦。當然這裡面所講的內容畢竟是
古代社會裡面的生活,我們學習是應該用它的精神。對於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譬如
說“學作章”裡面教你怎麼紡織,現在你不需要紡織了,可是這種勤於勞務的精神
我們要繼承。“後人依此,女德聰明”,就講後人,即我們現在人,如果能夠依此
而行,認真地把這些女子的德行落實,依教奉行,就能夠昭明顯著。這個聰明是講
一方面你能夠成就女德,使女德昭明顯著,當然在力行這些德行的時候,你自己也
能夠恢復性德,恢復本性本有的智慧。

  “幼年切記”,學女德最好從幼年時,從小開始學,我們講“少成若天性,習
慣成自然”,從小就這樣學了,她不會覺得這是屬於禁錮,是屬於過時的,她沒有
這樣的感覺,她覺得人這樣做挺好,就應該這麼做,自覺自願。而你真正力行了,
你就會“享福無窮”,你會真正得到幸福、快樂。所以從小開始學重要,紮根,這
個《女論語》可以作為童蒙教材裡面《弟子規》這類的補充教材,尤其是對女孩子。
我們需要活學活用,需要細細地去研究、討論,然後真正去力行。“不可朦朧”就
是不能夠很隨便地去讀一讀就放下了,不解其意。如果你不能深解其中的義理,那
就很難去身體力行。

  我們花了十五講,三十個小時,比較認真的、仔細的來研讀這篇《女論語》。
《女論語》字數並不多,但講得比較細,目的是希望我們能夠真正掌握古人的這些
教誨,明瞭女德修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落實。身為女子能夠力行《女論語》的
教誨,你就真正能夠成為當代的賢女、孝婦。“若依此言,享福無窮”,這個福不
光是這一生,如果說只是這一生的福,那就不叫無窮了。,生命是生生世世無止境
的,這一生能夠積德行善,恪守婦道,自己的德行完美,那未來的福份不可思議。
哪怕是像我們剛才看到“守節章”裡面那些烈女,為節義即使是死了,將來還是享
福無窮。

  更重要的是女子德行裡頭為家庭留後。現在我們的社會賢才少,原因是什麼?
因為賢母少。賢母是賢女而來,沒有賢女不可能有賢妻賢母。所以要為社會培養人
才,為和諧社會做貢獻,作為女子怎麼貢獻自己的力量?就是從我自身做起,力行
女德,自己做一個賢女。你成就一個賢女了,大家都敬重你,向你學習,你就能感
化社會。你的德行感化的力量那是不可思議的,現在社會正是缺乏榜樣。不管你是
未婚的女子,還是已婚女子,只要有真正的女德,你一樣能夠治國平天下。如果未
婚的女子,或者這一生想像宋若昭一樣終身不嫁的,她是守着清高的生活,也可以,
她也是力行女德,她以文傳世,寫了《女論語》,我們現在來講它,專職推動傳統
文化教育,這很好,很可貴。像宋若昭的文章,有一千多年了,教化的力量不可思
議,這是她的志向。已婚的女子這一生選擇結婚生子,那要真正用自己的德行來輔
佐先生,為家庭培養後代,為社會培養後代,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看到
古來的聖賢都是因為有賢母,孔子有孔母,孟子有孟母,岳飛有岳母,都是有好的
母親教出來的好孩子。

  這個《女論語》是女德教材中的一篇,我們是從“女四書”裡面選出來的。除
了這一篇《女論語》之外,我們也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弘揚《女孝經》等等
“女四書”這些女子的德育教材,有更多的人來學習。現在我只認識陳靜瑜老師,她
在弘揚女德,她講的是“女四書”裡面的第一篇,曹大家的《女誡》,《女論語》
是第二篇,還有明成祖的徐皇后寫的《內訓》,以及清朝王相的母親寫的《女范捷
錄》合稱女四書,希望將來有人能講解。還有一篇《女孝經》,唐朝侯莫陳邈之妻
鄭氏所寫的。對於童蒙來講,我們也推薦一本叫《改良女兒經》,這是根據古人所
作的《改良女兒經》修訂而來的,這是清朝賀瑞麟先生所著,他是清代的教育家。
還有《閨訓千字文》,又稱《女千字文》,這也是清朝人寫的。這些都可以認真地
學習,希望把女德教育復興起來,所有的女子都能力行女德,那時候就真正是和諧
社會。

  今天我們就把這個課程講圓滿了,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
謝大家!


後記

中華傳統女德教育系列讀物

  1.《女四書•女孝經》

  《女四書》是中國古代對女性進行教育所用的《女誡》、《內訓》、《女論語》、
《女范捷錄》四本書彙集的總稱。上述四種女子教本,自東漢至明末,先後相繼問
世和傳播,由王相一一加以箋註,於明天啟四年(1624),由多文堂合刻為《閨閣女
四書集註》,成為一套對女子進行女德教育的教材。嗣後翻印此書,簡稱為《女四
書》,廣泛流傳。

  《女孝經》是唐代鄭氏所撰寫的重要女性教育經典。書中仿照《孝經》的形制
與用語,並模擬東漢曹大家(班昭)與諸女的問答,以告誡體講述孝道的意涵,以及
各種女性應該遵守的禮儀。

  本書是《女四書•女孝經》的經文注音版,並帶有王相的箋註。

  2.《女子德育課本》

  《德育課本》是民國時期蔡振紳編輯的一套德育教材,是對民國之前各種歷史、
文獻、文化典籍中相關故事的搜集彙編,內容涉及中華五千年曆史中有關傳統品德
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方面。每種品德之下,分別列舉古代聖賢
名士嘉言懿行典故近百則,附以民國時期的白話解釋,是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
育的一部優良讀本。

  《女子德育課本》從《德育課本》中遴選出96個女德故事,是一本通俗易懂、
可讀性強的女德讀物。還可用作家長和教師對子女、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教材。

  3.《女誡》研習報告

  《女誡》,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女班昭撰着,班昭為東漢時有名的女史學家、教
育家,曾繼其兄班固續寫《漢書》。在漢和帝時任宮廷女教師。因嫁曹世叔,被稱
為曹大家。她深切關懷其諸女的教育,遂寫出《女誡》一書。主要基於古禮與儒典
闡述女子修身齊家之道,教育婦女柔順之禮。全書七篇:卑弱、夫婦、敬順、婦行、
專心、曲從和叔妹。《女誡》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女教專着。書成之後,當時
的經學家馬融頗為讚賞,就教他的妻、女學習。後來馬融的學生鄭玄注《周禮》
“四德”以及後世女學講“四德”,都是基於《女誡》中的解釋而進行闡述的。

  本書是大連女企業家陳靜瑜老師學習《女誡》的心得體會,也是她本人學習女
德、力行女德的人生感悟。

  4.《閨范》白話解

  古代聖君重視婦女教育,女子幼年由女師講授古聖先賢的訓導,借鑒歷代賢女
為揩模。使令女子謹慎地遵守“三從四德”的規範,以相夫教子為己任,不令娘家
父母蒙受“教女無方”的羞辱。《閨范》正是這樣一本教育女子的女德教材。

  《閨范》亦名《閨范圖說》,是明朝着名大儒呂坤採輯了歷史上賢婦烈女的事
跡,着成《閨范圖說》一書。本書是一部圖文並茂的古代女德教科書,每幅圖描繪
一個故事,附有文字說明。

  本書為民國高僧印光大師所推薦,適合女性閱讀,書中介紹的古代女子的懿德
故事,足以教育當今女性。


《新的討論區》
新的留言板如下:

https://baibai.com.tw/community/

感謝!


我要回應

我要回應
回應者: chunkamwa
這是第 1 篇回應文章
古代帝王的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514/09/17526_3494525.shtml

鄧皇后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4573.shtml

諸葛武侯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04/15/94176_74955688.shtml

洪氏家訓毓埶4q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23/10/71185_95329896.shtml

范仲淹家訓百字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15/05/336809_109730558.shtml

裴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3/23/896365_126750935.shtml

《錢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24/05/74563_135488500.shtml

董氏傳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227/18/1256060_175401660.shtml

《新贛南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17/16/1399844_180019819.shtml

《石林治生家訓要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9/13/6843215_185264054.shtml

《放翁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9/12/6843215_185258555.shtml

《石林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9/13/6843215_185265984.shtml

《庭幃雜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9/12/6843215_185261053.shtml

孝友堂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9/13/6843215_185266451.shtml

楊氏家訓與遺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09/13/6843215_185270091.shtml

張英的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09/18/3270623_202256807.shtml

譚嗣同母徐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156.shtml

譚延闓母李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699455.shtml

劉揆一母張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699545.shtml

黎培敬母宋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267.shtml

子發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7121.shtml

敬姜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7139.shtml

曾廣鈞母郭筠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699877.shtml

楊鴻度母陳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365.shtml

王先謙母鮑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434.shtml

余堯衢母許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518.shtml

彭玉麟母王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580.shtml

李鴻章母李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952.shtml

劉承干母邱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1033.shtml

田稷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6859.shtml

王孫賈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6941.shtml

嵇璜母楊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013.shtml

鞏母楊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215.shtml

蘇軾母程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285.shtml

歐陽修母鄭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349.shtml

陳母馮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552.shtml

李母鄭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624.shtml

崔玄母盧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711.shtml

江竹筠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698651.shtml

趙一曼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698733.shtml

唐長孫皇后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782.shtml

李士業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2834.shtml

潘琰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699037.shtml

劉暉吉母曾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1180.shtml

鄭善果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024.shtml

汪輝祖母王氏徐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1286.shtml

田雯母張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1368.shtml

洪亮吉母蔣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1465.shtml

房母崔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667.shtml

皇甫謐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776.shtml

鍾士雄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139.shtml

孝懿蕭皇后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261.shtml

陶侃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328.shtml

虞潭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408.shtml

吳夫人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868.shtml

羊琇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3938.shtml

張湯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5082.shtml

鮑昱祖母桓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5212.shtml

嚴延年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5287.shtml

王陵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5996.shtml

程文矩妻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4199.shtml

孟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6079.shtml

趙苞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4316.shtml

范滂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4495.shtml

鄧皇后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4573.shtml

馬皇后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4720.shtml

張氏家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0/10/5217775_210021538.shtml

《顏氏家訓》注音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5/22/6871453_211305408.shtml

張恪垓母鄒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652.shtml

隋氏家訓-隋洪河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04/17/2434915_58393461.shtml

《錢氏家訓》原文、翻譯及註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22/17/8421198_388871163.shtml

林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19/12/2923040_361838492.shtml

黃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28/11/145879_356401101.shtml

《左宗棠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25/21/52920_347858669.shtml

《張之洞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25/21/52920_347858926.shtml

郭德綱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09/19/13917962_351143219.shtml

《章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10/21/780940_351459442.shtml

王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03/15/9141709_342322831.shtml

中國宗族文化精髓__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17/11/1804492_345909751.shtml

包拯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1/12/12309071_301475769.shtml

【家訓】黃炎培教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8/12/9543986_211861306.shtml

黃氏祖訓、族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5/19/739040_216226760.shtml

郭松林母羅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5/2831026_207700872.shtml

太史慈母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430/16/2831026_207704043.shtml

朱文公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9/20/5731238_94395741.shtml

中國傳統家訓的孝道教化及其現代意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304/17/1993072_98115385.shtml

程氏家訓‥三字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27/08/3690667_64349475.shtml

錢偉長家《錢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01/08/643867_42862477.shtml

《父子宰相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609/15/148889_3829230.shtml

陳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820/22/37874_5093939.shtml

世界十大頂尖家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09/17/1247537_376157153.shtml

《左宗棠家訓》李緒廷.編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18/16/547411_395300779.shtml

清代家訓中養生長壽四字訣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18/16/5079158_395312964.shtml

康氏‥家規家訓〃選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08/18/5282328_393009844.shtml

許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09/14/8224881_393178766.shtml

中國家訓的歷史血脈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5/12/739691_380701207.shtml

日本人的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8/21/16036222_381845730.shtml

氏族家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19/15/214422_379049778.shtml

趙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03/09/17021805_374134785.shtml

羅氏家訓《三字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08/09/3079893_367168964.shtml

中國古代家訓集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14/08/363711_368696805.shtml

中華家訓 盛世寶典__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04/07/14740753_366268014.shtml

林氏家訓家規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19/12/2923040_361836527.shtml

曾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6/00/5516393_363747602.shtml

重讀先人家訓尋回最初的信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23/10/7700262_354951523.shtml

《百忍歌》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14/07/6956316_352357718.shtml

范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01/19/1415203_349211356.shtml

馬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09/13/15710773_351057013.shtml

家教與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02/11/1804492_342011732.shtml

父母必讀學者之家的教子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06/11/3497344_343006378.shtml

蔣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14/12/202359_337071095.shtml

林則徐家訓九條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06/15/3328689_334969293.shtml

中國曆代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30/00/7858166_325193415.shtml

醇親王家訓:財大禍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108/06/7707261_327568502.shtml

【啟蒙教育】姓氏家訓集A2 HUGE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22/07/10716024_316130994.shtml

【啟蒙教育】姓氏家訓集A1 HUGE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22/07/10716024_316130936.shtml

錢氏家族 與 《錢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06/16/6742906_319393357.shtml

劉伯谷:《豫誠堂家訓》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11/16/1117434_320608329.shtml

格言警句類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09/22/278748_313378890.shtml

歷史名人家訓格言大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2/16/276037_301754568.shtml

王家訓水滸108將畫譜 (配詩)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2/23/4240596_301838830.shtml

十條家訓名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4/15/3716472_302201936.shtml

千古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8/21/10819955_303212419.shtml

高子遺書家訓【明?高攀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16/17/9141709_300417184.shtml

《中國家訓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17/08/52920_300519257.shtml

蕭氏族古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7/19/1556615_264734950.shtml

康百萬莊園‥留余〃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17/22/64202_266231156.shtml

唐翼明:家訓是救世良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18/08/1117434_266271940.shtml

讀《太傅仔鈞公家訓》有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11/12/11230758_270758948.shtml

古代家訓精華【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19/10/5473201_231093932.shtml

古代家訓精華【中】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19/11/5473201_231098656.shtml

古代家訓精華【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819/11/5473201_231102404.shtml

家訓四十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8/09/94176_216780142.shtml

張氏家規家訓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0/10/5217775_210021538.shtml

家訓名聯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4/15/8090302_215833729.shtml

家訓對聯韻味長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02/18/156649_215455005.shtml


我要回應
§討論區§ 廟宇搜尋 媽祖聖籤 即時影像
頭彩商店 觀音求籤 優惠訊息 幸運號碼
熱門APP 笑話大全 名言佳句 生活博士